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漱溟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白吉庵编著的《梁漱溟访谈录》有四种“梁漱溟访谈录”。

一种是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1991年再版,200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新版改题《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此书实为汪先生根据梁老的文章整理而成,并非对谈。梁老的儿子已多次指出此书的失实之处。

另一种是白先生的这本书。1997年山西人民只印了3000本,错误百出,且已不易得。

第三种是美国学者艾恺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后又出过天津教育版、三联书店版,系据1980年录音整理而成)。出版当年,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艾恺后又出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人民出版社与外研社联合出版,系据1984年录音整理而成),市场业绩亦不俗。

白先生是中国学者,和梁先生的隔膜较外国人更少,梁老对其十分信任,谈得也很深入。

内容推荐

《梁漱溟访谈录》由1985年7月27日至1988年1月19日白吉庵对梁漱溟的24次访谈整理而成。梁漱溟是“箭垛式”的思想家与行动者,这份珍贵的记录,对于了解梁漱溟的经历、思想以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目录

初版序

访谈录

札记·日记摘抄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行严夫人吴弱男是清末一位大将吴长庆之孙女。当年吴帅率两万大军驻朝鲜,下有中年营长,此人是袁世凯,二人关系不浅。吴的儿子吴彦复是名士,有两女,留学日本东京,名弱男与亚男。弱男在东京与行严相遇、恋爱、结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行严住东城八条,朱家的房子。朱与章二人早有关系。清末有译学馆,那时朱主持之,此属京师大学堂,另有仕学馆,也属大学堂。那时他与人结交,后来才有住朱家的事。1950年至1952年之间,二人一同出游,逛公园,不说一句话,在中山公园。社稷堂是在朱启钤的手里开辟的。有一天出游到公园,不说话。那时有人力车即“东洋车”,由日本传来的叫“东洋车”,后略之为洋车。两位坐这种车游公园,回家下车。正在下车时,(笑)行严一下被一个女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特别撞在眼睛上,眼珠歪了,受伤,送医院。这件事为毛主席知道,毛主席一面派人慰问,一面指定一辆汽车专给行严先生用。我常去看他。

行严先生到香港是有使命去的。我记得费彝民每年一次或两次来北京,向中央接洽。来京见……,同时看看北京朋友,他就去看过行严先生。章除正太太,姬妾至少两个,不住一起。吴夫人很多时间没同行严住,自己到上海另外过,因为行严有姬妾的关系。费彝民到北京看到章老,章托付他说,我身边姨太太新过去,你把香港那个帮忙一下,送上飞机来北京,陪伴我。这个话,费彝民当然要办了,要这样办。他向……辞行回香港,说到这事。……说,你不要这样办。相反地,要香港支一笔款,弄一所房子,给她在那里安家,因为我们要派行严到香港。关于要派行严到香港的话,因我常去他那里走动,行严告诉我他要去香港。告诉我他去的使命,经过香港到台湾。提了两个人,一个是黄杰,是军人,湖南人。党中央、总理要我去香港到台湾,黄杰在香港(是学生);一个在外交方面,魏道明。此二人都是我的后辈,要我去香港,再去台湾,对台湾做工作。这些话都是行严亲自对我讲的。他之所以去香港,是有意义、有使命的,使命在由香港到台湾,不想病故在香港,没有去得成。我记得他死后,香港殷夫人来过北京,住北京饭店。

我经常去看行严先生。他耳聋了,总理送他一个很好的助听器,他又不愿意戴,不喜欢戴。我每次去看他,就不好谈话,他听不见,他总是对面坐,给我笔纸写,他口答。有王秘书在旁边,我跟王说过,怎么不给行严先生搞个年谱呢?把有关大局的或者有关学术的记一记。王秘书说不好搞,出处进退之间有矛盾,立场前后不一致。他说,章老本人也不愿意搞这些东西,总说你不用搞,没有搞出来。行严先生,头脑聪明极了,在欧洲有好些年,在英国较多,也去过其他国家。他有一小本书,虽内容不多,但很有价值。西方有一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章写过小册子,介绍此学说。我看过有关他的书,其中有许多很古怪的事情。找弗洛伊德的人,妇女居多。奇怪的一件事情,一个女人不断地来找弗氏。记载里说这个女人今天来是一个人,明天来身体不变,但精神不是了,两个人格利用一个身体。这是他书里说的事情。

我同行严先生来往,刚才已经说到一些,我还可说一些没说的。我与章的关系,当然我是后辈。可是我在中学里读书时,十几岁,中学也有一个相当不小的阅览室,主要都是国内的报刊,一方面是北京的了,再有是上海的,这两方面的多。当时有《帝国日报》,湖南人办的,说不准是欧阳什么,记不准,常登行严从欧洲寄来的文章。有长篇论文,十几岁中学生,很少人看,但我爱看。我记得讨论中国要行立宪制度、开国会、一院制或两院制等。这种政治性论文(我问在哪里。说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改成顺天府高等学堂,毕业于高等学堂,受学堂教育,只有如此了),我喜欢读,还有《旅欧通讯》长篇连载。这些文章是署名秋桐,但我不知其真姓名。P8-11

序言

初版序

这份“访谈录”是我当年采访梁漱溟先生的笔记。原来是为了给梁老写传记时参考用的,并非是为了公开发表,因此没详细记录,更没有用录音,而只是听梁老在讲他过去的生平往事,我坐在一旁以膝为写字板,扼要地记下他的谈话内容。当时还有一种心情,认为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将来还可以向他老人家当面请教。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在梁老在世时写出他的传记来,请他过目指正,实在是遗憾得很。

在梁老去世后,我虽完成了《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主编高增德先生的约稿,但又遇到出版上的困难。该书因出版环境的变化,出到第十辑,便不能继续往下出了。于是,我的这份稿子从1995年8月一直存放在先生的书斋中。

近来,山西人民出版社有编辑来约稿,称他们社愿意出版梁先生的传记,请我将“访谈录”整理出来,作为单行本,一块推出。这倒使我为难了,因为这份“访谈录”只是作为我个人写作时的参考资料,公开发表,恐怕是不够连贯和全面的,而且时间上也不一致,给人以断烂朝报之嫌,故此我认为不可。然而他们却认为,就按原样,怎么记录,就怎么拿出来,不要修饰,并称这样的第一手资料,更有价值。

出版者既有此偏爱,我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请人照原样,按日期的顺序抄写一份,在个别词句及标点上,我略有疏通,就将此稿交给出版社了。我原来的计划是想利用这份资料写一个大传的,但现在看来客观形势不能等人,在各方催促下,我把这份“访谈录”贡献给学术界,请大家来共同研究和讨论,并请给予批评指正。

“访谈录”后面所附的资料,是我当年阅读梁老的“日记”和“札记”而摘录下来的,也是我认为重要的准备,写传记时要采用的资料。为了完整起见,也请人代抄一份,和盘托出供大家研究。有一点要说明,这份资料,在梁先生“全集”未出版以前,显然是难得的。今天,“全集”虽然已出,其中“日记”、“札记”也公之于世,但有个别地方与我所记,还是有些不同之处。问题虽没有什么,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原作者的语气和态度是有变化的。为了存真,便于参考,故一并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并请指正。

1996年10月于东厂胡同

后记

新版后记

此书上次出版后,曾送梁老之子培宽先生过目,请其指教。后得来函指正多处,这次出版时已经补上,特此表示谢意。

再者,作者回忆当年与梁老闲谈时,其中有几件事,尚存于脑海之中,乘此再版机会,写出来以供读者参考。

冯友兰先生对为梁老立传的一点指示

1985年秋,我到北京大学拜访冯先生,目的是想去向冯老请教,他对梁老先生的看法,或者说有何评论。

那天下午天气很温和,我到他家后,首先接待我的是他的女儿。说明来意后,她到屋里请出冯老先生。待坐定后,本人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请他谈谈对梁老先生的认识与评价。冯先生首先询问了梁老的健康和生活情况后,即着重指示说:为梁老立传,重点应该放在他的社会活动方面。话虽不多,其意味深刻!坐不多时,我看到他老人家精力不佳,不便多谈,于是起身告辞了。此次会晤,时间大约不过半小时而已。

大约半个月之后,我按计划又到了梁老家,彼此坐定后,梁老首先对我说:前些天冯友兰让女儿打电话来说,他身体不好,不能来看我,而是要我到他家会晤坐谈,并称他派车来接。梁老当时回答她说:车我也有,但我不能去。同日写一信给冯先生,说明为什么不能去看他:因为你在“文革”中谄媚江青,所以我不能去看你。梁老接着说:之后,是他女儿陪着他来看我,并向我解释那时的情况,形势之所迫,应付应付而已。

以上所谈的这件事,乃是我亲身经历之见闻.以供读者参考。后来是冯先生在其女儿陪同之下,拜访了梁老;访谈录中有记录,可供参阅。

1953年9月后梁老的日常生活

1953年9月,发生了“雅量之争”。这个问题之得以解决,人们认为在其关键时刻,得陈铭枢见义勇为、站出来向主席求情,梁才得以下台。这件事后来我曾向梁老请教。我说:过去没有听你提到过陈某这人。梁老说:我们来往较早,那时南京有个神学院,每年我都要到那里去进修,而他也常去,因此我们认识较早。这次他出来为我谠隋,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自此以后,梁老吸取教训,一改过去自持清高之气概,而虚心学习努力上进。用他的话来说,是“少说多做”。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他被中央委派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回乡去做宣传工作,这使他深受鼓舞和教育。

之后,梁老的生活,闲暇时多用在自学和写作方面。有时也到东城章士钊先生家中坐坐。章老在他看来也算是老前辈了,听他讲民国时期的一些往事,若有不明白的事,即时请教。其次,章老家中藏书丰富,每次都借一些回家阅览,久而久之,与他家的秘书也熟悉了。有一次他还向这位王秘书建议说,应该为章老编写一部年谱才好。这位秘书说,章老不愿意,并指示说,这些事你们不要做。

梁老说罢章士钊,又提到另一位老人杨度,说这位先生晚年住在上海,人称虎禅师,性情古怪!据说他在屋里坐着,若有人打从他屋墙外经过,他能识别出此人是男是女,你说怪不怪!

以上所说的两个小故事,是梁老在聊天时跟我说的,顺手拈来以飨读者,以便了解梁老晚年的一械生活情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漱溟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吉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69088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6271785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