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书名《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意思是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大英博物馆日记》之外,增加了《克里特游记》及《欧游散记》。多次欧游,作者陈平原当然还有其他零散文字,但公开发表过的,就这些了。

本书不仅与博物馆里的万千展品对话,还与此前诸多描述这座博物馆的先贤,以及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对话。

内容推荐

《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精)》努力打破博物馆的封闭性,引入另外两个参照系——作为游览者的陈平原,不仅与博物馆里的万千展品对话,还与此前诸多描述这座博物馆的先贤,以及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对话。虽写伦敦,但处处关怀的是中国。除此之外,另加“克里特岛”、“欧游散记”两辑,希望丰富“欧游”的视野与维度,更期待公众比较容易借助此非专业的视角进入这座知识的海洋。

目录

自序

大英博物馆日记

 小引

 国民教育的立场

 文化史的视角

 本乃伊与大穹顶

 阅览室的故事

 石雕与墓碑

 见钱眼开与自由演说

 民俗知识与剑桥故事

 何谓“世界眼光”

 《英语集全》与波特兰瓶

 希腊神像与北京版刻

 地图的故事

 书籍的艺术

 附录一: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福尔摩斯”

 附录二:作为“绣像小说”的《天路历程》

 附录三:说不完的《点石斋画报》

 附录日:《漫步伦敦》序

 后记

克里特游记

 小引

 来到了“天堂”海滩饭店

 威尼斯城堡

 市中心那两堵颓废的城墙

 希腊餐馆及午睡的大黄狗

 群山之上的宫殿遗址

 米诺斯王宫及其发掘

 坐在人造礁石上遐思

 高高山崖上的黑山羊

欧游散记

 小城果然故事多

 无法回避的“1968”

 立国的根基

 消逝了的豪宴

 忧郁的巴黎

 “恐怖”的余华

 情色与文章

 神异的山水

试读章节

文化史的视角

2001年7月30目,星期一,晴

一部二十四史,尚且不知从何说起,更何况五大洲四大洋?还是由近及远,从最为熟悉的中国馆看起。

这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愿随大流,按图索骥,竞走到中国馆的“后门”来了。那是一道不算宽敞的走廊,正陈列着关于西藏历史及风情的图片,虽也精彩,但与原先期待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还是大相径庭。

终于进入中国馆的大厅,可未见展品,先闻乡音。男高音:“这算什么宝贝?比咱们故宫差多了!”接着是男中音:“别说故宫,连省博都比不上。”女中音更有把握:“单是上回从香港买回的那几件圆明园的东西,就比这强!”如此斩钉截铁的评判,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不说起码的文明礼貌,单是面对如此深邃的知识的海洋,总该有点敬畏之心吧,为什么总想着争强斗胜?博物馆里,偶尔也有人窃窃私语,但像“咱老乡”那样高谈阔论者,已近乎在中国也会被立牌禁止的“大声喧哗”了。好在这里的管理人员很少,未见有人出面干涉。于是,“高论”忽东忽西,渐行渐远,好一阵子才完全消失。

安静的展览大厅,一点不显得拥挤,原因是观众各自为战,互相趋避。相对于人见人爱的美术馆,综合性或专题性的博物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似乎都比较冷清——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也不例外。要说原因,大概是美术馆诉诸观众的审美直觉,外行也可看热闹。别看参观者对画家、雕塑家的精美技艺赞不绝口,其实心里还另有一杆秤,那便是专家关于“国宝”的鉴定,以及拍卖行里艺术品的价格。至于徜徉博物馆,则需要较多的知识储备,能够从一只木箱、几段残碑或者满地瓷片,体味所展物品中蕴涵着的民族志或文化史,这样的“内行看门道”,毕竟不太多。

因从背面入手,错过了以往阅读、思考时必不可少的历史线索。可这也有好处,跳出“秦汉”过后必定是“唐宋”的惯性思维.直面每一件孤立的展品。满墙斑驳的壁画,前面陈列着几尊造像,除了大肚能容的弥勒佛无人不知,其余的,比如潜心修行的和尚、飘然欲仙的道士,还有着儒者衣冠的读书人,很可能属于文化类型的介绍。看这场面,当即明白了刚才那几位的高论。见识过西安兵马俑的气势、洛阳石窟的辉煌、敦煌雕塑的瑰丽,再打量眼前这孤零零的几尊明清造像,自然是“不值一提”。可他们忘了.这里是伦敦,不是敦煌;绝大部分观众熟悉的是希腊画瓶,而不是三彩造像。将和尚、道士和儒生并排陈列,而不追究其生产年代及工艺差别,主要目的是介绍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从文化史而不是艺术史的角度铺排,这正是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最大差别。大英博物馆里,也不是没有国人耳熟能详的“宝贝”,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便人藏此问;但常设展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播知识,确实不必要“劳动大驾”。

P17-19

序言

书名《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意思是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大英博物馆日记》之外,增加了《克里特游记》及《欧游散记》。多次欧游,当然还有其他零散文字,但公开发表过的,就这些了。

不是文学家,也不是旅行家,只是喜欢旅游的读书人,偶尔写点游记,在我并非驰骋才华,而是立此存照。当然,以学者的眼光“阅读欧洲”并撰写随笔,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我曾提及《大英博物馆日记》:“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努力打破博物馆的封闭性,引入另外两个参照系——作为游览者的我,不仅与博物馆里的万千展品对话,还与此前诸多描述这座博物馆的先贤以及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对话。因此,每则日记的‘附记’部分,并非可有可无。”(参见《如何阅读(大英博物馆日记)——答台湾<野葡萄>文学杂志社问》,[台北]《野葡萄》第18期,2005年2月)

并非博物馆学家,对英国历史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我之游览大英博物馆,纯属业余爱好。按理说,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在公众面前指手画脚的。可意想不到的是,我斗胆写出的这册小书,出版后竟大获好评,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还专门制作了长达半小时的专题片《陈平原带您游大英博物馆》。选择这么一个蹩脚的“导游”,当然不是看中其并不丰厚的学识,而是公众比较容易借助此非专业的视角进入这片知识的海洋。200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邀请我做专题演讲,效果据说很好——想必也是因为贴近大众的阅读水平与观赏趣味吧。

“欧游散记”一辑乃集合之作,并非成于一时。八文均单独发表过,曾收入不再刊行的《走马观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书不再重印了,但当初的自序值得引录:“因缘际会,有了旅途中的小憩,于是,顺手采撷点花草,给自己保留记忆,给朋友提供娱乐。不用说,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但在讥笑其‘浮浅’的同时,请体味文章背后的‘得意’——在我看来,对于旅行者来说.这种‘喜气洋洋’的心情格外值得珍惜。”

伦敦之行,我得到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贺麦晓(Michel Hockx)教授的鼎力相助。除了邀我赴英,曾在北大进修过的贺麦晓教授,日后还主持翻译了拙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Touches of History:An Entry into‘May Fourth’China,translated by Michel Hockx,LEIDEN·BOSTO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11),这份厚谊更是应当深谢。

整本书中,写作时间最早的实属1996年成文的《小城果然故事多》。除了来去匆匆的瑞典之行(1993年),这是我认真观察欧洲的起点。荷兰莱顿大学会议的组织者还是贺麦晓教授,接下来邀我顺访海德堡大学的是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Wagner)教授。日后,我与瓦格纳教授有许多学术合作的机会,也曾应其邀请到海德堡大学讲学(2000年10一12月)。

撰于1998年的《无法回避的“1968”》,是我所有游记中最满意的。此文可谓“寄托遥深”,但无论史实、见识与情感,均在可控范围内,故显得游刃有余。此次布拉格之行,得益于曾先后任职于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布拉格查理大学的米琳娜(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教授的精心安排。苏军入侵后远走他乡、两年前才回来出任查理大学访问教授的米琳娜,选择这个时间点开会,既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感叹,也希望我们亲身感受“布拉格之春”的永久魅力。此后我们常有学术交流,甚至合作编书(《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012年10月米琳娜教授不幸去世,我曾在《文汇报》上撰文纪念。

希腊克里特岛之行,其实是我2004年春夏在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学的插曲。那次巴黎讲学之得以实施,全靠何碧玉(Isabelle Rabut)教授的邀请、安排。除了享受巴黎的春光。观察变化中的欧洲,寻找若干研究资料,再就是顺手写了八则短文。那次讲学的部分文稿,日后由何碧玉教授及其丈夫(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安必诺教授)合作翻译成法文(Sept lecons sur le roman et la culture modernes en Chine,Edited by An- gel Pino and Isabelle Rabut,LEIDEN·BOSTON :Brili Academic Publishers,2015),这更是此行意料不到的惊喜。

作为学者,我没有能力更多地沉思翰藻,实在很遗憾。在兴高采烈地游览之余,顺便舞弄一下文墨,如此“业余写作”,自然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当然,若有幸入哪位方家之眼,我会很高兴的。

2016年2月24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书评(媒体评论)

不是文学家,也不是旅行家,只是喜欢旅游的读书人,偶尔写点游记,在我并非驰骋才华,而是立此存照。当然,以学者的眼光“阅读欧洲”并撰写随笔,也不是一无是处。

——陈平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7808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17-02-01
首版时间 2017-02-01
印刷时间 201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201619168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