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姆读书随想录
内容
试读章节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一个人说话时,往往会忘记应有的谨慎。我曾在一本名叫《总结》的书里,就一些青年提出的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说了几句话,当时我并没有认真考虑。后来我便收到各种各样读者的来信,问我究竟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对此,我虽然尽我所能给予答复,但在私人信件里却又不可能把这样的问题讲清楚。于是我想,既然有这么多人好像很希望得到我能提供的指导,那么我根据自己有趣而有益的经验,在此简要地提出一些建议,他们或许是愿意听的。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们只是为增进知识才读它们,所希望的也只是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至多希望它们不至于沉闷得难以卒读。我们读那种书是不得不读,而不是喜欢读。这当然不是我现在要谈的读书。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我这里所说的“你”,是指在业余时间里想读些书而且觉得有些书不读可惜的成年人,不是指本来就钻在书堆里的“书虫”。“书虫”们尽可以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他们的好奇心总是使他们踏上书丛中荒僻的小路,四处寻觅被人遗忘的“珍本”,并为此觉得其乐无穷。我却只想谈些名作,就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而已被公认为一流的著作。一般认为,这样的名作应该是人人都读过的,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读过的人其实很少。有些名作是著名批评家们一致公认的,文学史家们也长篇累牍地予以论述,但现在的一般读者却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读了。它们对文学研究者来说是重要的,只是随着时间和兴趣的转移,它们原来的诱人之处已不再诱人,所以现在要读它们,是很需要有点毅力也需要花一番工夫的。举例说吧,我读过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但我没法从心底里说,我读这本书是种享受。我读它多半是出于一种责任心,坚持读完后,才不由得松了口气。

关于这类书,我不想说什么。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别忘了批评家也会出错,批评史上许多明显的错误都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就由你定。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我向你推荐的书。我们各人的口味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是大致相同而已。因此,如果认为合我口味的书也一定合你的口味,那是毫无根据的。不过,我读了这些书后,觉得心里充实了许多,要是没读的话,恐怕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所以我对你说,如果你或者别人看了我在这里写的,于是便去读我推荐的书而读不下去的话,那就把它放下。既然它不能使你觉得是一种享受,那它对你就毫无用处。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义务,一定要读诗歌、小说或者任何纯文学作品(纯文学,法语是belles-lettres,我不知道英语怎么说,恐怕没这个词)。他只是为了一种乐趣才去读这些东西的。谁又能要求,使某人觉得有趣的东西,别人也一定要觉得有趣?

请不要以为,享受就是不道德。享受本身是件好事,享受就是享受,只是它会造成不同后果,所以有些方式的享受,对有理智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享受也不一定是庸俗的和满足肉欲的。过去的有识之士就已发现,理性的享受和愉悦,是最完美、最持久的。养成读书的习惯确实使人受用无穷。很少有什么娱乐,能让在你过了中年之后还会从中感到满足;除了玩单人纸牌、解象棋残局和填字谜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游戏,你可以单独玩而不需要同伴。读书就没有这种不便;也许,除了做针线活——那是你不大会喜欢的事——没有哪一种活动可以那样容易地随时开始,随便持续多久,同时又干着别的事,而且随时可以停止。今天,我们很幸运地有公共图书馆和廉价版图书,可以说没有哪种娱乐比读书更便宜了。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我说“几乎可以”,是因为我不想夸大其词,宣称读书可以解除饥饿的痛苦和失恋的悲伤。但是,几本引人人胜的侦探小说再加一只热水袋,确实可以使人对严重的感冒也满不在乎。反之,如果有人硬要他去读他讨厌的书,又有谁能养成那种为读书而读书的习惯呢?

为了方便起见,我将按年代顺序来谈我要谈的书。不过,要是你有意读这些书的话,我也没有理由一定要你照着这个顺序读。我想,你最好还是随你自己的兴趣来读。我甚至都不认为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我自己就喜欢同时读四五本书,因为我们的心情毕竟天天都在变化,即便在一天里,也不是每小时都热切地想读某本书的。我们必须适应这样的情况。我当然采取了最适合我自己的办法。早晨开始工作前,我总是读一点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著作,因为读这类书需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这有助于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后,我觉得很轻松,就不想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了,这时我便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晚上,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兴之所至就读上一段,而在我床头,则放着一本既可以随便从哪里开始读、又可以随便读到哪里都能放得下的书。可惜的是,这样的书很少见。

P3-6

目录

前言

Ⅰ 书与你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

 两种不同人称的小说

 什么是好小说

 小说要有故事

 关于畅销书

 我为你开列的英国文学书单

 值得一读的法国文学作品

 你应该知道的美国文学作品

Ⅱ 书与我

 我是个差劲的读者

 有个人曾经指导我读书

 我为自己读书

 我读侦探小说

 我对一本书的思考

 我发现读哲学很有趣

 其实人人都和哲学有关

 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读伦理学所想到的

 读完宗教书后,我知道什么?

 “真、美、善”之我见

Ⅲ 书与他

 《堂吉诃德》与《蒙田随笔》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歌德与《少年维特之烦恼》

 简·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

 狄更斯的私事与《大卫·科波菲尔》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司汤达和《红与黑》

 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麦尔维尔的《白鲸》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

 契科夫和他的短篇小说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

序言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位英国作家的许多重要作品,如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以及《刀锋》等,都早已有了中译本。本世纪初,读书界还有过一阵不大不小的“毛姆热”,可见中国读者对他的作品还是很喜爱的。不过,毛姆不仅仅是小说家,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戏剧家和散文家。他的戏剧作品,据我所知好像还没有人翻译过。至于他的散文,虽然有一些被翻译了出来,但介绍得都比较零星、散乱,没有系统。实际上,作为散文家的毛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个“读书家”。他不仅读了无数的书,对所读的书以及对读书本身还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的许多散文都是和读书有关的。这些文章写得比较随便,大多像是在聊天,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可称为“读书随想录”。我在这里译出他的37篇长短不一的“读书随想录”(有些是从长文中截取的),目的就是想比较系统地把“读书家”毛姆介绍给读者。

这些“读书随想录”原本散见于毛姆的文集,选译出来后,我把它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读者谈读书,取名为“书与你”;第二部分是谈他自己怎样读书,取名为“书与我”;第三部分是谈名家与名作,取名为“书与他”。这三个部分,基本涵盖了毛姆写下的有关读书的文字和文章。

“书与你”,顾名思义,就是要和读者谈为何读书、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关于读书,毛姆的看法很明确,他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享受。当然,这是指业余时间的读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闲书”。不过,这样的读书除了首先要有乐趣,其次还应该在个人修养方面有所获益。所以,仍有怎样读和读什么的问题。对此,毛姆的看法是,读书要“挑剔”,不要稀里糊涂地听信“开卷有益”之类的说法。那些有“乐趣”但显然无聊的书(绝大多数武侠书、色情书就属此类),他认为是坏书,根本没必要去读;反之,有些书可能很有教益,但写得枯燥沉闷,读起来毫无乐趣(绝大多数教科书、理论书就属此类),他认为也是不好的书,也没必要去读。还有一些书总体上有乐趣,也有教益,但有些部分写得哕嗦冗长,他认为对这些部分只要一目十行地溜一遍就可以了,或者干脆跳过去不读——他把这种方法称为“跳读法”。只有读起来自始至终让人觉得趣味盎然而且又很有教益的书,他才认为是真正的好书,只是这样的好书实在不多。基于此,他为读者开列的书单中大多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因为他认为,经典名作经历了时间考验,曾被无数前人读过,一定有其可读性,今人没有理由不读。

虽然毛姆为读者开列的书单中都是文学书(因为他是小说家,不敢贸然向读者推荐非文学类书,如历史书、哲学书),但他自己并不受此限制。这从本书第二部分“书与我”中即可看出。他不仅熟读西方文学名作(就是侦探小说,他也读得不少),还几乎读遍了西方哲学名著,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他都读,甚至是东方的佛教和印度古代哲学,他也读过一点;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为了“提高自己”,更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在晚年写了一部叫《总结》的书,回顾自己的一生,其中有不少篇幅就是谈他的“哲学经历”。斯宾诺莎、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布拉德莱、罗素,还有唯物论、唯心论、实用主义等,他都谈到了,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独特,就独特在他是把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放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考察的,所以别具一功,读起来既不玄乎又发人深省,是一般职业哲学家谈不出来的。

那么,关于文学名作,毛姆又有何见解?这方面,你只要读完本书第三部分“书与他”就知道了。简单地说,毛姆不是批评家(他还有点讨厌批评家),他的见解是“读书家”的见解,不是正儿八经的,而是幽默诙谐的。他详尽细致地谈论一部部小说名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同时,他也提纲挈领地谈论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和亨利·詹姆斯的中长篇小说。他对小说创作深有体会,知道其中的甘苦和成败所在,因而在谈论这些大师的作品时往往很贴切,很中肯,既不吹毛求疵,也不盲目吹捧;尽管这些大师名声之大,如雷贯耳,他仍直抒己见,从不讳言他们作品中的种种缺陷。此外,你会发现,他在谈到这些大师的作品时,总是先要介绍他们的生平。这不是为介绍而介绍的,而是用他的小说家的特殊才能为这些大师描绘了一幅幅逼真的肖像,勾画出这些天才的性格特征,从而为准确理解他们的作品作了最好的铺垫;因为他坚信,“怎样的人,写怎样的书”。关于这些大师的生平,他又讲得很精彩一一在他笔下,他们不是崇拜的偶像,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有个性也有缺点的人。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有非凡的创作才能,但也仅此而已。他就是这样对待大师们的。

毛姆的这些“读书随想录”,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用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本书主要选自毛姆的四部散文集,即:《书与你》(Books and You)、《观点》(Points of View)、《十大长篇及其作者》(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和《总结》(The Summing Up)。  译者

2017年2月

内容推荐

《毛姆读书随想录》主要选自W.S.毛姆的四部重要散文集,即《书与你》、《观点》、《十大长篇及其作者》和《总结》,多为毛姆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想录”。本书主要内容有:我们为何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名作家为何会写出名作?英美文学有何特色?俄法文学有何特色?以及,如何通过读书获得乐趣?

编辑推荐

读书是求知,还是消遣?为什么小说家一定要讲故事?畅销书一定是好书,还是一定是坏书?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最伟大的小说?为什么狄更斯会写出像《大卫·科波菲尔》这样感人的书?巴尔扎克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为人和他创作《高老头》有何关系?读历史书、哲学书、宗教书有意义吗?读这些书真的能让我们懂得如何生活吗?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就翻开《毛姆读书随想录》一书,听听大作家W.S.毛姆怎么说——或许,你会从中得到启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姆读书随想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W.S.毛姆
译者 刘文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20227
开本 32开
页数 4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2017047204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6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