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宿社孝所著的《那年那月那些日子》以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学生生活现实、心理变化和精神追求为题材,描写农村孩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以主人公被现实残酷打击,学习使他再次找到了自己为主线, 反映出小说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以及坚强不屈、执著勇敢奋斗的精神。
图书 | 那年那月那些日子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宿社孝所著的《那年那月那些日子》以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学生生活现实、心理变化和精神追求为题材,描写农村孩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以主人公被现实残酷打击,学习使他再次找到了自己为主线, 反映出小说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以及坚强不屈、执著勇敢奋斗的精神。 内容推荐 由宿社孝所著的《那年那月那些日子》讲述了“我”从出生到高三补习结束这段人生旅程中的若干故事:幼时野蛮、好斗,一切日子都是游戏与玩乐中飘过,不觉间“我”也写成了一手好字,写出了老师表扬的作文;从山区到平原读初中的“我”,看到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一度被物质世界的浮华所诱惑,终究还是回到读书进学的正轨,但无端受打亦伤害了憨厚、质朴、善良的“我”;山水八中的高中生活使“我”更加成熟,牛校长、牛主任排除万难办教育,青年学生们的学习历程中伴随着难以按抑的青春萌动,“我”也有自己暗自喜欢的女孩,却终于被现实残酷地打击,“学习”使“我”再次找到了自己…… 在“我”个人的成长与进步这条主线之外,读者亦可以看到社会及人生的诸多方面:老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与坚守,青年学生们步入大学之后的成熟与变化,这足以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目录 第一部 懵懂无知的欢快童年 第二部 喜忧交织的启蒙学习 第三部 焦躁不安的感伤少年 第四部 激情躁动的筑梦青春 试读章节 那时候对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玩火柴点火把我们家的麦草秸堆给引着了,火势蔓延不仅把家里的饲养牛棚给烧了,还把房屋后面一棵近百年树龄的大国槐树烧死了。 我的这次玩火确实玩得有点大了,急红了眼的父亲对我好一顿拳脚交加。 炙热的火光也使我胆战心惊了,从那以后,我一直都对火心有余悸。 另一件事是我和五哥等小伙伴们推着家里碾场的碌碡玩,直接把碌碡给滚到山沟下面去了。 看着飞滚的碌碡在山坡上跳跃、翻滚,一直滚到谷底。我们感觉可好玩了,终于看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飞石翻滚的场景。 当我还在傻乎乎地大笑大喊的时候,父亲的大巴掌就重重地落到了我的脸上。 记得去年夏天,我回老家还低一脚高一脚地沿着荒芜的山坡下到谷底看到了那个已经沉睡了三十多年的老碌碡。它还是那么的坚定和无畏,静静地躺在两山谷底,笑看红尘起起落落,任由风吹雨打。春去暑来,秋尽冬至,我自逍遥,岿然不动。想想人生,何如一块石头乎? 好像在我六岁左右才有了电,之前家里点的是煤油灯,晚上我常看到母亲时不时地去挑一下那灯芯,好让灯光更亮一些。就这煤油灯,母亲也不让点的时间长,大概每晚最多能点两个小时吧。因为家里没有任何家用电器,虽然电灯泡替换了煤油灯,可是我的记忆里没有任何值得怀念的东西。 家里是没有钟表,母亲养了好多公鸡,她是靠公鸡打鸣来掌握一家人的生活作息时间的。 关于公鸡,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母亲每年都要安排大红母鸡孵化鸡仔。我老是听到邻家的金梅嫂子和姑姑来家里朝母亲换鸡蛋,听她们说她们拿来换的鸡蛋是没有公鸡的母鸡下的。 我那时候就很纳闷和疑惑,为什么孵鸡娃非得要有公鸡的蛋呢?公鸡为什么不直接下蛋呢? 还有个经常让我很恼火的事情,在春暖花开、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家的那几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老是撵着母鸡们跑,母鸡们吓得咕咕呱、咕咕呱地叫个不停。 大公鸡就像个彪悍的强盗一样,斜刺里窜出来,径直一跃就踩在了大母鸡的背上了,它用它那锐利的嘴巴紧紧地咬住大母鸡的冠,它整个身体的重量全部压到大母鸡身上,大母鸡毫无反抗之力,只能无助地扑扇着翅膀,无奈地发出悲鸣呻吟。 每当这时候我可气愤大公鸡了,觉得它就是凌强欺弱,我就会捡个小石头块投掷大公鸡。有次我在破坏大公鸡欺负大母鸡时,激怒了大公鸡,它凶狠狠地朝我扑来,我吓得转身就跑,结果还是让它用那坚硬锋利的嘴巴啄破了我的屁股。 后来我也就一直比较害怕公鸡,当然也包括属相是鸡的人。 最让我兴奋不已的事情就是每年夏忙结束后,父亲会去集镇用新收获的麦子换些梨瓜和西瓜回来。 我可喜欢闻梨瓜那香甜的味道了。那是一种历久弥新、曾经熟悉而又甜美的味道。吃上一口,我会高兴得跳了起来,那种高兴是真高兴,蹦蹦跳跳的高兴,只有小孩才能有的那种高兴,丰硕而又肤浅。 我想每个人小时都经历过这种情结,一辈子也能记得。 家里的房前屋后还有核桃树、枣树、柿子树、桃树、桑椹、杏树、樱桃树。这些水果就是一直伴随着我童年成长的真正的家常水果。还有黄瓜、西红柿、豌豆荚、青毛豆、五味子、八月炸等蔬菜兼零食。 P2-4 序言 社孝兄是我的老同学,他根据自己将近四十年的人生历程,写了一本名为《那年那月那些日子》的小说。这本书写到一半时已先期在我们大学同学群中分享,而今全书写完,临近出版,社孝兄请我作序。无论就资历还是就水平而言,我都没有资格为这样一部作品写序,但社孝兄一再坚持让我来写,我便姑且为之,权将此序当作我们多年友谊的见证吧。 我和社孝兄初识于1998年9月,我们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就读,,并且住在同一个宿舍。社孝兄成绩优秀,一开学便被任命为班级学习委员;他年龄略长于我们,是我们宿舍的“老大”;他为人质朴、厚道,班级很多人也喊他“老大”。社孝兄体质很好,上学期间常带领本宿舍的兄弟们爬山或远行,在他的倡导与带领之下,学校周边的山岭我们几乎走了个遍。我和社孝兄同是农家子弟,同样具有对城市的隔膜与陌生,而我又因喜欢阅读陕西作家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人的作品,对社孝兄家乡的文化一直很向往,于是我们便建立了单纯而叉真挚的友谊,乃至于大学毕业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通讯设备发达了,我们更是经常沟通和交流。虽然2000年大学毕业以来,我和社孝兄只是在2009年和2014年相聚过,但时空距离并不使我们感到有隔膜,相反,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使得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形成了比较吻合的看法,两人依然很投机,交流也比较深入。 今年上半年,社孝兄在报纸上读了一篇回忆少年时期读书历程的文章,便动起了将自己近四十年人生经历写成故事的念头,于是从4月份开始动笔,从此一发不可收.直到8月份暂时告一段落,写成了十四万字的书稿。说是5个月,但其实每天真正写作的时间不过是几个小时,因为他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又照顾着两个儿子(一个是小学生,一个尚在学龄前)的生活起居,其忙乱和劳累可想而知。但社孝兄认定了的事情,便一定会做下去,这是他的一贯风格,哪怕是家人不理解,哪怕是时间不允许,他都会排除万难去推进自己要做的事情。社孝兄近几年物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小孩上学在西安市区买了房子,为夫妻二人工作、生活方便购置了交通工具,但他并没有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是依然保持自己简单而又纯粹的生活方式,固守着精神的追求与脱俗的情怀。书法是他从小就喜欢的,他习惯于闲暇之时拿起毛笔便书写;小说虽从未操刀,但一直坚持阅读文学作品,且从小便打下了良好的文笔基础,于是一出手亦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我很佩服社孝兄的执行力,他说写便写,一写便成。我也很佩服社孝兄的超物质的审美趣味,一般人怀旧不过聊一聊而已,又有几人花费时间精力写成小说呢?书稿写成一半传到班级群中时,我便认真阅读;书稿写成以后,我又重新通读。社孝兄问我有没有价值,我说单单你的行为本身便具有开启世人与影响子女的价值,何况文字本身呢? 而我并非专业从事文学评论的,只能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社孝兄以纪实为宗旨,采用小说的笔法进行写作,虽然书中涉及的人物和地点皆用化名,但知情人士一看便知,毕竟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近四十年人生的回顾与交待(虽然尚未写完,但作者是做了长线构思准备的)。本书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主线,叙述了自己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的故事。每一个阶段都涉及不少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老师而言,先后有:学前班阶段被“我”气得没办法的沈耀仓老师,小学阶段严厉惩罚学生的杨老师,初中阶段美丽娴淑的谢老师,高中阶段克服若干困难、努力办学的牛校长、牛主任,等等。就同学而言,先后有:小学阶段跟我互帮互助的力战,初中阶段不爱学习、追随时尚的明义,高中阶段则有昙华、颂爱、刘博岩等若干在学习与爱情之间挣扎探寻的男女学生;除此以外,父亲、母亲、二哥、五哥等人物形象亦颇有特色。这些关中人物群像集中展示了关中的风土人情,虽然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文化,但无疑浸染了浓重的地方特色。当然,最重要的人物还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一个懵懂无知、蛮横粗野的小顽童,成长为字体和作文皆可称道的小学生,进而成长为善良却被人无端欺侮的初中生,最后成为自立自强的高中生。在这个过程中,在爱情方面,从对男女情爱的完全不知到好奇与朦胧认知,也曾情感萌动、暗恋良久,却终因现实因素而未成佳缘;在生活方面,也曾被物质社会所左右而一度迷失,终于顽强地对抗了物质的贫困,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立;以上两个方面最终都通过学习方面的进展而获得了弥补,“我”在学习方面证明了自己、实现了自己。 我和社孝兄是同龄人,同样经历了农村物质困乏的童年生活,同样走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青少年时期,在他的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欢笑与泪水,获得了强烈的共鸣。对于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我们,这本书既是人生记忆的祭奠,又是反思过去、开启未来人生的一把钥匙。 是为序。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南京大学博士后 张坤 2016年8月22日写于深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那年那月那些日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宿社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411985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6 |
出版时间 | 2017-02-01 |
首版时间 | 2017-02-01 |
印刷时间 | 2017-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2 |
CIP核字 | 2017024131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9.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05 |
宽 | 14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