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生态建设走向生态文明(人文社会视角下的福建长汀经验)
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第二节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的历程回顾

一 起步阶段

二 相持阶段

三 生态建设阶段

 第三节 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就的解读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主要名词界定

一 森林、森林植被恢复和森林景观恢复

二 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治理

三 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 森林治理和政府治理能力

五 森林文化

 第六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 长汀县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第一节 长汀县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长汀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节 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

 第四节 长汀县社会经济发展

一 长汀县经济发展

二 长汀县产业结构

三 长汀县农业结构

四 长汀县人口与社会就业

第三章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节 长汀县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一 荒山造林

二 封山育林

三 低效人工林改造

四 次生林经营模式

五 林草、工程综合措施

六 竹林

 第二节 经济林发展

 第三节 农林复合经营

 第四节 休闲农林业模式

一 旅游观光果园

二 森林公园

三 生态家园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视角下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选择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简要

 第二节 长汀县要素供给禀赋

 第三节 不同治理模式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一 封山育林

二 人工造林

三 林草、工程综合治理措施

四 农林复合经营

五 经济林

六 不同治理模式的劳动力需求投入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选择

第五章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下的经济林发展

 第一节 林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

一 银.杏

二 杨梅

三 油茶

四 竹林

 第二节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节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

第六章 分权改革、治理能力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

 第一节 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和行为

 第二节 分权改革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化治理

一 上级政府的项目扶持

二 专业化的项目管理

 第四节 长汀县政府的组织化力量

一 县政府高度重视

二 建立健全长汀县水土保持的治理队伍

三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水土流失治理和

护林\本系

四 促进了跨部门合作

五 动员县直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六 建立乡土知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科研平台

第七章 分权改革、治理体系变迁和水土流失治理

 第一节 人民公社时期:政府一元治理的危机

 第二节 家庭承包制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机制的影响

 第三节 长汀县培育市场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措施

一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市场力量参与

二 积极构建财税扶持体系,实行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

三 推广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果,实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第四节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格局

第八章 公众参与

 第一节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垂范

 第二节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节 打造科教基地

第九章 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长汀县生态建设

 第一节 森林景观恢复的概念与内涵

一 概念的产生背景

二 概念

三 森林景观恢复的特征

 第二节 森林景观恢复的研究、倡导及实践

 第三节 森林景观恢复的国际进展与经验

一 社区参与

二 生计需求

三 制度安排

 第四节 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长汀经验解读

一 坚守共识

二 建立伙伴关系

三 形成整体性的技术方案

四 协调生态和人的需求

 第五节 森林景观恢复视角下的长汀经验展望

一 技术选择需扩大社区参与

二 治理进度需循序渐进

三 乡土知识需重视

第十章 森林转型视角下的长汀县生态建设

 第一节 森林转型路径

 第二节 中国森林转型研究简要

 第三节 政策综合分析

 第四节 政策与长汀森林转型

一 长汀促进森林恢复的政策梳理

二 环境政策综合视角下的政策分析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汀森林转型影响研究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 家庭能源转变

三 技术与农村产业发展

第十一章 长汀县森林转型的驱动力

 第一节 数据与模型设定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第十二章 山水殇颂——汀州客家传统与水土流失治理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文化表达

 第二节 山水之殇

一 殇之山水

二 人口增加

三 商贸

四 战争

 第三节 山水之颂

一 治理山水是长汀人民的传统

二 保卫山水是长汀人民的抗争

三 修复山水是长汀人民的期待

 第四节 汀州客家人的山水观

一 生于山水

二 归于山水

三 为山水奋斗

四 为山水而祈福

第十三章 从生态建设走向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 人类文明历史演变

二 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三 生态文明中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社会经济视角下的长汀经验解读

一 致力于协调生态和人的需求

二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 政府主导生态建设事业

四 纵向协调是长汀长期坚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五 探索出实事求是的公众参与方式和多元生态治理

六 整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重视科学技术本土化

七 嵌入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 前进中的长汀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长汀经验的反思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

三 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

四 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 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遵循自然科学规律,还要符合和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社会经济视角,我们需要回答下列问题: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技术模式选择及其变迁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地方水土流失治理体系是如何变迁和发生作用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长汀精神又是如何融入客家耕读文化中去的?如何推动生态建设以实现生态文明呢?为此,刘金龙、李建民、龙贺兴、涂成悦编著的《从生态建设走向生态文明(人文社会视角下的福建长汀经验)》从技术模式及其变迁、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森林景观恢复、森林转型、森林文化五个方面分析长汀经验。本书企图从社会经济视角检视改革开放以来长汀生态建设的旅程,为决策者、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长汀县改革开放以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长汀县水土治理历史和成就, 技术模式的社会经济适应性, 政府治理、社区参与、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合作等方面内容, 分析了长汀县生态治理的驱动力, 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体系的内在关联, 长汀客家文化传承对生态文明建设所提供的文化源泉, 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构建的新文化形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生态建设走向生态文明(人文社会视角下的福建长汀经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金龙//李建民//龙贺兴//涂成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67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5169567
中图分类号 X321.257.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