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指文抗战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徐帆、甄锐编著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讲述了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于上半年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则为大家呈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发生的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

内容推荐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的两名作者徐帆、甄锐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和在大量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当事人回忆录以及遗存照片等资料后,特意编著撰写了这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本书分为以讲述中、臼两国从1922年初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发生过的装甲部队交战战史的第一部和讲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的第二部,以装甲兵这一单一兵种的视角全面且系统地向读者诠释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抗日战争!

目录

第一章 中日战争(1938)

 第一节 浴火重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二节 日本陆军战车的再发展

 第三节 徐州会战

 第四节 兰封会战

 第五节 广州战役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远东战场(1939)

 第一节 1939年春《日本东京的战车大博览会》

 第二节 日本陆军骑兵的装甲机械化演变

 第三节 中国境内的各伪军装甲部队

 第四节 “国中之国”——驻华国外租界内的装甲部队

 第五节 日本关东军第一战车团

 第六节 惊涛中成长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七节 中日桂南会战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装甲兵团之整编

 第九节 日本陆军机甲(装甲)兵教育及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日战争-敌后战场(1938—1944)

 第一节 华北地区的日军装甲部队

 第二节 1939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三节 1941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四节 1943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五节 1944年华北地区肃宁县解放战

第四章 日本装甲部队的战时发展(1939—1942)

 第一节 日本陆军战车师团的诞生

 第二节 战车第三师团(泷兵团)

 第三节 日军炮兵的机械化·自走炮(自行火炮)的开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滇缅路战役(1942)

 第一节 勃固地区战斗

 第二节 日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

 第四节 同古保卫战

 第五节 叶达西及南阳车站地区作战

 第六节 仁安羌大捷

 第七节 棠吉之战

 第八节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作战

 第九节 陆军第四十八师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1943--1945)

 第一节 豫湘桂会战/大陆打通作战

 第二节 平汉线作战/豫中会战

 第三节 豫西灵宝作战

 第四节 抗战未期的陆军机械化学校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场(1943—1944)

 第一节 中国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

 第二节 中国驻印军战车营

 第三节 日本缅甸方面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四节 孟关、瓦鲁班之战

 第五节 加包河谷之战

 第六节 孟拱地区战斗

 第七节 萨迪亚整训

 第八节 英帕尔地区作战

第八章 胜利1945(1944—1945)

 第一节 第二期缅北反攻作战

 第二节 豫西鄂北会战(老河口作战)

 第三节 中国战区受降

第九章 新疆地区装甲战史(1930—1945)

 第一节 新疆内战

 第二节 新疆省军钢甲车队/战车队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新兵营)

 第四节 新疆地区曾经装备和使用过的部分坦克装甲车辆概述

附录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装甲兵制服赏析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日战争 (1938)

第一节 浴火重生的中国装甲部队

一 受到重挫的中国装甲部队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

1937年12月12日下午,卫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中国军队奉命全面撤退,仅于腹廓、城垣阵地上,留下少量部队坚守,掩护主力转移。由于撤退命令传达得极其仓促、混乱,数万大军拥挤在南京下关江边争抢渡江撤往江北。在通往下关和江边的道路上,堆满了中国军队丢弃的枪械、子弹、皮带、军装、汽车、坦克等。包括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在内的守军高级指挥官同样艰难地过江逃亡,有些甚至未来得及撤退便被困于南京城内。而作为南京守军最高指挥官的唐生智最后一眼看到的南京是一座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城市,人们疯狂地自救,他手下的士兵正绝望地抱着浮木,在漆黑冰冷的江面上漂流,尽管唐生智带兵二十多年来身经百战,但却从未经历过如此黑暗的一天。

12月13日晨曦,进攻南京城的日本华中方面军各部如潮水般涌进城内,其中东路的第16师团大野部队(步兵第20联队)首先从中山门被轰塌的缺口处突人城内。其他如第6师团、第114师团从中华门和水西门入城;第9师团、第3师团先遣队从光华门人城;第13师团山田支队从乌龙山及幕府山攻入和平门。日军各战车大队、轻装甲车中队也配属步兵部队冲入城内进行扫荡,对中国军队及平民百姓进行凶猛血腥地屠杀。并从南京军民的尸体上隆隆碾过。日本战地记者铃木二郎回忆道:“通向光华门的马路两侧都是长长的壕沟,里面填满了烧得焦烂不堪的尸体,铺在马路上的许多木头下面,也有尸体,手脚飞出在外,活像一幅今世的地狱图。我看到履带发出转动声音的战车,无情地压在上面飞驰而过。尸体的臭气和硝烟弥漫的臭气一起散发出来,犹如置身于焦热的地域、血池的地域。”

虽然南京城失陷前后中国军队的撤退是混乱且拙劣的,但困守城内未奉命撤离的中国军人为了掩护战友和民众撤退,同时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毅然决然地进行着最后的抵抗,以自己的血肉阻挡日军的前进。同日上午,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城内、外各处枪声大作,中日两军已在城内多处展开激烈巷战。日军特派员浮岛也于同日从南京发出急电:“今天早晨以来,为完成南京攻击战的最后阶段,展开了壮烈的大街市战、大歼灭战,中国军队继续做垂死挣扎。”

同日中午时分,中国军队炮兵第42团第1营第3连副连长沈咸所部一排二十余人乘5吨牵引车从雨花台阵地奉命撤往挹江门途中,于南京市中心地区的新街口附近遭到从中山门人城扫荡的日军第16师团一部步兵的突袭,牵引车被当场击中损坏,排长王永贵等七八名人员阵亡。由于高炮排除军官各装备一支毛瑟手枪外,全排士兵仅有两支马枪,无法抵抗该队日军的攻击,沈咸率领高炮排人员退到国府路附近。正当孤立无援时,自行决定从下关码头返回城内阻击日军的中国陆军装甲兵团战车第3连两名装甲兵驾驶着一辆德国I号A型坦克突然从半路杀出,加入到了对日军的作战中。在与第16师团所部日军步兵的激战中,两名中国装甲兵利用德制坦克上两挺MGl3车载机枪的迅猛火力,将日军打得瞬间哑火,在击毙数名日军后成功地掩护了沈咸等人的撤退。尔后,一路边打边退,至傍晚时分,退到国民政府司法院大楼附近时,因油料耗尽、弹尽粮绝,最终战车被日军所俘,车内乘员英勇战死,真正做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

1937年7月中日战争正式全面爆发后,在同年8月至12月的“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中,中国陆军装甲兵团战车营首次与侵略中华大地的日本陆、海军发生交战。在此国家危难的时刻,中国装甲兵们在与日寇的勇猛作战中,涌现出了众多英烈以及他们的英勇事迹。然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车第1连、第2连装备的英国“维克斯”六吨坦克(“维克斯”MK.E型轻型坦克)于“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被击毁击伤多辆,战车第3连装备的德国“克虏伯”一号坦克(I号A型轻型坦克)于南京保卫战中悉数尽失。

此外,日军还在南京中央军校内掳获了多辆淘汰为教练车的法国“雷诺”FT一17型轻型坦克、英国“卡登·洛依德”VI超轻型坦克及国造装甲汽车(“福特”卡车改)等,仅战车营第1连与第2连的英国“维克斯”水陆两用坦克未有任何损失地退至湖南湘潭地区。

至1937年12月中旬,中国装甲部队于该年的对日作战全部告终,而退至湖南湘潭的陆军装甲兵团在同年12月中、下旬在湘潭集中完毕后,将团部驻于湘潭县城内,其余部队除搜索营驻浏阳外,均驻防在湘潭附近及云湖桥等地进行集中整训。

由于中国自清末以来造成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无法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所以,对外购进现代化军火装备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国民政府也于战前特意派遣了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前往欧美诸国寻求外交、财政信贷及军事等方面的援助。P1-3

序言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鄙人主笔,甄锐兄副笔(《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车辆图鉴》之作者)的首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及第二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都已完成。在本系列首部出版后,即引起了热衷此题材的众多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近代军事史学界各位前辈及老师们的指点和好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系列丛书均以特别的多线程叙述风格,其上部详细地描写了从1918年至1937年12月,中日两国军队在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属于铁道兵的装甲列车(铁甲车)上的发展、编制、沿革、装备、参战情况等,极大程度地弥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的历史空白。该系列的下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中,由于在此段时间线内中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全面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蔓延至全球,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已经不再是中日两国间的局部战事,中日两军装甲部队的角逐也扩展到了除中国领土以外的缅甸及印度地区(不包含美日太平洋战场),使得下部的内容较上部来说,更为丰实。而且,在下部中,除详细描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装甲作战之外,笔者还特别注入了大量在其他史料中很少提及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对侵华日军的各战车部队、铁道装甲列车部队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华外国租界和各路日伪军装甲部队等等鲜为人知的内容。

笔者编著该系列丛书的初衷,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在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日两军尤其是中国军队因为军事工业技术落后于西方列强,其装甲部队的发展及作战都远不及欧洲战场。加之文献资料匮乏,而被不明觉厉者耻笑或忽略,长久以来也未被学界所重视,更没有进行过系统且完整的梳理,导致被现今许多书籍或文章所误读和曲解,而互联网上更是充斥着大量不着边际的谣传。但笔者和合著作者等人始终认为,欧洲战场虽然丰富多彩,但始终没有自己祖国土地上发生的全民族抵抗侵略的战争来得熟悉与真切。更加无法忍受的是那些在此次全民族抗战中流血牺牲的中国装甲兵英烈们的丰功伟绩被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被后人所误解或遗忘。

因此,本系列丛书的作者们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等地收集各种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较为严谨而深入的考证,以求尽量贴近真实历史。在编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系列丛书期间,幸得笔者们的各位亲朋好友(尤其是徐帆及甄锐两位作者的夫人,杨扬女士和孟庆锐女士)及指文图书虎贲工作室创作团队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该丛书能够得以顺利地出版,展示给世人。也因此结识了众多同样对抗战题材有着无限探究热情的同行们,如冯杰、胡博、霍安治、谭飞程、胡卓然等师友。其中要特别感谢本系列丛书的副笔、合著作者之一的甄锐兄,在为此书稿进行辛苦校对的同时,还精心为本系列丛书绘制了大量插图;以及台湾的张之维先生(著有《抗战陆军武备图志》、《国共内战时期国军美制、日制装备》等)为此系列丛书提供的个人收藏照片资料。而在编著该系列丛书下部时,笔者更是有幸诚邀到了国内对坦克装甲车辆有较深研究的钟卜先生提供了其中关于日军对“维克斯”水陆坦克对比测试、第一次入缅作战(叶达西作战及全线撤退部分)及T-26、CV35、雷诺zB、UE坦克部分资料内容,力求集合国内对此题材有深入研究的同行们共同协力,向所有读者们呈现出一篇完整的中日装甲兵全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指文抗战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帆//甄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9555
开本 16开
页数 5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5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1.35
CIP核字 2015225768
中图分类号 E296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