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仑,1913年生于惠城区桥西。国家一级美术师。其《市街》、《河傍》等5幅石刻画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和收藏。1935年赴日留学,在日本出版了《刘仑画集》。回国后,被中山大学聘为副教授。1982年任广州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广州市文联副主席。1991年,获全国版画贡献奖。近年出版《刘仑国画近作选》、《刘仑笔耕》、《刘仑画集》等。刘春编著的《百年大我之情(刘仑小传)》生动再现画家的艺术经历,以文字为主,穿插画家生活和艺术活动的照片以及作品,全方位介绍画家生平和艺术成就。
图书 | 百年大我之情(刘仑小传)/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仑,1913年生于惠城区桥西。国家一级美术师。其《市街》、《河傍》等5幅石刻画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和收藏。1935年赴日留学,在日本出版了《刘仑画集》。回国后,被中山大学聘为副教授。1982年任广州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广州市文联副主席。1991年,获全国版画贡献奖。近年出版《刘仑国画近作选》、《刘仑笔耕》、《刘仑画集》等。刘春编著的《百年大我之情(刘仑小传)》生动再现画家的艺术经历,以文字为主,穿插画家生活和艺术活动的照片以及作品,全方位介绍画家生平和艺术成就。 内容推荐 《百年大我之情(刘仑小传)》是“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系列之一,由刘春编著。讲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刘仑用木刻《火炬》《前面有咱们的障碍物》等创作像一把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五六十年代,对长征红军的崇敬与对藏胞解放的欢欣使他有了巨构油画《红军过草地》及国画《农奴翻身图》。此外,秀美的漓江、险峻的三峡、滔滔的珠江、美丽的南国风光更使他佳作迭出。 目录 一 “昌明烂仔” 二 寻访李桦 三 “艺协”战士 四 台湾写生 五 血火洗礼 六 四度长征 七 拓荒老牛 八 情系桑梓 九 宝剑情歌 十 相携相守 后记 初次采访竟是最后的诀别 附 艺术年表 试读章节 我觉得:回忆,苦也是甜的,小也是大的,远也是近的,虚也是实的,真是历历可数,如在眼前。几十年前的往事…… 哪怕是一点儿好,也别忘记启蒙老师的恩情。 昨日离开“象牙之塔”,跑到“十字街头”,而今回来进不了“艺术之宫”,有的画家为此感叹。“艺术之宫”究竟在什么地方?是有空调、瓷砖的华殿么?其实,艺术家走向街头,回到原野,登上高峰,那里才是真正的最大的“艺术之宫”。 ——刘仑《画语丝丝》 1913年1月22日,广东原惠阳县府城南门姚屋巷巷口的一个清贫的刘姓大家族里,欢天喜地地迎来了他们家里的第十个孩子——刘佩伦(刘仑原名)。这个排行最末的男孩,生性顽劣好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搞恶作剧,喜欢跑到野外和西湖边疯玩,还时常因为贪玩忘记回家。也许因为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而且其母是续弦,只有他一个孩子,刘家的大人就对他格外疼爱、迁就。 但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个爱玩爱疯的野孩子,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似乎天生就是画画的,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木炭、瓦片、树枝……都能成为他在地上、墙上作画的工具。刘家世代并无绘画的特长与传统,但小佩伦随手就可以在家的边边角角、墙壁上画一些自己心里模糊成形的“作品”。 巧的是佩伦有一堂姐夫陈凤俦,是搞美术的,偶然看见小佩伦很喜欢绘画,就拿出一套《芥子园画谱》给他临摹,并教授一些基本的技巧。刘家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位启蒙老师的细心点拨下,“野孩子”佩伦对绘画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他一改往日的顽劣心性,用心学习《芥子园画谱》和《画学心印》,还时常临摹唐寅、黄蒙、黄慎、“四王”、恽南田的画。 佩伦母亲不识字,没文化,但她像大多数中国传统妇女一样,温婉贤淑,懂得世间的人理伦常。尽管眼见自己的这个独生子顽劣不羁,不愿意读书,只喜欢画画,母亲还是把他捧在手心里疼。小佩伦喜欢在夜晚点着油灯,在厅堂八仙桌上画画,母亲总是默默地陪坐一旁,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儿子画画。时常夜深,小佩伦画累了,一抬头就会看见母亲陪坐着打瞌睡的样子。 七八岁时,小佩伦直接考入由惠州邑人冯重熙与廖雨生创办的“昌明小学”(今惠州市第十一小学)上二年级,美术成绩优异,画作常被老师拿来贴堂作为榜样。但由于家贫无人辅导、管教,自己又好玩,不久就荒废学业成为“昌明烂仔”。 小佩伦好打架、打群架,曾勇猛地带领群童从南门城打到四牌楼(今惠州中山北路)。当时杨芽塘陈屋园靠南门城,很荒凉,他常在那里捉蟋蟀、钓蛤、打水漂。在同龄小朋友的眼里,他可是一个投掷石头打水漂的高手,可以把瓦片从这边塘水面飞出,拖着“老鼠尾”飞过对面塘边。 因此,在南门城一带,刘佩伦打架最勇猛,是出了名的。人们总是记得他跳上城垛,指挥冲锋、呐喊的模样。当时,正值东征军攻打守城军阀杨坤如,胆大不怕死的小佩伦竟敢独个走到城墙捡子弹头,甚至把穿进城墙砖的弹头拔出。有一次,弹头突然爆炸,惊得他魂飞魄散,幸好没伤及身体。他最热衷的是把弹头集中熔化成铅块,再拿去换甜甜的麦芽糖,那在当时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食。 其实,胆大出名的佩伦却保守着一个小秘密:他也有胆小害怕的时候。每到晚上,看到塘边那黑压压的十多米高的竹丛在寒风中摇动,他总会怕起“鬼”来。有时,为了壮胆,他就下意识地捡起身边的小石头,奋力扔向竹丛。这时,那些石头打击竹叶的啪啪声、撞击小枝的嗒嗒声、敲打竹竿的听导听导声和碰撞竹头的咯咯声,各种声响随石头落在不同密度的竹竿中而产生不同的节奏,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春天木棉花开的时候,小佩伦爱捡木棉花玩。一天,在木棉树下玩耍的他,竟然被一块热烫的雀屎砸在了头上,气急败坏的他抬头见一鸟巢,便“噌噌”两下爬上树去,准备捣毁这只恶鸟的巢。可当他看见巢里仅有一个鸟蛋,一只刚出壳的小鹩哥在旁边回旋着凄厉惨叫时,恻隐之心却让他不忍毁掉这个小生命。此后,他天天在树下暗中守护,防止别的孩子上树捣乱,不时还爬上去看看。等小鹩哥长起羽毛,他便小心揣回家,细心饲养,看着它拍打着翅膀张开嘴吃食,细心观察它怎样长起羽毛,怎样学爬行、走路、飞翔…… 那时正值军阀杨坤如抵御东征军攻打惠州,死守城池数月,老百姓们都躲在家中不敢出门。成天野在外面的小佩伦不得不困在家里,所幸有这只鹩哥,不离左右地成天跟着他。实在无聊时,就用鹩哥作模特,天天画它、写它。不幸的是,东征军破城之后,大兵进驻民房,混乱中小鹩哥不见了,小佩伦伤心得几天吃不下饭。 但最让家人恼火的是,小佩伦还时常胆大包天,悄悄地爬上母亲的高柜,将小手伸进柜门缝,偷取铜钱去买“老刀牌”香烟学抽烟,还自称是喜欢收集香烟盒里的画片……更让母亲伤心的是,小佩伦贪玩打架,竟把学业也荒废了,语文、算术、英语均得过零分。尽管如此,小佩伦还自称能保持四个第一:体育第一,是昌明小学排球队主力,曾代表校队参加县、省比赛;画画第一,他的美术作业经常被贴出来展览,也曾拿过全县的绘画比赛一等奖;手工第一;与同学打架第一。 所幸,昌明小学的老师们没有歧视这个野孩子,反而非常关爱他。最让刘佩伦记忆深刻的是尹克任老师,他对字画鉴赏很有研究,曾把小佩伦的作品《竹林七贤图》摆放在学校陈列室。这里是一个专门展现学生聪明才智的“平台”,眼见自己的画作能登上这个“高台”,小佩伦甭提有多自豪了。该画是佩伦临摹当时美国卖“火水”(汽油)商人送的唐伯虎《竹林七贤图》广告画片而作,尹老师在画上赞题:“刘佩伦能画此作不可多得乃神童也!”P1-3 序言 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与“新国画”运动密不可分。发端于广东的岭南画派在这场“新国画”运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革命性、创新性的新思路,折衷中外、融汇古今,注重现实关怀、题材开拓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开启中围现代绘画的新风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继“二高一陈”后,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为代表的艺术家,更是把岭南画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卓有成效地拓展了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使岭南地区迅速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基地之一,培养了许多影响21世纪中国美术进程的画家。他们继承和延续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践行着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使广东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与创作的重镇。 在对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研究中,岭南画派一直是被关注的,但系统完整的广东现当代画家传记著述却较少见到。梳理这些画家的人生经历,再现他们的探索过程,总结他们的创作思想,对于推动广东美术创新发展,增强广东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编辑出版《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丛书。 丛书根据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甄选了20多位现当代画家作为传主,以文学性的叙事方式讲述艺术家活动及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使读者重回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岁月。丛书遵循从史到论,论从史出,通过文学家的艺术剪裁,注重罔绕史料开展研究,力求科学严谨地再现各位传主的生平经历、创作历程、学术贡献和历史影响。丛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大量由家属提供和从档案中查阅到的第一手资料更为珍贵。 对岭南近现代画家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是广东地域美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丛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丰富画家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广东画家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更好地促进广东美术繁荣发展。 后记 2013年8月1日清晨,正要出门上班的我,接到著名画家刘仑夫人杨少娟老师打来的电话。杨老师哽咽着说:“刘老今晨3点半钟走了,他是无疾而终……好在,你前几天来采访了他……” “刘老走了?!”恍惚间,我脑海里即刻浮现出那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身影。仅仅一周前,我还在他的家里,对他进行了一次长达三小时的专访。当时,老人家神采奕奕地坐在我对面,意气风发地说:“在全广州的画家中,我最棒(身体)!我永远是年轻!没有老!” 哪曾料想,这些豪言壮语竟成了老人家最后公开发表的珍贵言语了。 2013年年初,我接受了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丛书的采写任务。当我得知即将采写的是年逾百岁的著名画家刘仑时,心里颇有些激动。我依稀记得,幼年时在语文教科书里就看过刘仑的油画《红军过草地》,后来翻阅过他的一些史料,更是被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及辉煌的艺术成就所折服。遗憾的是,这个项目因故推迟了半年,7月才正式启动。 我仍记得,2013年7月24日那天午后,一场大雨浇灭了连日的暑热。我应约到达刘老家所在的淘金路口时,83岁的杨少娟老师已早早等候在楼下。刘老夫妇与大儿子一家同住在一套居室里,不大的客厅里仅有几件简单陈旧的家具,四周还堆满了画稿、书籍等各种杂物。身着白衬衫的刘老坐在一张小桌旁,精神抖擞地等待着我的采访。 刘老在88岁高龄时,曾做过喉癌手术,术后说话声音较为喑哑、低沉。但老人家的记忆力惊人的好,一打开话茬,就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光荣经历:从16岁离开家乡惠州,开始全国跑,从海南岛到西藏,背着画包,画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要祖国需要,我就画!……你不叫我英雄,我自己都叫我英雄! 谈到家乡惠州,刘老更是兴奋不已,他叮嘱我一定要去惠州刘仑美术馆看看,还拿出一本《惠城文史》送我,并说这本书上有关他的材料有好多都值得我参考,但希望我写出来的小传要与这本不一样,比它更好! 最后,老人家翻开身边的一个蓝色小本,一边看一边对我说:“其实,总结来说,我这一生在艺术上有八个亮点,也是八个创新,你把我这八个亮点写好就差不多了。” 刘老在艺术上的第一个亮点是被誉为中国现代石刻版画第一人。早在1934年,刘仑在防城中学教书时,因受鲁迅先生介绍外国木刻运动的文章启发,自己上山打石,自磨自刻,共刻了24块石刻作品,其中《河傍》等五件作品由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寄给鲁迅先生指教,并记载于鲁迅先生的书简中。刘仑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第一个石刻家,这五件作品现有四件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一件藏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第二个亮点,刘仑是现代最早绘画竹笔画的画家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土相继沦陷,物质供应困难,为解决绘画材料问题,刘仑等一批画家就地取材,折下青竹,用石块把它们砸成细丝当笔用。令人惊奇的是,这样做出来的画笔不仅能画画,而且还能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刘仑记得当时把这个独创的做法告诉了胡根天老师,受到他的高度赞赏,刘仑便建议在学生中推广使用,胡老师也十分赞同。刘仑1939年在惠州画的《打回广州去》,就是他的竹笔画的有力见证。 更让刘老引以为荣的是他的第三个亮点。1951年,刘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他赴朝鲜写生三个月。血与火的洗礼锤炼了他“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与价值观。他创作了引起广泛关注的《英雄魏明》等作品,其出版的《朝鲜战地素描集》,是一本充分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中朝人民友谊的珍贵文献。而在军人刘仑心中,一直深深怀有“长征情愫”,从1955年到1963年,他四次重走长征路,实地写生数百幅。先后创作了版画《通信兵》《红军过雪山》《红军过栈道》,国画《北上军号》《过岷山》《红军渡急流》《红军女战士》等佳作,这些作品,画面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形象,受到广泛好评。其中,他的油画处女作《红军过草地》获得巨大成功,曾刊登、展出多次,并选入中小学教科书,常被介绍长征的书籍用作插页。 聊到这里,刘老夫人杨少娟老师忍不住插话:“他每次外出采风,从不拍照,全部通过写生记录。画人物的时候,我和家人常常被他当作模特,有时还要求我穿着当年红军的服装为他当模特呢!”我立刻想到了刘老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红军女战士》,画中的红军女战士形象还真有些杨少娟老师的影子呢。 1987年,刘仑把自己的一百多幅美术精品捐赠给家乡人民,惠州市人民政府在西湖百花洲落霞榭为其设立“刘仑画阁”,并授予他“东江人民画家”称号。这是我国首座健在画家设立的个人美术馆。2000年“刘仑画阁”易名为“刘仑美术馆”,在开馆典礼上,刘仑一再强调自己始终坚持“艺术是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此话既是他对惠州家乡人民的回报,也是他对自己的第四大亮点的最好诠释。 当刘老谈完他对没骨山水画的创新,1936年到2005年间不断发表的艺术论语——《画语丝丝》,筹建广州画院、广州美协,并首倡画院不搞终身制,1948年到宝岛台湾写生,发表近两万字的长篇日记体游记《在台湾南部那边》等另外四大亮点时,时针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三圈。我怕老人家辛苦,便掩上已记了满满几大页的采访本,准备告辞。 杨少娟老师明白我的用意,一旁补充道:“其实,刘老也不累的,他每天早上起床,就坐到这里来看书看报,100岁的人了,还眼不花,不用戴老花镜。累了,他就会闭上眼睛,随时休息。他吃东西,胃口很好,从不挑食,他的牙也特别好,至今没镶过假牙,100岁了还满口都是真牙……”刘老边听边微微地笑着,还及时插上一句:“这是刘仑的光彩!” 临别时,刘老欣然提笔,在赠我的《宝剑情歌——刘仑画集》扉页上签下“刘春同志正之二○一三年广州百岁画翁刘仑”几行刚劲有力的字。 真不曾想,如此健康、硬朗、大有英雄气概的百岁老人,竟在一周后与世长辞,这次愉快而难忘的初次采访,竟成了与这位百岁老人最后的诀别!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我只能通过翻阅大量刘仑的史料、采访杨少娟老师及他们的大儿子刘一宁先生、大儿媳范丙香女士,赴惠州参观刘仑美术馆、刘仑母校昌明小学(现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刘仑美术室”,采访现分管刘仑美术馆的惠州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女士,惠州市第十一小学谭文娟校长、秦瑞芬老师,惠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澄钦老师等人,不断获取、补充材料,才使刘老的这本小传得以顺利完成。在此,特别感谢杨少娟老师、范丙香女士、侯慧梅女士、黄澄钦老师及黄大德老师在提供各类资料方面,给予我的大力帮助! 斯人已逝,百年大我之情长存!在刘老两周年祭到来之际,此书也应是付梓出版之时了。不知本人拙作,能否令天堂的刘仑大师欣慰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百年大我之情(刘仑小传)/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25500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8-01 |
首版时间 | 2015-08-01 |
印刷时间 | 201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2014162484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6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