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武汉印象(2015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刘醒龙主编的《武汉印象(2015散文)》印下武汉这座城市人们走过的每一步足迹,记录这座城市前行、徘徊、停滞时的心路历程,留住这座城市嬉笑怒骂、人生百态的每一瞬,更真实、全面、公正地记载这座伟大城市的变迁、进步与成就,多视角、多层次记述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思想。

内容推荐

刘醒龙主编的《武汉印象(2015散文)》秉持“我手写我心”,真情记录武汉百姓身边形影相随的人、耳熟能详的事、共同生活的城,撷江城之大美,品人生之百态,发乡土之幽思。

目录

步伐

 武汉,永远在路上——黎笙

 亲吻大武汉的根——傅博

 武汉,正在重拾荣光——冯欣楠

 腾飞的龙——邓运华

 武汉园博园探秘——叶子

 园博会之歌——刘益善

 城在林中,人在园中——孙华

 文明的点滴——左一淞

 日新月异的现代之城——刘浩宇

 大堤口的变奏——宋继英

 走在幸福的大道上——李新华

 武汉,今天不一样——李强

 阅读汉街——夏云河

 梨园街,一个新兴的街区——傅炯业

 汉口北记——魏云乔

丰姿

 长江第一桥——车延高

 户部巷——方书华

 就这样爱上热干面——池莉

 粮道街及其他——张执浩

 武湖烟涨——李永芬

 武汉诗地理——阿毛

 六月武汉——肖静

 武汉的第一个印象——陈有福(马来西亚)

 知音来自奥克兰——易祖胜

 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周大望

 奔流——袁磊

 这一年,我在武汉挂职——蔡同兴

 问津书院的遐思——程红梅

 东湖寻春——谢克强

安静

 我心目中的东湖绿道——阮戍发

 钢城绿韵——黄自华

 知音故里的山水——万利娟

 不老红钢城——王梅林

 重来——刘醒龙

 慈惠有梦——刘怀远

 感慨金银湖——汤礼春

 江城之秋——李霞林

 生态后官湖绿道——杨林利

 江滩秋夜——陈国松

 养活一团春意——周娟

 书香识武汉——林文钦

 仿佛不认识汤湖——欧曼

 呼吸昙华林——晏芳

 梁子湖的春天——黄海

乡愁

 黄陵矶,即将获得新生的古镇——王宝君

 悠悠金水人长江——刘桂英

 家住军山——匡芳

 乡愁白鹤村——吴天启

 我和龟山电视塔的情结——辛铧

 父亲,你都看见了吗——杨晓民

 那幢消逝的琉璃瓦大楼——陈自谦

 仓埠的风景——周娴

 索河是个好地方——袁玉芳

 花开时节动武汉——彭丽丽

 品武汉乡愁——彭建新

后记

试读章节

虽然时隔27年,湖畔依然一片荒芜。枯草在北风中抖动,诉说着无限的冷落与凄凉。如果不是工作人员引领,我们绝对不敢相信,举世闻名的遗址、大武汉的根就被踩在脚下!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祖先太轻慢了,太疏忽了!长此以往,我们的后代将会遗忘这片土地,我们后代的后代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多的金钱踏上漫漫寻根之旅!

今年7月的一天,我又进了盘龙城。走近这里时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有了标识,做了围墙,蓝天下,工人们顶着烈日,在城墙的遗迹上夯筑着,一片繁忙景象。盘龙城遗址公园建设正在紧张地推进中。

盘龙城遗址的核心区域,今年9月28日与园博会同步向公众开放。多年的寂寥守候已画句号,历史掀开新的篇章!能成为首批参观者,亲,难道不是一件荣耀的事?

盘龙城博物馆稍晚一步,明年12月开馆。然而,在脚手架密集、吊车旋转的工地前留影,待开馆之日再来拍照以作比对,亲,这难道不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盘龙湖沿湖修木栈道,建亲水平台。届时,凭栏眺望,蓝天,绿树,碧波,岂不更容易勾起你思古之幽情?

园区西侧将建“盘龙古肆”复原商代古街的面貌。徜徉其间,你会有时空穿越的激动,你能具体地、深入地体验古盘龙城人的日常生活。

古肆为方便游人,将云集有个性的商家。更令人激动的是,这里还将引名家人驻,开办书画艺术工作室、收藏品交易处。你如果有此类高雅而充满情趣的爱好,想对盘龙文化作深入的探讨,定能不虚此行。

还有国内知名大企业来园区开办大型文化艺术产业园,许多展览、演出、游艺、聚会,将在这里等候着你的光临,欢迎你的参与。

此外,在园区的东北面,足球公园、后湖湿地公园待建。远古的、当代的、未来的彼此呼应,组成武汉新的旅游休闲地带,让不同的需求者各有心仪的去处。

这里不是一座孤零零的遗址公园!周到的构思策划,完善的配套设施,使你到盘龙城来,不仅没有点到即止、来去匆匆的遗憾,还会油然而生流连忘返之意和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

不久的将来,地铁2号延长线将在这里设站点,配合人防工程,地铁站口将设置“P+R”(停车+换乘)大型停车场。亲,无论驱车还是乘地铁,都会是不错的选择;无论市民还是外地游客,到盘龙城来都会感到极为便捷。

看了,听了,我释然了!我振奋了!大武汉不仅留根,护根,而且深谋远虑,让人们的寻根、亲根之旅变得轻松愉快。  “国际一流,中国最好”!盘龙城遗址公园,大手笔!她不仅仅是一外在的物质载体,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处处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辉;这一人性化的空间,必将成为武汉市民热情好客、爽快大度之风格气质的最佳体现。

说到这里,还应该给园区建设者们点赞。

要筹建,首先得拆迁。园区里,当地居民建有房屋,开有田园,蓄有鱼池。要他们迁走祖先的坟墓,离开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然而,没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惨景,没有“扯旗静坐卧地滚”的混乱,他们非常平和地将这些难题一一化解。秘诀在哪里?当然是将人文关怀放在首位。

建设方特地聘请当地退休了的村干部到指挥部参与协调。

他们建议考古队尽量招用园区失地的村民,帮他们开启新的谋生之路。如今,不少村民已经成为考古工程中的行家里手,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盘龙古肆”原为叶店村民的转型构想,但因手续不健全。破土动工即被定为违法建设。建设方东奔西走,“盘龙古肆”终于通过审批,重新上马。

在盘龙城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上他们也有极为大胆的修改意见。园区的主要人口曾定于北大门。但正对着车流如织的巨龙大道,不便游客逗留;为了购物休闲的地带较为集中,为了让地理位置较偏的“盘龙古肆”热闹起来,他们提议取消北大门,筑建西大门。此方案已经得到肯定。

可见,他们运筹帷幄的全过程,也是一曲人文关怀的歌!

城市的根不能只存在于历史上、想象中,她应该构成一座城市最有价值、最便于市民亲近的地标。盘龙城遗址公园做到了这一点!

走,到盘龙城,去亲吻大武汉的根!你来了,不仅可以触摸到大武汉的久远苍老,还可以目睹到她的青春焕发,甚至可以倾听到她未来的心尖搏动……

P8-10

序言

与我所热爱的城市朝夕相伴,这是莫大的荣幸。这里生机盎然、人潮欢动,处处步移景换。这里两江交汇、虹桥栉比,时刻川流不息。多少事在身边,多少梦在心间。

武汉,已然是我的故乡,哺育我成长。自从我踏上这片土地,不管有何纷说,我对这座城市除了爱还是爱。

30多年前,我怀揣梦想来到这里,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大学毕业留在武汉,春秋几十载,岁月真快,离开几年后今年又回来,“归去来兮”,是缘分,是眷恋。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人生记忆,得到了太多的真心关爱。我感恩这座伟大的城市,武汉已成为我一生的守候。这里的一草一木,令我沉醉,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是那么值得回味。

时间总会流逝,发展定会向前。如今,武汉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万亿,站在了新的起跑线。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聚焦武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花落江城,为大武汉再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

武汉,每天不一样!迎着未来的曙光,我们正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一步步向前迈进。我们将创新驱动,瞄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早日实现“万亿倍增”,推动经济升级;我们将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彰显品质、打造经典,开展新一轮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升级:我们要把政府工作的成就感建立在市民的获得感基础上,让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幸福、更自豪;我们要满怀激情,抒写“两江穿城过、四海宾客来”的绚丽画卷,让更多的人留下美好的武汉印象。

《武汉印象》丛书,荟萃了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墨宝、一卷卷丹青、一帧帧照片,共同拓印成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互联网时代,能够潜心编印泛着书香的纸质读本,奉献给市民,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回望,更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尤为可贵的是,《武汉印象》秉持“我手写我心”,真情记录我们身边形影相随的人、耳熟能详的事、共同生活的城,撷江城之大美,品人生之百态,发乡土之幽思。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值得嘉许。

正因如此,我乐意为此书作序。

后记

《武汉印象2015》“散文卷”终于出版了。从2015年6月15日市文联召开《武汉印象》编撰工作布置会开始,其间,7月13日市委宣传部召开了《武汉印象》编撰工作协调会,10月26日市委宣传部在市文联召开了《武汉印象》截稿前最后一次协调会,11月23日市文联召开了《武汉印象》定稿会,历经近半年的紧张工作。

收入《武汉印象2015》散文卷的,共有54篇作品,分为“步伐”、“丰姿”、“安静”、“乡愁”四个部分。在收入的作品中,二分之一的作品来自长报集团所属媒体的征文,一部分作品来自武汉作家协会在黄陂、蔡甸、园博园组织的三次主题创作活动,也有部分作品来自定向约稿。2015年的散文卷有几个特点,一是作者的面更广。作者就地域看,除本地作者外,还有留学生、外省人士以及在外省工作的武汉人;就年龄看,有年轻的中学生、大学生,也有八十多岁的退休老人;就作者身份看,除专业作家、签约作家、文学爱好者外,还有大量的市民和职工。二是题材涉及的面更广。广大作者和参与者的视界更宽,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只能看见几个点,如吉庆街、江滩、黄鹤楼、东湖,而是看到了武汉更大的世界,如蔡甸的索河、汉南的黄陵矶、黄陂的武湖、江夏的金水河、新洲的问津,等等,这些常常被遗忘的题材的发掘,彰显了一个城市的宏大格局。三是主题突出。所收入的作品,有集中反映2015年武汉经济建设重大发展的,如园博园、盘龙城遗址公园建设;有反映武汉文明创建成果,如武汉文化五城建设、武汉人脸上的文明表情;有反映纪念抗日战争的……这是这座城市打在每个人心灵上的年轮。同时,另一重大主题是描写城市的生态和生活环境质量的变化,凸显城市正在安静下来。当然,更多的作品记录的是市民个人的人生记忆和命运轨迹,从中可以折射城市与人生的相互影响、相互慰藉,这些有温度的记忆,正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史不可缺少的组成。

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较好的作品只能割爱。我们既感谢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同时,也争取让更多市民的城市印象能够与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们分享。值得期待的是,明年我们会再来!

我们不变的投稿邮箱是whwlwhyx@sina.com。

这是一本“有声”的书。请用手机扫描文章后面的二维码,即可聆听到该文优美的配乐朗诵,并可通过微信公共号“武汉印象有声版”进行互动。

编者

201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武汉如今已变成川流不息的美丽之城,它的记忆早已随岁月变迁镌刻在每一个武汉人的脑海之中。

——记忆之城

《武汉印象》是武汉市民的集体博客,“民风、楚风、汉风,这套书汇聚展现了武汉的民间智慧,取之于民的艺术才更接地气”。

——洁少

老百姓眼中的武汉,才是真实、有生命力的武汉。这套书让我切实有种“城市主人”的自豪感。

——仿若透明

不但记录了城市的年轮,也记录了我们的人生年轮。

——爱吃水煮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武汉印象(2015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醒龙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97087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5293855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