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推理迷,你或许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你或许读过柯南·道尔,但如果你不曾读过约瑟芬·铁伊,那就太可惜了,现在的你,还不能被称为一位资深的推理迷,只有知道铁伊、读过铁伊、喜欢铁伊,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推理迷。只有读过铁伊,你才有可能推开智力与人性的另一道门,走入更加广阔的世界。
《约瑟芬·铁伊推理经典(上中下)》收入了约瑟芬·铁伊一生的所有作品:《排队的人》、《一先令蜡烛》、《萍小姐的主意》、《法兰柴思事件》、《一张俊美的脸》、《时间的女儿》、《歌唱的沙》、《博来·法拉先生》。
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案情惊险、结局震撼,作品中用来推动阅读欲望的,不单是情节的张力,还有感同身受的人物命运。阅读时就如身临其境,仿佛亲自感受着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案件,亲自经历着那些激动人心的过程,不到故事的结尾,不到最后一刻,都不忍释卷。
如果你仅仅知道福尔摩斯,那说明你只是侦破推理小说的初入门者,直到开始阅读约瑟芬·铁伊,你才有可能推开智力与人性的另一道门。
《约瑟芬·铁伊推理经典(上中下)》全选了铁伊的全部八本著作。这些作品立意奇特,充满人性温暖,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曾有小说家评价说:你怎么读张爱玲,你大概就可怎么读铁伊。
铁伊的特点在于对人物描写的立体和鲜活,对当代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精准把握与幽默讽刺。
格兰特十分不满地冷哼了一声,“没用的专家!”威廉姆斯无奈地摇头一笑。
“嗯,专家反复确认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威廉姆斯继续报告,“将左轮手枪送交给枪械专家之前,我已经取下了很多个指纹样本。现在我正等着检验的最终结果。”
“干得好!”格兰特赞赏道,紧接着他就带着死者的指纹样本去找警督。他向巴尔克提交了一份全天的询问报告,非常详细。格兰特在汇报的时候,提到了这场凶杀案有点另类,不太英式,但并没有将自己的推断说出来——他觉得这场谋杀案的凶手很有可能是一个外国人。
“看来,我们的线索都是一些毫无用处但又非常宝贵的线索。”巴尔克道,“我怎么感觉这场谋杀案像是出自于侦探小说,除了那把真实存在的匕首,让人感觉不到一丁点的真实。”
“我也是这么想的,”格兰特回答道,“我很想知道,在发生命案之后,今晚沃芬顿剧院还会有多少人前去排队。”他漫不经心地接话道。
这时,威廉姆斯走了进来。
“长官,这是从左轮手枪上提取的指纹图像。”他简短地说着,将文件放在了桌子上。格兰特漫不经心地拿起来,与自己之前采集的指纹比对了一番。忽然间,纸上一个箭头所指方向的东西吸引了他的目光。上面标注着五个清晰的指纹,还有许多个不完整的指纹,但无论是否完整,显然都不属于死者。指纹图像还附有一份从鉴定科拿来的鉴定报告,这些指纹与警方所掌握的信息无法相配。
格兰特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陷入了沉思。现有的调查结果有什么价值?难道这把左轮手枪并不属于死者?或者是死者借来的?或者这枪并不属于死者,是有人暗中将手枪塞入了他的口袋?可是,想要将一把军用左轮手枪悄无声息地塞入别人的口袋,这不太可能。要知道,军用的左轮手枪可是一个大家伙。当然了,要是在行凶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左轮手枪塞入死者的口袋,就有可能了。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格兰特感觉疑云重重,就算是最牵强的可能都想不出来。他将匕首从包装盒子里取了出来,仔细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然而却是一无所获。现在刚过五点钟,格兰特准备出去透透气。他打算去沃芬顿剧院一趟,找案发当晚的门房了解一下情况。
天空晴朗,黄昏的天幕布满了淡黄色的云朵,笼罩着紫色雾霭下的伦敦城。格兰特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感觉春天要来了。如果他想要追踪地中海人,他就得想出一个理由请假,实在不行就请病假,然后找一个好地方钓鱼。应该去哪儿呢?苏格兰高地显然是最好的选择,可惜那边的人不怎么样。他也可以去斯托布里奇那边的泰斯特钓鳝鱼,虽然很无趣,但那里的小酒吧别有风味,而且民风淳朴,他可以在草地上遛马,或者策马狂奔。 他迈着轻快的步伐,将手头上的案件全抛之脑后。这就是格兰特惯有的行事风格。巴尔克有一句箴言是这样说的,“你必须要反复地思考,不断地思考,日日夜夜地思考,最后一定能够找出症结所在。”也许这种行事方式对于巴尔克很管用,但格兰特却不吃那一套。格兰特曾经反驳过巴尔克,他认为自己不断地思考,除了会让自己的下颌感到疼痛之外,将一无所获。格兰特觉得自己一旦碰上棘手的难题时,自己就变得焦虑不安,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导致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混乱。所以,每当找不到突破口时,他就任由自己闭目休养,等他睁开眼睛时,往往新的突破口就随之而来,意想不到的角度会让原先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一得到转化。
下午的时候,沃芬顿剧场正有日场的演出,格兰特发现前场一个人都没有,后场则是一片狼藉。门房不在,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去剧院里各个地方通风报信的人气喘吁吁地报告,“长官,我们都找遍了,没有找到门房。”无奈之下,格兰特也加入了搜寻的队伍,终于在后台的一个狭窄的通道中将门房给堵住了。门房显得很紧张,当格兰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之后,门房又变得非常热情,开始口若悬河地讲了起来。他平日里只能远远地对贵族们行礼,没有什么机会跟来自于刑事调查局的高级探长友好交流。他满脸堆笑,整了整帽子的角度,理了理胸前的领带,濡湿的手心不断地在裤管上擦拭着,那谄媚的姿态似乎只要能够取悦探长,就算是让他承认案发当天在队伍中看到了一只猴子也没有问题。格兰特冷哼了一声,他保持着惯有的做事态度,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一切的问题,煞有其事地欣赏着这个老头的表演。谈话尚未开始,格兰特就以职业警察的第二条专业素质预判到了结果,所以他准备礼貌地跟这个热心却没有用处的老头告辞。此时,一阵迷人悦耳的声音传来,“哟,这不是格兰特探长吗?”抬头望去,一眼就看到穿着便装的蕾伊·马科布,看起来她似乎正准备去更衣室。
“你是在找工作吗?这个时候,你就算是想要找一个巡警的活儿都不会成功。”她微笑着揶揄着格兰特,低垂的灰色眼瞳十分友善地看着他。他们一年前就认识了。当时蕾伊有个非常贵重的化妆箱遭窃,那可是一位非常有钱的粉丝赠送给她的礼物。格兰特帮她处理了这件事。此后两个人未再谋面,但蕾伊对格兰特依然记忆犹新。虽然格兰特一向低调冷静,但他还是非常得意,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起来。格兰特告诉蕾伊他是为了公事而来,蕾伊的笑容顿时黯淡了下去。
“死者真是可怜。”蕾伊说道:“你是不是整个下午都在审问证人?真是可怜。我想你一定口渴了吧?走,去我房间喝点水。我的女仆就在那边,她会为我们料理好的。我们这么久没见了,要好好聊聊。”
她将格兰特引入了更衣室,房间一半是一面大镜子,一半是衣橱。与其说这是更衣室,不如说它是一间花店。蕾伊顺手拿起一束花,轻轻摇动。
“我收到的花太多了,我的公寓已经放不下了,所以只能留在了更衣室。我的粉丝派人送花过来,非常礼貌又十分坚定,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总不能像是参加葬礼一样告诉观众,让他们不要送花过来,这样太伤人了。”
格兰特微微一笑,“这是粉丝的心意,他们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了。”
“我知道。”蕾伊说道:“我非常感激他们,但实在是太意外了。”
女仆将茶水送了过来,又从铁皮罐中拿出了一些精致的小点心,蕾伊站起身为格兰特倒茶。格兰特缓慢地搅动着茶水,看着蕾伊往自己的杯子中倒水,忽然惊讶地抽搐了一下,活似被人踩到了尾巴的猫咪——蕾伊居然是个左撇子。
“见鬼!”格兰特甩了甩头,喃喃自语道:“今天我虽然不能休息,但我似乎必须要休息一下了。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特别在意?全伦敦有多少的左撇子?为什么要在意蕾伊?看来我是太紧张了。”
“你习惯用左手。”格兰特脱口而出,这么说,一来是他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二来也是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
“是的。”蕾伊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又很正常地询问起案件的进展。格兰特将报纸上刊登的一些讯息告诉给她听,特别地提到了凶刀,这是整个案件最为有力的证物。
“刀柄的位置,有个小小的银质圣像,装饰着红蓝相间的彩釉。”
蕾伊平静的双眸中,忽然闪烁了一下。
“你刚才说什么?”她情不自禁地问道。
格兰特原本想问:“难道你见过类似的东西吗?”不过,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再说了,他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并且察觉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于是他又耐心地描绘了一番凶刀的各种特征。
“一个圣像?真是一个离奇的案子,你负责如此古怪的案子,我觉得你要找高人为你祈祷了。”
蕾伊优雅而冷静地伸出自己的左手,往格兰特的杯子中倒水,格兰特注意到她不动声色的神态与非常有力的手腕,心中暗自琢磨,她这么冷静是否合乎常理。
“凶手不可能是蕾伊。”格兰特暗忖道:“我最近肯定是被各种奇怪的事情给折磨得疲惫不堪了,要不然也不会产生幻想。”
……
P10-11
约瑟芬·铁伊(1896—1952),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她的每部作品都立意奇特,且充满人性的温暖,既包含了奇妙的悬念,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虽然她的一生只创作了八部作品,但却丝毫不影响她在推理史上的地位。她的每部作品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风格,都让人惊叹不已,而这也让她成为推理史上著名的三大女杰之一(另外两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赛耶斯)。
虽然和阿加莎·克里斯蒂齐名,但这二人的作品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之处。铁伊的作品,几乎没有公式可循,每一部风格都不一样。这也让她成为一个一生没有任何失败作品的推理大师。
作为一名推理迷,你或许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你或许读过柯南·道尔,但如果你不曾读过约瑟芬·铁伊,那就太可惜了,现在的你,还不能被称为一位资深的推理迷,只有知道铁伊、读过铁伊、喜欢铁伊,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推理迷。只有读过铁伊,你才有可能推开智力与人性的另一道门,走入更加广阔的世界。
本书收入了约瑟芬·铁伊一生的所有作品:《排队的人》《一先令蜡烛》《萍小姐的主意》《法兰柴思事件》《一张俊美的脸》《时间的女儿》《歌唱的沙》《博来·法拉先生》。
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案情惊险、结局震撼,作品中用来推动阅读欲望的,不单是情节的张力,还有感同身受的人物命运。阅读时就如身临其境,仿佛亲自感受着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案件,亲自经历着那些激动人心的过程,不到故事的结尾,不到最后一刻,都不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