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洮水长歌--中国作家笔下的临洮
内容
编辑推荐

临洮人民感念洮河,在她的哺育下,这片物华天宝的沃土绽开了灿烂的文明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文明之果:马家窑文化在这里发祥,古陇西在这里设郡而流名,战国秦长城由此起首向东绵延,陇西李氏在这里繁衍生息,边塞诗歌在这里放飞理想的翅膀……一束束远古文明的光环,闪烁着穿越时空的光芒,让我们对母亲河肃然起敬,感慨她的历史悠久,感悟她的文化厚重。

对于王在凯主编的《洮水长歌--中国作家笔下的临洮》这样一部具有集大成者性质的文学集,我们相信它必能凌越时空,葆有其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丰富了临洮的内涵,加重了临洮的分量。临洮人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内容推荐

流风轻浮,转眼经年。经过作家们的走访、酝酿、创作,一篇篇刻画临洮的经典之作,终于在两年之后汇聚成册,结集出版。看到作家们思想深刻、描摹精确、文笔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篇篇报告文学,我们感到王在凯主编的《洮水长歌--中国作家笔下的临洮》不是简单的一本文学作品集,更不是简单的一本旅游推介书,而是一本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好书,是一部让你驰骋于临洮大地之上、感受临洮大美的作品合集。这也算是对“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柴生芳同志的最好告慰口巴!

目录

此木生芳

——“时代楷模”柴生芳纪事

我从临洮来

——陇西李氏根临洮(狄道)

临洮的生机无限

“我的坛场我的命”

党参沟纪事

白牡丹,红牡丹

天地良心

——杨继盛在临洮纪事

马家窑调查

中无主道不可居

——临洮寻觅神龙“终迹”及复读太史公《老子列传》之启迪

洮水长歌

秦长城从这里走来

临洮李满天

临洮味道

出塞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洮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纪实

杨明堂的教育情怀

美丽临洮锦绣山水

西部天空下的文化盛宴

——临洮代表性民俗文化纪实

牡丹花开

后记

试读章节

此木生芳——“时代楷模”柴生芳纪事

一、“诊疗所”

2013年12月5日上午,柴生芳正在办公室里修改临洮县政府工作报告,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神情不安地来到他的门前。

柴生芳起身,向外迎两步:

“大姐,您好,有什么事吗?”

妇女怯生生地说:“你,是柴县长?”

“是,我是柴生芳。有什么事,坐下说。”

说着,柴生芳倒了一杯水,递到妇女手里。

一杯白水,让妇女汪然出涕。

妇女名叫王惠珍,是临洮县洮阳镇人,现年45岁,家里有几间平房,涉及拆迁,因补偿问题尚未谈妥,没有搬迁,因此夜里就常常有人扰乱。

王惠珍下岗多年,丈夫养病在家,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全靠她一人打零工、做小买卖维持,常常难以为继。她是家里的顶梁柱,长时间折腾下来,早已身心俱疲。

柴生芳的脸色由青变红。他努力地压抑着情绪,不时给王惠珍递上几张抽纸:“你说的都是真的?”

“是真的。”

“走,看看去!”

王惠珍跟着柴生芳从办公楼走出来……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于甘肃省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弟兄6人,排行第五,母亲早年去世。宁县地处甘陕两省结合部,山高沟深,土瘠人穷。柴生芳读中学时,学校离家30多里,他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返校前,父亲为他烙六个灰黄的锅盔,就是他一周的口粮。

1986年,柴生芳以庆阳地区高考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谁也没想到,这只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后,竟放弃了留在北京或去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乡,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6年后,他自费前往日本神户大学留学。

是啊,本来作为世界名牌大学的博士,柴生芳更有很多选择。然而,2002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却辞谢了日本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而后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高等学府纷纷高薪聘请,他又决然地回到了甘肃;2006年4月,他更是舍弃省城的优越条件,主动请缨到“苦甲天下”的定西工作。

亲朋好友都劝他:“兰州的生活相对还算舒适,你肚子里又有那么多‘墨水’,在省里一样作贡献,干吗非得跑到基层去吃苦?”

是啊,他图什么呢?

王惠珍家的小屋摇摇欲坠,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狼藉一片。

柴生芳双眉紧锁,当即协调安排过渡住房。同时,他又安排专人,了解拆迁户中还有没有王惠珍类似的情况,一并协调解决。  柴生芳找来开发公司和相关部门,了解情况,从中协调,平衡利益,终于使双方握手言和。

2013年12月5日,柴生芳在工作笔记中写道:“接待上访群众王惠珍,并到现场处理问题。”

从此,王惠珍算是与柴生芳结下了缘分,有困难,她总愿意来跟柴生芳说一说。

很多与工惠珍一样的群众,都与柴县长交上了朋友。

于是,柴生芳就立下了一个严格的承诺:“开门办公”。工作时间,只要他在办公室,门一律敞开!

他的办公室经常来客满满,每天需要四五暖瓶开水。

工作人员劝他,以后不要开门办公了,有人来找,我们可以挡一下。你工作任务这么重,有的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你又不一定了解情况,不好表态,不如让他们去找相关部门和分管领导。

柴生芳却说,他们来了,就是对我的信任。如果他们要求合理,就应该马上协调解决。有时候百姓难免有过高的诉求,我们也要严格执行政策,不能因为一个人而破坏了整个制度的严肃性。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百姓有过高要求而随便打发出去,要耐心做好他们的工作,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坚信,没有打不开的死结,只有不到位的工作!

社会快速发展,必然引起种种阵痛。因此,柴生芳的办公室,就变成了医治阵痛的诊疗所。常常地,来访群众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甚至拍桌子,甚至指着他的鼻子谩骂。可他们总是怒气冲冲地来,平平静静地走。

阵痛,在渐渐变缓、慢慢变轻……

二、“伤心路"

黄土高原最缺的不是水,是路!因为没有路,汲水才变得艰险重重,经济发展才像缺水的小苗,枯瘦,总也抖不起精神。交通不畅,高原上质优价廉的洋芋、药材等土特产运不出去,因此庄稼人的锅里总是稀汤寡水,爱美的女孩子的脸上,总缺少雪花膏的滋润……

原上梁乡通往辛店镇,有一条乡间公路,名为“上辛路”。

这是当地百姓求学、求医、外出务工、农资运输的必经之路,但因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车行颠颠簸簸,人行蹦蹦跳跳,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称它为“伤心路”。P1-3

序言

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会的地方,一条圣洁的河,一路奔腾欢歌、掀浪吐玉。她用甘甜的乳汁滋润了两岸的山川田野,哺育着生生不息、勤劳耕耘的儿女,这就是临洮人民的母亲河——洮河。

临洮人民感念洮河,在她的哺育下,这片物华天宝的沃土绽开了灿烂的文明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文明之果:马家窑文化在这里发祥,古陇西在这里设郡而流名,战国秦长城由此起首向东绵延,陇西李氏在这里繁衍生息,边塞诗歌在这里放飞理想的翅膀……一束束远古文明的光环,闪烁着穿越时空的光芒,让我们对母亲河肃然起敬,感慨她的历史悠久,感悟她的文化厚重。

一代又一代的临洮儿女珍藏着这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遗产已成为临洮人心中沉甸甸的记忆和梦想。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这种代代传承的记忆和梦想,人们需要挖掘和传承她,让她光彩照人。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国务院批复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省委、省政府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13”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陇中特色文化大市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临洮县抢抓全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规划建设了沿洮文化产业带,启动实施了一大批过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彩陶之都、长城起首、李氏故里、貂蝉故里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

春花秋月,沧海桑田。临洮县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滚滚车轮下苏醒过来,在建设中赢得了发展,一股古老的文脉,默默续写着“西北名邑、陇右重镇”的新传奇……我们不能让熠熠生辉的临洮文化依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需要外界的“探访”……

早在2013年,原临洮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柴生芳同志上任伊始,就与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春雷先生多次沟通联系,确定了“中国作家看临洮”大型采风活动。谁曾料还未成行,柴生芳同志就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此中历经百般曲折,终不孚所望而成行。2014年秋风始起之时,“中国作家看临洮”大型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走进临洮,和本土作家一起,考察临洮、感知临洮、品鉴临洮。用知名作家的生花妙笔,共同回忆临洮的丰厚历史,共同感受临洮的灿烂文化。这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解读,也是对传统精华的一种弘扬。

流风轻浮,转眼经年。经过作家们的走访、酝酿、创作,一篇篇刻画临洮的经典之作,终于在两年之后汇聚成册,结集出版。看到作家们思想深刻、描摹精确、文笔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篇篇报告文学,我们感到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一本文学作品集,更不是简单的一本旅游推介书,而是一本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好书,是一部让你驰骋于临洮大地之上、感受临洮大美的作品合集。这也算是对“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柴生芳同志的最好告慰口巴!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集大成者性质的文学集,我们相信它必能凌越时空,葆有其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丰富了临洮的内涵,加重了临洮的分量。临洮人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在《洮水长歌》付梓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共临洮县委、临洮县人民政府向不辞辛劳走进临洮的各位作家,以及校订、刊印、出版工作中付出心血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呼吁广大仁人志士,为临洮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力量,努力推动临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是为序。

后记

《洮水长歌》一书即将付梓,作为本书的编者,此时我们的心情真是欣喜而激动。

邀国内知名作家来临洮采风,以作家生花妙笔书写临洮之人杰地灵,咏临洮历史文化之厚重,把临洮的大美展现给世人,这是柴生芳县长生前多次提到的想法。在与李春雷先生沟通后,李春雷欣然允之,遂定下这次中国作家看临洮的采风活动。谁曾料还未成行,柴生芳同志就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如今此书终将出版,这也是对柴生芳同志的最好告慰。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想法提出到策划落实,从采风活动成行到各位作家潜心写作、几易其稿,从文稿收集到整理校对,其问种种,无一不浸透着众人的心血和努力。临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在凯同志曾数次亲赴河北与李春雷先生接洽,敲定种种细节。终于在2014年11月,促成了李炳银、李春雷等数位知名作家齐聚临洮的这一文化盛事。

一周的采风活动,作家们观山之韵,品水之情,看小城之冬,感受番汉交融的民俗风情,体会临洮儿女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他们大都是第一次来到临洮,无不为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所吸引所感染,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诸文字,这些作品结集出版,形成了这本精美的《洮水长歌》。当书稿问世之时,此间种种辛劳变得微不足道,来自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和支持让我们的内心充盈着感激,这份温暖弥足珍贵。

在采风期间,我们的活动得到了临洮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甚至是临洮普通老百姓的无私帮助。来自临洮本土的作家、文艺爱好者、退休老干部、文化社团成员都热情而又积极地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他们熟悉临洮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故而自愿充当起解说人员,陪同作家采风,甚至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史料文献,供作家写作参考。当得知作家们为书写临洮之美而来,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志安、年过八旬的援疆老干部等采访对象热情接待,详细讲解,让人如沐春风。

在后期,为了让书稿在思想文字方面更臻完善,我们抽调了一批文字水平过硬、文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文学爱好者对书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完善。在此,我们向这些书稿背后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李春雷先生。无论是前期的筹划,作家的邀请,活动的开展,书稿的出版……事无巨细,李春雷先生都出力不少。可以说没有他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此书的出版,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书稿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的内心激动而忐忑。虽然我们竭心尽力,但由于时间紧迫,更是限于编纂水平、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中仍有很多不足和遗憾,瑕疵在所难免。对此种种,我们真诚地向广大读者致歉。诚惶诚恐中,惟愿我们的劳动能为传播家乡之美出一份力!也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201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洮水长歌--中国作家笔下的临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在凯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011780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32
CIP核字 2016213078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18.6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