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欲望的世界(欲望与人格心理学)/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张振学著的这本《欲望的世界(欲望与人格心理学)》借助能力转化与守恒定律将人类个体自我的人格结构进行分解与还原,为人类认识自我和解读自我提供了全新的观照视角和别出机杼的演绎逻辑。

本书认为:人格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变量,没有定数,没有定式。这就意味着,你每天的人格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变化当中。因此,本书也是一本用来重新塑造自我人格的书。

内容推荐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精神境界、心理品质及行为表现的特殊统合模式。它不是从一个人个别属性而是从整体属性上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基本特征。张振学著的这本《欲望的世界(欲望与人格心理学)》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自我人格的能结构理论,同时借助量子物理学理论的崭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欲望与意识的能量性特征,并对自我人格结构的内部组元以及自我意识的运行机理探赜索隐,条分缕析,为人们更好地解读自我意识、诠释自我人格、探索人性奥秘开创了全新的理论通道,提供了独特的透析平台。

目录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第一章 我是宇宙的,宇宙也是我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一、自我认知的“蜗牛困境”

 二、宇宙质能结构组合原理

 三、人类自我结构的联通、互动与循环

第二章 人类自我人格的质能结构模型——自我十能结构理论的创立与解读

 一、形下器能:形而下者为之器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二、外应物能:外在目标对应物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三、生理机能:人体生理组织结构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四、神经智能:人体神经系统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五、鉴知官能:自我外部感觉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六、心理势能:自我心理感受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七、行为动能:自我肢体行为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八、自我意能:自我意识活动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九、外应神能:自我心灵寄托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十、语言联能:自我语言沟通中隐含的能量形态

第三章 人类自我意识形成原理——关于“我是谁?”的答案

 一、十我结构模型的建立

 二、十我结构的内部对立与统一

 三、自我十能结构的内在协调机制

第四章 欲望的能量分解式——自我十能结构对欲望层次的决定作用

 一、器能欲望:由形下器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二、物能欲望:由外应物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三、机能欲望:由生理机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四、智能欲望:由神经智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五、官能欲望:由鉴知官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六、心能欲望:由心理势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七、动能欲望:由行为动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八、意能欲望:由自我意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九、超能欲望:由外应神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十、言能欲望:由语言联能转化的欲望形式

第五章 关于自我人格的另类解读——元认知理论模型中的自我意识

 一、从内省悖论到元认知假设

 二、自我意识的残缺性

 三、自我意识永远是一个变量

 四、自我意识的分解与合成

 五、多面的自我

 六、真实的自我

 七、关于自我人格结构的经典理论描述

 八、五位一体的自我意识魔方

第六章 梦与欲望——梦是欲望的延续和展开

 一、梦的起源

 二、梦与欲望的关系

第七章 人类欲望的整体论——自我人格结构的内部对立与统一

 一、宇宙的整体性

 二、生理的整体性

 三、欲望的整体性

 四、人格的整体性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相信一个人的福报都自有其必然的原因,就像“得”来自于“合”,尊贵的气质来自于谦恭的品行一样,美丽的容颜也常常来自于温柔善良的性情。

特别是在人到中年以后,更显现出由其性格影响以及其内心情感波动所致的面相了。宽厚慈爱的人多半一脸福相,心胸狭窄的人常常青筋暴露,仁义善良的人往往面容舒展,性情粗暴的人大多面露凶相。

心情好则使人容光焕发,心情坏则令人愁眉苦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品行不好、刻薄阴毒的中老年妇女,其面部肌肉常常发生某种程度的扭曲与变形,貌似相书中所谓的“薄命相”或“克夫相”。

这说明人的相貌并非天生就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形成的相貌容颜饱含着人生旅途的艰辛与风霜、沧桑与磨难,不但是长期的性格、品行、情感、情绪与心理的修炼在面部的积淀与投影,而且也预示着未来的命运走向与人生遭遇。

一般地,有爱心的人,往往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令人倾慕的光华,让人越看越顺眼,并喜欢与其接触和相处,其人缘也会越来越好;而过于自私、阴暗、狡猾、计较的人大多很不耐看,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丑陋,即便侥幸生得一副姣好的面容,也会逐渐在脸上显现出不讨人喜欢的气色和神情。

所以,一个人,特别是后半生美丽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从其内心里生出来的,所谓“相由心生”、“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欲能物化造型原理在现实生活感应中的特殊体现。

宇宙用能来改变形式,人类用形式来改变能。比如一切物质都是以特定的形式而存在,而人类看不见能的存在,只能借助物质形式而感知能的存在性和干预能的变化性,只能借助和通过改变物质形式而改变物质的能。如汽车、电脑、望远镜等都是借助改变物质形式而改变了物质所具有的能(汽车有提速之能、电脑有计算之能、望远镜有放大之能)。

当然,我们所能看到的人的躯体亦即人的质结构是人体学、解剖学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内容,而人的能结构则是心理学、认知科学、精神现象学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内容。将人体质结构和能结构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则属于生理学、医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内容。本书将侧重讨论的是构成人类个体自我人格的质能结构理论。

人的躯体活在客观世界中,人的灵魂则活在感觉世界中,并由感觉的正舒适或负舒适决定并建立了带有特定方向性的自我欲望系统。因此,作为由特定躯体承载着特定灵魂的人类个体自我而言,人既是活在感觉世界中的欲望体,也是活在欲望世界中的精神体。

正是作为人类智能性的感觉最终决定并确立了人的欲望倾向、意识活动、情感关系以及思维方式、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并由此塑造了集感觉、欲望、思维、意识、情感、精神和行为等于一体的、浮出于自然界物质层次和社会事务关系层次之上的自我形态。

没有人能够否认欲望对于人的内在驱动作用,这与物理学意义的力的作用性特征和方向性特征是异曲同工的。

由于欲望来自于感觉并与感觉共轭并行,这就意味着感觉也同样具有力的作用性特征和方向性特征。而人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主观世界、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正是在感觉与欲望共轭并行的力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定结果和特定形态。如果有谁真的朝着无欲无求的境界修炼自己,在本质上讲,就是把自己修炼到无感觉的境界。

正如药师咒经中那句“没感觉、没感觉”的歌词所启示的那样,人们只有在修炼到没感觉的程度,才能达到超越感觉并超越欲望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才是佛家所推崇的至高至纯至真的梵我一如的境界。

因为我们生活在尘世之中,那些乱我心者和令我烦忧者,正是感觉和欲望在作怪。只有进入无觉无欲的状态,才能把自己站成超凡脱俗的旁观者,才能站在梵的视角上居高临下地审视自我并回归自身。

P10-11

序言

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

哲学家尼采在论及欲望时曾遇到了无法突破的思维瓶颈,他认为欲望乃一人之本能与目的之结合,其功利性勿能视,不可见,因此得出了“欲望之论难以尽善人意”的结论。

而本书系试图破解尼采的认识瓶颈,利用理论与现象互证、抽象与形象互补,从多个角度揭开了人类欲望迷离的面纱,洞穿了其深邃的本质特征和诸多表现形式,破解了在欲望驱动下徐徐展开的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整体风貌,力图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系之后,能对人生产生深刻的感悟和启示,能给自己的欲望在“清心寡欲”和“欲壑难填”之间找到一种最佳的生存位置和自处坐标,并在生活、学习、工作、处世以及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等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帮助。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系最初冠名为《欲望学》,后来考虑到其中大部分内容属于心理学范畴,遂更名为《欲望心理学》,而这个书名经查证发现被一位美国学者用过了,尽管与我的创作意图和基本观点没有本质的联系,但我还是决定避让一下书名的雷同关系,于是定名为《欲望动力心理学》。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本书系所阐述的内容与哲学、物理学、宇宙学等学科竟然也存在着特殊的渊源关系,遂以“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作为总冠名,以“欲望的世界”来界定本书系所涵盖的基本内核,然后再向下细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即以一个单行本出版。

我最初的计划是推出八个专题,分别为《欲望与认知心理学》《欲望与意识心理学》《欲望与精神心理学》《欲望与人格心理学》《欲望与行为心理学》《欲望与场域心理学》《欲望与舒适心理学》《欲望与情绪心理学》。

除此之外,我甚至还设想以上述八个专题为基础,进一步创作并出版《欲望与政治心理学》《欲望与经济心理学》《欲望与文化心理学》《欲望与道德心理学》《欲望与法制心理学》《欲望与犯罪心理学》等多部作品。但由于时间所限,未能如愿。

全书系写到2016年的时候,前五本便基本完成了,后面三个专题由于时间关系,仅仅写出了主要观点,未能展开铺陈,不免有些遗憾,但我自觉确实有些倦了,便临时决定把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这两个专题全部合并到欲望与场域心理学之中,因为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问题虽然未能展开论述和独立成书,但细究起来,它们皆在我创设的欲望场理论的统摄范围之内,也是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更何况这样安排也并不妨碍这两大课题可以自成体系的特点。

这样,我的《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欲望的世界》至此算是正式完成了,八个专题合成六本书出版,共计一百多万字,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如果将来兴致再起,或许有机会可以对后面的诸多专题深研细究,展开论述,以补遗憾,也是可能的。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系缘起于现代量子物理学对于哲学和心理学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惊人的理论成果,更给作者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本书系借用美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在《上帝粒子》一书中提出的“上帝粒子”概念,试图借助量子物理学最前沿而奇妙的理论模型,为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寻找一种更独特而有趣的逻辑推演方法和证明路径。所以,本书系在探索世界本原问题上,以《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的概念开始说起,最后落实到莱德曼所提出的著名的“上帝粒子”的概念,整个讨论过程富有缜密而生动的逻辑推演机趣。我们高兴地看到,为了回答亚里士多德时期既已提出的关于“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千古疑问,量子物理学家们以其高妙的证明手段,正在逐层剥去套在人们心灵中的宗教外衣和神话色彩,进而为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我在本书系中对于人类欲望的分析和阐述,借鉴了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理论范式,以独成体系的论证方法,对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大脑认知等事关人类终极之问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别开生面的观照视角,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用以解读人类欲望心理、行为动机、人格品质、自我意识和精神宇宙的理论模型,试图对人类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动机做出更精准的数学解释。

鉴于我对于经典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理论造诣和理解深度所限,在逻辑架构上和观点阐释上难免存在一些浅见、偏颇、甚至谬误之处,敬请各界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本书系在进一步修订和再版时参考和借鉴。

作者

2017年4月于北京

后记

当我创作完成《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欲望的世界》这一百多万字的书稿之后,疲倦地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心情倏然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轻松和解脱。好像从此以后,我终于从欲望的世界里逃离出来,再也不必为人的欲望问题而焦灼和纠结了。

要知道,我在整个前半生的五十多个年头里,差不多每一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包围着,蛊惑着,困扰着,差不多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欲望与别人的欲望交叠在一起,纠缠在一起,振荡在一起,搅得我心乱如麻,躁动不安,压得我常常喘不过气来,笑不出声来。这也许是我决定把欲望这根硬骨头啃烂嚼碎的原因。现在是啃完了,嚼完了,似乎也到了该向欲望告别的时候了。

想到本书系的写作过程,与其说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是一场修炼。但真正修炼到彻底告别欲望的程度,目前似乎还真是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活在欲望的世界里,在欲望的世界里兀兀穷年,疲于奔命。欲望是伴随人生之始终的魔咒,你不从这个世界上灭失,它就一直缠着你不放。不论你,不论他,不论我,任谁都不能幸免。

不过,我想大概也不必如此悲观。我们正是因为每天都活在欲望的世界里,每天都受到欲望的驱策,才使得我们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才使得我们不断参与社会的合作与竞争,才使得我们不断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满足,才使得我们不断寻求和感受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关于人类欲望问题,几乎每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做过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和观点不同的讨论。但到目前为止,基于我个人的阅历所限,还没有看到任何一部长篇大论和穷原竞委的专著。本书系的写作经历了八年的时间,我为此也付出了不少精力和代价,如能引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给予热心关注、支持、赞导和批评,我将足以欣慰并感戴不尽。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阐述问题起见,我还在本书系中绘制了上百幅图片,试图对一些抽象、玄奥、高深的欲望问题做出形象化和视觉化的解读,其效果如何相信读者诸君会看得明白。其中也有个别几幅引自于网上现成的图片,这几幅图片连同内文中引用和借鉴的一些专家或学者的优秀理论观点,对于我阐述欲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和支撑作用,由于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我对此深感不安,并致歉意。如日后有机会取得联系,我将合理支付报酬,表达我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理性尊重。

另外,鉴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环境和图书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让我产生了一些令人尴尬的联想。所以我不得不在此做出一个简短声明:本书系为原创作品,凡引用本书系观点,敬请注明出处!本书系作者愿意看到正当的学术讨论、引用或翻译。凡未合理注明出处的,或对本书系内容进行改写并将本书系观点当做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表的,将视为抄袭或篡改。一经发现,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书系虽为学术专著,但考虑到内中所阐述的欲望事件与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所以,在写作手法上,我尽量避免使用高深的专业术语,力求把问题阐述得简单浅近,通俗易懂。所以,本书系既适合有志于从事心理学领域研究工作的同仁作学术讨论之用,也适合那些拥有普通学历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教师、大学生、一般爱好者或为自我心理问题长期受到困扰的人士阅读,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作者

2017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欲望的世界(欲望与人格心理学)/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振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6799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7015019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