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七天(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人类七天》是阿卜杜勒·哈基姆·卡西姆的经典之作,从一群上埃及苏菲派苦修者的领袖哈吉·凯里姆之子阿卜杜·阿齐兹的视角出发,引领读者进行观察与思考。其中的“七天”指村中的苦修者们每年一度在哈吉·凯里姆的带领下,在位于坦塔城的苏菲派圣地巴达维陵寝 进行朝觐和施舍的过程。同时,也暗指主人公阿卜杜·阿齐兹面对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浮华、怀疑与信仰间的冲突时所历经的纠结、复杂又迷惘的心路;此时的“人类七天”,则象征着在作者看来往往被忽视的一种领悟和参透的道路。

内容推荐

《人类七天》是埃及当代重要作家阿卜杜勒·哈基姆·卡西姆的代表作,发表于1969年,曾入选“百佳阿拉伯小说”排行榜。小说从上埃及苏菲派苦修者的领袖哈吉·凯里姆之子阿卜杜·阿齐兹的视角出发,引领读者进行观察与思考。其中的“七天”指村中的苦修者们每年一度在哈吉·凯里姆的带领下,在位于坦塔城的苏菲派圣地巴达维陵寝进行朝觐和施舍的过程。同时,也暗指主人公阿卜杜勒·阿齐兹面对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浮华、怀疑与信仰间的冲突时所历经的纠结、复杂又迷惘的心路;“人类七天”也象征着在作者看来往往被忽视的一种领悟和参透的道路。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上世纪中后期埃及农村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展现了宗教信仰和现代化的冲击如何深刻地影响着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

目录

礼聚

备饼

旅途

侍主

大夜

辞别

道路

试读章节

礼聚

这个叫作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孩子自打降生就爱上了昏礼——它肇始于白昼稀薄时分,此时日头西落,日光柔和,也许还带着一丝悲伤……他的父亲哈吉·凯里姆总会庄严肃穆又如吟似唱地讲道:

“日落如宝石,你们当握它在手”;

“如果不抓紧做礼拜,就会遗失那一抹来自天际的、透明又湿润的光痕,黑暗就会侵袭……”

父亲做完了礼拜,起身坐在宅子阳台的沙发上,那是专属于他的位置;他的前额上还留着叩拜时沾上的尘土印记,口中念着赞美真主的诗句。哈吉·凯里姆,多么善良、亲切又威严的一位父亲。

即使父亲不在这里,也不会有人坐在他的沙发上。即便有人坐了,他也往往会局促不安,两腿下垂,躬身向前,手放在双膝上。这座宅子是哈吉·凯里姆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它坐落在巷口,巷子里住的也都是父亲的亲戚。父亲是他们的头领和领袖,他们爱戴他,顺从他,更以他为荣。

阿卜杜勒·阿齐兹卷起发白的草席,将它放在角落里,而后黏坐在父亲身旁,像一只深情的小猫,身形瘦弱,浸润在一种对黄昏时分的愉悦所特有的渴望中。

白昼是多么英勇:当太阳的炽热逐渐汇聚,当那日光残忍而果断地触及每一个角落,男人们严肃、坚韧地矗立在田间,女人们默默无言地把水灌人容器、把饼装入口袋……当那片土地上不再响起痛苦的言语,也不必发生任何故事时,就是黄昏的开始。

黄昏时分的哈吉·凯里姆是多么讨人喜欢,然而白日里的他却又那样令人生畏。他那双残酷的手紧握着牲畜的缰绳,用鞭子抽打着它的脊背,在大地上挥舞着犁头。那牲畜屈服于牛轭,口中不断流出白沫,滴落在早已皲裂的土地上。在哈吉·凯里姆的身边,是一个个面露愁容却仍专心劳作,仿佛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农人……

白日里的劳作是令人忧伤的,它被日光和尘土湮没,那时的街道是寂静的,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心也是沉重的;然而黄昏时分的劳作却是晶莹剔透的,它饱含着天上那晚霞的绚丽。

孩子黏坐在父亲身旁,倾听着他口中的赞诗,那些朦胧而模糊的文字,他并不懂得其中的真谛。但也正是这些文字,在他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恢宏的画卷:画中的男人们非比寻常,他们或是瘦骨嶙峋,衣衫褴褛,却能够站立在世上每一个角落;或是凭借他们的双脚行走于世间,跨越广袤的土地却不费吹灰之力。他们伸出双手,将痊愈赠予病患,让奶牛胀满奶水,用谷物填满粮仓。他们在陌生的人群中频频问候,然后死去,于是便有了光芒,有了城市里高耸的圆顶;狭窄的巷子也从此充斥着如蚁群一般的人们,他们各自顶扛着食物,走向那些长老和谢赫们的诞生之地。  孩子黏坐在父亲身旁,聆听着那深邃的声音——发自哈吉·凯里姆心头的声音,此时的他微微颤抖,端详着黄昏的愉悦,渐渐入迷。

父亲念完了赞诗,整理好手中的念珠,把它放在口袋里,又用手掌敲打敲打因为盘腿久坐而略感麻木的腿肚,长叹一声,仿佛在以一位君王的名义发出召唤。他脸色黝黑,脸型发胖,但相貌端正,坚定的眼神飞落在挂满玫瑰色晚霞的天际。此时,阿卜杜勒·阿齐兹估摸着父亲会吩咐他准备灯盏,因为在这样的夜晚,一切都会如期而至。孩子带了一盏大灯回来,一盏装满煤油的玻璃烛台,父亲用火柴将它点亮,孩子又捧着它来到宅子的大厅,踩上椅子,才够到了从房顶垂下的大吊灯。点亮吊灯之后,他关上了灯盏的玻璃小门。此时,吊灯昏黄的光漫延至发白的墙壁,那些画像和装饰仿佛都被涂上了昏暗的灯光中仅存的光点,纷纷苏醒了过来。硕大的圆形阴影占据了地面,它去去来来,伴随着晃动的吊灯不断地摇摆……

当吊灯下的圆形阴影几近沉寂、稳定,昏黄的椭圆形灯光漫延至大厅门外,把阳台分割为漆黑的两岸,之后又向街道倾斜而去,直至做完宵礼的人们从清真寺陆续返回,如同一个个柔弱的影子一般逐渐散去,隐约还能听到他们的口中所念诵的那些残留的赞诗。他们走过宅子的阳台,低声问好,随即又被巷子的黑暗吞噬。那些被忧伤的劳作所累的人,等待他们的是黑暗的房屋和直至天明的睡眠。至于哈吉·凯里姆的友人和跟随者们,则尚有夜晚带给他们的欢愉。

“你好。”

“你好。”

纯粹的笑声与真挚的友情汇聚成一阵轻风,徐徐吹过。来者登上通往阳台的小台阶,问候过了哈吉·凯里姆,坐在他身边的长椅上,转身又去戏弄阿齐兹那纤瘦的脖颈。孩子感受到了他手上那依旧冷冰冰、湿漉漉的寒意。

即便在黑暗中,阿卜杜勒·阿齐兹也能看到父亲眼中正在流动的思念和渴望:

“但愿你能在圣殿中礼拜,艾哈迈德谢赫。”

而来者则谦虚地回应道:

“你一定同我们一起,哈吉大叔。”

每个夜晚,都会有人向着通往阳台附近的街道走来,然后登上直至礼聚场所的小台阶,问候,轻语,祝福,直至众人聚集。

P1-4

序言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阿卜杜勒·哈基姆·卡西姆恐怕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坦白说,在接触他的代表作《人类七天》以前,我对他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重要的埃及作家”。

阿卜杜勒·哈基姆·卡西姆(1935—1990),埃及当代著名作家,也被视为埃及文坛上近三十年来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卡西姆出生于埃及坦塔城附近的一个普通村庄,五十年代中期移居开罗。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因参与左翼团体活动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了小说《人类七天》的创作。1974至1985年间,因与当局政见不一,卡西姆始终流亡在外,在柏林生活了十余年后才回到故土,1990年因病去世。卡西姆生前著有五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五部作品集,包括《渴慕与哀伤》(1984)、《猜想与见解》(1986)、《向未知地的迁徙》(1987)、《附录集》(1990)、《最后的诗集》(1991)等。

小说《人类七天》是卡西姆的经典之作,发表于1969年,曾入选“百佳阿拉伯小说”排行榜。小说从一群上埃及苏菲派苦修者的领袖哈吉·凯里姆之子阿卜杜勒·阿齐兹的视角出发,引领读者进行观察与思考。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七天”指村中的苦修者们每年一度在哈吉·凯里姆的带领下,前往位于坦塔城的苏菲派圣地巴达维陵寝进行朝觐和施舍的过程;从作者试图传达的思想来看,它也暗指主人公阿卜杜勒·阿齐兹面对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浮华、怀疑与信仰间的冲突时所历经的纠结、复杂和迷惘的心路——此时的“人类七天”,自然象征着一种领悟和参透的道路。可以说,小说一方面表现了埃及普通农村人民的善良、朴实和虔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贪婪和愚昧,以及那个时期埃及农村生活的穷苦、艰难和乏味。同时,小说更向我们呈现出神秘的伊斯兰苏菲派教义如何与埃及的民族习俗相融合,从而得以在农村地区广泛传播,并渗透至乡村生活的各个角落。总体而言,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上世纪中后期埃及农村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展现了宗教信仰和现代化的冲击如何深刻地影响着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

对我而言,有幸得以深入阅读并翻译这部看似寻稀松平常,实则内有乾坤的迷人作品,实乃缘分使然。随着翻译的进程反复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对卡西姆的认识也越发饱满、丰富起来。跟随书中哈吉·凯利姆和阿卜杜勒·阿齐兹这一对父子,我似乎纵身跃入一个笔墨铸成的“冥想盆”,时而飞身至上世纪的埃及农村和坦塔城,时而徜徉于自己儿时常常流连忘返的乡村旧宅,时而回到曾经求学、生活过的北非沃土。难以想象,这样一部细腻、深刻的作品,竟始于卡西姆在狱中的创作。上世纪中后期,因参与阿拉伯左翼运动而被捕入狱或流亡他乡的当代阿拉伯文学家、思想家不乏其人,卡西姆也是其中之一。

(一)  从创作手法来看,《人类七天》最引人入胜的一大特点是对细节的刻画,包括对场景、动作、服饰、神情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例如,在描绘上埃及的乡村生活时,卡西姆有这样一段文字,不妨在这里回味:

灯盏中的火焰稳固安然,被一圈光晕环绕,仿佛丝毫不受空气的摇动。除它之外,还有黑暗,还有沉寂,还有宅子中间那没有顶棚的四角空间所聚拢起的清晨的星宿。他坐在阳台上,远处传来许多模糊的声音,鸽子在靠近房顶的屋檐上晃动着,黄牛咀嚼着草料,棕色的大驴子惬意地喘着气,宅子的屋顶堆满了柴草和树枝,那儿还有许多鸟巢。也许小鸟儿们仍在做梦,雄乌和雌鸟正依偎在一起,安静地耳语。棚子上还有条蛇,它不加咀嚼就把鸟儿吞咽下去;它悄无声息地靠近鸟儿,然后你便能清楚地看到,鸟儿已在它那细长的腹中变成了球状……

……

干净又利落,艾布·扎耶德;取利剑,背行囊,叩拜真主当成双;锃亮宝甲配披风,意决尸裹突尼斯。新月部落多子嗣,送别祝祷难告辞;平地荒原抬眼观,回首再将老者瞻,有吟有诵相叮咛,尔等当为先知吟……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文字由于无据可考,在翻译当中很难做到与原文完全契合。“意”“形”难两全时,权衡之下,我都选择了“重意轻形”的翻译策略,首先考虑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的对应,其次再试图尝试实现译文与原文音韵、格律等形式的契合。两难之间,实难兼顾,期待各位方家不吝赐教,学生诚惶诚恐。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对白几乎全部由埃及方言写成;甚者,据查证个别语句或词汇系早年间仅流传于上埃及地区的乡村土语,即便埃及本国的母语者也未必理解。为此,我求助了数位来自埃及和摩洛哥的好友,在与他们的反复商讨下,今日之定稿才最终形成。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达最由衷的感谢。

另外,由于小说涉及的宗教称谓不少,相关宗教用语也频繁出现,作为非穆斯林的我只好凭借以往的知识积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小说的整体语言风格确定了几位关键人物的称谓及部分伊斯兰教常用语的译法。若有不妥之处,同样欢迎批评与指正。

本书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幸得到来自王复译审的悉心指导和鼓励;此外,好友马涛也在翻译和校对的过程中给予译者无私、珍贵的帮助;五洲传播出版社的杨雪女士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也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此,谨向她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译者:李世峻

2016年12月26日

(李世峻,男,甘肃兰州人。201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阿拉伯伊斯兰思想、文化及阿拉伯文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七天(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埃及)阿卜杜勒·哈基姆·卡西姆
译者 李世峻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36088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17004663
中图分类号 I411.4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