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尤利西斯(上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西方现代派的英语文学著作,被誉为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也曾被认定为淫书,作者曾两上法庭。然而本书解禁后影响却更大,2000年英美一些重要媒体,一致将本书列为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的名著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的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青年学生斯蒂汾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飘泊相比拟。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译者研究本书多年,本版中译本不但译文忠实流畅,还对众多典故、引语等作了详尽的注释。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西方现代派的英语文学著作,被誉为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也曾被认定为淫书,作者曾两上法庭。然而本书解禁后影响却更大,2000年英美一些重要媒体,一致将本书列为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的名著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的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青年学生斯蒂汾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飘泊相比拟。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译者研究本书多年,本版中译本不但译文忠实流畅,还对众多典故、引语等作了详尽的注释。

目录

叛逆·开拓·创新——序《尤利西斯》中译本/萧 乾

半世纪文学姻缘的结晶(最新修订本序)/文洁若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部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三部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附录一:人物表

附录二:《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对照)/文洁若

附录三:詹姆斯·乔伊斯大事记/文洁若

译后记/文洁若

试读章节

神气十足、体态壮实的勃克·穆利根从楼梯口出现。他手里托着一钵冒泡的肥皂水,上面交叉放了一面镜子和一把剃胡刀。他没系腰带,淡黄色浴衣被习习晨风吹得稍微向后蓬着。他把那只钵高高举起,吟诵道:

我要走向上主的祭台。

他停下脚步,朝那昏暗的螺旋状楼梯下边瞥了一眼,粗声粗气地嚷道:

——上来,金赤!上来,你这胆怯的耶稣会士!

他庄严地向前走去,登上圆形的炮座。他朝四下里望望,肃穆地对这座塔和周围的田野以及逐渐苏醒着的群山祝福了三遍。然后,他一瞧见斯蒂芬·迪达勒斯就朝他弯下身去,望空中迅速地画了好几个十字,喉咙里还发出咯咯声,摇着头。斯蒂芬·迪达勒斯气恼而昏昏欲睡,双臂倚在楼梯栏杆上,冷冰冰地瞅着一边摇头一边发出咯咯声向他祝福的那张马脸,以及那顶上并未剃光、色泽和纹理都像是浅色橡木的淡黄头发。

勃克·穆利根朝镜下瞅了一眼,赶快合上钵。

——回到营房去,他厉声说。

接着又用布道人的腔调说:

——啊,亲爱的人们,这是真正的克里斯廷:肉体和灵魂,血和伤痕。请把音乐放慢一点儿。闭上眼睛,先生们。等一下。这些白血球有点儿不消停。请大家肃静。

他朝上方斜睨,悠长地低声吹了下呼唤的口哨,随后停下来,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他那口洁白齐整的牙齿有些地方闪射着金光。克里索斯托。两声尖锐有力的口哨划破寂静回应了他。

——谢谢啦,老伙计,他精神抖擞地大声说。蛮好,请你关上电门,好吗?

他从炮座上跳下来,神色庄重地望着那个观看他的人。并将浴衣那宽松的下摆拢在小腿上。他那郁郁寡欢的胖脸和阴沉的椭圆形下颚令人联想到中世纪作为艺术保护者的高僧。他的唇边徐徐地绽出了愉快的笑意。

—多可笑,他快活地说。你这姓名太荒唐了,一个古希腊人。

他友善而打趣地指了一下,一面暗自笑着,走到胸墙那儿。斯蒂芬·迪达勒斯爬上塔顶,无精打采地跟着他走到半途,就在炮座边上坐下来,静静地望着他怎样把镜子靠在胸墙上,将刷子在钵里浸了浸,往面颊和脖颈上涂起肥皂泡。

勃克·穆利根用愉快的声调继续讲下去。

——我的姓名也荒唐:玛拉基·穆利根,两个扬抑抑格。可它带些古希腊味道,对不?轻盈快活得正像只公鹿。咱们总得去趟雅典。我要是能从姑妈身上挤出二十镑,你肯一道去吗?

他把刷子撂在一边,开心地大声笑着说:

——他去吗,那位枯燥乏味的耶稣会士?

他闭上嘴,仔细地刮起脸来。

——告诉我,穆利根,斯蒂芬轻声说。

——什么,乖乖?

——海恩斯还要在这座塔里住上多久?

勃克·穆利根从右肩侧过他那半边刮好的脸。

一老天啊,那小子多么讨人嫌!他坦率地说。这种笨头笨脑的撒克逊人。他就没把你看做一位有身份的人。天哪,那帮混账的英国人。腰缠万贯,脑满肠肥。因为他是牛津出身呗。喏,迪达勒斯,你才真正有牛津派头呢。他捉摸不透你。哦,我给你起的名字再好不过啦:利刃金赤。

他小心翼翼地刮着下巴。

——他整宵都在说着关于一只什么黑豹的梦话,斯蒂芬说。他的猎枪套在哪儿?

——一个可悯可悲的疯子!穆利根说。你害怕了吧?  ——是啊,斯蒂芬越来越感到恐怖,热切地说。黑咕隆咚地在郊外,跟一个满口胡话、哼哼唧唧要射杀一只黑豹的陌生人呆在一块儿。你曾救过快要淹死的人。可我不是英雄。要是他继续呆在这儿,那我就走。

勃克·穆利根朝着剃胡刀上的肥皂泡皱了皱眉,从坐着的地方跳了下来,慌忙地在裤兜里摸索。

——糟啦,他瓮声瓮气地嚷道。

他来到炮座跟前,把手伸进斯蒂芬的胸兜,说:

——把你那块鼻涕布借咱使一下。擦擦剃胡刀。

斯蒂芬听任他拽出那条皱巴巴的脏手绢,捏着一角,把它抖落开来。勃克·穆利根干净利索地揩完剃胡刀,望着手绢说:

——“大诗人”的鼻涕布!属于咱们爱尔兰诗人的一种新的艺术色彩:鼻涕青。简直可以尝得出它的滋味,对吗?P1-3

序言

一九二二年问世的《尤利西斯》,到一九九四年中国才出个全译本,讲起来不是很光彩。然而也正因为我们动手迟了,工作也就好做多了。感谢国外的乔学家们,他们除了研究专著及传记之外,还出了那么多有关的工具书,包括注释本及手册,使我们这两个底子并不厚的译者,终于把这项工程干完了。很吃力,但是也感到一种惬意,因为一个奔七十岁和一个已过八旬的老夫老妻,三四年来起早贪黑,终于把这座堡垒攻下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洁若是火车头。她为此书稿放弃一切休息和娱乐,还熬过多少个通宵。从一九五四年五月我们搭上伙,她就一直在改造着我:从懒散到学着勤奋。译《尤利西斯》是这个改造过程的高峰。

动手之前,我绝没料到各方对我们翻译此书会寄予如此的关注。国内报刊报道之外,国外也十分重视这件事。不晓得一些有心人士是从哪里打听到我们的住址的,抽冷子就收到陌生读者的来信,信上往往只有一句话:“您和文洁若女士翻译《尤利西斯》是对人类文化的又一巨大贡献。祝你们工作顺利,早日成功。”九泉之下的那个爱尔兰幽灵乔伊斯倘若得知中国读者对此书给以这样崇高的评价,还不知他会欣慰到怎样的地步!

更奇怪的是域外对中国在翻译《尤利西斯》的重视。

一天,美联社驻北京的首席记者魏梦欣女士突然打电话要求来家采访,我照例是一口谢绝。但她一再说,访问中政治一个字也不谈,只谈中国翻译乔伊斯的事。我只好约她在一个下午到我这其乱无比的书房来喝杯清茶。她想了解我们合作的程序,并要我们举十几个费解的词句来说明工作的难度,还翻看了一些堆在两个房间里的有关参考书。事后,她派人把经由美联社发往许多国家的那篇千余字的通讯,给我送来。其中说:“这对夫妇啃起这本晦涩难解的书已够令人惊奇的了。今天中国政府居然准许译这本书,是更大的惊奇,因为乔伊斯的意识流技巧早就以太主观的罪名被共产党否定了。”

她的这篇通讯曾发到世界上百家报刊,其中,葡萄牙报纸刊载时,标题为《布卢姆在中国》,加拿大一家法语报纸的标题是《布卢姆在北京》。仿佛他早就应来到这里似的。原来平时从事政治经济报道的美联社之所以关注我们这项工作,是由于他们想从《尤利西斯》的翻译,来衡量眼下中国在文艺方面开放的尺度。因此,她那篇通讯的题目是:《外国书为中国作家打开禁区》。

去年十二月初,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的驻京记者罗伯特·便亚敏也来我家采访。他是先读了我的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的英译本才来访问的。他在通讯中同样特别强调这本书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可能与中国读者见面,是由于“它的写法曾与中国文化委员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抵触”。一个下午,加拿大多伦多电台忽然对我做了一次电话采访。采访者大概还是个内行。他先问起四十年代在剑桥研究英国心理小说时的情况,然后才转到今天我对乔伊斯的看法。这回,我因从前两次采访中已了解到西方对我们译此书的兴趣所在,就索性顺水推舟,对他说:“今天我们能译这本书,正可以说明中国在文学艺术上的改革开放。”

我们从开始就是本着拓荒精神从事这一工作的,意识到搞的是个初译本——或者说是试译本。有些国家的《尤利西斯》译本不止一种。由于原作深奥,各家注释又有歧异,个中难免有猜译之处。希望将来会有更成熟、更完善的中译本问世。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基础工作。全书有大量的拉丁文及天主教用语。文洁若早年全家七个兄弟姐妹都在天主教办的学校里读过书,我也自幼上教会学校,背过《圣经》,还上过两年天主教办的辅仁大学。所有宗教用语都来自教内,而不是我们杜撰的。遇到没有把握时,洁若还通过译林出版社向南京的金陵神学院或向北京西什库北堂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请教过。

正如外国记者所指出的,倘若中国仍在极左思潮的桎梏之下,而没有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出版社约我们译这本书,这个空白也弥补不上。从一九四九年至七十年代末那三十年间,把乔伊斯搬到中国来是不可想像的。

我个人过去曾对这本书有过保留性的评价,那是由于当年我是把“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对立起来,绝对化了。我从开始写作就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后者。这是由于我是在五四运动中度过童年的。我经历过贫穷,也曾看到祖国遭到践踏凌辱。我老早就认定一个中国作家只能为改善人生摆脱困境而写作。

但那不等于要闭上眼睛,“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自外于世界。

对于《尤利西斯》中一些纯文字游戏,我至今仍持保留态度。然而看人看事看作品,都应从整体出发。译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到这确实是部气势万千的散文史诗。这是有文学以来作家第一次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并真实地表现出潜意识中的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不能人人都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然而对于在艺术创作上敢于并能够攀登者,就无法不怀有崇敬之情。

七十多年来,西方也仍只有一个乔伊斯。说明肯定什么,推崇什么,并不等于那就成为道路、方向。艺术创作只能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心灵的影子。盲目地跟随、模仿,是死路一条。然而凡不甘于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的,都不会拒绝借鉴。小说,首先就是写人物。在乔伊斯之前,小说史上还没有过一个像布卢姆这样从里到外塑造得如此深而且厚的人物。他决不像皮影戏中的人物那样扁平,我们不但看到他的五官四肢,还可以感觉到他的呼吸和脉搏。

《尤利西斯》确实把文学创作、小说艺术,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后记

经过一千五百多天紧张的奋战,我们终于把《尤利西斯》译完了。继一九九四年的三卷手装本之后,两卷精装本也于一九九五年春与读者见面了。宿愿终于实现了,我们自是感到无限欣喜。

译文之外,我们还在注释上下了很大工夫。全书十八章共加了5840条注释。这是本书独特的写作方法所决定的。有不少注是供研究者参考而加的。作品写的虽是十八个小时内发生的事,内容却无比庞杂。作者犹如天马行空,浮云流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信手引入他过去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全书有的章节写音乐(第11章),有的写天文(第17章)。许多典故出自《圣经》、荷马史诗《奥德修纪》、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不经见的典籍。还夹杂着大量俚语和歌曲片断,而且涉及三十多种语言。如果不一一加注,读来必然不摸头脑。

先谈谈本书一种特殊的注释:“呼应注。”例如在第一部第三章末尾,斯蒂芬曾看见“一艘三桅船……驶回港口”当时正是十一点钟。及至第二部第十章中,再度提到这艘船时,才点明它是“从布里奇沃特运砖来的”。这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到了半夜(第三部第十六章),斯蒂芬和布卢姆在马车夫棚里遇见了一个水手,他说自己是“上午十一点钟进港的”,乘的是“从布里奇沃特运砖来的三桅帆船罗斯韦斯号”。原来书中前两次提的都是此船,而且是为水手登场作铺垫的。我们在第三、十、十六章中都各加了个注.指出它的连续性。

又例如女主人公摩莉之母。在第十八章中,摩莉五次提到她的母亲。第一次说,她和布卢姆订婚之前,布卢姆对她的母亲毫无所知,“不然的话,他是不会那么容易把我搞到手的”。

那么,摩莉的母亲究竟是个什么人?她何以会对摩莉的婚姻形成不利条件?摩莉第四次提到母亲时,才有答案。原来她有犹太血统:“我猜想那是由于我的母亲,有着犹太女人的容貌。”

布卢姆本人是个匈牙利裔犹太人。所以摩莉有犹太血统,对他来说本是半斤八两。可是对摩莉来说,在犹太族受歧视的爱尔兰,这一血统对她却是个不利因素,这也是她之所以嫁给布卢姆(一个没有固定职业、靠为报纸拉广告为生的人)的缘故。鉴于第十八章只分作八大段,全章正文统共只有两个句点,我们就在摩莉每次想起她母亲的地方分别加个“呼应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全书接近尾声时才知道,摩莉小时她那个名叫露妮塔·拉蕾多的母亲就丢下她出走了。

我们还加了一些关于版本的注。这主要是供我国的《尤利西斯》研究者参考的。由于乔伊斯有在校样上改动的习惯,又因此作最早是由不谙英语的法国工人排版的,所以有不少误植。他的朋友们在帮助勘误的同时又留下一些新的疑团,致使《尤利西斯》的版本问题越来越复杂了。我们最初根据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的伦敦伯德里·海德出版社所出的一九八九年版,是经过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华尔特·加布勒协同沃尔夫哈德·施特普和克劳斯·梅尔希奥修订的。但是鉴于美国的基德博士自一九八五年就向海德版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标点符号战,并且听说即将由w.w.诺顿出版社推出新版本,我们却不可能等到该版本出版后再译此书,就只好改由根据莎士比亚书屋一九二二年版翻译、并参照奥德赛一九三三年版,海德一九四七年版、一九八四年版和一九八九年版以及美国兰登书屋一九九。年版的办法,并在注中逐一做了说明。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据海德一九八九年版,第三章中,斯蒂芬想起他舅舅里奇说过“坐下来散散步”这么一句话。我们查阅了另外四种版本,均无此句。经向几位爱尔兰朋友请教,才用注释的方式把这句话补上了(见第三章注[37])。又如在第十五章中“我还参加了褐色肩衣组织”之句。也是除了海德版,诸本都没有的。“褐色肩衣”是天主教徒当做保持贞操的护身符,而说这话的是个妓女,惟其如此,她才更急于表白自己当年曾经贞洁过。于是我们把此话补译进去,但标上了[ ]号,并在注中加了说明(见第十五章注[439])。

另外还有一些注是为了指出原著中的谬误或前后不符。例如第十七章有这样一句话:“倘若斯蒂芬继续活下去,在公元三。七二年达到这个岁数,布卢姆就已经是八万三千三百岁了,而他的生年按说是纪元前八一三九六年。”“达到这个岁数”指前文中的“一千一百九十岁”。我们根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加注说明,“一千一百九十岁”是“二0、二三0岁”之误。此注长达二百字,因为必须演算出这个数字才能说明问题(见第十七章注[64])。在第十八章中,摩莉说她当年能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望见“摩洛哥,并且几乎能眺望到白色的丹吉尔湾和蒙着雪的阿特拉斯山”。这里,我们也根据《(尤利西斯)注释》加注说明,晴天用望远镜固然看得见摩洛哥,但丹吉尔海湾被岬角遮住了,而阿特拉斯山根本就在视线之外(见第十八章注[271])。

《尤利西斯》中还经常提到《都柏林人》和《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中的人和事,这必然为那些没读过上述两本书的读者造成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加注说明。

例如在第十八章中,摩莉两次提到凯思琳·卡尼,认为“那些小黄毛丫头”的唱腔比她差得远呢。凯思琳就是《都柏林人·母亲》中的一个人物,曾在音乐学院深造,其母卡尼太太千方百计为她安排钢琴独奏会。

又如第七章“你能胜任!”一节中,主编正跟斯蒂芬说着话时,斯蒂芬的脑子里忽然浮现出这么几句话:“从你的脸上就看得出来。从你的眼神里也看得出来。你是个懒散、吊儿郎当的小调皮鬼。”一般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到茫然。其实乔伊斯本人小时曾因打碎了眼镜而无法完成作业,教导主任就粗暴地对他进行过体罚。这件事在他的心灵上一直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创伤。他不但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第一章中详细描述了此事,又在《尤利西斯》第七章中重述了教导主任的话。又如在第十七章中,斯蒂芬还从布卢姆跪在地下替他生火一事联想起迈克尔修士、西蒙·迪达勒斯和巴特神父曾怎样替他生过火。凡读过《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的人,就会记起这些段落出自那部作品。

全书中使用《圣经》的典故,就更是不胜枚举了。爱尔兰原是个信天主教的国家,作者又在耶稣会办的学校里受过几年教育,一度曾立志想当神父。虽然后来对宗教起了反感,但全书中处处留下了天主教的痕迹。第一章刚开头,勃克·穆利根就来上一句:“这是真正的克里斯廷:肉体和灵魂,血和伤痕。”为了讲明这短短十八个字组成的句子,我们只好加了一条250个字的注,才把它的原意解释清楚。

作者曾对人透露要把奥德修的家乡伊大嘉作为十七章的题目。此章中个别段落也确实令人联想到《奥德修纪》回家园后的遭遇。例如布卢姆从室内两把椅子的摆法联想到妻子怎样与情人在这里幽会,接着就点燃了松果。这有点像奥德修杀死向妻子求婚的那帮人后,用硫磺熏屋子的场面(见第十七章注[210])。

《尤利西斯》被称做“天书”,一个原因是由于作品使用了三十多种外语,插进了一些古语、俚语和作者杜撰的词,此外还有不少文字游戏。这种地方均需加注说明。为了读者阅读的便利并减少排版上的困难,我们一律采取先译成中文,然后再加注说明的办法。英语以外的原文,凡是原著排作斜体的,译文一律用五仿,以示区别。但有五六十个外来语,原著未排作斜体,译文中也就没变字体,仅在注里说明原文用的是什么语言。

经过半个多世纪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和争议,《尤利西斯》至今还留有不少谜。第十七章末尾的黑点和第十八章开头处的*,究竟指的是什么,研究者至今也不能确言。随着对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我们希望国内还会有更成熟的译本,但愿我们这个译本和注释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翻译过程中,我们曾参考了堂吉福德教授与罗伯特·J.塞德曼合编的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尤利西斯)注释》(Ulysses Annotated,Notes for James Joyce’s Ulysses,Don Giffordwith Robert J. Seidman,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其中较重要者均已在注中分别写明出处,谨此由衷表示感谢。

一九九四年十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尤利西斯(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萧乾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673813
开本 32开
页数 1260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057
出版时间 1994-04-01
首版时间 1994-04-01
印刷时间 199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1.5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3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5
6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