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芙蓉苍坡以及楠溪江畔的其他村落/江南古村落
内容
编辑推荐

楠溪江是山水文化与建筑文化的高度结合,是耕读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无限默契。该书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山川之美与民俗风情等方面,并辅以100多幅图片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一隅神秘的乡土文化家园———楠溪江。

内容推荐

在浙江省东南部,三百里楠溪江悠悠东流。在它的上游、中游,散布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古老村落,山乡野趣飘散着古代农耕社会的历史风韵,村巷布局蕴藏着传统风水的玄机,古朴民宅弥漫着耕读文化的遗风,它们是:芙蓉村、苍坡村,以及岩头、花坦、枫林、蓬溪、廊下、碧莲、渠口……

目录

楠溪是天下乐土永嘉是地上文章

自然与人文环境

读可荣身耕以致富

耕读文化

追远敦睦尊祖敬宗

宗族社会

好山水出好子弟

村落选址

天人合一安居乐业

古村规划

古建筑,一本刻着岁月的书

建筑风貌

图片英文说明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生活作为早期文人的一种理想,起源于隐逸,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体现,是古代士人这个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一些士子人在官场,看到朝廷的腐败,官场的黑暗,大有屈原“众人皆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的愤世嫉俗之慨叹,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不少文人雅士避红尘,脱世俗,遨游名山大川,寄情山水,更有甚者,藏身于山林过着隐居生活。由于工商业者地位低下,心高气傲的士子们无法屈身迎合,便躬耕畎亩阡陌之间,种几亩薄田。其实,“耕”似乎只是象征性的,士子们躬耕是极少的,他们只不过是寄情山水,在青山秀水间吟诗题赋、修身养性罢了。这样的耕读生活说穿了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耕读生活。然而,他们在村落规划与建筑中塑造出·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与情操,在楠溪江青山秀水间创造出一座又一座文质彬彬、富有田园野趣的村落。

到了宋代,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北宋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天方夜谭式的美梦,而是实实在在的希望,于是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在文化得到普及的同时赋予耕读文化新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耕读文化出现了。

楠溪江流域有谢灵运、陶弘景等六朝高士启蒙于前,有张九成、王十朋等历代文人化成于后,旧、新两种耕读思想都深入到了楠溪江山陬水涯的每一个村落。“读可荣身,耕以致富”成为楠溪江历代居民们所追求与向往的生活。每个宗族都在各自的“家训”、“族谱”里明确规定,子弟务必读书。芙蓉村((陈氏宗谱》说:“凡吾族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为农者须勤耕贸迁,以成家业;即甚贫乏者,亦宜清白自守,切不可习为下流,玷坏家声……”《陈氏宗谱》中记载的这种耕读社会传统,迄今仍盛传不衰,芙蓉村内“姓族繁兴,风气淳美,人尚礼教,家重师儒,弦诵之声,遍于阊里”。鹤阳村《谢氏宗谱‘家训》里说,要“以耕读为业”。《谢氏宗谱·族规》中就耕读一条写道:“读可荣身,耕可致富,勿游手好闲,自弃取辱,少壮荡废,老朽莫及。”坦下村《陈氏宗谱·家训》(康熙本)则说:“耕以务本,读以明教。”云岭《潘氏宗谱·家训》说得更为明白详尽:“祖宗家法,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

为了让本族子弟读书入仕,楠溪沿岸各村纷纷兴学。两宋时代,理学盛行,而理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是设立书院收徒讲学授课,我国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便是在这段时间兴起的。南宋时,私人书院开始盛行。书院一方面可以讲学传播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另一方面则是供人潜心学习,为应考科举作准备。

南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在《送叶秀才序》中说永嘉“谊礼之学甲于东南,笔横渠口伊洛者纷如也,取科弟,登仕籍,多白此途出”,可见当时楠溪江中上游渠口一带耕读文化的空前盛况。楠溪江兴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聘请老师主持义学或义塾,二是由宗族出面利用房族祠产,资助家境贫寒子弟读书入学。岩头村《金氏宗谱·家规》说得很明确:“每岁延敦厚博学之士,以教子弟,须重以学俸,隆以礼文,无失故家轨度。子弟有质士堪上进而无力从学者,众当资以祠租曲成之。”其余各村各族祠下大多规定,凡进县、府学读书和赴府、省应试,费用由祠下公出。中试以后,祭祖和各方打点等开销也由宗祠支付,族中公有学田收入全用来兴学。一直到解放前夕,凡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还是用宗族祠产或公有学田收入来交学费。P.30-31

序言

楠溪江,她没有长江黄河那么恢宏,也没有漓江柳江那样娇媚,她甚至没有新安江著名,然而,她却拥有长江黄河所没有的静谧,有着漓江柳江所欠缺的单纯,更有着新安江难以比拟的深邃。

一条碧练缀在祖国的东南,几十个古村落,撒落在碧水两旁,天工人巧,两臻其美。到了浙江温州,面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你很难想像它身后卧着这么一条江,这么一串用历史之笔蘸着传统文化的浓墨书就的古村落。

综观楠溪江古村落,我以为它有以下六方面特点:

建村历史悠久。据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芙蓉村、茗岙村与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苍坡、花坦、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枫林、廊下、鹤阳、渠口等村,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坦下等村建于南宋。

规划严谨和谐。几乎各村都有寨墙寨门,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错落有致。村落布局显然有着系统的规划。

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宗祠、亭阁、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生活设施以及军事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楠溪江几乎拥有我国古时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明、清时又出现了一些店肆等建筑乃至商业街道。

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粱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实自然,野趣天然,和谐亲切,正应了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环境意识较强。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自然景物和山水的因借,原木卵石的自由运用等,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们极强的环境意识与审美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通天地人的环境氛围。

宗族文化突出。各个村落都是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繁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蓬溪、鹤阳为谢姓,茗岙、豫章为胡姓,石柱、岭下为王姓。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建有宗祀建筑如祠堂等,各姓按天干地支每隔十五年或六十年修禊宗谱。

这些,都在手中的这本书中展现了出来,这是一幅中国传统村落的水墨长卷,是一出农耕社会的重彩戏文。看过这本书,你不能不赞许作者在广袤曲史籍志谱中搜寻了那么多有价值的记载,不能不钦佩一位公务繁忙的人士竟然跑遍了楠溪江两岸的山川村镇,甚至不放过一首民谣、一段民间故事。在我看来,至少这本书是目前问世的一部较为完整、内容翔实、特色鲜明的楠溪江古村落文化著作。

在为本书作序时,我想起不久前在北京闭幕的国际建筑师大会和通过的《北京宣言》,其中有一段话写道:“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记着这段话,看看楠溪江两岸的芙蓉、苍坡、岩头、蓬溪等古村落,看看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再看看这本书,我想你不仅会惊叹,还会得到某种理性的启迪。

不仅是建筑学者,各行各业比如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将会从这本书中受到导引,从而进行更为深入的发掘和研究;而对于一般旅游者和非专业人士,本书也很值一读,它会使你从“道”的层面上认识楠溪江古村落“器”的独到,更加了解这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方方面面,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单德启

1999年8月北京清华园

后记

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往今来,尽管所有的入都是按照同一种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但由于他们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所处的社会生活场景不同,他们构筑了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文化。这些文化具体反映在建筑、规划、宗教、民俗、礼仪、艺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它们共同组成了轨迹长远的历史与积淀深厚的文化。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岩奇趣,飞瀑流泉,滩林秀幽,溪水清碧,令人心驰神往。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是楠溪江的五大特色。楠溪江沿岸的古村古屋,原原本本地留存着古代历史的风韵,村巷布局蕴藏着传统风水的玄机,深宅大院洋溢着耕读文化的遗风。这里不仅古村落众多,而且古建筑类型丰富,包括民居、书院、宗祠、戏台、牌坊、亭子、桥梁、坟墓……每一块砖瓦都倾注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根栋梁都凝聚着古代楠溪人的智慧与灵感,每一座建筑都寄托着楠溪古村始迁祖们的美好希望。古村落古建筑是楠溪江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活见证,是一份生动的历史讲义,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村建筑规划史、人口迁徙史、耕读文化与宗族社会文化都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与历史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斗争与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蓬勃繁荣,农村的面貌迅速变迁,村民们纷纷营造新房或旧房翻新,于是大量的古民居古建筑被毫不留情地拆除,千百年来形成的和谐的建筑环境遭到了破坏,楠溪江传统宗族社会和耕读文化遗风的见证逐渐消失。同时楠溪江各姓氏宗谱上并没有关于古建筑与民居情况的记载,所有有关农村民居情况的私人资料也是片纸不留,而原来一些颇具规模的深宅大院,现在居住着的已不是故家旧主的后裔,他们对于住宅的过去一无所知,致使村落里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有关楠溪江本乡本土的历史,很少有人能说出传统的礼仪、风俗,也很少有人去关心它、继承它,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不清楚宗祠与祠堂的作用,只是依稀地记得是房族圆谱的活动场所与节日里看戏的地方。因此,要真实地再现这些古宅的历史面目,似乎已成天方夜谭。面对先祖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与成就,我们感到骄傲,然而对于他们创造的业绩,我们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我们惟有惭愧。

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怀着猎奇探胜、返朴归真的心理慕名而来,他们对着楠溪江的古村遗址赞叹不已。面对游客们对于楠溪江的古村遗址搜寻与困惑的目光,我只有凭着自己的热情,在许多人曾经努力并取得一些成果的基础上,再努力去钻研,去挖掘,去整理。“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梁思成语)。这是珍视我们先祖遗留下来宝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单德启教授在百忙中挤时间审核订正了书稿,感谢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局胡跃中局长为促成此书的写成与出版所作的努力,感谢徐慧芳给我生活、工作上的关心与支持,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书稿的写作。同时,成书过程中还得到黄仁鹏、谢炳清、葛益平、仇德俊、郑坚敏、陈志斌、卢礼阳、陈继达、徐顺旗、陈光复、谷尚宝、陈三豹、吴明哲、李昌贤、胡珠生、陈时耀、周伟斌、郑闹峰、刘超辉等诸多领导、师长与朋友的帮助,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材料的也有思想的,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胡念望

1999年7月25日于楠溪江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芙蓉苍坡以及楠溪江畔的其他村落/江南古村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念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367910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01-02-01
首版时间 2001-02-01
印刷时间 200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