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探讨妇女最完整、最理性、最智慧的书,一本让妇女独立的书,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图书 | 第二性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第二性》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探讨妇女最完整、最理性、最智慧的书,一本让妇女独立的书,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内容推荐 这本著作就像一道光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表的现象揭示得如此清晰,以至于许多人读后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世界是如此运转的,原来我的生活是这样形成的。 目录 一、作者简介 无法忍受无聊的一生 “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存在主义与女性主义 二、《第二性》的故事 穿越时空——回到《第二性》的年代 不得不读的理由 三、精彩导读 这本书的鸟瞰 了解波伏娃用到的概念 女性是第二性吗 男权制使女性沦为第二性 从小女孩到少女:女性被构建为第二性的早期阶段 婚姻中的第二性 性中的第二性 生育中的第二性 经济政治中的第二性 女性必须从第二性中解放出来 导读者的话:每一个人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试读章节 波伏娃出生于法国巴黎,自幼聪慧早熟,早在她还是个小姑娘时,父亲就夸奖她深思熟虑,她本人则很早就树立了将来要成为著名作家的志向。17岁时,波伏娃进入索尔邦大学(现巴黎第三大学)学习文学,但她本人打算学习哲学,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她将二者结合得非常完美。1927年,年仅19岁的波伏娃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普通哲学证书,后来赫赫有名的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当时则取得了第三名。1929年大学毕业后,波伏娃先后在巴黎、马赛和里昂的中学教书。 1943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女宾》,并且大受欢迎。受到鼓励的波伏娃开始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尤其是1949年《第二性》的出版,使波伏娃享誉法国,人们以讨论她的小说、随笔、哲学著作和戏剧为荣,并开始邀请她到欧美等国讲学访问。1955年的9月至11月,波伏娃来中国访问了 45天,回国后写了《长征》一书,记录她在中国的见闻和对中国的美好感情。60年代以后,波伏娃参加了许多政治活动。为了抗议法国政府对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的侵略和女性在战争中遭受的侵害,她走上街头示威,甚至还受到侵略分子的威胁。1970年,她和“妇女解放运动”组织一起在街头游行,响亮地呼喊“我们只生想要的孩子,想要的孩子才可爱!”在那次游行中,她还和别的几位女性一同焚烧了象征着女性地位的拖把。1972年,她和别人一起先后创建了女权组织 ——“抉择”协会,并担任协会的主席,1974年,又创立了抗议日常性别歧视的妇女权利同盟。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溘然长逝。 P2-3 序言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对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果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第二性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106164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3.68-49 |
丛书名 | |
印张 | 3.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185 |
宽 | 13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