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统计的卧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结合其勤奋刻苦的精神,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写就了这本随笔集。本书汇集了作者工作十几年来对统计、经济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读。话题涉及面非常广,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式、八股类文章,而是以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就事论事见长,所述之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你知我知、你见我见、却未被说及和思考过的现象,及现象下的本质剖析,且角度独特,话题新颖。

内容推荐

本文汇集了作者十几年来对统计、经济以及社会现象等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读。该书涉及面广,角度独特,话题新颖,文笔简洁,轻松亦或调侃地把各种话题娓娓到来,读来有趣、有味。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统计的角度

 统计的导向

 扭曲的数字

 统计之眼

 你不说我也知道

 相对迷人眼

 疫情!统计?

 科学的统计精神

 总统选举、央视标王与彩电业亏损

 站在法律的边缘 眺望道德的彼岸

 真实的谎言

 被就业与登记失业率

 社会的卧底

 魔鬼词典之统计篇

第二章 穷人经济学

 越穷越生

 读书无用论

 先污染后治理

 血汗民工路

 免征农业税:蛋糕还是苦药

 小城镇饥渴

 年关将近再话穷人

 三农问题的多角度观察与系统性解决

 从“不差钱”到过剩

第三章 富人经济学

 投机倒把

 垄断利润与灰色收入

 锦衣昼行

 狗年狗患

 遗产税:打了折的怀念

 游戏启示录:先发优势与资本的原罪

 “双规”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投资是一种信仰

 富人的觉悟

第四章 价格之惑

 生命诚可贵

 一诺千金

 书中自有黄金屋

 美丽不打折

 有钱的捧个钱场

 房价:倒彩里的“涨声”

 没有技术含量的打劫

 猪年故事

 关于同工同酬的伪问题

 从“菲佣”到农民工

 那只用来卖猫的碗:收藏品的价值分析

 默认贬值与分化:单双号限行的困惑

第五章 管理的价值

 公务员制度:一张缺药的处方

 无言的结局:世纪末的公务员制度

 管理的价值

 电梯间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

 无知之幕:公平有效的规则

 超市中如何排队

 教育、高考和证书

 慢骑比赛

 契约的效率

 又到挖沟时节

 市场的细枝末节之一:塑料购物袋的厚度

 市场的细枝末节之二:牛肉面的价格

 市场的细枝末节之三:空调的温度

 市场的细枝末节之四:月饼的包装

 投入即产出:行政管理支出的悖论

 畸形的经济之一:奶粉事件的追问

 畸形的经济之二:“救市主”存疑

 畸形的经济之三:“发达”的第三产业

 开会的效率

 谁的责任在飞?

 楼道里的雨伞

 事业单位改革刍议之一:破题的角度

 事业单位改革刍议之二:绩效的衡量

 事业单位改革刍议之三:公益的边缘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第六章 道德的效率

 让梨者的觉悟与分粥者的智慧

 志愿失灵与公益不足

 道德的效率

 道德危机与激励机制

 经济学家的责任

 奢靡的纪念

第七章 茶座书香

 “经济人”看不见的“手”与“脚”

 看不见的后腿:经济增长中的内需不足

 住房装修、企业集团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囚徒博弈”、协议价格与国企改革

 联系汇率、对冲基金与香港金融风波

 格林斯潘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双刃之剑:积极财政政策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进程

 知识经济

 犯罪的成本

 幸福传感器

 节日经济学

 九八洪水:“破窗”理论与消费需求不足

 从反不正当竞争到物权立法

 对不劳而获的认可?

 酒的溢出效应

 环保秀

 繁体字与英语

 博彩业的是与非

试读章节

扭曲的数字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土财主为自己整日无所事事的儿子请了一位教书先生,当然并不指望儿子能科举高中,升官发财,而是希望他能识点字,将来帮忙照看若大的家业。第一天上课,先生教的是数字,一是一划,二是二划,三是三划,财主的儿子学完这三字之后,就对财主说,我已经学会了。财主听了喜出望外,当然就不能再让先生在家里吃白饭了。其后一天,财主请客,责成其子写请柬,没想到他关在书房中半天没出来,财主进去一看,儿子正在奋笔疾书,口中喃喃有词:“我爹为什么不请别人,单请一个姓万的?”

目前,一些人对统计的认识如同财主的儿子一般直观,在许多片面的论调中,以下三种最为典型:

统计数据不准论

统计数据不准的论调由来已久,大跃进时期,放卫星式的报喜数据就曾让统计系统的声誉扫地,成了当时浮躁情绪的替罪羊。关心经济的人也许还记得中国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于国内经济需求的制约和周边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年的GDP增长率未能达到年初8%的目标,但是,绝大部分省区(仅新疆低于8%)公布的增长率都超过了8%,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出现了省区合计与全国总数不一致的现象。虽然有各种解释,比如不同的核算方法等等,但是,从数据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政府统计数据不准的有力证据。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说法:“会计差一分,忙到大天亮;统计差一万,照样打麻将”。用它来说明人们对统计数据的不信任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造成统计数据出现误差的原因很多,记得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释:统计误差包括设计误差、调查误差和整理误差三种。设计误差又可称为系统性误差,此类误差常常引起统计数据的结构性缺陷和趋势性偏差,危害性较大。随着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和发展,这种误差将逐渐减少。

调查阶段发生误差的情况较多,调查误差是造成数据误差的主要因素,评价统计数据质量时一般也是针对这一误差。由于调查过程中有被调查者的意愿和配合程度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想知道一名女士的确切年龄或者男士的收入,没有一点小聪明,只是摆出一副官方面孔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将调查误差完全“归功”于统计部门当然是不对的。

过去我们所说的整理误差是指在数据的编码录入、汇总处理和制表输出过程中的差错,随着统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这类误差出现的概率正逐步减少,而以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干涉汇总数据的现象却有增加的趋势,即所谓的“官出数字”。有人把“官出数字”的现象归结于“数字出官”这样一个现实的前提,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数字(即政绩)常常只是升官的借口而不是条件。因为不是条件,就不会有认真的监督审查制度,这才有了官出数字的现象。

从数据保密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个体和集体数据的认识明显不同,个体数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隐私可言,而对集体数据的了解是有行政级别限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数据的透明程度加强,而人们对个体数据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人们对数据保护的原因,关键是担心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利益受到有关政策的影响,也就是对统计是否超脱于管理部门之外抱有怀疑。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冲出了不少的超生人口,这是因为上级政府的救灾款是根据受灾人数发放的,当地政府想多报一些的心思都有,当然就不会瞒报数字,超生游击队此时是不会客气的。事实上,以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政府统计的地位已经确立,统计数据不仅是经济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行政管理的依据,这就使政府统计本身面临一种两难的局面。要解决这一矛盾非一朝一夕之功,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就已经开始强调普查数据不能作为各级政府开展计划生育等工作的依据。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的效果如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统计信息无用论

在美国民主党举办的戈尔竞选大会上,克林顿的助选演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其为代表的民主党执政两届的政绩。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数据都是不带讲稿,如数家珍,听众也是掌声如潮,可见数据的力量远远大干空洞的说教。

认为统计信息无用的人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已有的统计数据不准;二是想要的统计数据没有。第一个观点已在前文中谈及,这里就不再赘述;第二个观点涉及到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政府统计的服务方向问题,有道是:领导关心GDP(增长),经理盯住(市场)占有率,群众只管人民币(多少)。其实,在统计部门中,这些信息都是现成的,或是可以通过整理得到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统计信息的开发力度与市场针对性不够;二是潜在的需求者并没有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比如一名濒临倒闭的商店经理,他可能想到了经济环境、行业竞争、地理位置甚至风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小区内居民的收入、知识层次、年龄结构等信息却从未考虑过,这样的人说统计信息无用,你能信吗?

统计工作简单论

最近,一位同事的孩子在其所在的小学选修了统计课,一天,小孩回家后对他妈说:你干的工作挺简单的吗,我一学就会了。

一般来说,什么人都能干的工作当然是简单的。在许多企业中,统计岗位被看成是一个养闲人的地方,会算数的人都可以干,如果连这个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就只能让会计兼职了。

有人说统计工作本来很简单,就是让统计部门不断更新的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搞复杂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位考生将自己的成绩不好归结为今年的考卷与去年不一样,家长会不会给他一巴掌。

在基层数据的收集阶段,传统的全面报表式统计工作只需对统计指标的概念有所了解就可以了,数据的整理过程也只是简单的报表数据叠加,数据审核常常只是对表内平衡关系进行审核,因此,从上到下,统计工作似乎连四则运算都不需要,加加减减就足够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宏观性的信息仍任发挥作用,但已不再是主角,至少对于企业和个人是这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时效性较强的微观信息越来越得到各方的重视,各种统计调查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抽样调查为例,没有一些高等数学的知识显然是不行的。在统计分析阶段更是如此,以计算百分比为代表的旧式统计分析除了大家都能看懂之外,已无任何的竞争优势。基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正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P7-12

序言

本来想取一个“生活中的××学”一类的书名,可惜已经被大师一级的捷足先登了。大师已经下凡,我们总不能为了表示谦恭,回避到叫一个什么“地下××学”,那岂不是成了名不符实的标题党。取名真是一门学问,于我则是门外汉,为了不辜负编辑大人的美意,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从畅销书到热门影视剧,内容没了解多少,名字却记了一大堆。从“暗算”到“潜伏”,近来是反特片流行,灵机一动,咱这本书就叫“卧底”吧!不管怎样,能让您翻开书看到这里,这个书名就没白起。

大学毕业之后,就在国家统计局工作,整整17年。曾经干过贸易统计、物资能源统计、工业统计三个专业,也搞过行政服务工作,应该说了解统计工作。把我知道的统计、理解的统计告诉大家,这是“卧底”的前提。其实这本书的多数篇幅与统计工作无关,有许多是对当前经济社会现象的个人解读和分析,以及信马由缰的所谓思考,“卧底”要都这么干,雇主可就不干了。取这样的书名还是为了与我敬佩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挂上点勾,因为其对于经济社会问题的独特分析方法和鲜明观点,史蒂芬·列维特被称为“社会的卧底”。

闲话少叙,还是说说这本书吧。作为一本随笔集,它汇集了本人工作十几年来对统计、经济问题的思考,谈不上深刻,甚至还可能有一些概念性的错误,为此才只能叫“随笔”,但愿这种说法没有得罪人。每篇文章都是一两千字,就把自己想说、能说的话说完了,说白了是浅显,升华一下就成了文字有效率。当然,这个效率与经济效益是反向指标,因为编辑大人们是按字数发稿费的,没办法,这是目前尚可操作的激励制度。

我是学经济统计的,但统计工作的价值和统计分析的乐趣是在工作之后才慢慢体会到的。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与长期从事平淡枯燥工作的同仁们分享,是我当时埋头挤牙膏的动力之一。对于修饰统计一词的经济理论,从来就没有系统的学习训练,仅凭兴趣翻看过一些通俗读本。以此对经济热点问题作一点自以为是的解读,中间还免不了愤青似的情绪。总之,有随笔二字垫底,什么样的文章都敢往里放。

特别要感谢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编辑部长期以来的帮助和支持!你们的版面、稿费以及催稿的电话成就了这本小书。

谨以此书,献给关心我的家人、朋友和统计系统的同仁们。

二○○九年十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统计的卧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肖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758249
开本 32开
页数 4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0: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