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忧郁的常识
内容
编辑推荐

《忧郁的常识》辑录作者灵子与周有光、徐友渔、许纪霖、刘再复、马勇、许章润、何兆武、熊景明、齐邦媛、朱天心、唐诺、莫言、阎连科、刘亮程、韩松、梁鸿等20余位学者和作家的访谈,话题涉及中国文人精神、学术伦理、作家创作思想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思考,亦可视为一份独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素描。

内容推荐

《忧郁的常识》这部集子中的二十篇访谈,选自灵子近六年里的职务作品。

在这本《忧郁的常识》中,灵子与许章润讨论民国,与周有光讨论“两头真”,与高华讨论“革命话语”,与徐友渔讨论“文革”,与马勇讨论晚清……面对如雷贯耳、学富五车的受访者,灵子的话题非常广泛,问题也提得非常尖锐。我是想说,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可以想象,灵子得做多少功课!没有足够的视野与大量的阅读,没有每一次采访之前的精心准备,要完成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访谈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录

序言

作为一种文体的访谈(徐晓)

周有光: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

何兆武:不敢乐观,也不敢悲观

齐邦媛:我用诗的真理写他们

灰娃:领教毒箭的分量

马勇:一个王朝的隐退

许章润:被遗忘的民国法学家

高华: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

杨奎松:直面中国革命

熊景明:我与服务中心二十年

许纪霖:我们这一代“真诚的虚伪”

徐友渔:作为知识分子,我充满了自我怀疑

余世存:知识分子要对这个社会的犬儒负责任

潘鸣啸:知青一代的独特风格

莫言: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应忏悔

阎连科:我站在两个完全分裂的世界之间

刘亮程:我们改变不了人心现状,能改变的只是生活

韩松:科幻的使命是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世界

陈冠中:“盛世”不是预言,我写的是今天

朱天心:纯文学的恐龙在这里

唐诺:只有文学无法躲闪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我们对坐悲叹的世界……在黯黑的浓郁芳香中倾听,在夜莺倾泻心灵欢欣的歌声中,迎向富足的死亡,化为草泥。”

阅读和背诵这首济慈的《夜莺颂》都不是容易的事,上世纪抗日战争期间战火纷飞之际,女学生齐邦媛便是在老师朱光潜的带领下,吟诵着这首沉郁的诗歌,迎向战争带来的流离和悲怆。

六十多年后,年逾八十的齐邦媛又将这心情一笔一划写入回忆录《巨流河》,引领读者回首埋藏着巨大悲伤的二十世纪。

在这本人生大书里,齐邦媛娓娓道出家族成员的悲欢人生,又挥笔描摹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父亲在国破家亡之际的理想抱负,与精神上最为默契的挚友的生离死别,一代人毕业后对家国前程的茫然失措,战争带来的创痛与胜利后的虚空,大陆与台湾的微妙互动……

无怪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说:“《巨流河》是一本惆怅的书。惆怅,与其说齐先生个人的感怀,更不如说她和她那个时代总体情绪的投射。”

2010年,《巨流河》简体中文版在大陆面世,好评如潮,年底更不缺席各项好书评选。但八十七岁的齐邦媛先生很少出席公众活动,且新年身染小恙,不便面访。我于去年12月发采访提纲至台北,时隔两个多月,终于收到回复。手写十页纸,密密麻麻。

笔答外,另有一信让人莞尔。“你一定吓了一跳,收到这样的手写访问稿。我收到三联出版社转来你的三十四个问题时也吓了一跳,数了两次确是三十四题呢。它们在我心中竟然盘旋不去……我在一切年节喧嚣之间一点点回答,思考回答,终于答了三十二题,可以交卷了。我一生教书总是考别人,如今自己回答试题,很似报应……

谢谢你对《巨流河》一书的关切,更谢谢你花了时间问了我那些很中肯、令我愿回答的好问题。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喜爱文化,能如此好好地做文化记者工作,是我那一代女子年轻时所想不到的。人生真有命是否逢辰的reality!”

巨流河,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是辽宁百姓的母亲河,亦是齐邦媛自幼离开但魂牵梦绕的故乡。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年轻时留学海外,归国后跟随奉系郭松龄将军,意欲做出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郭松龄将军不愿参加军阀内战,但筹划已久的兵变失败,以致身亡,跟随他倒戈的齐世英随即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为了避人耳目,齐世英常常改姓,儿女也得跟随。小时候的齐邦媛上学前常常问:“妈,我今天姓什么?”

年幼时齐邦媛身体瘦弱,常常生病,在学校参加抗日游行时连鼓也背不动,老师只得叫一个壮一点的同学背着大鼓,她在旁边只管敲。

所幸即便战乱纷频,齐邦媛仍得以接受完整的教育。搬往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校长张伯苓“中国不亡,有我!”的号召下坚持西方教育原则;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汇集朱光潜、吴宓、陈西滢、凌叔华等一流学者。齐邦媛在此期间感受到文学的力量,隐然开启此后一生致力的事业。

与求学并行的,是与自幼相识的张大飞的鸿来雁往。这位负有家仇国恨的爱国青年,在抗战期间加入美国飞虎队,每周浅蓝色的航空信封给齐邦媛以莫大的安慰。齐邦媛高二那年,张大飞来看她,走了一半突然站住:“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那是她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赞美,也是唯一一次。

抗战胜利的前几个月,张大飞坠机牺牲,此生再未能相见。八月十五日夜,重庆满城欢庆,齐邦媛想起为战争牺牲的张大飞们,大哭回家:“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

战后的气氛全然变了。原来共患难、同歌哭的维系力已经涣散,而政治空气笼罩到所有课外活动,一切非“左”即“右”,连最纯粹的学术讲座也因为“前进”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政治立场。

齐邦媛不愿参加任何政治阵营,只躲在一隅读自己的书。她始终记得吴宓先生在他的毕业论文上写的批注:“佛日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那是教她爱心宽广,早懂悲悯二字,因“爱”不是一两个人的事。

大学毕业,恰有机会请她去台湾大学做助教,她正对工作和国家均感到迷茫,便带了自我流放之意要去看看。去时买的是双程票,谁知此生便落在台湾。

齐邦媛在台湾教书几十年,先后出任中兴大学外文系系主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直至退休。同时她将精力投注于文学交流,将西方文学引进到台湾,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白先勇称赞她为“守护台湾文学的天使”。  而她对自己的评介只是平静:“如果说我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精神做事,也能静静地思索、坚持。因此选择单纯的生活。虽有许多人性的弱点,却没有侵略性的缺点,留得读书思想的青山在。”P23-25

序言

认识灵子,正是因为此书中的一篇访谈。

三年前,看到许多网站都转载的热帖,周有光长达上万字的访谈《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对于年过百岁的老人,特别像周先生这样的大家,在现实中国,真是摊开双手都数得过来的稀缺,这样的受访者,真到了采访一次少一次的光景。因此,我注意到了这个采访人。

三年前的灵子,是一家周刊的文化记者。那时除了职务要求的选题之外,业余时间她就与几个年轻学者做一个叫《独立阅读》的电子读书刊物。他们业余读书写作,意在交流读书心得,激励自己,也影响他人。灵子是其中的小字辈,这个“八。后”的本科女生,却也成为了撰稿人和轮职编辑。

灵子的不简单在于,她居然采访到了这么多人物——从百岁老人周有光,到九十岁的历史学者何兆武;从台湾《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到香港《盛世2013》的作者陈冠中;从大陆最具实力的小说家莫言,到台湾的才女朱天心……灵子还独占了一个“最后”——她最后一个采访了历史学者高华。2011年春天,当我得知她早有采访高华的心愿时,便与本书的受访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学的熊景明帮她实现了这个计划。她在南京分两次采访病中的高华,在稿子发表两个月之后,便传来高华辞世的消息。

对于受访者的选择,透露出灵子的态度:不管是史学家还是哲学家,不管是学者还是作家,她所选的受访者,总是既有历史视角下的人文关怀,又有现实视角下的社会关照。

做访谈并不是一件容易干的活儿。对一些作家来说,文事访谈之所以吸引他们,原因不止在于其间可以公示一些作品中末涉及到的信息,更在于谈话的对手善于以想象力激发出行云流水般的对话。访者的贡献正在于,善于将作者与作品放在文化、心理、社会政治的水流之中,而不是使访谈变成一幕不受约束的单口独白。这就需要访者自身有足够的鉴赏力和领悟力,并且能够把握受访者性格及心理特点。

一篇好的访谈要有谈话的力度。作家访谈时往往划出一道界线,不让自己的生活或写作事业上的隐私受到触犯,这便是访谈最大的风险所在。如果访者的功夫不到,便可能内容空泛。但如果访者懂得问题要具有一种公共性、公开性,不让受谈者感觉到受了冒犯,让对方信任你、尊重你,觉得值得与你谈,便可以诞生一篇好的访谈。否则,一如苏格拉底之会见门诺,话不设机,难以收场。

在这本访谈录中,灵子与许章润讨论民国,与周有光讨论“两头真”,与高华讨论“革命话语”,与徐友渔讨论“文革”,与马勇讨论晚清……面对如雷贯耳、学富五车的受访者,灵子的话题非常广泛,问题也提得非常尖锐。我是想说,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可以想象,灵子得做多少功课!没有足够的视野与大量的阅读,没有每一次采访之前的精心准备,要完成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访谈几乎是不可能的。

访谈之为一种文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采访,并不是当事双方片刻倾谈之际“有闻必录”的纪实。将唇舌之间细碎的言外意、弦外音梳理成文,才算功德圆满。访者取舍的功夫,决定一篇访谈的质量与力量;访者的思路与文脉,亦决定一篇访谈是否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由此可见,做好访谈,并不完全取绝于是否有可以见到名人大师的人脉,更在于访者对受访者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社会、文化的整体认知。正因为访谈有如此多的讲究与门道,我更认为,如此年轻的灵子,几年下来,能做出如此阵容的访谈,并成就了这本书,足够让我钦佩。

由此,更让人感叹,年轻人要想成熟起来,哪怕只是为了积累足够资本与人脉,都应该踏实下来,像灵子这样下苦功夫。更何况,在阅读浩繁资料的过程中,在与受访者面对面的谈话中,将得到多少平时与常人求之不得的营养与阅历?依然年轻、依然单纯的灵子,正是在这一过中成长起来,内向中添了些许稳重,拘谨脱变为从容。

因为一篇访谈,两年以前,灵子成为我在财新传媒的同事,《新世纪》周刊文化版的搭档。本书中灰娃、高华、熊景明、徐友渔、潘鸣啸的访谈便发表于财新《中国改革》月刊上。

在此,我向我忘年的朋友平生第一本书的出版表示由衷的祝贺。

2013年1月27日

后记

这部集子中的二十篇访谈,选自我近六年里的职务作品。先后作为《嘹望东方周刊》、财新传媒的记者,做过的访谈远不止这些,哪些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结集出版,以何标准选择,以何思路编辑,曾经让我颇为犹豫。但真正筛选时,我很快意识到,这不取决于被访者的名声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回答是否真诚,读者是否可以在对话中读到真知灼见,是否能不枉费十几分钟的专心阅读,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于是有了现在的编目。这二十位思想者、学者、作家都曾以不同内容、从不同角度带给我某种震动与感悟,我希望能借这部集子的出版,与读者分享。

分享有益的思考,一直是我为自己设立的目标之一。尽管这未必是新闻业的主要使命,但就我个人而言,长年累月挖掘新闻事件的信息,或者描摹某个新闻人物的生活,有时会给我一种职业的虚无感——太多人在做类似的事,这些雷同的、琐碎的信息真的都有价值吗?多一点少一点,真的有区别吗?

作为文化领域的记者,不可避免会因为某部新书发布、某部电影上线,一窝蜂涌向创作者。宣传期的连番轰炸令被访者疲惫不堪,对每个媒体说的话相差无几,或者思路根本陷入混沌,以至于报道出来之后,随便看看哪篇(我指的是用心的那些)都非常相似,差别无外乎这篇描写了受访者的童年,那篇描写了受访者的午饭。这种时候,我更怀念从容、静心的访谈,问答双方都撇除焦虑的状态,就一两个问题深入探讨,真正言之有物,真正表达观点。——这听上去标准很低,但坦白说,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也不多见。

访谈这种形式并不为所有人认可,有人觉得没必要花时间看一个人口水,而从记者角度看,这种方式也显得有些“偷懒”。任何一个认真的访谈自然都需要事先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读完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的全部作品,消化,归纳,有效提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毕竟成文时,它不像其他新闻报道那样对文笔有更高的要求。我也曾有类似想法,甚至一度非常排斥访谈的形式。然而每一次游移之后,还是被采访的切实感受说服了。许多受访者逻辑严密,思维深入,相较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心路历程,我更愿意分享这些有益、有效的思考,而这些,是难以在第三人称的描摹中一一尽现的。

我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些受访者的想法,无论对于公共问题、专业问题还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我希望了解,这些长期思考的人们如何应对日趋复杂和恶化的社会环境,又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一种有助于社会向前的力量,他们如何解决自己可能什么都做不了的焦虑感,又如何面对专业和公共事务之间的艰难选择。更内心一点的想法或许是,我希望从他们的应答之中,得到并分享个体认知这个世界的参考,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做什么。

穆旦曾有这样一首诗:……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平衡,毒戕我们每一个冲动。/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

这首诗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却也适用于当下,其中社会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的焦虑感与紧迫感何其相似。这部集子的内容也源于这些直接的感受,无论是与周有光先生谈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与许章润先生谈民国法律学人的作为、与高华先生谈革命话语的论述,还是与陈冠中先生谈对“盛世中国”的观察,都围绕着同样的命题。而在问题与现象之后,这些访谈也几乎都有同样的追问:“你怎么看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怎么理解知识分子的使命?”因为他们的思考与作为,可能为每一个同代人所仰仗。书名“忧郁的常识”,则多少有些我个人的悲观情绪。许多论述并非受访者首次发表,有的堪列常识范畴,但我们对此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论已接受多少警醒,遇到前路的陷阱,照旧毫无意外地跌入。偌多真知灼见,鲜有能真正作用于现实者。按此想来,不免忧郁,继而更希望自己能尽足一份力气分享。

在此感谢所有受访者,他们深刻的思考与认真的态度令我受益匪浅;感谢曾指导我的每一位编辑,张修智、程瑛、牛二波、徐晓、杨哲宇,没有他们,我难以进步至今,尤其感谢徐晓老师百忙之中为我写序;感谢《独立阅读》刘柠、汪伟、成庆、王晓渔等诸位同仁,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最大的幸运;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的第一本书献给他们。

灵子

2013年2月3日于北京芍药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忧郁的常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灵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77091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3212089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