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弢读书/名家读书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买  书

《书话》单行本出版后,接到不少读者来信,劝我扩大范围,谈谈自己买书、藏书的经过。直到今年,还有人把书目寄来,嘱为鉴定;更有人飞柬相邀,约我“过斋看书”。看书本来是愉快的事情,怎奈去夏以来,一病缠绵,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病榻上消磨,偶而精神好些,也没有出门会客的能力。眼看这样下去,怕连笔都提不起来了。人活着而不工作,岂非等于不活。为此我很想伏案试试,即使写得少些,慢些,轻松些,也很想伏案试试。

说起买书,二十多年来,自己的确买过书,如今还是一架一架地堆得满满的,从屋子的四壁到中央,纵横曲折,像一座矮矮的书城一样。但我并不是藏书家,也不希望别人以藏书家看待我。这中间有个原因。大约三十年前,我遇见一个朋友,他性好读书,平日手不释卷,只是读书的方法非常古怪,总是读一页,撕一页,随读随撕,一本书读完了,同时也给撕完了。我第一次看到,不免大吃一惊,问他这是在于什么,他指着自己的脑袋,笑嘻嘻说:“没有错!我把它放在这儿了。”他是我最初结交的少数朋友之一,博闻强记,脑子里装的书不少,手头上却一本书也没有。我很佩服他,又并不以他的读书方法为然。可是说来奇怪,从此以后,他的话却楔人心坎,使我一直忘不了。凡遇买了书来而不及翻阅,那张笑嘻嘻的脸孔便会在眼前出现:“哦!你没有把书放错地方吗?”我因此感到紧张,感到惭愧,感到坐立不安。为了免除烦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自问没有工夫读,我就干脆不买书。

我的有目的地买书,开始于1942年。那时住在上海徐家汇。日本军侵占上海,一天几次警报,家家烧书,撕书,成批地当作废纸卖书。目睹文化浩劫,实在心痛得很,于是发了个狠:别人卖书,我偏买书。离我寓所不远有个废纸收购站,主人是个猫儿脸的老头儿,人还和气,谈得熟了,他答应帮忙。从此我便节衣缩食,想尽办法,把所有可以省下的钱都花在买书上。书籍大概也真是一种“食粮”吧,有几次,我钻在废纸站的堆栈里,一天只啃两个烧饼,也居然对付了过去。我在那里买到《新青年》季刊,《前锋》、《小说月报》、《文学》,零星的《觉悟》、《学灯》和《晨报副刊》。不过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废纸的来势又猛,浪推潮涌,最后便只好望洋兴叹。我和老头儿约定,把买下的书刊当作未出栈的废纸,仍然存放在他那里。几个月后,烧书的风潮逐渐平息,那张笑嘻嘻的脸孔叉在眼前出现:“你没有把书放错地方吗?”说真的,我应该怎样衡量自己的行径呢?恰巧这时候,堆栈来催促提货了,我决计把它们接回家来:掘开地板。揭去屋瓦,塞入煤球堆,尽一切可能安顿了它们。

这样,我就被迫成了个“藏”书家。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藏书家,不仅因为我没有宋椠明刻,毛抄黄跋,单看这藏书方法,也不免使海内的通人齿冷。不过我又确实爱惜我的书,当时曾想:“江左征尘动鼓鼙,百千纸甲烂如泥”,逝者如斯,怎么能够担保手头的这些一定可以留存到异日呢?我感到惶惑。夜深了,一灯如豆,万籁俱寂,我于是偷偷地捧出一批来,翻着,读着,以迫不及待的心情,为文艺界一位先辈的文集做着辑佚的工作。浏览之间,我又顺手分门别类地夹上颜色不同的纸条,简单扼要地记下初次披读的感想。年复一年,正是这些书籍,它们始终伴随着我,和我一起度过了数不清的饥寒交迫的日子。度过了数不清的惊风骇浪的时刻,最后,又和我一起迎接了东方的黎明。牢牢地守护着我所寄托的往昔的印象和记录。

近年来,虽然偶而还跑跑书店,事实却进一步证明我并不是一个藏书家:买书只是为了应用。在这点上,我自问够得上是那位朋友的朋友。至于没有采用他的读书方法,对书籍多少有点爱惜,则是因为,案头架上,触处都足以钩起我对遥远年代的记忆;而只要我还有记忆,我又觉得,在革命的艰苦的岁月里。这些书籍,有不少正是我的贫贱之交,正是我的患难之交哩。

P3-4

目录

 序

第一辑 书城八记

 买书

 八道六难

 藏书家

 借书和刻书

 蠢鱼生涯

 版本

 “翰墨缘”

 书林即事

第二辑 藏书印

 《守常全集》

 《或外小说人》

 科学小说

 闲话《呐喊》

 半农杂文

 撕碎了的《旧梦》

 《童心》

 朱自清

 走向坚实

 乡土文学

 革命者!革命者!

 诗人朱湘

 两本散文

 骈肩作战

 “怎样研究”丛书

 《世界文化》第二期

 翻版书

 《子夜》翻印版

 且说《春蚕》

 再谈翻版书

 “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革命的感情

 郑振铎与《新社会》

 《人道》

 “取缔新思想”

 关于禁书之一

 关于禁书之二

 关于禁书之三

 书刊的伪装

 “奉令停刊”

 别开生面的斗争

 若有其事的声明

 在国外出版的书

 《饶了她》

 回忆里的故事

 《药用植物及其他》

 线装诗集

 藏书印

 藏书票

 谈封面画

 画册的装帧

 附录

 关于《守常全集》的一点旧闻

 先烈李大钊遗著编录经过

第三辑 影中影

 《沉沦》和《茑萝》

 《落叶》之一

 《落叶》之二

 《一只马蜂》及其他独幕剧

 《原来是梦》

 《玉君》

 再记《玉君》

 《花之寺》

 舍金上梓

 《百喻经》

 图文并茂

 《月夜》志异

 《燕知草》

 俞平伯散文

 《邻二》佚文

 《竹林的故事》及其他

 废名

 《沉钟》之五

 影中影

 《苦雨斋小书》

 关于陶元庆

 《山中杂记》

 叶俞合著

 女作家黄庐隐

 文人厄运

 淦

 《傀儡美人》

 《春蚕》改订

 《上元镫》及其它

 《路》

 诗人写剧

 释《幻灭》

 《达夫代表作》两种

 今庞统

 野草书屋

 以身殉道

 丁玲和胡也频

 自选集的由来

 《北平笺谱》

 “毛边党”与“社会贤达”

 《从空虚到充实》

 文学家中的教育家

 新闻学者

 《山雨》

 由沉思而歌唱

 龙之变幻

 《秋》装

第四辑 译书过眼录

 《德国诗选》

 《浮斯德》献诗

 《雪莱诗选》

 《茵梦湖》

 周作人最早书

 《孤儿记》与《侠女奴》

 “敲门的声音”

 正名

 《出了象牙之塔》

 三迁

 《新俄诗选》之一

 《新俄诗选》之二

 安徒生的传记

 海涅《还乡》

 《霜枫之三》

 莫泊桑短篇

 偏于知识的童话

 《肉与死》

 《美的性生活》

 《花束》

 《朝花小集》

 “赠尔多情书一卷”

 《爱经》

 显克微支

 《给海兰的童话》

 郑振铎《恋爱的故事》

 法国弹词

 从《小约翰》说起

 琵亚词侣诗画

 朝花两集

 《小彼得》

 战争与文学

 易卜生情书

 《夏娃日记》

序言

我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蛰居上海,有时披览书籍,随手作些札记。最初给我以发表的光荣的是柯灵同志主编的《万象》。不久,柯灵同志被敌宪逮捕,感谢友情的支持,我从别人口里得到他间接带出来的消息,仓皇离家。一面以“王晦庵”名义,从龙华弄到一张“居住证”,一面又在寓所附近另外找个安身的地方,独自住了下来。刚刚开始的《书话》,就这样宣告中断了。

那一阵风声很紧张。留居上海的熟人,一个个决定分头出走。我的离寓暂避,目的也是为了等关系。长夏缓缓地消逝了。到8月,日本投降,大家离沪的计划叉纷纷打消。有一个时期,我因忙于别的工作,形成了与“书”无缘的局面,当然也无从“话”起。至于再次为《书话》执笔,则是出于《文汇报》编辑的敦促,他们指《万象》上的文章为例,约定每天一段,长短不拘。我于是又动起手来。其实发表的地方也不限于《文汇报》一家,先后登过《书话》的还有《联合晚报》以及杂志如《文艺复兴》、《文讯》、《时与文》等。不过登载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文汇报》。计算起来,大约写了一百篇光景。后来又突然中断了。这次中断也有一个为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内幕。1956年,当《读书月报》约我续写《书话》的时候,我曾在《开场白》里交代过。现在就把它摘录在下面:

……有一次,我的《书话》终于碰痛了一个大特务。他在汪伪时期担任过伪中央大学的教授,在上海开过旧书铺。利用书店做他鬼鬼祟祟的工作。“八一五”以后,国民党官员“从天上飞过来,从地下钻出来”,到处“劫收”。这位“教授”兼书店老板摇身一变,居然成为红极一时的“要人”。我在《书话》里揭破了他过去的历史。他请《中央日报》总主笔来找我,要我在《书话》原地更正。否则的话,他手下有三百名全副武装的“豪客”,随时随地可以枪毙我。人要活命;这是不错的,可是人也要有能够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我写的既然都是事实,事实又怎么能够更正呢?主笔劝我和他当面谈谈。我想,我诚然闲得发慌,却还没有“吃讲茶”的工夫,便决定由他去。乱世人命,这一点我很懂得,只有坐以待“毙”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执行这个枪毙的判决。倒是《文汇报》编辑爱惜我,从此就不再来逼我写《书话》了。天下可做的事正多,我也乐得趁此放下这副担子。……

《书话》在解放前就是这样结束的。解放后为《读书月报》写的也不多,大约连载了三四期,我又忙着去干别的什么了,刚开头就煞了尾。去年起重新执笔,则是登在《人民日报》的副刊版上。当时曾经公开声明,没有时间不写,有时间写一批,陆续刊出。几个月来,或断或续,一共写了二十几篇。北京出版社要我编个集子,我觉得数量太少,旧稿又大都散佚,只能就手头剪存的部分选改十几段,合成四十一篇。即使如此,它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册子。

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料的记录多于内容的评论,掌故的追忆多于作品的介绍。至于以后会写成什么样子,那是将来的事,不必在这里预告。说句老实话,我并没有把《书话》当作“大事业”,只是在工作余暇,抽一支烟,喝一盅茶,随手写点什么,作为调剂精神、消除疲劳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也希望读者只把它看做是一本“闲书”。当你们工作后需要休息的时候,拿来随便翻翻,如果居然能够从中看到一星有用的东西,那么,你们的任何一点收获同时也将是作者的收获。

至于文章的写法,我倒有过一些考虑。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通过《书话》,我曾尝试过怎样从浩如烟海的材料里捕捉使人感到兴趣的东西,也曾尝试过怎样将头绪纷繁的事实用简练的几笔表达出来。我现在可以向读者坦白:我是一个和文字结了缘的人,不得不时时探索这些问题,《书话》是我的描红本,它给我以锻炼笔头的机会。十几年来,所以一直没有放下《书话》的写作,这就是惟一的秘密。艺术无止境。自然,我的尝试是失败的,这个小册子就是一个失败的标本。有什么办法呢?虽然白发偷偷地爬上两鬓,而我还在为自己的描红本感到害臊。

晦庵

1962年4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唐弢读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全书共分书城八记、书话、读余书杂、译书过眼录四辑,文章包括:《女作家黄庐隐》、《丁玲和胡也频》、《借书和刻书》、《革命者!革命者!》等。

《唐弢读书》由唐弢先生编写。

编辑推荐

这本《唐弢读书》系“名家读书系列”之一,选编了唐弢先生多年来写的散文随笔集。先生爱买书、藏书,更爱读书。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从事创作,他不但研读《老子》、《庄子》等哲学著作,还对政治史、社会史、风俗史、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广泛涉猎。本书编为四辑:书城八记、书话、读余书杂、译书过眼录。唐弢先生的文章字字珠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难得的佳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弢读书/名家读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44025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307364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