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蝶中蝶(陈钢谈艺录)/东方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早春二月柳色新。1979年开春,中美建交后,我在上海第一次结识了著名的华裔美国作曲家周文中教授。隔了不到一个月,在桃花盛开的三月里,我们又在黄浦江畔见面了。

我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他来去总是匆匆的;现有过的几次交往都很感人,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听到他那深沉悠扬的《柳色新》(钢琴独奏曲,取材于古琴曲《阳关三叠》)时,就会回忆起他在祝酒时说的那句话:“归来的游子”。

那天是宴会。宾主同贺中美建交和欢宴周文中教授。白发苍苍的贺老来了,老音乐家丁善德、谭抒真、周小燕来了,周文中先生的一些新、老朋友们也都来了。宾主开怀畅谈,满桌春风。平时总是沉稳持重的周先生,这时脸上也微泛着醉红。他举杯激动地说:“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是归来的游子……”

在他深沉的音乐中,在他匆匆来去的足迹中,我仿佛能摸到了一棵怀春的寸草,一颗赤诚而热烈的心。

就在宴会当天的午问,我和周先生在他寓所里促膝长谈。他谈到了他的童年、青年和出国后的境遇:“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而最早听到的是中国音乐。我还记得幼年时老乡们劳动后一面吃花生喝白干,一面吹笛的情景;我还记得晚问街头的叫卖和无线电里的古琴声。以后我向陈又新先生学过小提琴。抗战爆发后,觉得学音乐不是时候,就改学建筑……”因此,在他二十三岁出国时,已经在国内修完土木工程课程,并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奖学金。但是他太爱音乐了,在到耶鲁大学注册一周后,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放弃建筑,到波士顿去。他考取了美国最古老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向尼古拉·斯林聂姆斯基学习作曲。以后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奥托鲁恩林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时,结识了现已去世的现代音乐大师——爱德华·瓦累斯,成为他的学生和挚友(现在是他的音乐遗嘱执行人)。从1949—1953年问,周文中几乎每天出入于瓦累斯家中。每次上课,都是一场热烈的讨论。瓦累斯从不教给他怎样作,而是完全从他的作品本身出发,指出问题,让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无疑地,瓦累斯对周文中的创作有着重要的、甚至是转折性的影响。

周文中的作品第一号《山水》是他给瓦累斯看的第一个作品,而瓦累斯也就是通过这首作品认识了周文中,并主动收他为学生的。这首作品不但以中国传统的旋律作为音乐主题,而且在每乐章前冠以一诗(分别题名为《道情》、《别离愁》和《夕阳一抹》),像中国画的画面上的题诗一般。

在1952年创作的《唐诗七首》中,周文中富于创造性地将歌唱者的自由吟诵和微妙的乐队音响变化结合起来。瓦累斯在看了这首作品的一部分后,兴奋地赞许道:“这才是你真正自己的音乐!”周文中在他的鼓励下写完了这部作品,并更坚定了自己将现代音乐技巧和中国古代音乐传统融合起来创制新作的信心。

1954一1955年问,周文中继《山水》、《唐诗七首》后又写了“两朵花”——《花落知多少》和《花月正春风》。前者取意于孟浩然的《春晓》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对抗战期间青年人遭受灾难的痛苦回忆;后者则取意于李煜的《望江南》词“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梦忆和憧憬。这“两朵花”抒发的都不是一般的“风花雪月”情,而是含泪盼春的心声;她们以不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当时对祖国“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的思念之情。《花落知多少》是周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在各国演出,获得好评。1959年由旧金山交响乐队首次演出时,阿尔弗莱德·弗兰根斯坦在《旧金山编年史》中写道:“《花落知多少》开头像是一首典型的令人着魔的诗篇,用简单的、若有所思的曲调和苍白的配器。不久以后,听众就被卷入到在音乐文献中最有风韵的、最复杂的、富有说服力的不谐和音响之中,其中有一些是为各种乐器所写的最富有才华的高水平片断。在和声上,这首曲子使人想起周的老师爱德华·瓦累斯的风格——厚实的,史诤性的,凶猛的。而周的风格却完全不是这样。他把他的不平凡的技术称之为‘旋律的笔法’,它也明确表现了中国画的各种技法。《花落知多少》是一首极度吸引人的富于个性的作品,和绘画一样,它显示了一种东西方音乐正在形成的新的、重要的综合。”(1959年12月4日)

“东西方音乐正在形成新的、重要的综合。”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文中作品特色的概括,而且是现代音乐潮流的一个重要标志。周文中先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在不断探索和前进的。他的老师尼古拉。斯林聂姆斯基曾鼓励他“积累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因为他觉得周“在20世纪创造东方风格方面有着独特的机会”。瓦累斯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他的《唐诗七首》的。而周文中先生,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我身上有双种文化的问题——出自一种文化渊源而又受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我应该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结合起来,用新的技巧处理中国材料,走一条新的路线。”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将中国的古代音乐和20世纪的现代“先锋派”技巧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种尝试成功地体现在他以古琴曲《阳关三叠》和《渔歌》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柳色新》和管弦乐曲《渔歌》中。这两首作品近年来都在我国演奏过,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P23-25

目录

文化基因、文化机缘与文化探戈(代序)

三只耳朵听音乐

三个“洋”老头

三个“土”老头

三见科普兰

李四光的第五道光

经典贺绿汀

“老龙头”画像——记丁善德

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关中文化交流

马勒救了我

大王落难

钢琴家的脚

命运在敲窗

张大了嘴的帕瓦罗蒂

“盲星”与“哑星”

“土耳其琵琶”与“牛仔京剧”

梅兰芳与《月光奏鸣曲》

北大很大

艺术家,艺术就是家!

音乐就在你心中

喝彩

黑色浪漫曲

我就是王昭君——写在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参展获奖之后

留住昨日的美丽——获“斯卡莫奖”感言

走近歌仙

[附]悼念“歌仙”陈歌辛

我会挑音符

绝 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

玫瑰之恋

先贤的声音

母亲教我的歌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两见李香兰

摩登上海

给历史的一份答卷——《上海老歌名典》序

开“门”见“山”——走进“克勒门”

陈钢和他的朋友们

冰玫瑰

梦中人

白桦的三度悲怆

满天大雪满天情

他在天堂里放声歌唱

一个绞弦的女人——王乙宴诗集《一千年一万年》序一

为了证明火在燃烧——萧未诗集《刻在墙上的雨》序

这首更短!

[附]世界上最短的名诗

呐喊的巨石

文化不会老——陈钢VS石虎

视听艺术之间的通感——陈钢VS陈逸飞

音乐中国的印证——198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词

访美乐讯

步人乐境——谈节目主持人的音乐素养

“情商重于智商”——《中国学生必读文库》艺术卷总序

附录

在琴弦上飞舞的蝴蝶

上海的一日

激情探戈

蝶中蝶

力与美的交响

黑色也浪漫

序言

中西出版社,莫不以“文库”或“丛书”为立社之基。如吾国“四部丛刊”之于商务印书馆,“四部备要”之于中华书局,而西洋则有“企鹅文库”、“世界文库”、“七星文库”等等,日本亦有“岩波文库”,皆个中翘楚,风行一时。观今鉴古,藏往知来,故吾社遂有“东方文库”之编集。启动之始,有如下告白。

一曰以立社为宗旨。一社之成长,当有连续性,一步一脚印,清晰可辨。本文库正是此种成长轨迹之记录,俾使本社所出之书,有完整链条而不断裂,有完整画面而不破碎。本文库不仅是立社之本,实又为本社之成长日志。

二曰以精品为追求。图书之撰,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下品如快餐读物,上品如中西经典。又有精粗之分,精品如“四部丛刊”,粗品如“四库全书”。本文库自当以上品、精品为追求,所收各书,既是严肃认真之作,又为确有识见之作。

三曰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今之学科分类,源自西洋,以所谓“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两大类,前者如文史哲,后者如数理化。本文库所收各书,以社会科学为限;如文学、史学、哲学之作;如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之作;又如政治学、教育学、宗教学之作等等。科学史、科学哲学之类,不纯属自然科学者,亦在收录之列。

四曰以学术与文化为旗帜。本文库所收各书,以学术文化著作为限,可以是专著,亦可以是同主题论文集;可以是一个人独著,亦可以是多人合著;可以是中文之新撰,亦可以是外国之译作;可以是境内人士之作,亦可以是境外华语之作。

五曰以开放为特色。时间上,虽以当代学者为主,亦可前推后延,上溯晚清以降,甚或晚明以降;下及晚辈后生,呈无限开放之态。空间上,虽以吾国学者为主,但不拒绝西洋、东洋之优秀作品,呈无限开放之态。编辑上,不限体裁,不限文体,不分类,不编号,先有先出,亦呈无限开放之态。今之人继前之人,后之人继今之人,再后之人又继后之人,可以一代代,一辈辈延续下去,无有终时。

一人之成长,有一人之特别轨迹。一社之成长,亦有一社之特别轨迹。“东方文库”将是此特别轨迹之记录。十年后,五十年后,百年后,本文库将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印痕。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古老之中华民族,已走过“庶矣”之阶段,正走在“富矣”之路上;“教之”之时代,迎面扑来。“东方文库”将不辜负时代重托,誓在“教之”之时代里,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东方文库编委会

内容推荐

《蝶中蝶(陈钢谈艺录)》是陈钢先生多年来新旧文章的新集结,谈的都是音乐的事、艺术的事、文化的事。陈钢从事音乐创作,有其家世渊源,其父是旧上海著名的流行音乐创作人陈歌辛,《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恭喜恭喜》等便是他的作品,有父如此,使得他从小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所交游的也多是为音乐、为艺术的文化界人士,后终于凭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近年来,陈钢更是发起了“克勒门”文化沙龙,追溯海派文化的记忆,对中西文化和海派文化也有进一步的思索。本书没有漏掉陈钢音乐、文化生活的任何一环,通过作者通俗、优美的笔触一一为读者呈现。

编辑推荐

《蝶中蝶(陈钢谈艺录)》是当代著名作曲家陈钢讨论音乐和艺术的散文集。陈钢的父亲又是旧上海著名的流行音乐创作人陈歌辛,有父如此,使得他从小浸润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所交游的也多是为音乐、为艺术之人。以音乐为引子,或从音乐的角度来谈艺人艺事,使得本书美而有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蝶中蝶(陈钢谈艺录)/东方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3431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201405140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4
15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