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该丛书旨在向读者全面展示这些小说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们创作的另一个侧面,也以别样的视角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心灵世界。
本书收录了《遥想文王演周易》、《关注个人的精神财富》、《瞩目我们所处的时代》、《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对“人世”的又一种定义》、《站在欧亚两洲的连接处》、《关于创作经历答石-龙问》等作品。
“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
本书为丛书之一,分为美好的开端,三言两语,奇妙的想象,创作谈四辑。
悄读“内部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山东肥城的一个野战炮兵团里当兵。没过多久,我被连里提拔当了连部的文书。当了文书就可以进连部的那个大仓库,在仓库里,我意外地发现了里边放着几本盖有“内部书,供参考”红印章的书,其中有一本是苏联的小说《你到底要什么》,爱看小说的我当即眼睛放光如获至宝,拿起就翻了起来。翻开才知道,书里还夹着一个纸条,上边写着,本书是供干部们了解修正主义在苏联作恶的情况而印的,要求干部们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要看出问题来。我见字急忙把书又放下了,文书只是个班长,不是干部,看这书有点越级犯纪律。但那年头可看的小说实在太少,这书对我的诱惑我抵抗不了,我决定即使挨批评也要看一次。当天晚上全连熄灯之后,我偷偷把书由仓库里拿出来,然后钻进被窝,打开手电看了起来。
文书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只要不开灯,就没人能发现我在看书。我看得如痴如醉。那本小说的详细内容我如今已记不起了,只约略记得写的是城市里年轻人的生活,其中有关于爱情和性的大胆描写,有关于年轻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描述。这些内容让我感到太新鲜太有趣了。我可能是用三个晚上把书看完的,看完之后不仅不觉得这本书有问题,还感到这样的小说写得真吸引人,我要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就好了。
今天回想起来,那本《你到底要什么》的书,和我们现在年轻人写的城市生活的小说有些近似,只是那里边传达出的东西对我很陌生,所以我觉得它特别有趣。
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除了新华书店卖书之外;还有另外的卖内部书的地方。我于是开始打听卖内部书的地方在哪里,最后终于打听明白,我们团部所驻的县城新华书店里,有一个销售科长,他是党员,专门负责卖这种内部书。到了下一个星期天,我就进城去了新华书店,找到了那位科长,说明了想买内部书的心愿。那科长见我是军人,很客气,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但他为难地说明:买内部书须开团政治处的证明才成。我估摸我一个连队文书,想在团政治处开到那样的买书证明怕是不行,于是就赖着不走,给他说了很多好话,缠着让他同意,看看天快晌午了,我还跑去隔壁的商店里给他买了两包饼干。那年头,两包饼干是一种很不错的礼物了,值近一块钱,我一个文书的月津贴才七块。他看我是真心想买书,最后点头说:好好,就卖给你,但只供你自己读,不能外传。我急忙点头称是。
我喜冲冲地随他进了内部书店——那只是一间很小的房子,里边放着几个书架,书架上搁满了书。我贪婪地看着那些书的书名,大都是一些外国领导人写的政治方面的书,苏联的小说只有一本,还有就是中国人描述外国情况的书。我想既然机会难得,一定要买几本走。现在已记不得那天买了哪些书,反正我是把军挎包装满了的。回到连队后,就悄悄地偷偷地读起来。可惜得很,在我后来的几次搬家中,这些书都散失了。
自此以后,我开始和内部书店打交道。我由团里调到泰安师部时,又找到了泰城新华书店卖内部书的人,因为这时我已是干部,买内部书也算是名正言顺。1978年调到济南军区机关时,我又和山东省新华书店卖内部书的人建立了联系。我至今还记得,省店负责卖内部书的中年男子姓耿,我和军区机关另外几个喜欢买书的人都叫他老耿。老耿是个很热情的人,很欢迎我们去他的内部书店挑书买书。这时的内部书都不再印上“内部书”的字样,但发行范围还是有明确限制的,我因为在军区机关,占了这个大机关的光,老耿不限制我买书,想买哪。本书都行。感谢老耿,让我那些年看了不少在新华书店公开柜台上买不到的书,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这对我后来的创作,也算一种准备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书的限制越来越少,求老耿的人也越来越少。有时,老耿会主动找到我们机关,推销他内部书店的书。我们有时买了他的书后发现,新华书店也有公开卖的。我们把这事给老耿说了,他只是苦笑笑。又过了一些日子,老耿告诉我们,内部书店取销了,以后什么样的书都可以在新华书店买到。我们听了好高兴,从此以后,买书,再不用求人了。
P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