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追求一种绝对自由,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庄子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子在谈笑间把人世间的绝顶智慧一一点破。本书精选了《庄子》一书精华内容,有原文,有通俗易懂的译文,还解读了其中的潜在智慧。阅读本书,可以腾空我们的心灵,排除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无论何时都坚守内心的淡然和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因为我们能从《庄子》中读懂人生,读懂心灵,读出智慧,读透社会。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从困境中解脱、安顿身心的智慧。庄子用游刃有余的态度对待世事,所以他不曾因强求而伤心伤性;他看破生死的真谛,所以他不忧生惧死;他看破名利的真相,所以不会让自己接受功名的羁绊。庄子的顺遂通达的生活态度,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己不能掌握的环境时,表现出来的大智慧。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潜智慧解读
从小就学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师也总是教导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那时候以为庄子在勉励大家“学海无涯苦作舟”。可庄子接着说了:“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总是用前半句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奋力划行而不知畏惧,平添一股蛮劲。慢慢才悟出,原来这真理还在后半句。看来,庄子在勉励好好读书的同时,隐含了另外的深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但谁能够把世界上的学问都研究透呢?没有!所以庄子警告我们:“以有涯随无涯”那样做危险呀。
要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手,累死也不可能,所以,学习上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不能什么都想学,太贪婪往往让自己得不偿失。知识无穷,智慧无穷,财富无穷。不能苛求自己穷其所有,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就会使自己的才智过早地耗尽,当你需要发力的时候,自己却没有力气了,那样就会连自己健康的身体都保不住,更不要说成功了。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恨不得把全天下的知识全部收归囊中,这一点孔子就不如庄子明智了。庄子明白了知识的无限性,能够抓主要矛盾,教大家在学习上不要“苦作舟”,而要在快乐中学,该学的学,不该学的不学,因为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
此外,既然知道“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那么就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任何时候都不要“无所不知”的样子,因为“无所不知”正是无知的表现。
在这方面很多前辈给我们作出了典范。
在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记者问大会名誉主席、92岁的陈省身教授:
“您对大会第一天田刚教授的报告有何评价?”田刚教授是中国青年一代数学家中的佼佼者,是第一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的中国数学家。陈老亲临会场为田刚“加油助威”,坐在轮椅上听完了报告。众记者期待着从陈老嘴里说出“非常精彩”一类的赞扬之语,为自己的报道增加“猛料”。没想到,面对数十位记者和摄像机镜头,陈老却毫不犹豫地朗声答道:“我没听懂。”陈老的回答有些“煞风景”,也使记者们大跌眼镜——面对着一群对数学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对一个本可以轻松“应付”过去的话题,这位国际知名的数学大师竟然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没听懂”!陈老学术上的成就世所公认,其在整体微分几何方面的卓越成就无人可以否认,但是这位智者依然在公众面前坦诚自己的“无知”。
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2004年11月7日,丁肇中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据当事者观察,丁肇中教授回答“不知道”时,态度诚恳,绝非故弄玄虚或“卖关子”。这位科学家曾解释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两千多年前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今天,其对那些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人们的警示意义更大。
P5-7
庄子是中国人的宠儿,在中国喜欢庄子的人超过喜欢孔子的人,追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庄子的思想和智慧更符合中国人淡然、自然的本性,更贴合中国人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庄子的学说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人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尽管庄子的思想被后世归人了老子的体系,但是千百年来,仍然无法掩盖他闪烁着其独特、博大的光芒。
当前世界性的“庄子热”,其势汹涌澎湃。韩国最近几年高考论文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古典名著是中国的《庄子》,其次是《论语》,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庄子文化魅力的真实再现。
庄子的思想追求一种绝对自由,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庄子力求做到超脱形体,淡泊金钱,进而达到“利”的超脱,“名”的超脱,乃至“死”的超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约束,所以他才强调逍遥。
庄子把生死看作犹如春夏秋冬的转换,纯属自然,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甚至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庄子主张“无我”、“无物”,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忘掉自我,与外物融为一体,当然也不会受外物所拘滞。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
庄子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谋。
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在谈笑间把人世间的绝顶智慧一一点破。
阅读庄子会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无论何时都坚守内心的淡然和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人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说,他的文字滋养了中国文化,许多后世的文学大家都对他推崇备至。苏东坡说,想写好大文章,背熟三本书就可以了:一本是《孟子》,一本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有一本就是《庄子》了。金圣叹评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即《庄子》。
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他说:“读《庄子》的人定会为那思想的奇警而惊异,可当你在那踌躇时,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竞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哪是思想哪是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今天,我们再讲庄子,究其原因,因为庄子的智慧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这样的智慧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它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现代人生,帮助我们破解许多人生的迷雾,而我们得其一,就可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