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槐马坡
内容
编辑推荐

《槐马坡》是作者简明是资深政法记者,采访公检法系统工作20年,写出最真实内幕。

本书是三代监狱警察六十年沧桑,是新中国第一部监狱警察小说。

书中八个痴男怨女,谁将采到最美丽的“白芨花”?几十位干警,谁最后当上监狱长?在最荒凉的地方,能否建成美丽的新世界?

内容推荐

赫赫有名的槐马坡监狱建立始末,六十年来这座知名监狱如何管理?

一哨干警,遭遇沼泽、毒水、狼群、饥饿、寒冷后,如何一斧一砖地建成大型监狱?

高干子弟、伪特子女、高校下放老师、根红苗正的队长,一串风铃,串起6男2女60余年荡气回肠的爱情。

从监狱长到阶下囚?波云诡异的监狱里暗藏了多少秘密?男孩被狼叼走,天才少年离奇摔死,女警和几个孤儿之间的秘密往事,三代警察要爱情、要职务、要成就、要荣誉、要奉献,他们相互帮助又较量,有的壮年牺牲,有的英年病亡,有的临危受命,有的为爱情舍弃一切最后疯狂,也有的最后做到省局的副局长,当上各家孩子们的大家长。

简明的《槐马坡》这一部长篇小说深刻真实得不忍卒读,一曲人性赞歌令人痛彻心扉,一群在特殊历史和特殊行业奉献的狱警,揭开高墙里的真相和柔情,让我们深深地向历史和先人致敬。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七只风铃奏出了《湖中的月光》。音质清脆而豁朗。由于空气湿度较大,水分子含量高,风铃整体清朗的尾音带着类似鸽子或蜜蜂振翅的隐隐的“嗡嗡”声,似乎有无数白鸽与蜜蜂从新房升起,跃出神庙,飘往苍穹。气流载着风铃的曲调,托举着那些溶解在烛光和月光中的白鸽和蜜蜂不断向上升腾,升腾,源源不绝。没有英语,没有歌词,音乐还原了它的质朴与纯真,穿越了国界,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心灵。连神庙下方围成弧形的狼群都陶醉其中了。

1

葛存雨——到!南斌——到!任重山——!薛心武——到!岳飞缨——到!巨承祖——到!张树——到!李刚——到……点名的声音在空旷的院子里格外清脆,压住了树枝上早起的鸟儿的叽叽喳喳。

一位姑娘躲在一棵杨树后面,每听到一声“到”,她的脑袋就震动一下,好像那“到”字是棒槌,一下一下敲在她的脑袋上。她眨巴着眼睛,自言自语不是十五个人吗。好像看戏的少看了两折子,遗憾得很。姑娘此时名叫楚英。后来,在奔赴“那个地方”的半道上,山沟里,丛林灌木中,爱人不幸陷入沼泽,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楚英昏死过去,醒来之后就说自己叫楚自及。从此,再没有人叫她原先的名字。中队造册登记时写的也是楚白及。所以就叫她楚白及吧。

楚白及两颊绯红双唇糯糯。“糯糯”二字是南斌的发明,形容女人的唇口有弹性有质感,鲜活生动。楚白及的唇口每一次开合动作,确实可以看见些微的粘连。当大家领会到“糯糯”二字的妙处,都佩服南斌的语言表述,进而有人把它发扬光大,说那种柔软和韧性可以包裹所有的钢筋铁骨,并且将其软化。说它也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刺激荷尔蒙分泌,刺激血液加速,令发软的骨头硬起来。后来楚白及加入到十二个男人的小分队之中。队伍行至密林深处,因为楚白及还造成了一些骚动与混乱。为此带队的葛存雨大伤脑筋。当然,除了楚白及的身体样貌之外,还有一部分魔力可能源自楚白及随身携带的那些风铃。

这是一个分队,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建制。列队待命的十二个人高矮胖瘦不齐,服装不整,有穿着农民大开襟的,有穿着补丁中山装的;鞋子有布鞋胶鞋还有布绳编的草鞋。南斌穿的最神气,是一身洗得略微泛白的军装,那是他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他的这身打扮与杨树后面的楚白及无关,虽然很多姑娘看了都会赞叹。穿着蓝色中山装,四个口袋齐全的李刚,才是姑娘此刻的心上人。

那是1956年6月下旬的一个早晨。省城青年路,也就是现在的省监狱局大院,这里离西安城的北城墙很近。那时监狱局的围墙一多半也是古砖墙,属于文物。院子很开阔,搞清洁的一个妇女抡着大扫把刚扫完场地,空气中的灰尘还没有散尽,弥漫着土腥气。阳光从侧面斜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虽然没有完全驱散清晨的阴冷,但给每一个男人的侧面涂上了金色,另一面就显出铁色,冷暖的强烈反差,为他们赋予了雕塑感和金属似的硬度。

队列旁的马车套着两匹马,一匹枣红,一匹雪白。马车上装着报话机、帐篷、镢头铲子、扁担水桶、灶具,那个直径超过一米的大锅倒扣着,黑的;还有面粉、玉米、锅盔、草料等人和马的生活用品以及开荒工具,满满当当。显然,马车上没有预留人坐的位子。车夫俯身在检查马车的轮轴。胶轮马车是从郊外的农村花钱雇来的。驾辕的枣红马打着响鼻,前蹄踢腾着地面,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队列前站着支队长和支队政委。政委说我们为什么要去那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建监狱?一个大原则:不与民争利!政委说“那个地方”,没说具体名称,并不是口语的习惯性省略,而是那个地方此时还没有名字,只有地图上面标出的经纬坐标。那幅地图揣在分队长葛存雨的怀里,属于绝密文件。

队列中有人捂着嘴咳嗽。

政委说国家建设需要粮食,我们还要把那个地方建成粮仓,像南泥湾一样!

好几个队员的目光从领导脸上甩向十米开外的那棵粗大的杨树。杨树一米多高的位置伸出来一张姑娘的脸。这张脸沐浴着阳光,没有阴面,生动而鲜活。这张脸很稳定,仿佛是从树身上长出来的彩色果实,是杨树的一部分。但是姑娘的大辫子出卖了她。大辫子从脑后垂下来,在她的脸下面晃荡,晃荡的节奏与她心跳的速率几乎一致。我爹巨承祖用胳膊肘捅身边的李刚。

李刚也把目光甩向那棵杨树,嘀咕说咋搞的?

政委被队员的目光引导,也发现了跟杨树连在一起的鲜活的果实,和垂在果实下面的大辫子。政委说谁的?

李刚说报告支队长,我的。

李刚离队。剩下的人“哄”的一声松开立正的双腿,七嘴八舌。李刚蔫了吧唧。姑娘西施玉环啊。陕北的婆姨吧。陕北的婆姨应该属于巨承祖啊。谁跟我打赌。不可能跟咱们一路。资产阶级情调。军心涣散。七情六欲。不就是老婆娃嘛。饱汉不知饿汉饥。我想吃鸡。咱可以在槐马坡养满山遍野的鸡。那些鸡十之八九会填狼虫虎豹的肚子。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啊。不要忘了普天下还在打光棍的阶级兄弟。你儿子叫什么名儿来着。快看两人吵起来了。哎呀大辫子好粗啊。大辫子梢打着沟子啦。沟子是什么呀。南方佬这都不知道。沟子就是臀部。臀部有一条沟对吧。一条沟分两瓣对吧。我明白啦这么哕唆。不就是屁股嘛。

政委说同志们安静。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恋爱自由。你们的孩子媳妇下一批跟沟子就到。只要你们到那里把房子号子建好。

楚白及的大辫子扬起,她的一只胳膊被另外一个人拉住,离开了那棵粗大的杨树。李刚原地踟蹰了片刻,往楚白及离去的方向看了一眼,回到队伍里。

该出发了。

20世纪50年代,人们说路有多远,说华里,说里,不说公里。比如仨万五千里长征”。二里等于一公里。七百二十六里就是三百六十三公里。蘧是到达目的地大约要走的路程。

……

P3-5

后记

《槐马坡》是我“监狱题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写这三部书,与我的工作有不可脱钩的关联。

2001年年底,我们台来了个新台长,新官上任推行改革,开辟了许多新栏目。当时的台总编知道我写小说,建议我去新开办的《监狱故事》栏目,说办节目的同时还可以为写小说搜集素材。我很高兴。政法频道的总监也欢迎我。我就成了政法频道的一员。我本来是体育记者,搞法制类节目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方面频道的领导和同事都是老师。小说中的诸多法律问题、甚至不少语言都是在这里学习的成果。因此,说“感谢领导,感谢工作,感谢生活”之类的话,在我不是客气,我有真切的体验。没有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没有在《监狱故事》九年多的工作,就没有这三本书,也就没有《槐马坡》。

在九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同事探访了陕西省所有的监狱,做了四百多期《监狱故事》。我自己先后采访过一百多名监狱干警,跟许多干警成为好朋友、忘年交。之前办《监狱故事》,拍摄服刑人员的居多,后来写了两部监狱题材的小说,也没有以监狱警察为主体,为此一直觉得亏欠。为写《槐马坡》,我专门于2012年春夏之际,在鱼红赵韬等同事无私的帮助下,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蹭”单位的“顺车”(那时《监狱故事》已经停播,栏目也解散了),探访农场监狱的老狱警和他们的后代。过程中鱼红拍了很多“遗址”照片。农场监狱历经半个多世纪,种种原因发生内部的人事调动,几乎每个监狱都有农场监狱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每到一个监狱,领导都热心推荐。采访的过程往往是欢声笑语,但内容却常常比较沉重。记忆最深的是说到生孩子、食品短缺、扎着红绸子的镢头铲子作为新婚礼物、孩子被狼叼走、抢险、同志牺牲、母亲病重没有在身边、全场的人一起出动拾麦穗、冰雹等。三代从警的很多。身在农场却长期食物短缺,这是很难想象的。那种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年轮似的刻在他们的脸上、隐没在眸子深处。很多时候,当说到那些伤痛的部分,他们会小心回避,这反而更加触动我的心弦。有一次我采访一个在槐树庄开了三十年车的司机老王,最后我问他:“将来离开槐树庄,还回来看看不?”老王当即潸然泪下,站在一旁的儿子儿媳也哭了。这份用生命、甚至用儿子孙子的生命积攒的情感,外人很难感同身受。还有一次,也是在槐树庄,采访一个分监区长,他每年在分监区待的时间超过三百六十天,在说到母亲病重他没有及时探望的时候,爆发似的哭起来。当时是在槐树庄的清水河畔,哗哗流淌的河水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在此,对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讲述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父辈经历的干警深表谢意。如果这部小说是一个生命体,是你们给了这个生命体维生素、蛋白质和钙,给了它强烈的真实感。我从采访的材料中,从众多人物和故事、包括以前采访积累的监狱警察的素材中,提炼出了《槐马坡》的人物和框架。“槐马坡”三个字就是陕西“槐树庄”、“马栏”、“姚家坡”等三个农场监狱的缩写。其实还有上畛子监狱(后更名黄陵监狱)。《槐马坡》的环境背景的主要参照是槐树庄监狱。现在槐树庄监狱已经撤并了。当年在槐树庄等农场监狱采访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槐马坡》是我“正面”写“正面人物”狱警的尝试与探索。我就是要以人道的立场为监狱警察树碑立传,把它写成人性的赞歌。我要通过这部作品向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致敬,向为监狱事业贡献了青春,贡献了子孙,甚至贡献了生命的监狱警察致敬!

最早加入《监狱故事》栏目,头几次进入监狱,非常新鲜,每次走出监狱的大门,都能感受到心灵被洗礼和撞击的过程。将近十年,我觉得自己的心灵、甚至人格在这份工作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某种升华。《槐马坡》和另两部监狱题材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怀,已经成为我的血液、我的身体的一部分。

好像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过,他的家乡小镇就像一贴邮票,他要穷尽一生写那张邮票。我很想把监狱题材当作我的“那一贴邮票”,现在算是刚刚起步吧。

敬礼!

简 明

2014年9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槐马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简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97343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415126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