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库(1306)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立宪所著的《读库(1306)》延续其一贯风格,选用十余篇文章,配以30余副图片,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内容推荐

《读库(1306)》一共包含六篇文章,《二十年前,<我爱我家>》,《下乡养儿(下)》,《伪造的天分》,《俺家人》,《一个画店的1921》以及《我和你》。

二十年前,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拍。郑猛记述了这部剧筹拍和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故事,大致按播出顺序的脉络挑选剧集回顾了大家记忆中的那些情景。二十年过去了,再回看《我爱我家》,当年的副导演林丛最大的感受是剧本过硬,演员搭得扎实,剧组里的工作人员有着无法复制的热情,对新东西勇于尝试,摸索着向前走。

《读库1304》里的《下乡养儿(上)》曾引起读者们的热议,这次奉上《下乡养儿(下)》。天天一家继续在乡下生活,也认识了新朋友,学包饺子,做饭,种菜,养狗养兔养羊。几个月过去了,天天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这里住久一点?

《伪造的天分》是周翠老师所写德国司法案例系列的最后一篇。艺术行业的伪造,由来已久,长盛不衰。德国战后史上最大的艺术欺诈案,在庭审时法庭、检方与辩方三方迅速达成刑事协商,被告做出全面的自白,开放服刑,检方停止所有的调查工作。这桩“世纪艺术欺诈案”涉及的人物叫沃尔夫冈贝特拉奇,他的画作如同繁星般散落在艺术殿堂的角角落落,他自己说,看到这些作品悬挂在博物馆里,多多少少感觉有点儿怪异。每当这时,他都会避开它们,不想靠得太近,担心它们会对他讲话。

2012年,在筹备“义成永年画艺术文献展实物、技艺与口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义成永”画店杨永兴所立的应分家产目录。这本目录作于1921年,内容不仅包括了杨永兴应分房产、地产、家具、农具等信息,还涉及大量义成永画店收藏画版的名目,其中部分画版和年画作品实物流传至今。《一个画店的1921》就是对《1921年义成永画店杨永兴立应分家产目录》的初步考察。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也曾想过“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我和你》讲的是帕特,一位作家,也是一个拉拉文艺圈里的女王,她的作品,她的生活。“我和另一个我。你和另一个你。他们为什么总是用‘孤独’来形容我呢?”

《读库(1306)》由张立宪所著。

目录

二十年前,《我爱我家》 郑猛

下乡养儿(下) 冯丽丽

伪造的天分 周翠

俺家人 姜淑梅

一个画店的1921 姜彦文

我和你 黄昱宁

试读章节

1993年5月初,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演播室开始热闹起来。一群电视人搬着道具、扛着机器来到这里,在四百平方米演播室布置现场。他们所搭的景致在这间演播室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心区类似一个家庭的客厅,但只有三面墙,旁边还有厨房和饭厅。布景正对着的一面,则是用木板搭成的看台。

这群人以年轻人居多,为首的胖子高高大大,戴着略显夸张的宽边高度近视眼镜。尽管还不到三十三岁,但微微长出的络腮胡子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些。这个年轻人有些眼熟,刚刚播完的室内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面有他的演出,再早几年的电视剧《围城》里,他扮演的赵辛楣令人印象颇深。

英达,当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虽已从事了多年的表演工作,但英达内心一直想的是独立做导演,而且要导演的作品形式在国内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情景喜剧。

从工作人员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作“我爱我家”。

英家曾经显赫一时。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祖父英千里是教育家,父亲英若诚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翻译家和话剧导演,还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

自北京七十二中毕业之后,英达在l 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直想当演员的他在学校搞起了北大话剧社,在剧社做导演和组织工作。1983年大学毕业,英达获得了科学理学学士学位。他原来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书。他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戏剧知识。

1984年9月,美国导演乔治·C.怀特来中国执导黄宗江改编的话剧,在黄宗江的推荐下,英达为怀特做翻译和导游。怀特对英达很满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后,给英达提供了去美国奥尼尔戏剧学院短期学习的机会。学完之后,英达又到美国密苏里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谢晋到美国拍摄《最后的贵族》,英达在剧组做了副导演。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比斯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萌发了把这一形式带回中国的想法。

谁知回到国内后,这个计划很多年都没能实施。到1993年开拍《我爱我家》之前,他在影视圈涉足多年,做过副导演,也做过演员。在塑造影视人物的同时,英达一直没有忘记导演情景喜剧的计划,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英达曾把这个想法告诉过当时文学圈和影视圈的红人王朔。早在1991年筹拍《编辑部的故事》时,王朔就跟英达提出要不要加笑声,做成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完全符合情景喜剧的特点,六至七个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固定,还是系列剧,这些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情景喜剧。英达当时就提出,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人罐头笑声。后来主创人员不知具体如何操作,只能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拍摄。

其实英达还留有一点私心,想把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留给自己。对于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来说,已经拍出了《四世同堂》、《渴望》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差这一部。而对于英达来说,他本来是学导演的,这些年当演员是临时客串,早就想独立执导了。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被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经过几番并不算轻松的游说,投资终于拉来了。投资人马景全也是英达的远房亲戚,他是英达堂弟英宁的舅舅。英宁从小在长春长大,刚刚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为使堂哥能够圆做导演的梦,英宁也一直跑前跑后。后来,英宁也参与到《我爱我家》的拍摄当中。

回到北京后,英达准备全身心投入大干一场,却发现找不到王朔了。后来才知道他一个人跑去了海南岛,据说是为躲避由其策划的《爱你没商量》所带来的舆论压力。终于通了电话,王朔告诉英达你们先干起来,并给英达推荐了一个编剧人选,名唤梁左。

梁左,英达是认识的。梁左1977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是英达的学长。英达认识他是通过自己组织的北大话剧社,话剧社当时有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女生,无奈名花有主,令包括英达在内的男生扼腕叹息。当他见到那个女生名叫“梁左”的男朋友时,心中不免有些不服气,尤其这人的长相平凡得扎进食堂就再找不出来了。

梁左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荣康(本名梁达)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新闻媒体任职,曾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母亲谌容1980年因发表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受家庭影响,梁左从小敏而好学,中学毕业后在北京郊区插队,其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1985年任教北京语言学院。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库(130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立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6850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3270301
中图分类号 I217.6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