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振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
试读章节

祖母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每逢江南的阴雨天,腿脚总有疼痛不适的感觉。王振义贴在祖母身边,俯下身子,一双小手轻轻地帮祖母按摩腿脚的痛处,一边按摩,还一边关切地询问祖母:“疼不,疼不?”

“不疼!小振义把奶奶按摩得可舒服呢!”有如此乖巧疼人的孙子,祖母的心头暖烘烘的,早已感觉不到阴冷天气的袭扰了。

王振义的一双眸子滴溜溜地转,灵机一动,似乎有了令他惊喜的发现。他抬起身子,兴奋地对祖母说:“奶奶,奶奶,我有办法不再让您的腿脚疼痛啦!”话语中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哦,小振义有什么办法?说来听听啊!”祖母爱抚着孩子的脑瓜,亲昵地问。

“等我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医生,把您的腿病医好。这样,您的腿脚就再不会疼啦。”

“呵呵,宝贝孙子,真乖!”祖母被孩子天真童稚的语言逗笑了。她欣慰地把王振义紧紧搂在了怀中。

王振义7岁那年,祖母庄氏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家里为她请到了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当时医疗水平有限,病情始终未能得到好转。

王振义整日守在病重的祖母身边,一刻不愿离开。他细心地侍奉祖母吃饭、服药,还经常给祖母讲笑话,逗祖母开心,希望以此帮助祖母减轻身体上的病痛。

病榻上的庄氏强撑起虚弱的身子,一双毫无血色的手爱抚着王振义的脸庞,目不转睛地端详着自己最疼爱的孙子。

“好孩子……若,若……咳,咳,咳……若是有一天……你再……再也见不到奶奶了,你……你会想奶奶吗?”庄氏的话语断断续续,还不时伴着咳嗽声。

聪明的王振义当然明白祖母话语的意思。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面带微笑地开导病中的祖母:“奶奶,您放心吧!我是永远都不和奶奶分开的!等您病好了,我还要听奶奶讲故事。我们还要一起散步,一起听您喜欢的戏曲。”

“好……好孩子。”说话间,庄氏老泪纵横。她慈爱的眼神舍不得从孙子身上移开,直到身子支持不住,庄氏才缓缓躺了下来。

看着祖母忍受病痛的折磨与煎熬,王振义心都要碎了。趁祖母不注意,他默默背过身去,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等到王振义转过身,他发现祖母已经闭上了眼睛,脸上的表情安详又满足。

庄氏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离开了王振义。就像两颗遥远的星辰,各在天之一涯,从此不能再见面,因为他们之间的轨道不可能交连在一起。

与至亲问的这次生死离别,让年幼的王振义伤心不已。心情哀伤的同时,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号:“奶奶为什么会因病去世呢?伤寒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可怕疾病?人又是怎么患上这种疾病的呢?难道一旦得了这样的病,就没有办法治愈了吗?”这一系列问号在王振义幼小的心灵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也萌发了他对医学研究的兴趣。

面临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刻,王振义毫不犹豫地向父母表达了立志从医的愿望:“爹爹、妈妈,我想读医学专业!”

父亲王文龙一听,微微地点了点头。他鼓励儿子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我支持你学医,将来做一名医生。往小了说,家里人求医问药的,可以有个照应;往大了说,可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P66-67

后记

我和王振义老师的缘分应该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4年9月,我大学毕业不久,有幸调到王振义任院长的上海第二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

1987年,我代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青年教师,向校领导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努力。王振义校长仔细听了我的汇报以后,发表了他的意见。这是我和王振义老师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1994年,王振义老师获得美国凯特林癌症医学奖以后,全校师生员工都为之振奋。给王振义老师写书的念头,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搜集有关王振义老师的报道。

1996年,我应北京《中华英才》画报约稿,为王振义老师写专访。在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一飞教授的安排下,我第一次正式采访了王振义老师。当时,他已经获得了凯特林奖,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和他的交流中,我谈起了患者严怡君康复的故事,“您治好了她的病”。王老师严肃地纠正:“不能说是治好了,只能说她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你应该去看看严怡君,她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王老师这种严谨、低调的科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撰写的《心事化尽尘缘中:荣获国际癌肿研究最高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一文发表在《中华英才》1997年第5期上。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以后,我开始研究和撰写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校史,对包括王振义院士在内的学校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009年5月26日,我应邀参加了瑞金医院团委主办的“铭记终身——瑞金青年与终身教授面对面之王振义教授访谈会”,再次聆听了王振义老师的为人、为医、为师之道。他以“在医学道路上茁壮成长”为主题,同青年医生们讲故事、谈人生、说理想。我也和他作了深入交谈。

此后,在时任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杨伟国的大力支持下,我决定正式进行为王振义老师写传记的第一阶段工作。为此,我初定了编写大纲,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

我和同事宋霁一起,多次前往王老师的办公室和家里进行采访,到他曾经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证,到档案馆查阅有关的档案资料,力求做到口述回忆与历史档案的统一。在收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档案室、上海工商银行档案资料中心、华东电力建设公司干部人事档案资料室、华东电力试验所干部人事档案资料室和上海隧道设计研究院干部人事档案资料室,以及上海市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档案馆、瑞金医院档案室、新华医院人事档案资料室的支持与帮助。

整个撰写过程中,王振义老师给予了很好的配合。他不厌其烦地追忆往事、整理资料、收集照片、修改稿件。王振义老师的大姐王妙珍、五弟王振信以及子女等亲属,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以及李军民、糜坚青、赵维莅、胡炯、蒋益、王立顺等王振义老师的学生,章央芬、潘家琛、王一飞、程鸿璧、林荫亚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老领导,胡庆澧、龚静德、陈凤生、徐也鲁、严中馥、梁蒲芳、周凤鑫、邵慧珍、黄桂秋等王振义老师的老同事,都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

宋霁和葛鹏程在整理访谈记录、搜集档案资料以及撰写初稿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著名作家丁言昭作为特邀编辑,为稿件作了润色;魏洲阳、陈杰、南德红、卢立波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贡献了力量。

2011年4月,王振义老师的第一本传记《走近王振义》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瑞金医院的领导,参加了首发仪式。陈竺部长在充满深情的讲话中指出:

《走近王振义》一书的出版,让我们得到了一本宝贵的教材,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王振义老师的为人、为学,更加走近他的思想、他的从医生涯的灵魂所在。

走近王老师的思想,实际上是需要通过更多地了解王老师的医学实践作为一个切入口。王老师的医学实践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什么?是发表论文?是得奖?是鲜花和掌声?都不是!王老师的医学之路,实际上是充满艰辛、挑战,但是又以极强的自信心迎接艰辛,战胜挑战,不断为患者解除痛苦,为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积累宝贵经验,这样一条道路。这里面最核心的是,他的一切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以维护人的生命,以人道、人性为最高原则,以践行人道主义、治病救命为他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这个过程当中,王老师也有了我们国家医学界引证率最高的论文。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这只是副产品的”,我们面对的是奄奄一息的病人,我们无法去炫耀我们的论文。一个医生、一个好的医生,能够留给世界的、最好的是什么?就是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这就是我们讲的转化医学的核心所在。从这样一个境界和高度来理解王老师、走近王老师,我们才能够更加正确地摆正我们医学人的行为。而作为管理者来说,也才能够更加摆正我们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医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对医疗的评价体系。  当前,我们国家一方面在推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这样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需要什么?中国的医务界、科学界,推而广之说,中国的知识界需要什么?需要自信心。需要一个民族走向伟大振兴历程中的坚忍不拔的毅力。毕竞,1840年以后,我们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卫生事业,曾经被讥笑为是“东亚病夫”的这样一个体系。这个自信心,既要靠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来支撑,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就是要敢于藐视,同时又敬畏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和成果。我不是狂妄,实际上,人类还有这么多疾病没有解决,怎么能认为医学已经到头了呢?并不因为每年增加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轻人就没有创新的机会了。王老师在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时,就是抱着一份不甘心,他就不甘心看着患者这样一个个死去。当时,还没有外面的药可用,王老师用的是国产药,才会便宜到13元人民币一瓶,所以,才会有香港报纸报道的2欧元治愈一个病人的说法。这样的成果基于什么?就是基于自信心。但是,这样的自信心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医学的实践是充满风险的,尤其是在医患关系还非常不尽如人意、医学伦理学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这种自信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伦理原则——一切为病人服务。为病人解除病痛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大医精诚的思想出发的。其实,王老师也有过失败,他的成功是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逐渐地发现、把握规律的。

让我们永远走近王老师、学习王老师、宣传王老师,让医务人员有尊严地工作、创造群众的健康,对世界提供一点来自于中国的、有分量的、留得下历史印迹的思想,为世界的医学做出贡献。

陈竺部长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此后,我开始了为王振义老师写传记的第二阶段工作。我几乎每周都要和王老师见面、沟通,与王老师的亲属、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接触,还和瑞金医院血液科的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我尽可能多地参加王振义老师的一些活动。我陪同王老师到上海的部分高校演讲;和王老师一起参加学术报告会;和王老师一起查房,参加血液科的病例讨论。我和宋霁一起,陪同王老师到贵阳、遵义讲学,并看望他的大姐王妙珍;到北京采访了王振义老师的小妹王冀,并查阅了她的档案资料。在和王振义老师频繁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为人和思想。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我还专程赴浙江义乌,采访了王振义老师长期资助的血友病患者楼镑;采访了来自南通的白血病患者姚旭;采访了王老师的外甥女邹兆芳,以及画作《清贫的牡丹》的作者、画家胡日龙。王老师的学生、全国政协常委、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薇,南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陆德炎等人,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

我还到法国巴黎耶稣会档案馆,查阅了有关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的一些历史资料,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王振义老师早年求学及工作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我也在法国先后采访了巴黎第七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曾经和王振义老师合作过的专家教授,聆听了法国朋友对于王振义老师为促进中法两国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高度评价。

在3年多时间里,我搜集到包括王振义老师30多年前给他大姐王妙珍的信、20年多前给邹兆芳的信,以及10多年前给楼镑的信在内的许多新的难得的资料。

其间,我还承担了由中国科协主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王振义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宋霁、葛鹏程、朱凡等人,参与了该报告初稿的撰写。

2013年年底,我主编的《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王振义院士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包括王振义老师代表性学术论文在内的大量文献资料。宋霁和葛鹏程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在多年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基础上,《王振义传》终于在王振义老师90寿辰的时候完成了。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宋霁提供了第一至第五章以及第十章的部分初稿,葛鹏程提供了第六至第九章的部分初稿,丁言昭再次为书稿作了润色,宋霁参与了校订工作,王振义老师亲自作了最后审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瑞金医院的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对于《王振义传》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老师、吴晓东处长,人民出版社有关同志,都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挥

2014年11月18日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生启蒙: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

 一、上海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内涵的熏陶

 二、开放、进步的家庭氛围

第二章 择医为业:震旦大学的法式教育

 一、接受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交融的基础教育

 二、震旦大学医学院的专业训练

 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第三章 行医广慈:初涉职场的历练

 一、广慈医院的住院医师

 二、积极融入时代的大潮

第四章 出血性疾病:血液学研究的第一步

 一、血液学研究的最初起点:出血性疾病

 二、对中西医结合的初步探索

 三、从临床到基础的转变

 四、农村医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磨炼

第五章 血栓与止血:临床到基础的不断转换

 一、重回瑞金医院与血液病研究室的设立

 二、承担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学、科研与管理重任

 三、从血友病到血栓与止血

第六章 “转化医学”:医学教育的核心思想

 一、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对学校的科学化管理

 二、在教学中贯彻“转化医学”的理念

 三、不拘一格,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新机制

 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医教研整体水平

 五、重视开展外事工作,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

 六、诚敬谦和的校长

第七章 诱导分化:开创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一、癌症治疗的新理论:诱导分化

 二、全反式维甲酸: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三、第一种可治愈的成人急性白血病:APL

第八章 血脉相承:血研所与血液学科的领先发展

 一、血液学研究的拓展与血研所的成立

 二、血液学科建设的大发展

 三、英才辈出的顶尖团队

第九章 “抛物线理论”:医学人才梯队建设的先进理念

 一、甘为人梯的无私精神

 二、桃李芬芳满园春

第十章 相濡以沫:为了共同的医学事业而努力

 一、相伴一生的爱人

 二、杰出的小儿血液学专家

 三、儿子眼中的父亲

 四、孙辈心中的爷爷

第十一章 原我、自我和超我:医学大师的人生真谛

 一、爱心和好的医术:医生必备的两个素质

 二、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行医为民:医患关系的真情演绎

结语 清贫的牡丹:学术追求与人生姿态相映生辉

王振义大事年表

王振义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开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普通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内容推荐

王振义被誉为“白血病杀手”,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确立了国际公认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王振义秉持“只有奋发读书,有了技术才能救国”的信念,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积极创新治疗思路,在白血病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不损伤正常细胞情况下的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理论,并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

阅读由陈挥编著的这本《王振义传》,让我们穿行于王振义为人、为师、为医、为学的无数故事里,感叹医学技术的进步,感动于王振义作为长者的人格魅力,感动于他作为师者的言传身教,感动于他作为医者的妙手仁心,感动于他作为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毅力。

编辑推荐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首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陈挥编著的这本《王振义传》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医学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振义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44177
开本 16开
页数 4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72
CIP核字 2015015388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