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近代西人眼中的鼓浪屿/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汇聚了全球各地有关鼓浪屿外文资料的编译、重要史料的选辑、鼓浪屿文化研究的成果、鼓浪屿老照片的编印等。

本书作为“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介绍了存世的各种语种的有关厦门、鼓浪屿的外文资料。

内容推荐

作者趁在美国旅居和到欧洲荷兰莱顿大学访学的机会,在一些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在国内又得到厦门大学潘维廉教授(Prof.Bill Brown)、香港浸会大学的周子峰博士等好友的帮助,前后收集到二三十种有关厦门的英文书刊。这批书刊大部分出版于19世纪后半叶,而这段时间,厦门人笔下所留下的东西并不多见,这些西方人士的记载正好可以作为参考。因此,作者选择其中11部(篇),或全译或摘译,辑成本书。原著中有比较费解或与中文文献记载不一致之处,作者则尽学力之所及,加以注释说明。部分原著配有不少珍贵的老照片,相应选择一部分加以编排作为插图。

目录

译序

厦门及周边地区

 一 厦门及其近邻

 二 地理

 三 贸易

厦门地理通述

 地理位置

 历史

 物产

 景观

 漳州

 鼓浪屿

 厦门茶区

厦门

 概况

 历史

 贸易

 附录

 鼓浪屿简史

 厦门与厦门人

 厦门方言谚语

纪念杜嘉德牧师

 杜嘉德的生平

 杜嘉德的传教事业

 杜嘉德厦门书信选译

郁约翰医生的生平业绩述略

 一 家世与早期生活

 二 小溪:在中国毕生事业的大门

 三 在美国和荷兰度假

 四 在厦门服务的第二阶段

 五 第三阶段的工作

 六 郁约翰医生的工作自述

 七 临终与去世

仁历西在厦门生活纪略

在厦门五十年:厦门传教史

厦门传教百年史(1842—1942)

后记

试读章节

这群倭寇猛攻昌国卫,犯太仓州,破上海,掠江阴,攻乍浦。他们劫掠金山卫,犯崇明、常熟及嘉定,翌年又自太仓掠苏州,攻松江,复沿江折回,北薄通州、泰州,陷嘉善,破崇明,复薄苏州。崇德、吴江和嘉兴相继陷落。随后他们还屯柘林,纵横来往,如入无人之境。1554年,倭寇夺舟犯乍浦、海宁,毁崇德,转掠塘栖、新市、横塘和双林。又联合新到的倭寇突犯嘉兴,但在王江泾被兵部尚书张经的军队所击败。张经杀了两千名倭寇。余寇奔回柘林,其他倭寇复掠苏州境,延及江阴、无锡,血流成河。倭寇中每十人平均只有三个日本人,其余七个是中国人。他们出入太湖,所向无敌。

倭寇所经之处都被洗劫一空。虽受到挫败,但他们沿途一路烧杀抢掠,1556年,倭寇引兵南下,如恐怖的幽灵出现在浯屿这个汛地。同安、惠安和南安一带顷刻间荒无人烟。福宁州受敌,倭寇攻陷福安、宁德之后,于1557年围攻福州一个月,福清、永福的村镇相继陷落并被捣毁,倭患席卷兴化,又突入漳州辖县,潮州府甚至连广州城都风闻警报。

《厦门志》、《泉州府志》或厦门和漳州的中文史书,对这些血腥侵扰本地的记述本该是最全面的,然而,这些文献中的记载却非常贫乏,少得可怜。除时间、地点和事件,别的东西很少记录下来。根据这些史书所记,1369年倭寇首次来犯漳州,其结果及随后的多次进攻大多记载不详。然而从前后事件来判断其经过并不难。从那时起至1552年,倭寇似乎没有再来过这个地方,1552年倭寇横扫仙游县和安溪县。1556—1557年,倭寇的劫掠行为已见记载。1559年,倭寇再次攻掠泉州、同安、惠安和南安等州县的村镇。翌年,泉州再次遭到攻击,惠安县陷落,知县身亡,死伤众多士卒百姓。1561年,泉州城再遭猛攻,这座城由于其地理位置及其明显孤立无援的境况,似乎一再成为攻击的对象。随后,倭寇攻同安,遇到顽强的抵抗,据说该城被围困了四个月。1562年,同安最终沦陷,同时沦陷的还有南安,两个城市均遭到杀戮,劫掠一空。倭寇据城40天后,一把火把两城烧掉,扬长而去。此时,倭寇为了便于突袭大陆后能及时地转移而占据了南澳。据载,倭寇在那里建房,盘踞一年,但他们占据南澳诸岛的时间可能更长。1563年,倭寇似乎攻下了富庶的重要城市漳州府,复掠同安县,并在晋江县焚毁大量房屋。1564.年倭寇在漳州屠杀了许多官吏、士卒和百姓,1567年又一次洗劫此地,杀掠三天。在不断侵扰掠夺沿海地区200年之后,倭寇终被戚继光将军驱除。戚将军智勇双全,于1569年在泉州击退倭寇并给予沉重的打击,1572年再次全歼一个200人的倭寇团伙。从这个时候起,这个地区的编年史中就没有再出现倭寇一词。万历年间(1571—1619)[译者按:应为1573—1620年],倭寇占据了台湾部分地区,并盘踞到万历末年,才被荷兰人驱逐。

倭寇粗野而狡诈,手段似乎比对手略胜一筹,他们就凭借这些诡计来迷惑和误导敌人。他们用武装船队载满货物,伪装成和平友善的遣贡使,以便能够在中国沿海不设防的地方找到一个隐蔽的口岸,以伺机为非作歹。他们让打前哨的倭寇四处佯攻以引诱敌人开火,当敌人的弓箭和弹药耗尽时再向他们进攻。他们丢弃一些战利品、酒和女人作诱饵以使敌军进入他们的埋伏圈。他们在城墙外搭云梯准备攻城,而次日清晨市民们却发现围城者不战自退,转而在几英里以外发动掠夺侵袭。他们让明朝俘虏穿上倭寇的衣服去打前阵,这些人的舌头被结起来连母语都说不清楚,因此,万一逃跑或是受伤,注定都会被自己的同胞杀死。倭寇联合本地海盗和暴徒发动残暴而血腥的侵袭,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忘记这一切,直到现在,厦门的家庭主妇还用“倭人来了”或“日本仔来了”这样的话来吓唬那些不听话的顽童。P4-5

序言

中国的地方史或区域史研究,这些年来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十分可喜。但是也存在着一个不良的倾向,即动辄奢谈地方文化或区域文化。文化者,堂皇而大哉也!也许是出于热爱本乡土的美好愿望,地方文化或区域文化的论述,尽挑好的方面讲,优秀非凡。然而,我们如果把一些不同地方或区域的文化论述放在一起,比较比较,就会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少有差别。比如什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爱国爱乡、尊师重教、富有拼搏精神、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等等,是万万不能少的。自己绞尽脑汁,以为论述得面面俱到、高深俱到,可是既然大家都一样,岂不说了等于白说。

我以为,从事地方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必须脚踏实地,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第一步,不妨深入到本区域的城乡各地,开展社会调查和田野调查,广泛搜集文献以及文献之外的各种资料。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工作,从而取得有所创见的成果。宏观的文化探讨,假如没有坚实的资料积累与多层面的专题性研究作为依托,必然流于空谈,于地方文化或区域文化的建设并无所补。

厦门市博物馆的何丙仲先生,可称是我的畏友。丙仲先生生活工作在厦门,眷恋乡土,热心厦门地方文化。长年以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在厦门市及其周边地区,从事地方资料的搜集工作。以一己之力,遍寻石刻文物,于2000年编纂出版了《厦门摩崖石刻》一书,详细介绍了他收集到的470多通石刻文字。2004年,他又编纂出版了《厦门碑志汇编》,辑录现厦门市政区范围内,包括历史上曾隶属于同安县的部分地区目前所遗存的从唐、宋、元、明、清代至1949年为止的各类碑志485方,以及载录于地方志书、诸家著录和有关谱牒中的部分碑志63方。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无疑对于厦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丙仲先生在搜集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尝尽千辛万苦的情景,更是为一般读书人所难以体会的。余巧英在《听何丙仲讲厦门摩崖石刻》一文中写道:“何先生花甲之年,加上腿脚不便,为了搜集厦门的摩崖石刻,四处奔忙,历时多年,可谓是历尽艰辛。在云顶岩上,何先生发现了一方石刻,经过几天的描红、核对,证实那是丁一中写的六首七律诗,他兴奋得差点从人字梯上摔下。有一次,何先生跑到一户人家堂屋的香案下面抄碑文,主人误认他为梁上君子,最后还是掏出名片才洗刷‘罪名’。还有一次,何先生到乡下探访,被蚊子叮得不行,同行的人用灭蚊虫的药喷到他的腿上,结果,蚊子没灭死,何先生的腿麻得差点失去知觉。何先生都是自费下乡寻找摩崖石刻的。他说,有次从海沧坐公交车回家,时值盛夏中午,车上只有他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包,周身晒得跟民工似的。公交车师傅以为他不顾性命挣钱,一路上严厉批评,劝他要看淡名利,还批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错误人生观。他也不好争辩,回答说:‘是是,要享受生活。’”如此执著以求,实在令人敬佩!

为了开拓厦门市地方历史文化资料的多方面来源,丙仲先生还从西方学人的许多著述中寻找相关的文献,翻译出版了[美]毕腓力著《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如今,他翻译的《近代西人眼中的鼓浪屿》又要出版了。相信这部译著的出版,对于深入推进厦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我衷心祝愿丙仲先生多多保重,健康愉快,为厦门市地方历史文化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近代鼓浪屿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些遗存已成为开发旅游资源的热点。研究近代鼓浪屿历史文化本来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然而这项研究工作与其他近代开埠城市相比较,未免有些滞后。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就是可靠史料,包括档案、老照片等资料之不足。尤其是外文资料更是缺乏。如果没有更多掌握外文资料,要想研究和探讨与西方国家关系比较密切的鼓浪屿近现代历史和文化,就等于缺了一条腿。

有鉴于此,退休前后,我开始有计划地收集、翻译有关厦门、鼓浪屿的外文史料,以便使关心鼓浪屿文化的朋友们了解当年西方人眼中的厦门、鼓浪屿到底是什么样子。当然,为学术同仁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资料,更是我的初衷。因此,我趁在美国旅居和到欧洲荷兰莱顿大学访学的机会,在一些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在国内又得到厦门大学潘维廉教授(Prof.Bill Brown)、香港浸会大学的周子峰博士等好友的帮助,前后收集到二三十种有关厦门的英文书刊。这批书刊大部分出版于19世纪后半叶,而这段时间,厦门人笔下所留下的东西并不多见,这些西方人士的记载正好可以作为参考。因此,我选择其中11部(篇),或全译或摘译,辑成本书。原著中有比较费解或与中文文献记载不一致之处,我则尽学力之所及,加以注释说明。部分原著配有不少珍贵的老照片,相应选择一部分加以编排作为插图。

原著的作者多是一些近代来华的传教士和外籍官员,由于国籍、立场和时代的不同,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不时流露着鄙夷不屑的态度。历经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已摆脱“东亚病夫”,走上独立自主和日益富强的道路,相信经过改革开放的同胞们读到这里,是完全司以理解的。

本书是我继《厦门纵横》而后的第二本译著。存世的各种语种的有关厦门、鼓浪屿的外文资料肯定还有许多。我想趁此机会,呼吁更多的同仁把能找到的日文、德文、西班牙文等有关文献都陆续翻译出来,更好地为地方近代史研究,为鼓浪屿的“申请世界遗产”工作服务。

本书作为“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一种出版,我必须向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程建明主任、郑惠生副主任、詹艳清处长和鼓浪屿开发公司的许多康总经理以及所有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里,我要真诚感激厦门市博物馆的彭维斌博士,她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的译稿认真地进行审校,纠正了其中不少错译的地方。还必须说明并感谢的是,我的老师朱昭仪先生审阅了《厦门传教百年史》的初译稿;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许隽姝小姐帮助我翻译《厦门及周边地区》的“贸易”一节最后的部分。同时我还要向为本书作序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教授表示谢忱。尤其是在我翻译过程中我妻颜惠芬女士和何婉菁、何婉莘二女的理解与帮助之功,则不能或忘。

本书各篇的作者在厦门和鼓浪屿居留的时间不一,从事的职业不一,文化和观念也不一,将他们所写的文章译出来凑成一本书,读者在阅读时难免会有零乱之感,加上本人的学识和外文水平均有限,因而难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何丙仲

2010年孟春谨记于嘉盛豪园之一灯精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近代西人眼中的鼓浪屿/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丙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34199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7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4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