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钟声敲响两次/字码头读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月峰,是近几年来国内文坛上出现的“新锐派”作家中的一颗新星,她的作品曾不断地出现在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上,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她的创作手法在众多作者中显得独到,引起广大中青年读者的关注。《钟声敲响两次》是大连文坛上近年来较有影响力作家李月峰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内容推荐

李月峰编著的《钟声敲响两次》是《字码头读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作品是大连文坛上近年来较有影响力作家李月峰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作品以情感、人性、价值观、道德观、人生态度为重点来揭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融、观念的碰撞。小说内容上不落窠臼,每一片都有让读者难以预料的结果,使人耳目一新,颇有新意,这正是该作品的独到之处。

目录

李莲之死

第三个人

在你的双重城门里

美人鱼

越位

闺中密友

百密一疏

钟声敲响两次

李月峰的姿态

试读章节

李莲遭袭击之前,那地区已经发生了两起类似案件。针对的对象是女性,只身,时间都发生在夜间,手法雷同,就是趁其不备用钝器击打后脑致其倒地或昏迷,然后,抢走随身携带的皮包及身上饰物。做案人心黑手狠,被袭的两个人中一人重伤,至今生活无法自理;另一个女子还算幸运,轻微脑震荡后遗症,但后果同样严重,这女子在事发几个月后,仍然不敢天黑出门,即使是白天走在路上,身后有脚步声也能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李莲是在两栋楼之间的通道上遭遇不幸的,与之前两起案件不同的是,她的皮包没有被抢走,她也没有戴首饰的习惯,倒地时皮包因为是斜挎在肩上而被压在身下,且又在胳膊上绕了一圈,要抢走这包要么把李莲身子翻转过来,要么把皮包带挣断。这些歹徒都没来得及做便怆惶逃了。从案发到李莲被送进急救室,中间相隔了大约三十几分钟,一辆装载人行步道方砖的双斗柴油车差点儿从李莲身上碾过去。司机一说到这事儿就心有余悸,真眩啊,就差那么小半步。白天这种车辆不允许进入小区,晚间也因为噪声超过环保标准不能超过零点作业。司机开到出事地点的时间是十点半,如果是夏季,这个时间楼前楼后都会有乘凉的人们,现在是初春,寒气仍逼人,柴油车司机先是看到一只游荡的猫窜过车前,也多亏这只野猫,他才看仔细前面暗乎乎横在车前的是一个人而非是沙包或石头什么的。

李莲脑颅骨破裂出血,从技术上讲,她在医院里活了四天。但李莲丈夫庄大龙在一个月后的一天,跟多年的哥们儿郝克强喝酒时透露,从急救室里出来的医生当时就告诉他准备准备吧。他脑袋当时就大了,空了,好像不是自己的脑袋一样。他想哭一场,奇怪的就是这时候的他一点儿要哭的感觉都没有。也许他还抱有幻想,人死复生的奇迹不是没有,还没到最后时刻。等到他回家把自己像条狗似的甩到沙发上后,心酸和心痛就一点一点地袭上来,他难受得要命,他心想,究竟是李莲的命不好吗?

李莲没父母,小时候跟姥姥一块儿过,没成年时,她惟一的姨妈又处心积虑地将她姥姥遗留下的那套本该属于李莲的房子弄到了自己儿子的名下。李莲结婚前,一直栖在姨妈的屋檐,她觉得憋屈,有寄人蓠下之感,但毫无办法。李莲结婚时,大概是做姨妈的感到愧疚,给她置办了不少嫁妆,李莲没领这个情,极少去姨妈家,她对姨妈偶尔的电话问候也显得态度冷淡。庄大龙最初知道真相前还觉得她有些不近人情,但后来就不这么想了,那套属于李莲的房子现在至少升值到三十几万呢。抛开钱的问题,李莲说在她姥姥活着时,她姨妈几乎不登姥姥的门,母女俩儿的怨恨要追溯到姥姥反对姨妈跟姨父结婚的多年前,这个结到姥姥死了也没解开。

庄大龙跟郝克强喝酒时,对面墙壁上挂着他跟李莲照的放大的婚纱照,照片的下面是长沙发,沙发的一角放着公安局刑侦科的人归还的李莲当时遗物,那只栗色的皮包。庄大龙一直没动它,没敢动,也因为从李莲死后他的心始终没回到原来的位置,每天下班回家他还习惯性地先敲敲门,他不太相信李莲真的就走了。他对郝克强说这要是个梦就好了,醒过来后一切照旧。这些天来庄大龙喝的酒要超过了以往加在一起的酒量,郝克强担心他会变成酒鬼,每次庄大龙打电话给他要他过来坐坐时,都是他喝到控制不住的时候。

庄大龙的红眼睛不知怎么就盯住了墙壁那张大照片,里面的李莲不像李莲,化了妆的缘故。其实,即使不化妆,李莲留下的照片也都不大一样,这是摄影技术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摄影师抓取人表情瞬间的不同。

P1-3

序言

留住阅读和写作的心

滕贞甫

网络时代,很多人似乎慢慢丢掉了阅读的习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消费性的写作也成为了当下的文学主流。

大连是个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学作家。他们中间有恪守文学表现时代传统的50后、60后作家,也有表现人物成长和个人生活、侧面展现历史的近70后作家。“字码头”读库推出十二位作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集,包括作家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这些作品关注和表现的题材十分丰富,涵盖了历史、现实、农村、工厂、部队、知识阶层、都市时尚生活、现代女性和新人类。写作方面各具特点,有简捷明快、以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者,也有的以对人、事、物细腻的描绘和铺陈见长。如,孙惠芬对北方乡村农民及民工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的细腻描绘,马晓丽对部队生活的深刻体验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广、丰富的描述。陈昌平的小说让小人物走进历史,他书写普通人不同历史时期的卑微心理和悲凉人生,在貌似松弛的叙述中透出内在的凌厉无比的锋芒。

该读库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既有故事情节,又能把这一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叙述得有技巧。津子围的小说宁静、平和、自由、开放,没有过多的笔墨渲染心理分析,而是在委婉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那些现代性的感受和先锋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深深地隐匿于个性的皮肉之下。

“字码头”读库中的散文和随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邓刚、素素、宁明,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着“文革”、知青、改革、文化、历史、社会、人生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力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回应着历史、现实提出的问题,引领和解答着人们的思考。宁明的飞行散文有着重要的拓展与探索意义,不仅填补了国内散文创作领域书写飞行题材的空白,还为零距离状写蓝天体验提供了文本借鉴。

“字码头”读库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从中我们找回了历史与记忆,找回了哲学的思考,她承载着当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展示着中国文坛梦的趋向与特征。她不仅是对文学资源的一种深度挖掘和发现,同时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空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推动,具有双向的拓展和深化作用。网络时代,我们更加相信,品质上佳的作品还会让人不自禁地想多读些书,让人静下心来投入写作,因为系统的阅读、精致的写作,最终只能让知识体系完整而不是碎片化。

最后寄语读者、作家:请留住你们阅读和写作的心。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连市文联主席)

后记

上个世纪快结束时,有一天,在孙惠芬家,她去厨房做饭之前,顺手塞我几页打印的小说。当时,孙惠芬是一家杂志的小说编辑。那小说不长,四五千字,我眨眼工夫就看完了,看完我便冲进厨房,问孙惠芬对它有何评价。孙惠芬说,她觉得这小说有种锐利的好,但领导却认为那锐利坏,她希望我帮她判断一下,这小说“锐利”得究竟怎样。那时我不是个沉稳的男人,现在也不是。我当即在狭小的厨房里喊叫起来,说这小说太独特了,有毛病也该视而不见……我记得,当时我赞美那小说像赞美祖国,或赞美“四化”与改革开放,尤其听孙惠芬讲它的作者涂鸦小说只是啼声初试时,我的判语里,

 “天才”这种词都跑了出来。我逼迫在场的另几位朋友,逐一通读那篇小说,然后,便把孙惠芬家的那顿午餐吃成了漫长的小说研讨会,虽然作者没来分发红包。

不必再多说,那小说的作者,自然就是李月峰了。

现在想来,那小说的身上是有硬伤的,尽管我早忘了它叫什么名字和写的什么——那硬伤,不该影响它发表面世,但会降低它优秀的成色。那么,既然我清楚,它并非大好只是小好,为什么鼓吹它时,还歌功颂德得那么凶呢?

中国小说,在上世纪后期,远远没用二十年时间,就走完了或者说放弃了求新图变的进取之路。百年之前拜师西方时,还戴过一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功利主义冠冕,可百余年后的二度学步,则仓促得只肯蜻蜓点水,连山寨版赝品货,都没耐心做得逼真。于是,在许多人那里,在许多时候,小说这门充满无穷可能性的叙事艺术,只能收回高远的心性,再度老调重弹地去与评书故事勾肩搭背,与新闻报道互送秋波。当然仍有些艺术的盗火人与文学的探险者,把诸多有益的写作资源积累了下来,可那些本来就杀伤力有限的思想武器与斑斓度微弱的技艺华彩,传承到世纪末时,在无知的诋毁与有意的抵御面前,已经变得不伦不类,已经有些似是而非。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月峰这个新科的小说剑客,匹马杀上了文学的战阵,她揣着理想主义的好奇和勇气,带着浪漫主义的顽皮-b固执,有点儿莽撞地,一头就扑进了求新图变的搏击沙场。如此,作为一个早她出战的精神同道,我没法不把为她摇旗呐喊当成责任,把鼓吹她当成自我勉励的另一种形式。

后来,我与李月峰就认识了,再后来,在多家文学杂志上,我又读到了她叙述圆熟的或瑕疵醒目的多篇小说。对她的创作,我一概喜欢,既因为她刻薄的悲悯与恶毒的温情有种直指人性的锐利锋芒,更因为,她小说的底色,完全由浓重的自我意志涂抹而成:她疼痛由衷,悲苦由衷,自得其乐同样由衷。自从开始小说的长旅,她肯定像许多孤独的跋涉者一样,体验过各种外在于艺术伦理的掣肘和滞碍,可从她小说中我看到的却是,对流行与时潮,她始终不解风情,对真实和纯粹,她坚决一见如故。这种始终和坚决所凝结的,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锐利的姿态,而我相信,正是这种姿态,才确保了在逝去的十五六年里,她没浪掷和辱没自己良好的艺术直觉,不光顽强地炮制出了众多“锐利”的小说,更坚守和光大了她对“锐利”的理解与忠诚。  如今,在结识李月峰多年以后,我愿意把对她姿态的欣赏,等同于欣赏小说所秉持的自由精神。

书评(媒体评论)

李月峰这个新科的小说剑客,匹马杀上了文学的战阵。她揣着理想主义的好奇和勇气,带着浪漫主义的顽皮与固执,有点儿莽撞地,一头就扑进了求新图变的搏击沙场。如此,作为一个早她出战的精神同道,我没法不把为她摇旗呐喊当成责任,把鼓吹她当成自我勉励的另一种形式。

——刁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钟声敲响两次/字码头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月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507647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4199068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195
13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