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精)/碎金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对于锦缎稍微有点儿知识

有个机会凑巧,当时的庙里有大量的《大藏经》出来。严重到什么程度,多半是织金锦缎做面子,早的早到永乐三年,晚的晚到雍正十三年,一般多半是万历二十五年。我曾经做过记载,谈到织金锦的年代问题和它的用途。我们知道,元朝大概前后一个世纪中间,大量织“纳石矢”,就是波斯的金锦。但元朝被消灭了以后,这个名词也消灭了,都不知道“纳石矢”是个什么东西。我相信这个东西应该有机会去理一理,特别是近代这个东西是忘不了的。

我们读《马可波罗游记》,他曾经提到一个问题很有趣味,说他们内部打仗的时候,70万人打仗,用织金锦缎做旗帜,延展了好几里路。还没打仗以前,大家弹二弦琴唱歌;到交锋的时候,每一个人射60支箭,射完了再动手,一天工夫就解决战争。我看这么大的场面,不会是完全虚构的,就是小说家一定也还有些证据可以探索的。

结果我就有机会看了几部明朝《大藏经》,一般一部多是五千多本、六千总编号的。恰好北京有个习惯,一些很小的庙里,凡是敕建的,差不多都有《大藏经》,像潭柘寺、戒台寺这种地方,就更多。所以我就用这些机会。看了几部藏经。最近外面传说我看完了多少藏经,其实我只看了藏经的封面,内容我没有机会看到。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不懂。除了写经的故事,像《本生经》啊、《九色鹿经》……这些我看过,其他非故事性的、纯理论性的我看不懂。但是我有机会从《大藏经》里得到许多关于锦缎的知识,我才初步地理解,我们凡是没有的,从上下四方去求索,可能得到一些东西,做些比较材料。

那到契丹,比如说波斯金锦应当是捻金的。我们知道锦缎上加金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片金、切丝丝,康熙时代切得像头发丝似的;再一个是裹在芯线外的,叫作捻金。按照织的来说,论捻金的数量来说,清朝它叫“纽”,切片子织金的叫“明金”、“片金”、“缕金”;织花纹不全用的叫“间金”;中间夹杂金,全名叫“浑金”。

记载上提到,宋朝关于用金的技术有1 8种,《燕翼诒谋录》同宋朝纪史上面一共提到18种。到了明,胡侍撰《真珠船》,提到中国用金有38种。所以我们知道金工的发展相当广阔。但是金子在首饰方面不易保存,因为它变成了货币价值的。织金织物按照佛教的习惯保存得非常之好,完完整整的。比如定陵发掘的时候,170件衣服,170多匹完完整整的锦缎。这个锦缎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凡是刘若愚《酌中志》上提到的当时锦缎样子,上面都有。而且是用元朝的制度方法,讲不是多少尺,而是多少派,现在苗乡还在用,就是两手向外拉开(的长度叫一派)。定陵锦缎的名称,用的是全名称,什么什么八宝云,很长的名字。上面还有每个织工的名字,多少尺寸,哪一年进贡的,每一个都有一个黄棍棍,给人一个方便,可以拿来核对《天水冰山录》严嵩抄家的那批锦缎。现在我们谈到锦缎,总是这两个材料。因此我们向上去推,就知道我们所见到的这几万锦缎,中间有许多花纹不仅有唐宋的,还有更早的,这是我们从大量的实物中间得到的小小的结论。

尽管得到的很少,但是提给我们一个新的问题,研究方法我们也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解决。所以这几年的结果,我们对于锦缎稍微有点儿知识,特别是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里新的发现给我们的帮助更大。比如说,湖南这批锦绣出土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一般都只晓得美丽、精细,超过我们所想象的以外,其实提到许多另外的问题,这是我们过去不知道的。我们过去只估计到印染的问题大概是秦汉之间出现的,这次就帮我们证明了。

……

P13-15

后记

再编后记

沈从文先生离世已26年,不觉间,又快到先生忌日,当初与我一起陪伴先生到最后的王予予先生也早已离去。回想起来不免感慨,似乎我们的道路总有些孤单,当初着手纺织考古工作时是这样,现如今我自己仍是这样。

沈从文先生开启了中国传统纺织、服饰考古的研究工作。在先生看来,它不是负担,不是阻碍,而是欣喜与夙愿;对先生来说,在浩瀚文献中梳理传统服饰的脉络、片语,在壁画、墓葬中得到服饰文化的历史信息,是每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沈先生所做的,以及他所教给我的,正是在平淡中去喜乐,在耐烦中去刻苦,而这些在先生晚年的话语中最能体现。

商务印书馆重印《沈从文晚年口述》一书,希望能让读者像读故事一样去读懂先生,这也正是我之所望。

仅以此记奉献于在各条道路上默默耕耘的先辈与同好。

王亚蓉

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目录

第一部分 从文口述

 我是一个很迷信文物的人

——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演讲

 自己来支配自己的命运

——在《湘江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有机会看到许多朋友没机会看到的东西

——在湖南省文联座谈会上的讲话

 社会变化太快了,我就落后了

——与美国学者金介甫对话

 在火车上的谈话

——王亚蓉访沈从文先生

 附:记马山一号楚墓工作趣事几种

第二部分 回忆沈从文先生

 先生带我走进充实难忘的人生王亚蓉

 附:追随沈从文先生文物研究大事记

 整理千年衣柜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是如何写成的李之檀王亚蓉

 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出版说起陈万雄

 记学艺沈从文大师门下一二事王晓强

第三部分 从文信札

 致王开、王亚蓉的信札

 再编后记王亚蓉

序言

出版说明

学问一事,见微而知著,虽片言鳞爪,却浑然一体。及今观之,札记、书信、日记等传统书写方式,更是散发出无定向、碎片化的后现代气息。钱锺书先生便将自己的读书笔记题为“碎金”,凸显其特殊的价值。

文丛取名“碎金”,意在辑零碎而显真知,并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相映衬。丛书所录,非为诸名家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著作,而是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系列,多为后人精心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希望这些短小而精美、灵性而深邃、言简而隽永的吉光片羽,能帮助读者领略名家学者的点滴妙悟、雅趣文字,一窥学术经典背后的丰富人生。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内容推荐

沈从文先生一生,因时代而分为两截,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关于其在易代之际的角色转型。“晚年口述”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一手材料。《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精)》由沈从文先生晚年的重要助手王亚蓉编著,分为晚年口述、后学追忆、工作信函三部分。此外,本次增订另补人两篇极有分量的最新回忆文章,由沈先生助手王亚蓉、李之檀和出版家陈万雄追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

编辑推荐

沈从文先生开启了中国传统纺织、服饰考古的研究工作。对先生来说,在浩瀚文献中梳理传统服饰的脉络、片语,在壁画、墓葬中得到服饰文化的历史信息,是每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沈先生所做的,以及他所教给我的,正是在平淡中去喜乐,在耐烦中去刻苦,而这些在先生晚年的话语中最能体现。

商务印书馆重印王亚蓉编著的《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精)》一书,希望能让读者像读故事一样去读懂先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精)/碎金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亚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7136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4208744
中图分类号 K825.6=74
丛书名
印张 1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3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