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山先生的一天
内容
编辑推荐

龚铭、张道有主编的《中山先生的一天》一书,内容覆盖到中山先生的一生的关键节点,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收录了他的语录言行,外延还涉及他的亲人战友,以及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本书意在力求叙述孙中山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艰险曲折的战斗历程、政治活动、哲学思想以及他的学识、气质、胆略、器量、爱好、衣食、清俭廉洁的生活作风和伟大的人格等。

内容推荐

龚铭、张道有主编的《中山先生的一天》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孙中山一生中重要的日子,按照日历的形势,叙述他一天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或历史趣事,以此让读者了解作为平凡人和伟人于一身的孙中山的人生经历,更多角度地展现一位丰富多彩的伟人形象。

目录

一月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从“帝王”到“耶稣”:孙中山开启纪年新历史

 孙中山提出的国务成员你认识几个

 孙中山复电袁世凯:称总统一职“虚位以待”

 民国时期女子的参政权

 南京是短命都城孙中山为何还执意在此建都

 中山先生“伦敦被难记”

 “孙中山”三个字竟是章士钊起的

 为了建立民国孙中山答应清廷哪些条件

 孙中山: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

 “民国怪人”吴稚晖:我是不做孙文那样反叛的事业

 孙中山:用政党的力量改造国家

 “众筹”背后孙中山的辛酸革命史

 孙中山调整让位条件保全民国前途

 孙中山曾屡遭驱逐

 革命喉舌——孙中山的《中国日报》

 “秀才也能造反”留欧学生给孙中山上的一课

 国之瑰宝宋庆龄——纪念世纪伟大的女性宋庆龄

 中山舰的正确打开方式

 公文发布的新形式——南京《临时政府公报》

二月

 革命的战场不止一处革命的武器不止一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外交困境

 孙中山与中山大学的“前世今生”

 书生意气的革命者——胡汉民

 民俗与政治——孙中山如何“过年”

 民国服饰街景:中山装及其他

 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孙中山

 中山先生的味蕾

 为什么清末会掀起赴日留学热潮

 孙中山最后的日子

 百年帅府惟汝德馨

 未实现的蓝图——《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孙中山为何立下三份遗嘱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中华民国国旗之争

三月

 同盟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香港我如游子归家”

 辫子的革命

 孙中山的妇女观

 植树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孙中山

 他人眼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的日本友人

 孙中山与镇南关起义

 “教育主义首贵普及”——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是谁导演这场戏

 谁在幕后策划“宋教仁遇刺案”

 关于黄埔军校的那些冷知识

 逝去的琉球:从琉球国到冲绳县

 孙中山先生的基督教信仰

 历史的见证者:铁狮子胡同

 当孙中山遇上袁世凯

四月

 一封未见回复的“急电”

 1919年苏俄的“第一次对华宣言”馅饼or陷阱

 清末民初时期的女子教育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孙中山年旧金山木屋脱险记

 一年政权 百倍辛劳

 廖仲恺夫妇与孙中山是这样结识的

 孙中山与黎元洪

 为了反袁孙中山被迫举债

 辛亥前传:革命党人的暗杀时代

 哀悼黄兴

 一座城市与一位伟人的历史记忆

 孙中山眼中的“革命空军之父”

 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

 孙中山:革命军人需要“智仁勇”

 迎接孙中山的广州第一码头

 晚年孙中山困境中的抉择

 春日黄花: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浅谈孙中山与梁启超的交往

 理想与现实——孙中山的亚洲梦

五月

 孙中山与工人

 孙中山与康有为:劫波度尽恩仇难泯

 孙中山曾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巾帼不让须眉——宋庆龄与广东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

 陈炯明的掌粤岁月

 晚清外交家伍廷芳

 “黄埔”筹建时蒋介石为何“任性”挂冠而去

 巾帼英雄千古流芳——黄埔女兵

 于右任与“竖三民”

 孙中山在翠亨村的故事

 孙中山与“知难行易”

 孙中山与“苏报案”

 南方政府争取列强承认的艰辛过程

 南洋革命党第一人——陈楚楠

 1912年孙中山回乡记

 国会不复 纷争不止——孙中山与护法

 孙中山演讲世纪留声

六月

 奉安大典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

 你可知道革命党发动起义的武器来自“海淘”

 唐绍仪与孙中山的“君子之交”

 “从中山信徒到中共烈士”——杨殷

 宝岛曾留下他的足迹——孙中山与台湾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最后的杰作:晚年孙中山竭力捍卫国共合作

 孙中山借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三“箭”齐发

 孙中山与容闳

 革命著勋劳乡邦立楷模——陈少白

 人民有难国家有责——中山先生倡导的社会保障体系

 孙中山与李鸿章可曾谋面

 孙中山早年办报二三事

 “持大节尚廉信”:护法名将程璧光

 “学霸”男神孙中山

 孙中山早年在澳门的轨迹

 孙中山亲题“教子有方”背后的故事

试读章节

孙中山: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

1921年1月16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朱执信(1885-1920)下葬于广州东郊驷马岗(今先烈路),中山先生步行扶灵送葬,极为哀痛。

在广州市越秀区繁华的执信南路上,有一所执信中学,它是广东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这所学校的卓越声名,一方面来自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执信中学是中山先生为了纪念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朱执信而创办的,今天它的校歌的标题还是:“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

1920年9月,朱执信赴东莞虎门调解驻军与东莞民军的冲突,突遇变故,被乱枪击中,不幸殒命,年仅35岁。孙中山得知这一消息说:“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评价他是“革命中之圣人”“我党失此长城”。革命同志更是慨叹:得一广东,失一执信,不合算,不相当!朱执信为什么获得了孙中山先生及革命同仁这么高的评价呢?

赴日留学追随中山

朱执信祖籍浙江萧山,出生在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一个书香门第。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官费赴日留学,那批赴日学生里还有胡汉民、汪精卫、古应芬等人。在日本,他初识孙中山。他认为同孙中山确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才是正确的救国之道。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朱执信全身心投入其中,追随中山先生。

从日本回国后,朱执信利用在广东法政学堂当教师的身份,一方面向学生宣传反清革命,一方面又进行联络革命党人的工作。当时留学生纷纷回国,其中一些就是孙中山派回来的。留学回来的革命党人都到朱执信那里去登记,由他来联络安排、分配任务。在他周围凝聚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学生,陈炯明就是其中跟他关系最密切的。

文武兼备不居功名

朱执信是个很聪明的知识分子,他数学很好,文章也写得好,又自学日语、英语、俄语,算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儒生”,但他是由新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志士,意志之坚定非一般人可比。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的前一刻,朱执信等一些革命党人聚集在起义指挥部,听候命令。朱执信本来别有任务,不需要亲临战场,但他坚决要求参战。他和平时一样穿着一件旧长衫,有人对他说:你穿着这长衫怎么冲锋陷阵?他一听,即从旁人手中夺过一把大刀,将长衫下半截去,笑着说:这有何难!然后就手持炸弹,跟随黄兴等革命党人冲人两广都署,与清军展开血战。朱执信冲锋陷阵,炸弹用完了,他又从地下躺着的伤兵手中拿过长枪,继续战斗,直至身中枪伤被清军冲散……

胡汉民也非常赞赏朱执信,他评价说:“辛亥革命时,广东当时的独立,全由先生计画运动驾驭,然后方得成功。”1911年11月中旬成立广东军政府,后改为都督府。胡汉民忙于掌握大局,陈炯明忙于扩充实力,军政府内部全靠朱执信来维持,主持日常工作,参与制定广东省《临时省议会选举法》,裁编民军,治理财政等。朱执信先后担任广阳绥靖处督办、军政府总参议、广东核计院院长、军法处处长等职。胡汉民后来回忆说:“朱先生在都督府没有很大的职务,他住在都督府一问简陋的小房子,每日经常只睡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衣不解带,只在楼上稍微休息,仍继续治事。”

朱执信一生并没有做过太高的职位,但他立身行事让人敬佩,虽位低却言重,威望甚高。1921年2月,陈独秀在朱执信的追悼会上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失一执信,得一广州,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P23-25

序言

把《中山先生的一天》结集成一本书,是项目进行了一段日子才有的想法。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发布消息,届时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作为从事两岸报道的媒体人,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关于孙中山先生,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认同和记忆,我们可以策划一个媒体产品,采用“历史上的今天”的方式,一天讲一个和中山先生有关的故事,就从1月1日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说起,做一整年,直到12月31日,名字就叫作“中山先生的一天”。

无知者无畏,做这件事的决心很快下了,但我个人,以及团队的小伙伴们对孙中山先生,对近代史的认知几乎仅限于历史课本和日常阅读所了解的那些,单凭热情和决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寻求一个专业的团队合作。

广东省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866年11月12日,他出生在翠亨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1956年在此建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曾多次到中山市采访,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朋友,也不止一次地参访过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寻着这条线索找合作,也许会有收获。

我是在2015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来到中山市寻求支持的,要特别感谢中山市的老朋友卢艳红、龙敏前期的牵线,以及中山市宣传部的徐剑、曾毅峰、高明国等人的协助。虽然是抱着势在必得的信念去的,但说实话,对于能否达成合作,当时自己并没有十足把握。

12月30日一早,我来到翠亨村,见到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张道有。交流不过半个小时,我介绍了策划思路和基本构想,提出希望与故居纪念馆联手,合作推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新媒体产品“中山先生的一天”。张道有听得认真,问得直接,了解清楚之后,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那时,2016年即将到来,我们相约各自回去加紧做合作前的各项准备,我庆幸在最后的时刻顺利地找到了合作团队。后来,随着项目的推进,我越发意识到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为这个项目我找到一支最适合、最优秀的合作团队。

我想,最初我们都低估了做“中山先生的一天”的难度,以为不过是一天一个五六百字关于中山先生的小故事,配上图发布就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起初安排了两三个人兼职参与创作,很快就发现并不那么简单,确定选题、选取角度、查阅资料、提笔成文,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得来不易,于是创作团队扩充到了十人。最初的一段日子,我们北京这边经常是夜里11点左右还在修订稿件、调整版式,要赶在新一天到来之前把当日的“中山先生的一天”发布出去。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去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创作团队面对面地开一次选题策划会,小结前一段时间的运行,梳理未来两三个月的选题。中山市的创作团队是一个年轻的队伍,他们大都是学历史出身,有几位踏上工作岗位还没有几年,大家热情而敬业。记得在一次策划会上,有人说道:像今年这样隆重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也许下一次就是200周年了,而到那个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在世,也已经是耄耋老人了,所以,这次一起做“中山先生的一天”是此生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必须尽力做到最好。

2016年是个闰年,所以全年有366天,在这366天里,无论雨雪风霜,“中山先生的一天”一天也没有停歇,中山——北京的团队合作也从未停歇。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和同事说这样一句话:全年366篇,少一篇也不算完成;即使一篇不差,也不能说是成功。

要特别感谢《台湾导报》的林文雄社长,因为他的支持,“中山先生的一天”从2016年5月开始在《台湾导报》上一共连载了200多期,让台湾读者通过纸媒了解到中山先生及那段历史,这正是我们的初衷。

有出版界的朋友看到我们每日发布的“中山先生的一天”,他建议我们可以结集成书。也是,全年的内容覆盖到中山先生的一生的关键节点,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收录了他的语录言行,外延还涉及他的亲人战友,以及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全年366篇总计60多万字,1000多张图片,很多篇章专业严谨、视角独特、可读性强,如果有机会出版,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增加了一个和受众见面的方式,最终我们选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山先生的一天》。

在此,要感谢在筹备出版的过程中,参与文稿审定的专家和编辑人员,是他们的推敲把关、字斟句酌,让我们的作品能从容面世,不至于贻笑大方。还要感谢那些助力这本书最终能和大家见面的各位前辈挚友,是他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们能一往无前、愈挫愈奋。

考虑到篇幅,以及一些选题的重复,对全年的篇目我们做了进一步的筛选、修订,精选出了200多篇,将陆续呈现给大家。

中山先生曾经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希望《中山先生的一天》能让您开卷有益,日有所得。

龚铭

2016年12月于北京鲁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山先生的一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龚铭//张道有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40353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201713652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5
18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