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杂志》(Zeitschrift fur kritische Theorie)为德国近20年来定期出版的半年期学术刊物,刊登的文章均以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但不局限于今天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传承。经过与该杂志几位主编反复磋商,译者选取其中数篇主题不同、但均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编纂为中文版《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下卷)。
图书 | 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批判理论杂志》(Zeitschrift fur kritische Theorie)为德国近20年来定期出版的半年期学术刊物,刊登的文章均以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但不局限于今天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传承。经过与该杂志几位主编反复磋商,译者选取其中数篇主题不同、但均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编纂为中文版《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下卷)。 目录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译丛”序言 前言 自然与技术研究 自然批判理论 是对主体的活跃性的怀念吗? ——批判理论与应用生物医学提出的人类学挑战 对当今技术的社会哲学批判 数字模拟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基础 对抗性社会及与自然的关系 ——论自然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中的作用 艺术、社会、文化工业研究 流行文化批判与社会 ——文化工业之后的若干问题 对于洛先生(塔蒂,柏格森)的嘲笑 ——论诙谐、幽默与认识的关系 文化工业的辩证法 ——一篇新的批判性媒体研究 建筑中的文化工业 ——严肃文化与消遣文化以及观众的独立性 “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 ——论阿多诺不合时宜的现实性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研究 从前与往后、内部与外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女性主义思考 自然艺术作为一种乌托邦一般更美好的存在的显现 后期现代性。现代性的回归及其意识形态 全球化研究 极权主义的经验和理性的现实政治 ——批判理论的各种现实性角度 矛盾与解放 ——全球社会化的批判理论观点 阿多诺在爆心投影点 ——在后工业全球化时代追忆批判理论 对暴力的渴望 ——战争准备和恐怖主义的社会心理学 译者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 |
译者 | 张红山//鲁路//彭蓓//黄文前//王小红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9513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6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08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01-2010-7083 |
版权提供者 | 德国zu Klampen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