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80一梦
内容
试读章节

  2。爬千山,登峨眉,不走“正路”  年轻的时候,我身体不错,喜欢游泳、爬山,一有机会,便冲在前头,显示自己的能量。经常约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说走就走,游野泳,爬野山,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感到很荣耀与自豪。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在一个夏日的星期天,学校组织学生到千山郊游,这对于爱玩“野活儿”的我,求之不得,高兴极了。  千山是辽宁省的一座名山,风景秀丽,名胜繁多。据说,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山头一千个,千山因此而得名。千山离我们学校(鞍山一中)较近,乘坐有轨电车,大约一个小时就到达了山脚。同学们按照领队老师设定的爬山路线开始攀登。说是攀登,其实,上山的路很平坦,跟着“大部队”走,登上“五佛顶”,爬到“天外天”,轻而易举,不会有任何困难。  “野”惯了的我,和几个小伙伴觉得这样走不太“过瘾”,就悄悄地离开了“大部队”,私自找一条没有路的“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攀登。脱离了集体,违犯了纪律,确实不应该,事后向老师做了检讨。但是,我们几个“叛逆者”,也收获了别人没有享受到的快乐:我们在茂密的树林中,看到了山鸡们从我们眼前蹿来蹿去;听到了五颜六色的鸟儿鸣唱动听的歌声;领略了毒蛇的凶猛、厉害;欣赏了机灵的小松鼠得意地奔跑、跳跃;近距离地、静静地观看了可爱而胖胖的刺猬,悠闲地游荡、觅食……  人到40多岁,按理说,该有所收敛了。而我却“野性”不改,仍然固守着争强好胜的怪脾气。有一次,我们跟随旅游团队爬峨眉山。又心血来潮,没有走多远,我和几位“驴友”,别出心裁,找一条生僻的路,吃力地往上爬。半山腰,巧遇几位采药的当地的农民朋友。在人迹稀少的荒山上,难得碰到同路人,顺便聊了起来。当老乡们了解到,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就用不太标准的当地普通话,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北京人真‘傻’,大老远地跑到四川来爬山,还要花钱买门票,太不划算了。你们北京没有山吗?”这一瓢冷水,浇得我们目瞪口呆。但“驴友”们并不在意,没有灰心,凭借自己的旺盛精力和不走坦途的构想,坚持爬到了山顶。  回到现实中来,暂且不去评说事情的对错、是非。我在想,当时的举动未免有些鲁莽。在现今的报道中,经常听到、看到一些令人惋惜的消息:有些并不是无知的年轻人,出于“勇敢”和好奇心,别出心裁,冒险攀登野长城,爬野山,游野泳,滑野冰,酿成让人痛心的人间悲剧。回想起来,我很幸运。  3。年轻60年  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位高中同学那里得到信息说,1955年在鞍山一中高三毕业,又在北京工作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同学会,已经联络到30多位同学,听到这个消息,我十分兴奋,犹如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恨不得马上和久别的同学们亲热一番,谈谈别后30多年的往事。  没有费太大的周折,我便与同学会取得了联系,成为这个自愿组织的一个迟到的成员。老同学久别重逢,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鞍山一中,回到了时刻想念的母校校园,回到了生龙活虎的青年时代。我欣喜地见到了同班学友费振刚、叶桂荣、于吉人、巴庆善、胡志懿、尹克敏、田沛霖、田春芸、张铁藩、张德重和20多位虽然不同班,但都是同届同学的熟悉面孔,分外亲热,每个同学的脑海里,都深藏着说不完的心里话,想讲给多年不见的同学们听。  同学会没有章程,没有条例,但同学们都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基本上,每年组织一次在京同学大集会,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参观游览。同学们在一起,不分彼此,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一个平等的成员,完全沉浸在同学的情谊之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老小孩”们头上多了几根白发,脸上爬着几条浅浅的皱纹,但同学们的心是年轻的,谁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走过30多年的不平坦的路。  “迟到”的会员是要“补课”的,我自愿受罚,“承包”一次集体活动,接待同学们,到刚刚投入使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参观,登上广播大厦的最高层,鸟瞰祖国首都的大好美景,欣赏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城,寻找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大饱眼福。经过特许,同学们蛮有兴致地走进中央电台的直播间,这里是中央电台一级保密地段,即使本台职工,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同学们享受了一次“特许”的待遇。参观以后,我自掏腰包,请各位同学吃一顿中央电台的客饭,用餐虽然简便,但同学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感到很欣慰。  有组织就得有个“头”,同学会的会长是北京大学时任中文系主任费振刚,他的夫人冯月华当副秘书长,协助工作;同学会的秘书长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叶桂蓉教授,她的丈夫、交通出版社时任社长高振都当副会长,这样的人员搭配,既很艺术,也很有技巧,既便于同学会的工作,发挥小家庭的潜力,又有意无意地营造了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的融洽气氛。  鞍山一中北京同学会成立以来,活动积极、活跃,影响越来越大,不少京外的同学(如东北、天津等地的同学)得知消息后,不顾路途遥远,也专程到北京来参加同学会活动,为同学会增添了活力,进一步活跃了这个“老来俏”团体的快乐气氛。享受金秋未了情,迎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但愿这些年过八旬的老同学,健康长寿,永葆青春,把同学会一直办到2038年。P230-233

后记

小读“后记”,略知全书

“后记”该怎么写,写些什么?我想了很久。一位好朋友建言:写写润笔思路、文章构成、全书内容梗概等。这个提示令我很受启发,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建设性,我采纳了。

这是一本非常难写的书,由于涉及个人隐私较多,不可能面向更多的读者,只想留给后代人看看,让儿孙们知道,他们的先辈是怎样走过来的,以弥补我生平中曾经的遗憾:80岁的我,丝毫不知道我的父辈们的经历以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现在条件好了,改革开放的祖国,数字化的时代为我提供了撰写《80一梦》的极大可能,我决心一试,居然做成了。

写着,写着,心中突然升腾起一个新的构想:写给晚辈人看的书,为什么不可以赐教于至爱亲朋,听听他们的高见?或许会收获到意外的欣喜。于是我追加了两个章节,叫作《话筒连知己》和《小小广播圈》,以抒发我跟好友的亲密交往以及他们留给我的美好回忆。

写《80一梦》难,追加《话筒连知己》和《小小广播圈》难上加难。我的朋友千千万,一定会有挂一漏万之偏颇,我只能凭借耄耋之年的记忆,写了不多的几位朋友。年岁所限,力不从心,也只能这样了。好在《80一梦》的其他章节中,也谈及了我能回忆起的亲朋好友,与他们亲密相处,乃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大幸事。

《80一梦》章节内容梗概:

《苦难的童年》记述了作为孤儿的我,所走过的坎坷之路。一路走来,有喜有忧,忧多于喜。然而,借助于亲友们的帮扶和孩童时的不服输的性格,小小年纪的“猪儿”(我的乳名),尽管年幼丧亲,却敢于走南闯北,四处奔波,走过了一条条崎岖的路,度过了一道道难关,最终成为幸运儿。

《日本鬼子在我村》是一幕历史的悲剧,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在我们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疯狂掠夺,抓丁拉夫,强制奴化教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刻下了抹不掉的伤痛,我永远不会忘记侄儿宋道海被日本鬼子迫害致残的悲剧。

《读书找出路》读书是我走出苦海的关键一步。我读过“私塾”,念过连自己都数不清的小学,有收获,但成效甚微。解放了,中国共产党雪中送炭,让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求学机会,享受到新中国的中等教育,助学金助我高中毕业,我被保送到军校,走上了“穿军衣,读大学”之路。

《难忘学友情》:同学们都说,中学时代的情谊最真挚。淳朴、直接、热心是这些可爱的年轻人的优秀品德。我走过了五年半的中学路,体会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与帮扶。我至今仍牢牢记着亲如兄长的齐祥元对我的贴心呵护。我也不会忘记,小小年纪的魏若莲同学,敢说公道话,让我有可能享受助学金,直到高中毕业。

《穿军衣,读大学》:军校生活让我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亲身体验到解放军的光荣与伟大。学会俄语,不辱使命,有幸与曹刚川同校读书。作为军人,留下了踏实的脚印,我俄语学习优秀,射击获奖,夜行军没有走偏路,光荣地入了团。当然,也有不开心之事,平静中偶起波澜。磨炼三年,只获得“二等优秀学员”称号,是“平时计分”害了我。

《航天路,翻译情》:这条路蜿蜒曲折,时而很平坦,时而有起伏。为苏联专家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蔡金涛、吴朔平、黄纬禄、梁思礼等院士做译员,荣耀多多,欣喜多多。其实,也苦涩多多,笑话多多,但都坦然度过,无太大风波。两年过去,“老大哥”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人走茶凉,“红”极一时的“宠儿”一落千丈,甚至被怀疑为“修正主义的中毒者”,走进“洗脑”学习班,藏在心中的梦想化为泡影。

《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20世纪60年代,“本、证、票、券”被视为家中宝,谁也离不开它们,如果不小心遗失或者被盗,那将是天塌下来的灾祸。不幸的事儿偏偏落在我的头上。及时报案、提供线索,侦察数日,毫无结果。嫌疑人竟然是保卫处处长的儿子,不敢再追究,吃了哑巴亏。

《特别年代特别事儿》:我不是政治运动的积极分子,更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平的经历也不无感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七机部操碎了心;有人迫害革命干部,我家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当年与我密切交往的军工厂长,被打成“走资派”,见面却不敢相认,让人心酸。

《航天人在天津》:在航天部工作的后几年,我工作的32室从北京搬迁到天津,研究所里年轻人居多,这些“50后”们,上进心强,办事认真,刻苦钻研,称老同志为“师傅”,“尊老爱老”美德蔚然成风。40年后,他们还记着连我自己都记不清的一席话,受用了半辈子。我究竟说了些什么,当年的一位好学生把这个小秘密告诉了我,我很惊喜。

《五七干校那些事儿》:我出生在农村,对乡下的生活并不陌生,到五七干校这个广阔天地里炼红心,也不觉得难熬。事有凑巧,我和陈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之子)被分在同一个连队的后勤排接受锻炼。陈元养猪,我种菜。此间发生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淳朴的农民不畏“歪理邪说”,勇敢供奉“孔圣人”,很感人。

《广播情缘》:我不是学广播的科班生,但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广播这一行干的时间最长。从1976年算起,已经40年,还当过几年小“萝卜头”。自认为,成绩还算不错,“三七”开不成问题。当记者、编辑,有幸与邓小平同志两次握手;到达了庐山、井冈山、三清山、峨眉山、五台山、长白山、泰山、黄山;游览过海螺沟、吐鲁番、镜泊湖、月牙湖、鸣沙山、莫高窟;采访过“走婚村”和“怪坡”;参访了酒泉卫星发射场……每到一处,都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圆梦央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无数个梦想,但不一定都能实现。值得庆幸的是,我多年追求而没有实现的两个梦想,却在中央电台开花结果。曾经的航天人,不曾去过卫星发射场,体验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曾经的苏联专家翻译,不曾去过苏联,走进克里姆林宫,近距离地接触更多的“老大哥”。没有想到,这两个几乎破灭的梦想在中央电台实现了。

《科学家风采》:当广播记者,又分管科技,有机会结识众多科学家。采访过著名科学家严济慈、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王大珩、杨家墀、汪德昭、宋健、孙家栋等院士,当然也没有忘记我的老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的主任黄伟禄院士,还有几位年轻的科学家。

《做客(百姓人家)》:《百姓人家》节目创办伊始,吸引来众多的知名人士,他们走进中央电台的直播间,向广大听众讲述他们想讲的话。李德伦说,普及交响乐,是我们音乐人的责任,义不容辞;阎肃说,《雾里看花》就是想让广大听众(观众),长上一双慧眼,把“假、冒、伪、劣”商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姜昆说,大家都觉得,《如此照相》很好听、很好笑,其实它的背后潜藏着许许多多令人心酸的往事。

《正能量面面观》:传播正能量,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旋律。正能量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的轰轰烈烈,有的点点滴滴;有的明明白白,有的默默无语,蕴含在潜移默化之中。耳科医学专家理解耳聋患者在课堂上大声与亲友用手机交谈;一位转业军人,不惜耽误自己上班,扶助被肇事汽车撞倒的老人,并及时报警,协助警方查处了这次交通事故:正能量无处不在。

《世间万象》:在神秘的泸沽湖畔,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一直沿袭着祖先传给他们的“走婚”习俗,时至今日,依然如故,即使“文化大革命”也奈何不了它。什么是“走婚”?我略知一二。江苏电视台播放的《最强大脑》节目令广大观众深感惊愕,不可思议。其实,我也见识过一位可敬的老人,她基本上是文盲,但她却能通读《三国演义》,奥妙在哪里?象形的汉字功不可没,汉字太伟大了。在沈阳附近,有一个“怪坡”,在这里“上坡容易下坡难”,水往“高”处流,这是真的吗?我当场做了实验,确实如此,但解释不同,结论不一,挺神奇的。

《话筒连知己》:办广播,犯错误,在所难免,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是乔松楼教授在广播中及时发现问题,帮助我改正错误,避免了更多的误导。究竟错在哪?您不妨看看《一字之交》,便可知晓其中的缘由。

《小小广播圈》:广播是一个深邃多姿的大舞台,各路英雄豪杰在这方舞台上都演绎过精彩的剧目。神秘的分分秒秒,不仅彰显了电波的无穷魅力,而且让我结交了不少圈内的亲密战友和同行,昨天的航天战士,登上了广播这个崭新的舞台。这些“20后”“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们,有的成长为高层领导,有的成为业务骨干,有的跟我一样,在家安享晚年。然而,不管是在哪里,他们还记得我。更有细心的朋友还记着我的生日,送来温馨的祝福,我不胜感激。

《安享晚年》:退休了,做什么?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唱歌、摄影、写作……忙得团团转,80岁了,还不想停下来。在顺义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经营农家小院,干农活,有劳苦,也有快乐,更是一种享受。知足者常乐,年岁大了,更应该想得开,做名副其实的乐天派。我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凡事要换位思考,时刻想着对方,如果对方是自己,该怎么办?毕竟我们都是过来人,应该懂得这个基本道理。

《家乡美》:我爱辽宁,那里有我的家。“可恨”的辽河太无情,把生我养我的村庄“洗劫”一空,面目全非,痕迹全无,我父母的墓地也未能幸免。无奈,我只好放弃参拜二位老人的虔诚心愿,把孝敬和思念永远铭刻在心里。70年了,家乡是一派崭新的面貌,然而,我更爱那个生我养我的古朴的村庄和小伙伴们。

《家里家外》:我们家中,同父同母所生姐弟共四人。小姐姐宋雅琴,弟弟宋科和我各差两岁,姐弟三人共熬孤苦的童年,很难啊。大姐姐比我们年长20多岁,她上边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排行第三,因而我们都叫她三姐。《家里家外》只说三姐和同病相连的三个孤儿、我的妻子及其家人,还有儿孙们的故事。

《周游列国》:我在中央电台期间,到过十几个国家。不同的国度,异样的感受,我采写了大量的纪实性广播节目,记录了走过的足迹。本书选登了九篇有代表性的作品。黑海之滨的友谊树,它是由150多个国家提供接穗嫁接成的柑橘树;乘坐“紫罗兰”号客船,采访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写成《情系“紫罗兰”》;这里见不到雾霾,近距离欣赏了美丽、干净的澳大利亚;异国乘坐公交车,亲身体验新西兰的公共交通;如同逛公园,游览“花园之国”新加坡;赴马来西亚采访,见识了好大的赌场;《我没有见到“克格勃”》《去越南,看什么?》《“西洋景”并不西洋》,读来也很有味道……

《人生败笔》:任何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可能是笔直的,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荣耀,也有“走麦城”的苦楚,我也不例外。作为父亲,教育好子女,义不容辞,理所当然。但如果方法不对,动机再好,效果也是负面的。我的一次最大的失误,就是对儿子的“体罚”,用“圈圈”限制了孩子的人身自由。如今,若对照法律,那是地道的“家庭暴力”。

《温故知新》:阅读刚刚完稿的作品,固然是一种享受,有新鲜感,而读一读老旧的文章也颇有味道,不妨细心地“嚼一嚼”,品味一下它独特的滋味。赏阅遴选的21篇并不久远的“文物”作品,或许会令你品尝到不同的风味。

《诗词习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我读诗不少,不止三百首,但写诗却是门外汉。然而,执着习诗,不分门里门外。硬着头皮“习”下去,无师走“笨”路,自我欣赏,感觉尚可。冒昧凑成十几首歪作,权且充当《80一梦》的结尾篇。回忆录写完了,添点另类饮品,调剂一下胃口,未尝不可?笔兴未泯,玩玩而已。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1 孤儿路

 2 堂兄,我的“亲”哥哥

 3 谁刺伤了孩子的心

 4 民国24年,我出生

 5 淘气的代价

 6 狗仗人势

第二章 日本鬼子在我村

 1 奴化教育中国人不买账

 2 兜抛洋货,侵略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3 抓“劳工”,百姓遭殃

 4 一个未解的“谜”

 5 日本投降大快人心

第三章 读书找出路

 1 读私塾死读书

 2 读“优级”,受罚长“记性”

 3 恩人已去恩情在

 4 孩子们这样“抗美援朝”

 5 学生“宿舍”突发意外

 6 两次险情,大难不死

第四章 难忘学友情

 1 球友轶事,爱子得名

 2 两个馒头惹风波

 3 好同学亲如兄长

 4 驯鸽、养鱼高手——我亲密的伙伴

 5 赵纯伟的遭遇,女儿鸣不平

第五章 穿军衣,读大学

 1 高考遇变故,投笔从戎

 2 保送进军校,感恩共产党

 3 入学即入伍,既是学生又是兵

 4 摸底“摸”什么

 5 “开小差”为哪般

 6 剃光头,戴“船形帽”

 7 “学生—党员—排长—留学”启示录

 8 指导员和他的气枪

 9 解放军军事俄专培养了曹刚川

 10 夜行军:“丢盔卸甲”,“丑态”百出

 11 手持空枪站岗,啥感觉

 12 “宠儿班”与“校花连”

 13 年轻教授猝死,校园一片哭声

 14 可敬的苏联女教师——维拉

 15 “平时计分”,这是哪家的规矩

 16 反“右”派害了不少好人

 17 毕业的纠结,向哪里去

第六章 航天路,翻译情

 1 太空在召唤,“土八路”成了航天兵

 2 初识火箭、导弹,走进“绝密”圈

 3 战斗在“73号信箱”里

 4 “口译”起步难

 5 547厂留足迹司机是个大好人

 6 “尖端”产品难为了上海的工厂

 7 航天人读不懂的“天书”

 8 好首长理解“口译”的苦衷

 9 我给王诤将军当翻译,原来他懂俄语

 10 “大老粗”怎么译

 11 苏联专家开“华沙”,只为过把瘾

 12 “大水冲了龙王庙”,游园闹出大笑话

 13 别了,苏联专家

 14 老布尔什维克的惦记

 15 “洗”脑

第七章 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

 1 家中宝:“本”“证”“票”“券”

 2 凭票买到自行车

 3 烙糖饼、打酱油的故事

 4 悔恨当初,真不该卖掉苏联专家的赠品

 5 “科技鱼”“科技肉”的由来

 6 谁偷了我家的钱和粮票

第八章 特别年代特别事儿

 1 周总理为七机部操心

 2 “避难所”与“中转站”

 3 “斗私批修”,亲朋不敢相认

 4 外调的艰辛

 5 联想

第九章 航天人在天津

 1 聂帅出“高招”,天津迎来航天人

 2 “阶梯”好友一世缘

 3 年轻人没有忘记我

 4 唐山大地震我躲过一劫

 5 “敢”与羽毛球国手“过招”

 6 夫妻两地14载,不稀罕

第十章 五七干校那些事儿

 1 陈元养猪,我种菜

 2 与“臭”的“亲密”接触

 3 “批林批孔”当口,他敢供奉“孔圣人”

 4 “老九”怎样消磨“闲暇”时间

第十一章 广播情缘

 1 与邓小平同志两次握手

 2 改行的“苦”与“难”

 3 “一仆三主”,以“会”为家

 4 骑“驴”逛冰川公园——海螺沟

 5 “荔波漂流”遇险记

 6 吐鲁番之旅,被困戈壁滩

 7 四川采访花絮:我当了一回“藏族同胞”

 8 寒山古寺钟声依旧

 9 迷人的月牙泉、鸣沙山、莫高窟

 10 气垫船“飞”向特区

 11 金门一瞥,隔海“参观”国民党

第十二章 圆梦央广

 1 梦系航天:酒泉,我爱你

 2 梦想成真:访苏感慨多

第十三章 科学家风采

 1 严济慈——伟大而平易的科学家

 2 苏联专家眼中的钱学森

 3 黄纬禄入党,支部费心思

 4 王大珩严厉谴责光污染

 5 宋健,心中装着祖国

 6 高士其:不做官,不贪财,“仕錤”改“士其”

 7 张开逊,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8 雷仕湛——从不张扬的科学家

第十四章 做客《百姓人家》

 1 王丹《歌海淘金》

 2 李德伦:交响乐并不神秘

 3 阎肃《雾里看花》

 4 姜昆《如此照相》

第十五章 正能量面面观

 1 耳科医学专家最懂失聪人

 2 骨折之后见真情

 3 “大碗茶”情系海峡两岸

 4 三次献血谁知道

 5 有些话要烂在肚子里,永远不能说

 6 “小数据”,大用途

 7 马路遇险,好人相助

第十六章 世间万象

 1 “风沙”走了“雾霾”来

 2 神奇的“怪坡”,水往“高”处流

 3 彗星撞木星,别撞我

 4 这是不是“最强大脑”

 5 泸沽湖畔识“走婚”

 6 怪异的林彪别墅

 7 离休证在“平遥”不“灵”

 8 “步枪火箭航母”随想

 9 超级“共产风”

 10 “四清”清什么

第十七章 话筒连知己

 1 国防科普的一面旗帜

 2 一字之交,终身为友

 3 “秘书长”邀我下江南

 4 个性超强的“牛”记者

 5 亲爱的战友,您慢慢走

 6 远亲?近邻

第十八章 小小广播圈

 1 新中国第一代科普广播人

 2 勇于追求的女性

 3 他从哪里来

 4 奇妙“天象”早知道

 5 为人师表“二代牛”

 6 结缘《阅读和欣赏》

 7 一颗发光的金子

 8 可爱的“第三者”

 9 来之不易的钱学森“三次激动”

 10 勤奋读书,坦诚交友

 11 央广出了一个“台湾通”

 12 地球,你在哪里

 13 心爱科普,情系洞庭

 14 “三山”情未了

 15 “海派”科普广播范儿

 16 记着我生日的外姓第一人

 17 手不离相机的科普广播达人

 18 朴实、忠厚的科普广播一兵

第十九章 安享晚年

 1 盘锦、辽中故乡行

 2 “小宋、大宋、老宋、宋老”之遐想

 3 我家有个小菜园,自寻“苦”与“乐”

 4 退休了,更应有自知之明

 5 假如我是他

 6 骑车、游泳何时休

 7 唱歌、摄影、写作乐趣多

 8 年逾花甲,为央视“站岗”

 9 鞍山,好想你

 10 好习惯力量大

 11 深圳——老年人的乐园

第二十章 家乡美

 1 游野泳,无师自通

 2 爬千山,登峨眉,不走“正路”

 3 年轻60年

 4 大连有个军官之家

 5 母校,哪里去找您

 6 启蒙老师,谢谢您

第二十一章 家里家外

 1 我的“第一桶金”不够还债

 2 我当了一年上尉

 3 转业、摘掉军衔,仍是航天人

 4 宋杰三姐了不起

 5 雅琴姐姐结婚到大连

 6 苦命的弟弟宋科

 7 陆玉洁突然袭击

 8 大巴车上的惊险一幕

 9 名医赵炳南“小药”治丹毒

 10 谁害了陆万刚

 11 陆玉贤的“风光”与磨难

 12 塔河,丽娜当兵的地方

 13 艺枫闯荡天下

 14 瑶瑶小时候

 15 潇屹——永远的开心果

第二十二章 周游列国

 1 苏联:“友谊”树下话友谊,又“见”夏菊花

 2 澳大利亚:大美网球场,吸引日本人

 3 新西兰:公交车上有“新闻”

 4 乘船访日本:情系“紫罗兰”

 5 新加坡——美丽的花园之国

 6 马来西亚:赌场也是一“景”

 7 去越南,看什么

 8 我没有见到“克格勃”

 9 “西洋景”并不西洋

第二十三章 人生败笔

 1 跳舞遇尴尬,踩了苏联专家夫人的脚

 2 翻译醉酒出洋相,谁之过

 3 1982:文章 署名遭非议

 4 春节拜年,扫兴而归

 5 贪“大”,吃“小”亏

 6 游黄山,只留一个影

 7 教子失当,年轻爸爸太偏激

第二十四章 温故知新

 1 中央电台科普广播的记忆

 2 广播科普的音响优势

 3 钱学森的科普广播情缘

 4 “难产”的《广播科普佳作选》

 5 743之恋——这里是“第二中央电台”

 6 闲说“凡人小事”

 7 匆匆大寨行

 8 科技助推万全县腾飞——中国特产之乡纪行

 9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10 蓝天上的绝技——简说空中加油机

 11 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生态村郭洞游记

 12 打开黑夜的大门

 13 寻找看不见的耗能漏洞

 14 激光与文物结良缘

 15 颜色的学问

 16 振动的功与过

 17 眼睛受骗故事多

 18 初生牛犊不怕虎

 19 巧用“模糊”

 20 浪花与梦想——《梦想成真》书序

 21 好题材、悉心写——《阿尔法磁谱仪研制纪实》创作评析

第二十五章 诗词习作

 1 辽河颂

 2 梦之歌

 3 “神舟”飞天曲

 4 不忘初心跟党走

 5 合格党员赞

 6 站在大连望北京

 7 卜算子·金秋感怀

 8 盛世高歌赞和谐

 9 镜头里边乐趣多

 10 人笔情

 11 快乐人生一百年

 12 母校恋歌

 13 谢友人

 14 夜盼黎明太阳升

小读“后记”,略知全书

序言

2016年,我整整80岁。80岁,要写一本40多万字的书,谈何容易?我想了很久,年轻的时候,本人或与他人合作,编、著出版了几百万字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撰写过大量的短篇文章。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有能量,年轻就有潜力,可以在大风大浪中游向“自由王国”。其实,要取得自由,并非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成功的背后是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和忘我的奋斗。

80岁了,还有当年的那股“冲劲”吗?从生理条件看,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我想,身体是本,有本才能事事,如果健康条件允许,智力尚无缺陷,写一本自传体的回忆录,是完全有可能的。经过权衡,自我感觉不错,虽然不敢说“十拿九稳”,但当兵时磨炼的那股韧劲一直在支撑我,告诫我,必须走下去。

我有这个意愿,又有信心和勇气,老伴陆玉洁、女儿丽娜、儿子艺枫自然赞同,全力支持,提供便利。大盘已定,该怎么写、写什么、用多长时间、材料从何而来,等等,我思索着,计谋着,酝酿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写作计划开始实施了。那天是3月26日,我的生日。

我是一个孤儿,没有体验过母爱、父爱,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我的童年是孤独的、悲惨的,但我的故事却是阳光的、甜蜜的,它引领我这个苦命的娃娃走上了幸福之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人生坦途的铺路者,让一个凄凉的孤儿跳出苦海:念中学,享受国家助学金,避免了失学的危险;读大学,保送到军校,培养了严谨、坚毅的性格,有幸与曹刚川同校读书;毕业后,与“两弹一星”结缘,为苏联专家和国防部五院首长当翻译;工作调动,进入国家的喉舌机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钻研科普,结识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来信的热情支持,最终成长为高级编辑;退休了,拿着不算低的养老金,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唱歌、摄影、写作,享受“闲人”的乐趣,安度幸福的晚年。我的人生是幸运的,尽管我走过的路不算平坦,走过“盘山路”,但也没有经受太多的曲折与坎坷,到达了应有的高度。

《80一梦》是我人生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人的一生并不都像一场梦,梦想也不一定反映你的全部人生。我人生的80个春秋,29200个日日夜夜,可以说是由若干个多姿多彩的梦串联而成的,它像一幕幕写实的动画,构成了我完整的但有缺憾的人生轨迹。美丽的梦想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若隐若现,也有的完全化为泡影,这乃是人生之必然规律,谁都不能例外。

80年来,梦想多多,机遇多多,收获多多,要写的东西不计其数。但我毕竟年事已高,能记起的往事,不可能是人生的全覆盖,如果能回忆出百分之五十,已经谢天谢地了。但愿《80一梦》能把我人生的片段如实地记录下来,写在书里,落到纸上,让我的晚辈们大体上知道,他们的先辈是怎样走过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我的朋友,如果对《80一梦》中的某一章节感兴趣,喜欢阅读它,我将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致以真诚的谢意。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里边深藏着许多精彩的故事。《80一梦》是一本真实的书,讲述我经历的往事,但不敢说精彩。闲书在手,抽空看看,或许会获知不少您有兴味的趣闻和逸事。

宋广礼

2017年5月

内容推荐

一位80岁的老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本40多万字的回忆录,应该说不太容易,但是他做到了。这是一部自传体、纪实性、自由风格的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对往事的简单回顾,更是这位可敬的老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设计以及沿途的拼搏的总结。

《80一梦》讲述了作者宋广礼童年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的幸福生活、参军读大学的美好回忆、做航天人的骄傲、当翻译的荣耀与苦衷,还记录了广播编辑、记者生涯中的种种见闻、感悟,令人大开眼界:探访了卫星发射场,亲临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游历吐鲁番、镜泊湖、泸沽湖、海螺沟、九寨沟、庐山、三清山、泰山、黄山等,考证了走婚、怪坡等奇特社会和自然现象,访问苏联时见识了一棵由150多个国家共同培育的“友谊树”,访问日本时乘坐“紫罗兰号”客轮在海上航行三天三夜,在澳大利亚吃“腻”了鱼虾等海味,在新西兰公交车上“抓”新闻……

编辑推荐

《80一梦》是作者宋广礼人生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人的一生并不都像一场梦,梦想也不一定反映你的全部人生。作者人生的80个春秋,29200个日日夜夜,可以说是由若干个多姿多彩的梦串联而成的,它像一幕幕写实的动画,构成了作者完整的但有缺憾的人生轨迹。美丽的梦想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若隐若现,也有的完全化为泡影,这乃是人生之必然规律,谁都不能例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80一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广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65383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2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2017154908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