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苑交游(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倪贻德有三部艺术随笔式的文集,分别是光华书局的《艺术漫谈》(1928),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画人行脚》(1934)和《艺苑交游记》(1936)。这三部文集既有利落的艺术评论,又有潺潺的心曲与行述,还有时代人物的谈屑与白描。透过这些文字,不仅可以接近倪贻德,还对了解现代艺术在民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有非凡的意义。而诸多文字在今天读来,仍旧风采斐然、富于启迪。

《艺苑交游》辑录了这三部文集以及作者一些零散的随笔文字。

内容推荐

本着尊重和重现历史风貌的编辑原则,《艺苑交游》的前三小辑——“艺苑交游”、“画人行脚”、“艺术漫谈”即照录了三部文集的内容;第四辑“画室漫步”,则是从倪贻德零散的随笔文字中编选而出的。

《艺苑交游》由倪贻德所著。

目录

◎艺苑交游

序·003

决澜社的一群·005

南游忆旧·013

画像的故事·022

记几个美术青年·034

关良·043

王道源·051

号外新闻·061

刘狮印象记·070

◎画人行脚

前记·077

画人行脚·079

佛国巡礼·088

虞山秋游记·096

岁暮还乡记·115

苏游漫笔·126

南国行·143

海上中秋·152

香港印象记·158

◎艺术漫谈

论裸体艺术·165

艺术之都会化·172

近代艺术的趋向·179

新的国画·185

抒情的绘画·190

安乐宫观画述感·194

评晨光美术会第三届展览会·202

看了万国美术展览会后·210

印象派运动之先驱者·215

印象派的理论·220

女性与艺术·224

画家窦迦·229

批评与创作·232

作者与观众·234

艺术家的孤独·237

艺术家的生活问题·240

天才与艺术·243

立方主义·245

稚拙美·248

旅杭杂感·251

◎画室随笔

秋夜书怀·259

艺术家的春梦·262

道村通信·265

东海之滨·273

樱花·284

决澜社宣言·290

野兽主义研究·292

现代绘画的精神论·300

现代绘画的取材论·307

群像论·318

刘海粟的艺术·325

谈谈洋画的鉴赏·331

新写实的要点·339

画室随笔·344

画室漫步·353

西洋山水画技法探讨·357

艺术的欣赏·365

关于西洋画的诸问题·371

忆重庆·375

谈徐悲鸿先生的素描·378

如何正确地对待模特儿·385

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389

把水彩和速写提高一步·401

读潘天寿近作·411

罗马尼亚画家博巴·417

编后记·421

试读章节

南游忆旧

南方的旅居,已经是五年以前的旧事了。但那白云山的雄姿,荔枝湾的情趣,珠江的夜月,长堤一带的繁华景象,以及带了一种南国的哀调的歌声,到如今还是忘怀不了。尤其是那几个朝夕相聚的伴侣,在艺术上所走的道路虽然不同,然而能互相了解和认识的友人,在这风雨肃飒的秋夜,是常常会想起他们的面影来。他们,都是曾经为了中国的新艺术运动尽过力的人,而现在,或许还在继续努力,或许是消沉下去了,因了远隔在云山重重之外,我无从探听故人的消息,这里,我只想写一点当年的印象而已。

原来这几个画友,在到广东去以前,是早已在上海相识了的旧友。所以在异地相逢,就更加团结起来,在当时南方的艺术界中,好像是形成了一种新势力的样子。其中如陈宏,就是在上海时过从最密的友人。陈宏在最近的艺坛上虽然很少有人说起他,然而有过一个时候,他是颇为一般美术青年所信仰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他出现在上海的艺术界里。因了他的姿态和服装有了一点特色,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家的注意。他的面貌十分显出南国人的特征,棕黑色的皮肤,大而乌黑的眼睛充满男性的精力,短小精悍的体格,走起路来总是一跳一跳的。尤其是他那老是戴在头上的法兰西式的便帽,和一件宽大的外衣,显出他独自的样式来。大约是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度着工读生活的缘故,所以他总带着一点工人的色彩,粗大的手足,坚强的肌肉,素朴的洋服,他很像一个现代的机械工人的样子。本来一个画家也等于一个工人——油漆工人,画家和工人并没有怎样显明的区别吧。

最初看了他的作品,也使人像是换了一种口味的样子。原来在当时上海的许多洋画家,他们大都是受了印象派的影响,在画面上爱涂鲜艳夺目的色彩,以表示外光的强烈,而陈宏的画却完全有相反的灰色调子。他常常用了细小而轻松的笔触,组成以鼠色为基调的画面,而在这灰色调中,偶然有一二处地方,涂着一些冷而艳的淡红和浅绿,远看过去好像是一幅素描的着色画。他画中的女性,都好像是带着一种感伤的忧郁的神情。你如果要说他的作风是像西洋名家中的哪一个,那么我可以说是有些像法兰西的梦幻画家加里埃尔(Carrier,1824—1887)的。加氏的油画,一看是只有浓淡明暗,而没有色彩的,但你如再看下去,却含着深长的情味和色调。我们的陈宏的作品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所以你若对于那些浓紫艳红的印象派风的作品看厌了之后,再去看看他的作品,便能把你的因刺激而感到疲劳的眼睛重新清新起来,而感到安静和平的趣味。虽然这样的画多看了也容易使人沉闷。

他是一个可惊的努力家。常常看见许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画家,当他在留学时代,固然很努力于制作,而一到回国之后,或是因了环境的不良,或是因了得到名誉而自满,便从此搁笔停止,像这样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而陈宏却不是这样,他虽然处在艺术空气非常薄弱的环境里,却是没有一天和画笔颜料离开的。而他的作画的最好的对象,便是那吕班路上的法国公园。这法国公园的风景,实在也太平凡而人工的,毫无一点大自然的伟大的感觉,作为无聊时候散步的场所固然相宜,而作为风景画的对象,实在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偌大的上海市里,要找寻那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实在很难,这法国公园可说是沙漠中的一点草原了。因此,我们的画家陈宏,就选中了这地方,常常背了画具,到那地方去制作。不论是池水的一角,不论是小径的一曲,或是绿树几丛,或是野花几簇,都成了他画中极好的对象。从落英缤纷,芳草满地的阳春,一直到枯木积雪的残冬,从朝阳初出的早晨一直到日落的薄暮,那四时的景色,那朝暮的情趣,几乎无不收入在他的画中了。

他在作画之外,唯一的消遣便是饮咖啡,饮咖啡,已经成为一般西洋留学生的普遍嗜好。然而在外围——尤其是巴黎,听说上咖啡馆的意义,除了饮咖啡本身之外,那咖啡馆里的情调,是更具有深厚的艺术趣味的。而在中国,这风气到如今还没有盛行,上海虽然也有许多中国人所经营的咖啡店,然而大都是兼营糖果业的,走进去恶俗不堪。至于外国人所开设的,如霞飞路上的几家,富丽是够富丽了,但艺术的趣味还谈不到。所以我觉得,在中国上咖啡馆,倒还不如坐纯粹中国式的茶馆有风味。但我们的画家陈宏,他为了要过他的咖啡瘾,每天非去坐一两钟点不可的,有时也邀了友人去座谈大半天。

就这样的每天作画,喝咖啡,在不调和的环境中,度着他独自的艺术生活。一直到他回返广州,也还是始终如一地奉行着。他可以说是一个最忠实的艺术信徒吧。

其次是丁衍镛氏。这位画家,在上海的时候是曾经有过他的极盛时代的。当他刚从日本回来,和陈抱一氏在江湾路上创办中华艺大的时候,颇受一部分的美术青年的拥护,甚至有誉为中国最前进的青年画家。在他的《自述》(曾载《艺术旬刊》)里,也十分的表示了他的自命不凡的气概。现在我把它劄录几节下来,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的研究艺术的经过。

P13-16

后记

为倪贻德先生编一本书,是我著写《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时就已经萌生的想法。

《民国美术先锋》关于倪贻德的专文标题叫“无法蜕变的秋蝉”。“秋蝉”是倪贻德先生的自喻,生发于1924年3月27日的上海,显露于小说集《玄武湖之秋》的《致读者诸君》一文中。文中提到,秋蝉尽管是在败叶中待毙的,但它的悲鸣也不是想求人同情的——它知道悲鸣是徒劳的,它对享乐是弃绝的,更愿意高洁地蹈此一生。

写作此文时,倪贻德只有23岁,而这也像极了他的人生。

45年后,68岁的浙江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倪贻德在经历了捆着草绳游斗后,被发配到浙江桐庐接受劳动改造。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身体极度虚弱的他跟同伴说:“我割不到头了,可能要死在田中间了。”

病倒的他被送回杭州家中,稍见好转又被抬到学校经历了一次批斗。此后,他再也无法进食,终于绝望而去。

而“秋蝉”前的定语——“无法蜕变”,则是对倪贻德的性格特质的描摹与修饰。乏于城府、坦诚、多情,极具作家的敏感和艺术家的傲骨,构成了灵肉生动的倪贻德,这一切在流转的岁月中几无改变;而他的绘画,也一直有着坚实、统一的内在肌理和线索,其创作风格没有随着时代和意识形态的转向发生功利化的摇摆——在艺术上,他有太充分的洞察力,他知道什么该变,什么不能变。

翻检他的一生:在1920年代,他是启蒙文学最重要的社团——创造社的“中间分子”,他的文风颇有郁达夫之味,却常载着玫瑰色的好梦;1930年代,他是发出“现代艺术先声”的美术社团——决澜社的缔造者,在色线形之间,做着前卫而唯美的表现;1940年代,他是新写实主义的践行者,是接收国立杭州艺专的军代表;即使到了人生渐趋黯淡的1950年代,他也是《美术》杂志的创办者、美术理论界的权威。

除著有《玄武湖之秋》《残夜》《百合集》《东海之滨》等小说散文集之外,倪贻德更多的文字集中于对西方艺术的译介,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的先驱,是论著最多、编著美术教材最多的理论家和教育家。1949年前,各大书局均出版有倪贻德的理论著译:中华书局有《西洋画法纲要》(1935)、《西画论丛》(1936)、《西画论丛续集》(1937);开明书店有的《现代绘画概论》(1934);商务印书馆有《西洋画派解说》(1937)、《西洋画研究》(1938)、《油画研究》(1941),《水彩之新研究》(1948);光华书局有《水彩画概论》(1926);现代书局有《西洋画概论》(1933);北新书局有《北新水彩画》(1933)、《北新图画(一、二、三)》(1932—1933)、《高中美术教本》(1934);现代书局有《西洋画概论》(1933)等。

而相对于充满抒情意味的小说散文和较为专业艰深的理论著译,倪贻德还有三部艺术随笔式的文集,分别是光华书局的《艺术漫谈》(1928),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画人行脚》(1934)和《艺苑交游记》(1936)。这三部文集既有利落的艺术评论,又有潺潺的心曲与行述,还有时代人物的谈屑与白描。透过这些文字,不仅可以接近倪贻德,还对了解现代艺术在民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有非凡的意义。而诸多文字在今天读来,仍旧风采斐然、富于启迪。

而这三部艺术随笔集也构成了本书的编选基础。本着尊重和重现历史风貌的编辑原则,本书的前三小辑——“艺苑交游”、“画人行脚”、“艺术漫谈”即照录了三部文集的内容;第四辑“画室漫步”,则是从倪贻德零散的随笔文字中编选而出的。

在编选的过程中,我的同事和助手冯琳、王洲宏、崔禾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与我共同圆了一个“梦”。

这也是一个纠合了敬仰、感叹、发现、重光等多种情感和情绪的梦。

臧杰

2012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苑交游(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倪贻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93913
开本 32开
页数 4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36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