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中学生思辨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中余党绪老师选择了九本名著,聚焦人生路上的九个问题,以此来阐述其理解的“经典名著中的人生智慧”。在写作过程中,也有意将九部名著的内容关联起来,尽可能形成一个互相照应、彼此互文的关系。

全书从思辨性阅读入手,改进阅读教学,破解高中阶段阅读低效的难题,冲破阅读定势,打开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内容推荐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中余党绪老师选择了九本名著,聚焦人生路上的九个问题,以此来阐述其理解的“经典名著中的人生智慧”。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将九部名著的内容关联起来,尽可能形成一个互相照应、彼此互文的关系。比如,从鲁滨孙关联到唐僧四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确有相通的一面;从《三国演义》的政治野心家关联到《红与黑》的个人野心家,由此可更好的理解“野心”的内涵;从《复活》的忏悔与《悲惨世界》的宽恕,关联到《水浒传》的复仇哲学;从《哈姆莱特》关联到《俄狄浦斯王》,因为它们都涉及关于“命运”的话题。当然,这种关联有明,有暗,有直接,有间接,也算是一种理解吧。

目录

序一 于漪

序二 孙绍振

前言 余党绪

一、流浪与穿越:《鲁滨孙漂流记》

 1.一个历险者的故事

 2.在求生与找死之间

 3.冒险,超越凡俗的起点

 4.做个行动的巨人

 5.活下去,这就是意义

 6.生存智慧

二、成长与选择:《西游记》

 1.一个降妖伏魔的故事

 2.是历险记,也是成长史

 3.成长,不可复制

 4.唐僧不辱使命

 5.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6.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享受成长

三、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

 1.一个群雄争霸的故事

 2.一群野心家

 3.刘备的道德焦虑

 4.性命与名节

 5.梦断帝王师

 6.误读知多少

四、野心与尊严:《红与黑》

 1.一个野心家的故事

 2.野心笼罩人生

 3.自卑与自尊

 4.三种活法

 5.幸福在哪里

 6.尊严是生命最后的屏障

五、反叛与规驯:《水浒传》

 1.一个江湖行走的故事

 2.就是不服你

 3.野性的规驯

 4.善与恶

 5.超越江湖与庙堂

 6.告别暴力思维

六、使命与命运:《哈姆莱特》

 1.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2.王子的使命

 3.延宕的复仇者

 4.权力魅影

 5.成长的悖论

 6.一千个哈姆莱特

七、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

 1.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

 2.奥德修斯式的历险

 3.恶之花

 4.冉阿让的爱

 5.良知

 6.在苦难中呼唤

八、堕落与拯救:《复活》

 1.一个关于堕落的故事

 2.堕落是个慢性病

 3.羞愧的瞬间

 4.谁救谁

 5.如此荒谬

 6.带自己走出泥泞

九、命运与担当:《俄狄浦斯王》

 1.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2.斯芬克斯之谜

 3.命运是什么

 4.就是不认命

 5.人是折翼的天使

 6.戏如人生

后记:让智慧启迪人生

试读章节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前七回是第一部分。写美猴王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终被镇压,集中叙述孙悟空与天斗、与地斗、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经历。他破石而生,“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在社会关系上本来就是自由的。但他不满足于此,希望“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彻底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获得生命的绝对自由。因此与冥王发生冲突,并由冥界闹到天庭,发展到大闹天宫,最后被镇压在五行山下。

第八回至第十三回主要写取经的缘由和筹备,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等情节。其中很曲折但也很俗套的,就是唐僧的身世。唐僧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恰逢相府小姐满堂娇抛绣球配婚。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时间,人生风光无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灾祸,赴任途中,遭遇水贼刘洪,刘洪杀死陈光蕊,霸占了满堂娇,冒充陈光蕊去做官。满堂娇已身怀六甲,含羞忍辱,生下一个男婴,抛在江中。男婴漂流到一座寺庙前,被老和尚收养,起名江流儿,这就是后来的唐僧。最后,有冤洗冤,有仇报仇,这样的故事大都如此,司空见惯。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叙述曲折的取经过程。在这个部分,唐僧收悟空为徒,又在悟空的帮助下,收服了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修成正果,完成取经大业。其中,很多情节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如“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子母河受孕”“西梁女国招婿”“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盘丝洞险遇蜘蛛精”“比丘国拯救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陷空山无底洞老鼠精逼婚”等。

取经途中的妖魔鬼怪,动机各异。有要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的,如白骨精、黄毛貂鼠精;有贪图唐僧美色欲与之成亲的,如李天王的干女儿老鼠精,琵琶洞内武艺超群的蝎子精等;还有寻仇的,如牛魔王与罗刹女。牛魔王与悟空是义结金兰的兄弟,却因为红孩儿的事反目成仇,在火焰山与悟空好一番争斗。好在这夫妻二人最终皈依佛门,隐姓埋名,修身养性,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从妖怪的来历看,有自然生长的精怪,如白骨精,本是一堆粉骷髅,乃僵尸成精;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分别是黄毛虎、白毛鹿和羚羊成精;琵琶洞的琵琶精,乃蝎子修炼成精;荆棘岭木仙庵的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劲节十八公,分别是柏树精、桧树精、老竹精、松树精,他们与唐僧谈玄论道,吟花诵月,颇为风雅。只因杏树精对唐僧一见钟情,欲与之成亲,才被八戒一顿钉耙灭掉。还有巨蟒怪、蜘蛛精、蜈蚣精、犀牛精,都属此类。

另一类妖怪则是天界、佛界中人,因违反天条而流落人间作恶。如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本是为太上老君看守金炉和银炉的童子;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原本是东来佛祖弥勒佛面前司磬的小童子;狮驼洞的三大王大鹏怪,按辈分还算得上如来佛祖的舅舅。

更多的妖孽则是由天界或佛界的动物变幻而成。黄风怪本是灵山脚下的黄毛貂鼠,因偷了琉璃盏中的精油而畏罪潜逃;乌鸡国的全真道人,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通天河中的灵感大王,乃是观音“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金兜洞的独角兕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青牛,趁牧童打盹私自下凡;朱紫国獬豸洞的赛太岁,乃观音胯下的坐骑金毛犼;八百里狮驼山狮驼洞的狮王和象王分别是文殊坐骑青狮和普贤坐骑白象;比丘国的国丈,乃是南极寿星的坐骑白鹿,趁寿星与人下棋逃下凡尘;天竺国的玉兔精,本是广寒宫捣玄霜仙药的玉兔。

在《西游记》中,对自然成精的妖魔鬼怪,大都是“除魔”,打杀了事;对后一类妖怪,或是因为造孽深重被贬下凡,或是佛祖考验取经队伍设下的圈套,对它们多是“降妖”,降服了交还给原主人,或者收归天庭,让他们赎罪自新。

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师徒四人一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二靠在仙界佛界天上地下的广泛人脉,三靠幻化无穷的法术,四靠无坚不摧的兵器。斗战的模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是妖怪出手,唐僧受罪,徒弟们轮番上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搬救兵。天上地下,任我遨游,结果都是降妖伏魔,皆大欢喜。小说情节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但因小说奇幻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瑰丽绚烂的描写,读来并不叫人疲倦。这也是《西游记》的一个艺术魅力吧。P41-43

序言

余党绪老师“中学生思辨读本”丛书即将出版,嘱我写序。有幸先期阅读,于深受启发的同时,敬意油然而生。在当下急功近利之风劲吹的日子里,能静下心来坚持十多年研究高中阅读教学,并作切实的改进,使学生实实在在受益,很是难能可贵。

阅读是一种心智锻炼。读现代人的书,可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家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是青年学生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阅读的量与质直接影响他们心灵发育的状况。有人如此判断: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此话寓意深刻,一点不假。然而,由于较长时间应试教育的作祟,育书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现象比比皆是。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对分数顶礼膜拜;说的是阅读重要,行的是题海战术,对考点奉若神明。在功利氛围浓重的情况下,要破解阅读教学中难题,是要有点勇气、执著精神和仁爱之心的。

首先是勇于直面学生阅读状况的现实。尽管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高中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事实上与此相差甚远,有些只读片段,只做题目,不读书。教材阅读量又有限制,每册仅六七万字。阅读贫困,何来文化积淀?何来视野?何来识见?何来语文素养?阅读量不足显而易见,阅读的质、阅读的方式也令人担忧:低水平重复,在文字表面跳荡的“浅阅读”,从应考派生出来的机械化阅读模式等,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不仅无益,而且在有意无意间产生负面影响。余党绪老师对此了然于胸,从思辨性阅读入手,改进阅读教学,破解高中阶段阅读低效的难题,冲破阅读定势,打开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说说方便,做起来绝非轻而易举。需要时日、精力与智慧,没有十数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是难以见到成效的。

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读什么,怎么读,影响他们价值取向的选择,思维力的锻炼与发展,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知识、能力向上向善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因此,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出发,余党绪老师以思辨性阅读为抓手,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阅读杂文佳品。杂文是作者思想根基与文化底色的生动反映,文字特色鲜明,尺幅能起波澜,千字可兴风雨,学生坚持阅读其中作品,内心在受到思想穿透力冲击的同时,思维方式获得锻炼,还享受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快乐。二是阅读经典。经典是历久弥新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精华,自然的魅力、社会的奥秘、生命的密码、人生的智慧均寓含于其字里行间,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不尽的启迪,组织学生切实读几本经典,不是附庸风雅,不是装门面,而是静下心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来回数遍,从中吸取养料,滋养心灵。中学阶段以此作人生的奠基,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追求高尚,憧憬理想,终生受到教益。三是阅读“万字时文”。徘徊于精巧的“心灵鸡汤”式美文的阅读,学生写作不仅容易模式化,更容易视野狭窄,胸中无时代风云激荡,无多彩文化赏析、滋润。精选“万字时文”组织学生阅读,上百万字的佳文进入学生的眼帘,进入学生的心田,文化视野得到大大开阔,思维力获得发展,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四是阅读古典诗歌。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是炼字炼句的高标,更是抒写生命的本真,人性的本色。引领学生进入此瑰丽的宝库,他们会从驰骋的想象、充沛的感情、鲜明的形象、深邃的思想和音乐般的语言中,感受到优美、动人、鼓舞、力量。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之后,会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余党绪老师组织学生读诗,不仅披文以入情,而且引导学生由情而入“理”,以“理”的观照,突破“情”个体的局限。古典诗歌思辨性地阅读,别有一番生命感受与心灵体验。

四卷阅读作品,单是选择就需花费大量精力。博览才能做到约取,其中的筛选、剔除,要有眼力,有识见,不仅作品本身要反复比较,多方衡量,更为重要的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内在需求这把标尺。既尊重今日学习的现实,又瞻望明日长足发展的需要,铺几块扎扎实实的基石,让学生今日走得稳当,明日更能大步前行。这种十几年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实践,支撑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热切期盼,对莘莘学子的仁爱之心。

这种阅读教学的改进一扫我说你做的陈腐气,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比如杂文卷文后点评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争议的产物;经典名著阅读指导的撰写,让学生分享阅读的智慧,分享教师的人生;时文阅读中学生俨然是主角,他们写摘要,写读后感,写评点,还要写5000字的时文综述,逻辑思维得到大锻炼,对文章宏观把握与掌控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文后附的“读点”就是师生共同阅读的感悟和创造。至于诗歌卷思辨性阅读指导是教师和工作室学员的共同创造,学生要读,提高阅读的量和质,青年教师更要读,率先垂范,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古今中外的佳作珍品具有巨大的魔力,亲近它,热爱它,人会改变自己,心灵会辉煌起来,语文会高雅起来。不说别的,单读一读这四卷书,就可感受到一届届高中生在专心阅读,用心思考,精心表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进步,在成长,一扫人间低俗之气,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希望以书为伴的美丽风景线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之中。

后记

让智慧启迪人生

余党绪

很久以前,读过一篇小说,名叫“飘逝的花头巾”。主人公是个美丽的女大学生,多少年过去了,还清晰地记得她系在船舷上的那条花头巾。小说的后来,她变了。为了让人刮目相看,为了挤进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子,她拼命背诵“人名词典”,桌上刻意摆着几本名著,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学养和风雅。显然,小说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爱慕虚荣、附庸风雅的人。

我对这个故事记忆犹新,恐怕与小说中的这个“阅读”的细节相关。那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时代。一首小诗,一篇小说,一本新上市的名著,都能迅速成为奔走相告的新闻和街谈巷议的话题。正是有了这样的背景,这个女学生的行为才显得有些荒唐,有些刺目:她动机不纯。

想一想自己,何尝没有过这样“不纯”的念头?那是一个以读书、读名著为时尚的年代。15岁的时候,我读了《红与黑》。书被读得无影无踪了,但我还清晰地记得它的封面,暗红色的,当时关注的是司汤达这个作者,译者是谁倒没在意。后来留心比照了一下,想必是罗玉君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的那个本子。那段时间,我把于连挂在嘴上,只要与人说话,就想炫耀一把。同龄人的羡慕,师长的赞赏,确实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至于书的内容,那时处在青春期,恐怕用心多在于连的爱情冒险上。当年的读物十分稀少,一本《红与黑》算是稀罕之物,我从前往后读,从尾往头读,从中间往两边读,随手翻着读,专找有玛蒂尔德的地方读……终于有一天,书散架了;终于有一天,有些页码失散了;终于有一天,再也找不到书的踪迹了。好在于连已经活在了我的心中,虽然不明白他为什么选择死亡,还是为了他谜一样的人生而伤神。

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颗于连一样的野心,那个“飘逝的花头巾”想必也有于连一样走进“巴黎客厅”的梦想。到现在,我还是很难说清于连在阳光下走上刑场的逻辑,但于连的人生轨迹和他的心路历程,却刻在了我的心里。“野心”与“尊严”的较量,这是我对于连人生的理解。人都不是安分守己的,每个人都在突破各种有形的藩篱,无形的禁锢,为自己的野心而狼奔豕突。只是,这条荆棘丛生的路上,有太多的迷惘,太多的沟壑,太多的歧路,稍有不慎,便把自己给弄丢了。有时候我想,于连短暂的一生,就是为了用最集约、最耀眼的方式来展示青春的苏醒与沉沦。《红与黑》常常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经典台词:有些鸟儿是笼子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了。可惜的是,于连最终还是死在一个笼子里。

一个人一生能读多少书呢?随便翻翻的肯定不少,但说用心读,反复读,并浸淫成自己血肉的,恐怕就有限了。以前羡慕陈寅恪、钱锺书这些博览群书的人,怎么想都不明白,他们竟敢夸下海口,说这世界上已无书可读了。人们对“无书可读”有各种解读,就我而言,我倒坚信,书是上苍的恩典,绝不会让一个爱书的人产生无书可读的遗憾。总有一颗灵魂让你震撼,总有一种智慧让你欣悦。那些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又欣悦了一个族群又一个族群的,便是被我们称之为“经典”的东西。

我与书的缘分,因为职业而固定了下来,就好像由恋爱而成为婚姻。读书、教书,偶尔写点书,成了我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交人要交伟大的人,读书要读伟大的书,而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捷径,便是读经典名著。我主张经典名著要进课程,进课堂,进教学,就是因为我看到,人生的智慧,生命的密码,生活的真谛,虽然因人而异,却都储存在经典的字里行间。

经典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智慧的对话者。人们常把经典比作“教科书”,在我看来,经典首先是一个对话者,它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与之对话的那个对话者。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便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遇到了什么样的人,你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读经典,一直有个卑微的念头,希望自己的心智能够配得上经典。当然这也就有了另一个发现,有些所谓的经典似乎渐渐配不上我的心智了。这让我惶恐,却也让我欣悦。

十多年前,开始为学生开设经典阅读课。我相信,引着学生在高中读上三五本经典,总会有其奠基意义的;而读法,也从早期的注重知识与解构,转向了对人生图像和生命形式的思考。读《鲁滨孙漂流记》,一起思考“流浪与穿越”的情结;读《西游记》,一起思考成长的路径与成功的意义;读《三国演义》,思考那些“图王”者们在功名与道义上的抉择;读《复活》,讨论的却是生命的堕落与自我的救赎……人生的阶段各个不同,生命的境遇各自有别,在同一部作品中,每个人都能寻获自己的表达,都能得到智慧的启迪。因此,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陪伴者”,我的任务就是陪学生一起读几本名著,一起思考几个人生问题。而名著的选择,就是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最能揭示某个人生问题的经典。比如,揭示“功名与道义”的冲突,首选《三国演义》;谈论“命运”与“责任”,《俄狄浦斯王》是个最“集约”的选择;而要理解“苦难与罪恶”,我想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悲惨世界》……

人生与经典,总有些同构。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感慨万千。在野心与尊严的较量中我的游移和失落,在野性的规驯中我的叛逆和降服,在命运与选择中我的悔恨与挣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与其说我与学生分享的是一部著作,还不如说分享的是我的人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生命才散发出了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文意义。而我的学生们,在共享我的体验时,也或多或少给了我智慧与力量。我一直觉得,师生是一种彼此见证的关系:我见证你的成长,你见证我的衰老。这就是缘。

我选择了九本名著,聚焦人生路上的九个问题,以此来阐述我理解的“经典名著中的人生智慧”。在写作过程中,我也有意将九部名著的内容关联起来,尽可能形成一个互相照应、彼此互文的关系。比如,从鲁滨孙关联到唐僧四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确有相通的一面;从《三国演义》的政治野心家关联到《红与黑》的个人野心家,由此可更好的理解“野心”的内涵;从《复活》的忏悔与《悲惨世界》的宽恕,关联到《水浒传》的复仇哲学;从《哈姆莱特》关联到《俄狄浦斯王》,因为它们都涉及关于“命运”的话题。当然,这种关联有明,有暗,有直接,有间接,也算是我自己的一种理解吧。

在成书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诸多好友的帮助,尤其是唐秋明、石海红、史文、周赟、徐芳、孔超琼、陈晓琼等人,在初期的研讨中,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何勇、易英华、张少杰等编辑的倾力付出。

更要感谢于漪老师与孙绍振老师慷慨作序。于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孙老师是重量级的大学者,我对他们,高山仰止,心向往之。请他们作序,固然是希望我的阅读理念能得到他们的肯定,但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思辨性阅读,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头巾。忘记了那个女孩的花头巾是丝绸的,还是棉布的,或者其他什么材质。它会飘到哪里去呢?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贫困,何来文化积淀?何来视野?何来识见?何来语文素养?阅读量不足显而易见,阅渎的质、阅读的方式也令人担忧……余党绪老师对此了然于胸,从思辨性阅读入手,改进阅读教学,破解高中阶段阅读低效的难题,冲破阅读定势,打开阅读教学的新局面。这种阅读教学的改进一扫我说你做的陈腐气,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

——著名语文教育家 于漪

余党绪老师引起我惊异的是他的文本分析能力,他在写作上的逻辑展开能力,甚至于他在一些观念上的突破能力。他显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线教师与一般文学批评家不同,其任务不仪仪在理解,而且在于将理解转化为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难得的是,他建构了相当可行的操作程序。

——著名文学批评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孙绍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中学生思辨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党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58832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4259599
中图分类号 G634.33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7: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