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传世格言(全彩精华版)/国学四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格言无疑是最具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模式的精神产物。

短小精悍、哲思焕发是格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朗朗上口、短洁明快是格言的艺术魅力,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是格言的内在本质。

此次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华传世格言》,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著作中,遴选出与现代人生活情趣相关的条目,分为格物、成事、处世、人心、修德、交友和养生等板块,分门别类地对这些格言进行解读。为了让大家能够迅速掌握格言,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特地设立出处、释义和延伸阅读等条目。

内容推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格言无疑是最具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模式的精神产物。

此次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华传世格言》,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著作中,遴选出与现代人生活情趣相关的条目,分为格物、成事、处世、人心、修德、交友和养生等板块,分门别类地对这些格言进行解读。

目录

格物篇

一尺之捶,曰:取其半,万世不竭。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圣人干虑,必有一失;愚人干虑,必有一得。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不目坚乎,磨而不磷;不

曰:白乎,涅而不缁。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柔弱胜刚强。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

饥者不愿干金,而美一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

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曰中则昃,月盈则食。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先目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处世篇

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辞,班输不能磨斯言之既玷。

唯善人能受尽言。

慎于言者不华,慎于行者不伐。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闻荣誉而不欢,遭忧难而不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人生何谓富?山水绕吾庐。人生何谓贵?闭户读我书。

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知己之自为也。

花开笑春风,却被风吹落。自无坚贞性,但怨风轻薄。赖有护花幡,众芳得所托。恐此亦偶然,莫便矜灼灼。

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非宅是卜,维邻是卜。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

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成事篇

智若禹汤,不如尝更。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一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虑者。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不远复,无祗悔。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以死心处死地者成,以生心处死地者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敬则未有不胜者矣,不敬则未有能胜者矣。

昼之所为,夜必思之。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三思而后行。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成大功者,不小苟。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西旌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时未至而为之,谓之燥;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

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

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射幸数跌,不如审发。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人心篇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人情轻似土,世情险于山。

才乘一线凭云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世事波上舟,沿涸安得住。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共患易,共利难。

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冶容色者侮之招,丽服饰者盗之招,多才能者忌之招。

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干万盘。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贱曰: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遇事则委难以责人,事平则抑人以扬己。

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誉生则毁随之,善见则怨从之。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十履而一跣,则跣者耻;十跣而一履,则履者耻。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

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

同其心者可异事,异其心者必不可以同事。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修德篇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德立而百善从之。

有源之水,寒冽不冻;有德之人,厄穷不塞。

人生在世,无德以表俗,无功以及物,于禽兽草木之不若也。

夫人之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

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

以德服人者,终心悦而诚服也。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

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呜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逊。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

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

心无愧怍,则无人而不自得;心无贪恋,则无往而不自安。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智而为私,不如愚而用公。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斯不信。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有过而讳言,适重其过;因言而遽改,适彰其美。

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

交友篇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

人生交分耻苟合,贵以道义久可要。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

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而失听。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与不期众少,期于当厄;怨不期深浅,期于伤心。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与正人处则目习于正,如行康衢,自不为偏岐所惑;与邪人处则目习于邪,如由曲径,往而不返,不觉如荆棘中矣。

与邪佞人交,如雪人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久要不可忘,薄终必所尤。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不打不成相识。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见义必许死,临危当指。

父有诤子,不行无礼;士有诤友,不行不义。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

相啕以湿,相濡以沫。

适心者交浅而爱深,忤神者接久而弭乖。

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试玉要烧三曰:满,辨材须待t年期。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养生篇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

安人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人以谷气为主,是以得谷者昌,绝谷者亡。

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

美食无使餍,餍则不能受。

饮食五味,养髓、骨、肉、血、肌、肤、毛发。

衣锦食鲜,非所以延年;服粗餐粝,聊可以卒岁。

食淡精神爽。

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久长之理是可以养寿也。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

万物皆有其味,调和胜而真味衰矣。

畏殆啖蔬菜,如读渊明诗,清腴有至味,舌本生华滋。

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

食毕漱口,食后啜杯茶,食讫以手摩面,食后行百步,食饱摩腹,仰而呵气。

养生当论食补,冶病当论药攻。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补丸散,为阴气尚未足,阳气尚盛之故也,特宜慎之。

耳鸣宜须补肾,目暗必须治肝。节饮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

谷菽菜果,自然中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曰:清爽,所补不小。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煮粥用新米,香甘快胃。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成;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不乐损年,长愁养病。

乐太甚则阳溢,哀太甚则阴损。

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

食不语,寝不言。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试读章节

一尺之捶,曰: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

“一尺之捶,曰: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曰: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

《天下》以篇首二字命名。“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在“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代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一方不予以堵塞,另一方就不能流淌;这一方不予以阻止,另一方就不能通行。原是指要塞止佛、老之道,以便使儒道得以流行。现常用来说明不抑制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就不能树立起来并发扬光大。

《原道》是唐宋首席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批驳、斥责佛、老,推崇、宣扬儒家的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原”,在这里作动词用,有探讨、推究的意思。韩愈就是要通过他的“原”,通过他的探讨和推究来阐扬、光大儒家的“圣人之道”,并对佛道两教予以严正的诘难与训斥。韩愈所遵从、所褒扬的“道”是儒家的这个“道”,而不是老子的那个“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屈原《卜居》。

一尺可能会成为短的,一寸可能会成为长的;任何事物都有不足的成分,聪明的人也有他不能了解的。原指占卜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所疑惑的问题。后用以说明事物互有长短,各有利弊。

《卜居》篇中写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恶颠倒的一连串疑问,然后詹尹表示对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只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显然,《卜居》并非真的问卜决疑之作,只不过设为问答之语,以宣泄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而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老子》五十八章。

正常的事可变成奇特的,善良又可变成妖孽。说明正、善会向其对立面奇、妖方面转化。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认识,是对辩证法的一大贡献。但他忽视条件的作用,使其辩证思想不能正常发展。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天地间一切事物就这样成败交替,阴阳个曰:勿,内福相倚。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圣人上千次地考虑,必定有一次失误的时候;愚笨的人上千次地考虑,总有一次得当的时候。

《史记·淮阴侯列传》又作:“智者干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以“干虑一得”用作自谦之词,也以“千虑一失”告诫人们不要自恃聪明而不谨慎,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二章。

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形成。意谓事物都有对立面,互相依存。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生:由相互对立而产生。相成:由相互对立而形成。

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很容易理解为有可以生无,难和易可以互相转化——因为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实,这或许是片面的。在平地骑车是省力的,我却要骑得很慢;在上坡骑车是困难的,我却要骑得很快。不是不理解事物的客观情况,也不是不了解顺应地利的重要性。就如开车爬坡的时候,需要把发动机的转速降下来,而不是加转速。所以,是的,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上来说,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和无,难和易,都是事物某个特定时刻的状态。我们要研究它,不应该局限于这样的表象,而应该通过这些现象来挖掘其内在的关联和本质。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挖掘事物间的相互关联,合理安排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举重若轻,就是游刃有余。这正是“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之为易,其难也方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朝梁代范缜《神灭论》。

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失去,精神也就消亡了。说明精神从属于形体,它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

范缜的《神灭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P10-15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格言无疑是最具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模式的精神产物。格言,既涉及政治经验、治国方略、大千世界、管理方法等精神理论,也涉及民族精神、哲学智慧、物理人情、科学思想等深层次的东西。事实上,从人们关注格言的那一天开始,格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短小精悍、哲思焕发是格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朗朗上口、短洁明快是格言的艺术魅力,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是格言的内在本质。格言,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早巳化为中国人社会意识的一道潜流,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道德情操、行为准则、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早已融为一体。纵观历史,放眼未来,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渴求在这些精神财富之中获得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来懂得人生,来完善自我,来成就事业……

此次出版《中华传世格言》,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著作中,遴选出与现代人生活情趣相关的条目,分为格物、成事、处世、人心、修德、交友和养生等板块,分门别类地对这些格言进行解读。为了让大家能够迅速掌握格言,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特地设立出处、释义和延伸阅读等条目。一则帮助读者开拓眼界,增强可读性,二则帮助读者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其实用性。出处简洁明了,释义通俗流畅,延伸阅读则内容丰富、叙述详尽,加之书中插配的富于传统文化意境的图片,足以让读者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理解这些格言深邃的思想内涵,领悟其精妙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传世格言(全彩精华版)/国学四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国学四库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32567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36.3-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