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记忆的摇篮/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内容
编辑推荐

韩少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33,浙江杭州人。1947年北京二中就读时开始创作文学作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学语文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在职期间曾先后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旁听和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就读。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理事。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

《我记忆的摇篮》是韩老对其一生的回顾,书中他回想了自己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期的一系列往事,以及他在老年时的感叹。小读者们可以从中承袭到名作家的思想与精神。

内容推荐

徜徉在这套百年长卷里,我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不能不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母语顿生无限的景仰感和膜拜感……对于这样一套百年长卷,仅仅用“阅读”二字来对待是不够的。不,我们也许应该溯流而上,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寓言……它们都曾经是20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孩子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阅读记忆。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学世界,中国四代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在其中生活、探索、呼吸和成长。

目录

春的联想(代序)

——一个少年和一个老人的对话

回想童年

 跟刘干妈看杨小楼出殡

 姥姥的四块玉

 周瑞安先生

 我的同学王继德

 灯光

 碧云寺

 “葡萄常”和宽子

 李春恒先生和他的爱女

 西砖胡同和郭杰先生

 “打春”了,一个孩子在厂甸

回想少年

 冯占海将军二三事

 想起黄树林姐夫

 天桥儿的西河大鼓和王艳芬

 寒冬,我记忆的摇篮

 梅

 风筝

 略记王锡瑶先生

 往事且依依

 第一个新春

回想青年

 八角鼓儿

 序曲

 东单三条三十三号

 温馨的风

 姑苏掠影

 昙花

 迎春

 “漂”来的大运河

 说说我岳母

 君子兰

回想中年

 第一张月票

 岳父和他的棋友们

 世纪的低语

 一次难忘的家访

 大弥撒之思

 想到巴金先生

 喝豆汁儿

 龙井寺品茶

 “的士”的风度

 一点点就一点点

 菊

 手和手

 水仙

 花溪印象

 记忆

我的老年

 眼前的事

 回想万柳堂

 纪晓岚故居及其他

 想象萧山

 往事如烟

 六十年前大栅栏儿

后记

试读章节

跟刘干妈看杨小楼出殡

仿佛就赖上我刘干妈了似的,也总让她抱着我——这就是她给我最初的记忆。

那时候,我四岁上下。

有一个“倒座儿”屋子,父亲和娘住南屋三大间。我跟着刘干妈住东屋两小间儿。可我,总那么懵懵懂懂似的……

记得有个花园子,还有山子石,曲里拐弯似的,地上有小草儿,天上有云彩;还有垂柳、榆叶儿梅——这就是刘干妈跟我说的。

靠北,可就是拄天拄地的四层高楼了,那是父亲开的安庆客店。内有一间间屋子,前有门,后有小窗户,还有一个个叫“茶房”的,提着壶总给别人送水。有不少单身客人,尘土似的,由外地赶来,也都是男人。特别是旧历二月份和八月份,客人可就要上座儿了。茶房们呢,也就忙活了起来——也是刘干妈跟我说的。

刘干妈先是抱着我,不管是到山石下,还是出西角门儿,说总要风光风光么,还常给我买来小推车上,叫做“铲儿糕”的呢。到后来,刘干妈才跟我说:“死沉死沉的,下去走走吧,让我喘口气儿。”等我一困了,刘干妈就把衣襟儿敞开,让我吃她的奶——干奶!

刘干妈还说:“瞅瞅,脚底下有个栅栏,从东到这儿,再从这儿到西,还缠着不少的牵牛花儿:有白的,也有粉的、红的、紫的,还有串了秧子的。清早天一亮,就看都一齐开了花儿,艳着呢;可不到晌午,就又蔫儿了。”

不知怎么回事,她总要笑出声来,叫着我的小名儿,“知道吗,小铁子,给你吃的是‘糕干粉’”;又说:“你还没出生呢,我就是个干奶子了,唉……”说着,也总要叹上一口气。事后才知,不到三个月,她那大胖小子就没了……

给自己最初的印象,或许就是出西角门儿对面临大街的“第一舞台”了。那就是唱京戏的地界儿。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叫“安庆客店”的,也不知道有叫“账房”的。

有一回,刘干妈抱上我说“走,瞅瞅‘账房儿’什么样儿”——什么样儿呢?哦,有个男人,就坐到“账房儿”内,手里总拿着个旱烟袋锅子,可又不大吸似的。后才知那就是金宝铎先生。

刘干妈还说,“对面儿临街的‘第一舞台’,可真是火极了,夜里灯火漂亮着呢。你父亲,还有你娘,又到那‘第一舞台’去听戏啦——可有一天,一大早儿就瞧那临大街的‘第一舞台’却烧光了。眼看一架架、一堆堆的黑炭,还冒着烟哪”,可我怎么能明白!事后,刘干妈才告诉我:“听说后台下只剩两名‘打更’的和‘看守’的老头子,还喝着小酒儿,也睡着了——没承想一起大火,他俩就都}留啦……”

转眼天儿冷了。刘干妈听说娘要瞅瞅我,就赶快抱着我去那“倒座儿”屋子——是不是娘要接过我来,也许我见了娘有些怕吧。只觉得娘没怎么说话。刘干妈后来跟我说什么“你娘要上火车去衡水趸货”。可什么叫“衡水”,什么叫“趸货”?我不明白。事后才得知“卢沟桥七七事变”,日本侵入了北平。原来娘是要按批发价,到市场“趸货”回来的,不承想……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天,已是老深老深的秋天了。刘干妈硬是抱起我,从西角门儿出来,小跑儿着到安庆客店街前来,连说着“快走,看出殡去”——嗬,我瞅见啦:由西边儿传来有吹吹打打的声音,由远到近,都挪着小碎步儿,就那么蹭着,蹭着,且慢而又慢,瞧见有拿着白纸钱儿的,向天空扔上去,又飘飘荡荡地下来啦。刘干妈说了,有四十八人抬的“杠”,四周围说是叫“白灵柩”的,用了大白布围罩,四角儿是白座儿,抬杠的一律穿白,打“执事”的也又把白纸钱儿扬了起来,撒了满地。我呢,也呆了、愣了吧。直瞅着灵柩近了,又近了,接着就远了,更远了……后听刘干妈说:“你爸还要到老远老远的地界儿,给杨小楼去送葬呢,天黑才回来”;还说,他临了儿要闭可又闭不上眼……等我长大些,才知道那正是日本鬼子侵入北平。

当年,就在这“第一舞台”上,可有不少往事呢!民国二十四年秋天,父亲曾说,杨小楼傍着梅兰芳同扮《霸王别姬》,可别提多出彩儿了。想来就是“珠联璧合”。杨小楼先生,如今也已瞑目了吧。

刘干妈呢,是通州西村人,跟我家原是远亲。因娘念她看来还算老成,就让我叫她“干妈”。可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她竟私下拿了我家半袋子“冰船”牌儿的面粉,娘告诫了她。但事不过三,娘只好让她卷了铺盖。

那时候我上完幼稚园,正放着暑假,还没念小学呢。可我,还是依恋着她,忘也忘不了……

2007年4月15日,于四块玉

序言

热爱母语,亲近经典

整整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孙毓修先生的童话集《无猫国》在上海出版。从此,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幕徐徐拉开……

啊,百年中国!百年中国儿童文学!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内忧外患;多少风起云涌,多少崎岖艰辛;多少欢欣,又多少痛苦;多少阴晴,又多少冷暖……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百年来儿童文学历程的史诗长卷。它也向我们呈现着一个无限光明和美丽的母语世界,一片无限丰富和绚丽的文学原野。

文学家果戈理曾经说过:“你将永远诧异于俄国语言的珍贵,它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件馈赠,都似大颗闪光的珍珠。”是的,只有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母语,而且了解她们到“入骨”的程度,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的人,我们的文学,才会真正地展示出它们全部的美质与知性,以及它们全部的丰富与神奇。《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就是这样一套品种繁富、风格斑斓的书系。

徜徉在这套百年长卷里,我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不能不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母语顿生无限的景仰感和膜拜感。美丽的汉语,不仅仅是我们赖依生存和交往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我们全部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它还是我们最初的和最后的语言与回忆之乡,是我们这个古老、智慧而苦难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谱系,甚至是我们全部的记忆与命运!

对于这样一套百年长卷,仅仅用“阅读”二字来对待是不够的。不,我们也许应该溯流而上,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寓言……它们都曾经是20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孩子童年时代最美好的阅读记忆。这些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学世界,中国四代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在其中生活、探索、呼吸和成长。

通往一座座儿童文学高峰的路径有千万条,但每一段路途上都付出过艰辛,每一段路途上都留下了果实。正如梅子涵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海洋。很远的日子在下面,昨天的故事在水上。离开童年,童年反而加倍情深,每条小鱼的游动都是感情的尾巴在摇,情深处没有不美好的风光”。

当然,时间和文学的选择法则,也都是严格和无情的。历史的目光,读者的心灵,最终所淘汰和扬弃的,也只是那些迎风媚俗的诗歌、童话、小说和散文,而另有一些作品,却经受住了一次次严格的检验和磨洗而流传了下来,并且被打上了优秀或杰作的标识,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不同的作家因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气质、个人知识谱系的不同,所写出的每一部作品也会在题材、形式、想象力、感情状态、文字风格等等方面而各有千秋。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不难感到,任何时代背景下的作家,在努力传达着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广泛地赢得了当时的那一代小读者的同时,也都在力图扩大自己的感受范围,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甚至为自己的作品设置了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世界性标准”。他们都在努力地为“一切的孩子”写作,为未来的孩子写作,为整个人类,为全世界的孩子而写作。

因此,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些伟大和温暖的,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童话精神和文学精神,那些天真的和具有童年趣味的儿童精神,那种舔犊般的母爱情感,那种对于每一个弱小生命个体的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呵护,那种纯真、仁慈、宽容、细腻与柔和的情感,以及对儿童本位的坚持,对儿童游戏精神和幽默品质的寻找,等等。  是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代作家,都在认真地维护着和守望着、努力地传承着和延续着在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等早期儿童文学家那里就已经拥有的,那种对于童心的尊重、关怀和维护的“童话传统”。

回眸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沧桑,我们还会看到,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所走过的世纪之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春花秋月、山重水复。漫漫长路上,留下了众多的拓荒者、垦植者、播种者、泅渡者、乃至殉道者的艰辛、歌哭、梦想和收获……历史曾让那些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崎岖和弯道,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艰难,但是翻开这套长卷,我们会看到,他们私下的亲密的传承关系,却是多么美好!

所有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在内,如果不是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土壤里直接生长出来,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我们从这套书系里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有我们的儿童文学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苦难之歌、艰辛之歌、欢乐之歌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之歌。它们将在我们美丽的母语里,在一代代读者的记忆里,飞翔、传播,直至永恒。

徐鲁

2009年12月24日

后记

2008年春节正月初二,女儿来接我们去她新家——哦,那时候天色已是夕阳西下了。

女婿和小外孙热闹迎了我们。我知道,热闹才放寒假,小学刚上二年级前半段;我也吃力地拄着拐杖,坐上轮椅,就见热闹跑来迎着。女儿忙说:“还是让姥爷先走。”热闹也就“礼让”了。

我笑了笑。

等坐上电梯,进到屋里,不觉又暖融融的了。

吃罢晚饭,妻和女儿到厨房去洗碗,女婿也正拖着地。

热闹近前跟我说:“我们搬了新家。”

我点点头:“新家挺好。”

热闹又说:“看电视吗?”

我随口说:“先不忙。”

热闹呢,忽地就问我:“还想您自己的事吗?”

事,什么事?

想起来了,不由得吃了一惊。

那还是去年11月份。女儿和热闹暂住我家,可女婿还在那新家没弄利索。女儿和她妈也在厨房洗着碟碗。热闹写完功课,就看了看我:

“姥爷,您想什么哪?”

“我呀,想我自己个儿的事,要出书的事呢。”我还想要说,这叫做“说大不算大,说小可也不算小”——话到嘴边,又没说出口。

热闹就从椅子上跳下来,到书橱去,“这都是您的书吗?”

“都是不少人写的书,散文。”

话没说完——怎么回事,热闹就要去看电视了。

我又笑了笑……

可如今,我还是琢磨着热闹的事。

老辈子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或许不过是句半开玩笑的话罢了。而现在,热闹八岁了,他翻过来、调过去的,什么不明白——却是我小看了他,嗯?!

热闹呢,就坐到沙发那儿,津津有味的,又瞅着他的动画片儿了……

是为后记。

2008年4月谷雨,于四块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记忆的摇篮/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60812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