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
内容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临终留下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美国的“傻帽儿”怎么成功的?

中国的教育要从美国借鉴什么?

本书通过平时发生的新闻故事、大众能理解的教育常识,以创造力、创新力为切入点,向你讨论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以及一些不同的教育观念。

内容推荐

本书不是什么教育理论专著,只是想通过平时发生的新闻故事和大众能理解的教育常识,以创造力、创新力为切入点,讨论中美教育的差异以及一些不同的教育观念,从比较中认识美国教育的思路,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想以此让读者了解美国这块土壤在过去一百年间为何能吸引世界精英,使得美国的学术界人才辈出、成果卓著。希望本书能对我们重视教育的民族,不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或国家创新中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借鉴。

目录

序言/1

第1章 中国多“天才” 美国多大师/1

 1.“数学神童”与“数学白痴”/1

 2.强调结果与重视过程/3

 3.相信权威与追求真理/4

 4.东方明还是西方亮,不是争论的目的/5

 5.考试分数能否说明教育的成败/7

 6.西南联大为何人才辈出/9

 7.教育心理学大师皮亚杰/10

 8.华裔诺贝尔科学奖大师的教育轨迹/12

第2章 中关教育理念的差异/15

 1.从考试谈起/15

 2.研究生重在研究能力/19

 3.中国实行招生推荐制的争论/22

 4.杜威的教育思想/24

 5.中美人才不同的聚焦点/26

第3章 美国精英教育的思路/29

 1.选拔看成绩,创意看作品/30

 2.美国的重点高中/33

 3.培养兴趣,勇于挑战/35

第4章 回首三十年话高考/37

 1.30年前只是恢复高考/37

 2.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满足当今的时代要求/39

 3.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40

 4.为什么拒绝高分/44

 5.经济衰退,美国穷到了教育/48

第5章 美国的“傻帽儿”是怎样成功的/51

 1.亚裔孩子在学校为什么优秀/51

 2.美国人的危机意识/53

 3.美国的“傻帽儿”是怎样成功的/54

 4.佩林弯弯曲曲的大学路/57

第6章 大学、非大楼也/60

 1.一流大学不在门面/61

 2.隆重而不奢华的哈佛毕业典礼/63

 3.教授夫人的独白/68

第7章 中美学生的知识对比/70

 1.“巅峰对决”:中美高中生真实对话/70

 2.我们真的失去理想和信仰了吗/72

 3.“世界公民”的烦恼/73

 4.援助全球贫困儿童计划/75

 5.两位中国高中生代表的说法/78

 6.中美教育应该寻找优势互补/83

 7.沉默不一定是金/87

第8章 备受青睐的美国大学/89

 1.哈佛家长周末/89

 2.美国还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92

 3.北京正是科学的春天?/94

第9章 暑假生活杂谈/99

 1.暑假做什么/99

 2.阅读是通向知识的大门/102

 3.暑假工作,受益人生/104

第10章 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有什么特征/106

 1.不聪明的少年爱因斯坦/106

 2.访杰出分子生物学家潘多加博士/107

 3.谁能成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112

第11章 学科交叉 有利创新/116

 1.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117

 2.童年没做过的梦/118

 3.闲话中美的研究生体制/122

第12章 创造力是如何被扼杀的/124

 1.布卢姆认知学说/125

 2.奥数没罪补习无理/127

 3.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130

 4.木桶理论的长板和短板之争/131

 5.测验创造力的尝试/132

第13章 创造力不是凭空臆造/134

 1.发散思维可能是创造力的基础/134

 2.艺术与创造力/136

 3.艺术创造力与认知创造力/138

 4.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139

第14章 闲聊神童/143

 1.历史上两个神童的故事/144

 2.对神童的思考/145

 3.早读书有好处吗/148

第15章 天生我才必有用/150

 1.先天优势与后天栽培/150

 2.个体差异,扬长避短/152

 3.迈克尔·菲尔普斯的成长故事/153

 4.选择最好的学校,还是最适宜的学校/159

 5.谁说女生不如男/160

第16章 天下父母心/163

 1.女儿的良师益友/163

 2.多给孩子发展的空间/165

 3.家庭教育:既要母亲关怀,也要父亲参与/168

 4.奉献的树/169

第17章 了解心理 增强自信/171

 1.为何那么关注起跑线前/171

 2.缺乏自信比缺乏才能更糟糕/174

 3 战胜逆境是重要的品质/176

 4.自信心为什么坠落/178

 5.“东方不败”为何“一败涂地”/179

第18章 表扬与批评的艺术/181

 1.惩罚的副作用/182

 2.批评也能使孩子增加自信/184

 3.夸奖的话,也会说得太多吗/186

 4.最失败的奖品/187

第19章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89

 1.能力分班的争论/189

 2.资优的学生可能是另一类被落下的孩子/191

 3.美国也搞应试教育/192

 4.教育改革走向多元/194

 5.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198

第20章 有创新才能实现强国梦/200

 1.中国需更大的智慧/200

 2.创新才能避免恶性竞争/202

 3.中国人的强国梦想/204

第21章 回首历史,思考未来/207

 1.钱学森的忧虑/208

 2.中国教育应从美国借鉴什么/213

参考文献/218

试读章节

教育理念的不同,必然影响到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尺度等方面都不同。虽然今天的世界已经很“平”了,互联网几乎可以不受国界地迅速传播各种资讯,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机会很多,但留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很多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1.从考试谈起

网络上一则笑话说,有一道语文的考题是:上句“身无彩凤双飞翼”,请回答下旬。如果有背诵唐诗的学生当然知道下句应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朝李商隐的《无题》。可不知道的学生怎么回答呢?于是一位学生就答道:“落毛凤凰不如鸡。”

老师一看火冒三丈,给零分还不要紧,还上掮了学生一巴掌,教训学生怎能如此糟蹋前人的经典,让学生好好长点记性。

但有网友是这样点评的:此一答紧扣题目,彩凤之无翼和落毛之凤凰,一雅一俗,最后之不如鸡一句,讲透了道理,实有点睛之奇效。

也许这只是笑话,但我相信现实中有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不但不会被赏识,而且被彻底地扼杀。我第一次读到“落毛凤凰不如鸡”时,至少令我哈哈一笑:幽默!2004年,我女儿在美国高中毕业申请大学时,我看到一些顶尖大学发给学校对学生的评语表中有很多栏目,如“自信”、“领导才能”这些都好理解。当时我对“幽默感”一栏还不理解,心想上大学与幽默感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才听说这与评估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有关。

创造力是要有创新的想法、理念、行为和方式,幽默通常是一种出乎常理思维的创新想法。人们相信好奇心、幽默感都可能与创造力相关,想象力更被认为是创造的源泉。儿童为什么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为他们的大脑没有被束缚而敢思敢想。今天人们还不知道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评价和培养创造力,但专家们相信,创造力却经常被扼杀。大画家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我总以为,我们的教育太强调背诵,不但不利创新思维的发展,更会培养孩子死读书的习惯。还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两个女生在考试后的对话:

甲:这次考得怎样?

乙:唉,别提了,又考砸了。

甲:你不是背得挺熟了吗?

乙:对啊,是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不知道哪道题该用哪部分

背熟的知识。

犹太人描述那些仅会死背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只是“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如果上面所说只是笑话,那么看看2007年12月18日《中国青年报》“善总结找规律大专生也能上法硕”的文章,大概会知道这不仅仅只是笑话。文章介绍2007年以370分考上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的李玲多年的考研经验(中财法硕2007年分数线为340分):

……

李玲还会总结出题规律、预测作文题型,她认为如果前一年

出的作文题是反对什么的观点,那么今年就很可能会出一些宣扬、提倡的正面的观点,比如以树立自信心为题。平时李玲作文练得不多,一个月也就一篇。只在最后两个月定时、成套地做模拟试卷时,集中练习作文。

关于政治复习,李玲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学习政治就靠一本红宝书(高教出版社的《考研政治大纲解析》),一本习题,一本《20天20题》足矣。读完一遍红宝书后,就要疯狂做题了,买一本不管谁的2000题或3000题,只做选择题,做它个三到四遍。”她说,“不想看书了,我就做题。”考前20天,她只背《20天20题》,李玲说像这样罗列主观题知识点的书很多,她一般会背四遍。“特别有用”,自从采取了这种方法,李玲的政治分数提高了不少。

……

李玲还有许多非常实用的应试小秘诀,这是她在做改卷老师、考试中摸索出来的。比如考试时字迹一定要工整,答题要分段、要有条理,罗列一二三点,关键字要摆在醒目的位置。她还从改卷的经历里总结出“知道的一定都要答,少答了要扣分,但是多答的,错了也不扣分”。李玲还提到有些人在答卷的时候记不住所有知识点,本来有5点,只答出3条,第4条又把第一点复述了一遍,而改卷老师往往没发现是重复的,机械地认为是正确的,就给分了。

我不是想说中专生、大专生考研有什么不对,努力向上也是精神可佳,但这种应试的方式实在不敢苟同。而且这种经验还在报上发扬光大,总觉得是在鼓励学生死读书。如“知道的一定都要答,少答了要扣分,但是多答的,错了也不扣分”。比上述笑话还要笑话却让人笑不出来,笑话中的女生不知道哪道题该用哪部分背熟的知识,她却没悟出把所背的不管对还是错全写上都能考研成功,真是“聪明绝顶的高招”。P15-17

序言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更有唐朝盛景,不过历史就像过往烟云,随后荣景渐去,世界上的创造发明也少见中国人的名字。尽管之后还有清朝的康乾盛世,不过我总以为那有点像是回光返照。

清朝末年,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马蹄终究跑不过火车,长矛拼不过洋枪,科技落后导致丧权辱国。到了“五四”,中国人喊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只因战乱连年,局势动荡,直到改革开放,勤劳的中国人才使这一东方古国再次崛起。

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没忘教育后代苦读圣贤,重视教育应该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十多年前中国恢复高考,我作为当时的下乡知青,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为之兴奋不已,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和刻苦,随着科学春天的来临,好像中国人站在世界科学顶峰上的日子指日可待。三十多年过去,我也漂泊到美国二十多年,这期间中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不过,现在还是西方人主导着当代的科学与技术。虽然我也知道科学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积累,但是,我还是又开始怀疑我们的教育是否有什么欠缺?2009年10月底钱学森先生去世,留下钱老对中国教育的忧虑,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没有人认为中国人智商低于洋人,也没人相信中国人的创造力天生比西方人差,但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们聪明的孩子花在学校的时间比人家多出很多,学得比别人辛苦,我们的学生被认为基础知识扎实,考试成绩优异,为什么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不但没有超过别人,甚至还不如人家?从我们数理化教科书中的那些定律法则,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全是洋人的名字,屈指可数的几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全是在国外获得。今天世界上有相当多的产品是“中国制造”,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国知名品牌,似乎利润的主要创造者,靠的是廉价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中国人当然知道要企业转型、升级,要有所创造,有所创新,但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壤,想要结出丰盛的科学创新的硕果,教育应迈向何方?

我常想,连美国人自己有时都称美国人是“傻帽儿”,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怎么有创新,怎么拿走那么多诺贝尔奖,有那么多的大师?而许多人都相信很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只在学校里天才辈出,考试第一?我们的教育是少了哪根筋?我一直相信教育是国强民富之根本,因此我想通过我所了解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作一些比较,或许能提供给读者一些思考。

经历了我女儿在美国上小学到哈佛大学毕业,我自己也在美国华文报纸做记者,对中美的教育新闻又特别关注,也参加一些美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活动,采访一些华人教授和留学生以及中国科教界的领导人。所以想把我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美教育的思考与读者分享,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视野也有限,有些偏见也很自然,关键还是要独立思考。

亚裔的名校情结比别的族裔高,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又习惯去刻意模仿别人如何上名校成功的经验,想依此照葫芦画瓢。但我总以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个体,家长、教师更需要的是眼界,有眼界才能对孩子较好地在宏观上指导,微观上因材施教。所以,我所构思的这本书,不是什么教子圣经,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学术论述,只是想通过对中美教育的差异作些比较去引起读者的思考。因为今天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很多都是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时,我相信应多一些“思考者”的思维,才不会出于“好心”而束缚了孩子的成长,甚至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我总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下一代能更上一层楼,不仅天才崛起,而且大师辈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才还是大师(中美教育的差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陈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8430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