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凡的旅程/上海老作家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邵伯周,浙江江山人。1924年生,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到中学、高校任教。上海师大文研所研究员(教授)。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关于鲁迅、茅盾、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著作14种、评论100多篇,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曾担任现代文学、鲁迅、茅盾等全国性研究会的理事、副会长等。1993年离休。这个集子粗略地记述了他大半辈子的人生旅程。

内容推荐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本书为该12种中的其中一种。

目录

前言

自言自语

 “85”自述

 我的人生格言

 怀念江郎山——故乡·童年·学生时代

 耄耋老人话往事——贺上海师大建校50周年

 “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前前后后

 终生难忘的纪念

 不能忘记的往事——“文革”十年回忆

 几件应该忘记的事

 学林中的行踪

 我的治学感悟

 我也来晒一晒工资

 离休15年

 我的书斋梦

 磊舍铭

 蔚园——我家的小花园

 蔚园记

 我的病历卡

前序·后记

 《鲁迅研究概述》后记

 《茅盾的文学道路》补记

 《茅盾的文学道路》再版后记

 《(呐喊)(彷徨)艺术特色探索》补记

 《鲁迅思想与杂文艺术》后记

 《(阿Q正传)研究纵横谈》后记

 《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后记

 《茅盾评传》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后记

 韩文译本《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序

 附录:韩国·韩武熙教授来信二封

 《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前言

 《蔚园集》后记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代序)——我的离休生活

 《休闲集》后记

 《回眸50年》前言

存粹·辑佚

 “文学价值论”应该有哪些内涵?——与冯宪光同志商榷

 试论鲁迅的中外文化观

 茅盾几部重要作品的评价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简介

 《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简介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

 关于“茅盾《腐蚀》的最后一页”的说明

 鲁研界真的“可悲可羞”吗?

 爱不溢美,恶不贬损——读万平近著《林语堂评传》

 南国迷人的风景——《广东鲁迅研究》50期述评

 周作人散文的评价问题

 老叶,你走得太早了

说长道短

 邵伯周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徐明:咬定青山不放松——访江山籍文学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伯周

 学林:邵伯周先生的治学之道

 王树荣: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

 李何林:研究鲁迅的一本好书——推荐邵伯周著《(呐喊)(彷徨)艺术特色探索》

 白灵:茅盾研究的新突破

 何英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专家邵伯周教授

 如玉:长足进展丰硕收稔——近几年有关茅盾研究著作一览

 王自立:《(阿Q正传)研究纵横谈》读后

 唐小林:一本研究《阿Q正传》研究史的好书——读邵伯周的《(阿Q正传)研究纵横谈》

 毛湟:读邵伯周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

 冯光廉:读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陈鸣树、潘颂德: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收获——评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任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序

 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序

 贾植芳:《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序

 任钧:《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序

 朱亚夫:邵伯周的“磊舍”

 赵丽霞、冯英:邵伯周先生藏书捐赠记

 吴菁友/文,李树英/摄影:捐赠文学期刊

附录

 一、邵伯周论著目录

 二、邵伯周论著评介资料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江郎山向东延伸几里路,都是群山连绵、气势磅礴的山峰,有两座特别高大,一叫大牢尖,一叫乌鸦飞天。在乌鸦飞天的山脚下,伸出一片较大的田畈,由南向北,约有十余里,东西两边是低矮的丘陵小山头,相隔几百米到一二里不等。田畈两边散落着一些小村子。我的老家就在其中一个叫理余的小村子里。

南边群山中的山泉水汇成小溪向北流,到理余村南边二里路的“达社”村边,几百年前或许是在更古一些年代,这一田畈周边居民的祖辈,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就地取材,用河滩中的鹅卵石,在河滩中横排成一条石堰,拦下部分河水,经过一个闸口,进入一条人工挖出的小溪,顺地势弯弯曲曲地向北流,约十来里后汇入其他小河。这条小溪,既给这一地区和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又给这一田畈的稻田提供自流灌溉。更给其流经处的一些水碓提供动力:溪水推动传统的机具,磨麦粉、砻稻谷、舂米。好处还真不少呢!如山洪暴发,洪水就会冲开石堰,循自然河道下泄,不会给这一片田畈造成危害。这里地势高,也就不会有涝。

理余这个小山村,坐落在一个敞开的大山坳里。南、东、北都靠连绵的小山头,小山头再连南面的高山,西边就是那个田畈,对外联系主要就是通过这个田畈的三条路:一条是向北偏东,翻过一条山岭到石门镇,约五六里,到江山城四十里;一条是向北,田间小径五里到界牌,接上那条南北向的“官路”;一条是向北偏西,循弯弯曲曲的山丘、田间小径,到江郎山麓,约七八里。解放前,全村大概只有五六十户人家,邵姓居多,还有几户柴、毛、张、王等姓,都是农民。村中有一个小山头,叫山龙岗,高不过十来米,四面都可上下。上面是平的,可以铺十几个竹簟,秋收时村民们在此处晒稻谷,光照充足。就是这个山龙岗,把理余村分成上理余、下理余两个部分。

1924年8月,我出生在山龙岗南面上理余的一所曾祖父留下的老屋里。祖父兄弟六人,五人是农民。父亲为单传,堂兄弟有十三人,到我这一辈,堂兄弟就更多了。由于爷爷的兄弟,我的堂伯、堂叔们都造了房子,所以住在老屋里的人并不多。老屋为五开问平房:中间一间为公用的客堂间(叫“厢下”),右手一间为五叔夫妇居住,另一间原属三爷爷,给我的奶奶住,奶奶去世后,用来放置杂物。左边相连两间,分别为爷爷、父母和我及弟、妹住房。“厢下”前面是一个方形大天井,西边排列几个谷仓,是伯伯叔叔的,最小的一个是我们家的。南边一小问开大门,北边一小问大伯作为牛棚。他有一个儿子的床就安放在牛棚上。牛一天几次就穿过天井从大门进出。牛棚边有一小门通我们的两间灶问,一为瓦房;一为草房,每年春夏间就漏水,直到秋收后换上新的稻草情况才改变,解放后改建为瓦房。灶间的门通往步上山龙岗的小径。“厢下”后面(东)有门,分别与其相连的两所一进三间平房,为五叔、六叔住房,各有一个牛棚。人与牛共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从同一个大门进出,颇有原始风味。我的童年就是在父母和爷爷的宠爱下在这所老屋中度过的。

祖父是清朝末代秀才,做过多年乡村塾师。到他60岁(我10岁)逝世时,未能实现造一幢新房的心愿,但买了一些田地。作为小学教师的父亲,薪水只能“自顾自”。解放前,我和二弟在读书,三弟年幼,几个妹妹出嫁时,父母无力给她们置办嫁妆,只分别给了她们几件旧家具。解放后,家庭成分被划为地主,田地被分给农民,父母仍住在那所古旧房子里。父亲去世后,母亲曾多次来上海,可是她不愿在沪长住,要回家乡终老。到80年代,房子快要倒塌了,母亲才同意我们兄弟的建议,用旧材料在原宅基地加以翻修。1995年她以93岁高龄辞世。

老屋西边有一小块宅基地,村民们用来翻晒、堆放稻草,小孩子们也在此玩耍。冬季晴好日子,老人小孩就在此晒太阳。有时还会有一两条水牛相伴呢!画家丰子恺当年如看到这一景象,一定会画出一幅美妙的“乡村冬日”图来。

再西边,有一所两进大三开间的邵姓小祠堂(当地人们口头上就叫“厅”),供祭祖、演戏之用。附近几个村子轮流供奉几尊菩萨,迎到菩萨的村子,要请戏班子演戏,此时村子里许多家庭都要请亲戚来,还会有馄饨担子、炸萝卜丝饼等小摊子来。这样,平时宁静的小村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了。这个小祠堂,还有另一重要用处:作为小学校舍。大厅的一侧用木板隔开,就成为教室。一个教室,容纳一到四年级的学生一二十名,一个教师包教四个年级的全部课程。我的初小四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高小二年,是到二十里外父亲任教的淤头中心小学读完的。节日回乡,还常常到此处玩乐。小祠堂也是村民们雇请木工篾工制作家具的场地。这时,老人们会来闲谈,童年的我也会来此看师傅们操作。这里还存放村民的大件农具,小孩们常在此做猫捉老鼠的游戏。

老家大门口十几步外的路口,也就是小祠堂的前面,有一棵树龄几百年的大香樟树,其下鹅卵石铺的大路旁,排列着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可以坐的大石块,香樟树倾斜的根部也可以或躺或坐三四个人。夏H傍晚父老乡亲们就在此纳凉聊天。童年的我也常常在此享受乐趣。

宅基地、小祠堂和香樟树下,是我童年的乐园。

1939年春,我考入从县城迁到小镇茅坂的私立志澄初中(当时江山只此一所初中),一学期后转学到设在长台镇的江山县立初中读初一(下)。学校初建,为争取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一切工作都很严格。当时,全班35人,每一学期期终考试后,都有三四个同学留级(春秋两季都招生),到初三(下)毕业班时,就只有18人了,同学们称我们为“十八罗汉”。当时学校很重视组织学生“远足”(旅游),有一次就游江郎山。从盘山道上去,爬过郎峰下的峭壁,经过郎峰与亚峰之间的“大弄”,绕到亚峰南面,再从亚峰与灵峰之间铺满乱石的“小弄”下山,是一次让人难忘之旅。在这两年半之间,我还参加过一次江山全县初中学生作文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

P14-17

序言

《上海老作家文丛》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编辑的丛书。出版上海老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展示上海老作家在文学园地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创作成果。

本辑为《上海老作家文丛》第一辑,共12种,包括:王炼的《执著追求录》、任大星的《婚誓》、孙光萱的《于细微处见功夫》、朱鹭的《舷窗集》、李济生的《怀巴金及其它》、邵伯周的《平凡的旅程》、徐中玉的《文论自选集》、徐开垒的《新时期文选》、钱春绮的《十四行诗》、曹阳的《情系万家灯火》、廖晓帆的《欢唱》、燕平的《人生何处不相逢》(以姓氏笔画为序)。这12部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理论以及文学回忆录等多种体裁。

上海市作家协会计划每年推出一辑《上海老作家文丛》。

上海市作家协会

2009年9月

后记

看完校样,再说几句。

今年是大庆之年:上海解放6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上海师大建校55周年。

60年前上海解放时,我还是学生。一个月后毕业,接管学校的军代表介绍我和另一同学到教育研究会学习,结束了我的学生时代。

60年前,我在中学教师的岗位上迎来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新中国,给我开拓了一条广阔的人生道路。

55年前,我踏上了上海师大的前身上海师专的讲台,同时开始我的治学之旅。是上师大,给予我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1957年9月,我在上海师专之后的上海师院加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奋斗的目标,使我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了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

这个集子粗略地记述了我这大半辈子的人生旅程。它即将面世,就以此作为给新中国60华诞、上师大55华诞的一个小小的献礼吧。

离休16年来,一直得到上师大党政领导、老干部处、直属离休支部以及老同事、老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海作家协会的资助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谨在此向作协和出版社的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同样的衷心感谢。

本书在篇目取舍、叙事方式、思想观念、分析论述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缺点或错误。欢迎翻阅它的同行、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教。

2009年6月6日于上海师大,蔚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凡的旅程/上海老作家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伯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5707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