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回忆录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丁玲,一位叱咤文坛的巾帼女将;陈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剧作家。两人相差13岁,在现在看来都有些不靠谱的婚姻却维系了50年。本书详细讲述了陈明与丁玲一同经历的西战团工作、整风审干、晋察翼边区土改、新中国文艺工作建设、反右蒙冤、遣送北大荒、“文革”中7年牢狱生活和平反后重返北京的风风雨雨,大量细节首次披露,很多内情迷雾拨开。

内容推荐

本书是陈明老人在82岁时开始口述,查振科、李向东整理,反复增删改补,历时10年。详细讲述了他与丁玲一同经历的西战团工作、整风审干、晋察翼边区土改、新中国文艺工作建设、反右蒙冤、遣送北大荒、“文革”中7年牢狱生活和平反后重返北京的风风雨雨,大量细节首次披露,很多内情迷雾拨开。对于了解丁玲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极其宝贵的独家史料。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走向革命(1927~1937)

 1.幼年离乡,求学京沪

 2.投身上海学生救亡运动

 3.告别上海,奔向西北

第二章 在延安(1937~1945)

 1.进入抗大

 2.参加西战团,结识丁玲

 3.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4.转战山西

 5.在西安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

 6.凯旋延安

 7.与丁玲结合

 8.参加整风和审干

 9.唱词《平妖记》——我的新尝试

第三章 在晋察冀(1945~1949)

 1.依依难舍别延安

 2.参加晋察冀边区土改

 3.进驻石家庄

 4.去东北

第四章 在北京(1949~1958)

 1.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2.工作落在电影局

 3.从《海港生涯》到《六号门》

 4.改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电影剧本

 5.丁玲受诬

第五章 北大荒岁月(1958~1970)

 1.在荒原上建新家

 2.悲喜交加密山重逢

 3.王震把我们安排到汤原农场

 4.不想回北京,留在宝泉岭深入生活

 5.“文化大革命”遭难

第六章 铁窗(1970~1975)

 1.戴上手铐押离农场

 2.走进秦城监狱

 3.审讯

 4.国家无宁日,狱中奈何天

 5.狱中生活

 6.出狱

第七章 嶂头村(1975~1979)

 1.又见丁玲

 2.新邻居,新朋友

 3.新的家

 4.进京上诉

 5.中组部同意丁玲回京治病

第八章 重返北京定居(1979——)

 1.平反,恢复党籍

 2.与周扬的关系

 3.《杜晚香》、《“牛棚”小品》与《三访汤原》

 4.关于丁玲的历史结论

 5.出访

 6.丁玲逝世前后

 7.关于修改丁玲的作品及遗物的处理

 8.晚年生活

附录一 三访汤原

附录二 追叙夜审丁玲

附录三 记入狱

后记

试读章节

2.参加晋察冀边区土改

“五四”指示的全名是《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包含的内容广泛而深入,指示一下来,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我们也积极要求去参加农村的土地改革,华北局同意了,于是我们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农会主席郭亮带队的土改工作组,去的村子叫辛庄。

郭亮告诉我们说,你们跟着我,看一看就行了,他出身农民,知道土改怎么搞法。我们跟着他跑了几天,感到这样不行,又换了一个组,是边区青年委员会主任许世平带队的土改工作组,到一个叫东八里的村子土改。这一次时间很短,因为傅作义的一支部队正从张家口往东压,还有一支部队从石家庄往西压,搞得我们很紧张。当时的土改因为是在战争期间进行,不可能从从容容地搞,一般都只有半个月。这里告一段落后,我和丁玲去了涿鹿县,除了我们俩,还有群众剧社的两个人,四个人负责三个村子的土改。我们通过村干部了解情况,又担心村干部会不会糊弄我们。那时正是夏天,苍蝇特别多,吃饭的时候,吃了一碗就别再盛了,因为饭筐里已满是苍蝇了。为了防止患病,我们只好拼命吃大蒜、辣椒杀菌消毒。

在辛庄的时候,有一个印象,丁玲一下子就捕捉住了。当时我们住在一家地主的院子里,主人住在朝南的北屋,夏天门口挂着竹帘。我们在南屋坐着,见大门进来一个女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看上去很活泼,穿着一身很薄的花洋布衣服,经过我们的门口往上屋跑过去。丁玲立即抓住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她很快想到,这样的小姑娘在土改中将会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斗争,是团结,是教育,是不管不问?这就是后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黑妮。

东八里靠近铁路。在那里,人们告诉我们,某某是富农。是不是富农,我们就看他家有几亩地,雇没雇人,自己劳不劳动。如果他自己劳动,就是富农而不是地主,我们就叫他到台上表态献地。他踏着双破鞋,衣服也不整齐,走上台,把裤带解下来给大家看,裤带都是断绳子接起来的。我们一看这情况,觉得他生活这么苦,不能算富农,不能把他推到对立面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也以这个人物作为原型。这个村枪毙了一个人,这人不是什么大地主,但是在官面上说得上话。村干部都怕他,说,你们一走,国民党一回来,我们都得掉脑袋。这个人有个弟弟,是个贫农,还是土改斗争的英雄,他就这样说:我的哥哥不好,应该枪毙。后来县委书记到村子里来,穿着没领的坎肩,我们把情况向他汇报。他就说:该枪毙!该枪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面,也有一位穿着坎肩的县委书记。

我们到的第三个村子,是河北涿鹿县的温泉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叫暖水屯)。县委的宣传部长是个年轻人,喜欢写点东西,因此与我们的关系处得很好。这时丁玲虽然也要参加土改的各个环节,加深对土改的体验,但主要是考虑写作。这个村子的土改是由我们做主,所以在这里呆的时间比前两个村子要长些。分浮财时,我们要求干部要谦让,把好房子、好地分给最贫苦的农民。

在涿鹿县,我遇见两个土改干部,印象不太好,觉得他们夸夸其谈,空话连篇,干不了多少实际工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了一个开了6个钟头的会,从中可以看到这一类人的影子。小说中的文采,周扬说这个人物写的是他。文采是上海大夏大学的学生,周扬也是大夏出来的,似乎有周扬那么一点作风,但不完全是他,或者主要方面不像是他。丁玲也没有把文采写得不可救药,认为也是应该到群众中去接受教育。

在土改中,我们主张应避免教条,通过一些小的斗争来教育群众,让群众在斗争中自己教育自己,使他们懂得怎样先斗小地主,最后再斗大地主,怎样丈量土地,明白聚小胜为大胜的道理。在斗争中也教育了干部。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有人说有流氓气,我们认为,最早与共产党发生关系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慢慢成为最好的。丁玲没有把他们在土改中写得十全十美。我们认为土改不仅是农民物质上的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更重要的是翻心,翻身不翻心,土改成果就不会巩固。这就是为什么丁玲离开石家庄以后,还打算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写傅作义的部队回来以后,经过土改后的农民怎么样根据土改的经验,与国民党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写作动机。

在温泉屯土改的后期,战争已经很紧张。我们对农民兄弟说,如果战争打到这儿来了,我们就跟你们一块儿上山打游击。丁玲这时上县委去汇报情况,正好遇到军区参谋长朱良才,他从张家口来,张家口的部队要撤退,他到这一带察看路线。他看到丁玲,很惊诧地说:“你们怎么还在这儿?张家口都快没人了,赶陕回去!赶快回去!”经他这一说,我们也不提上山打游击的话了,赶忙回张家口。回到张家口,人都撤退得差不多了。柯庆施看到我们,说,只有最后一辆汽车了。北平的陈景昆教授到张家口来讲学、访问,现在局势紧张,只得赶紧送他回北平,这辆汽车就是边区政府留给他的。于是让我们一家和萧三一家搭他的汽车一道撤离。陈景昆教授坐在驾驶室,我们这些人坐在车厢上面。

就这样我们到了阜平,西晋区党委接待我们。萧三一家与我们都住在一个大炕上。有个《冀晋日报》,隶属冀晋区委,在附近的一个叫红土山的村子里,第三天我们就去了《冀晋日报》社,在那里住下来了。《晋察冀日报》从张家口撤出后,好像也是与《冀晋日报》在一起办公。《冀晋日报》的社长叫陈冷,解放后据说去了南京,还是干老本行。

丁玲就在这时开始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间大约在1946年的11月初。我在屋子里砌了一个火炉,这样丁玲写作时,后背还可以靠着火炉取暖。当时我也着手写一个土地改革的叙事诗,但是没有完成。

1947年的春节,村子里组织秧歌队到区党委拜年、演出,祖慧与公务员张来福演《夫妻识字》、《兄妹开荒》,我给他们排戏,领他们去区里演出。

P92-95

序言

当我开始接受访谈时,我只打算谈谈自己,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参加学生运动,又如何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我的这些经历,对于现在年轻人了解历史,不无裨益。但谈着谈着,就谈到了丁玲。因为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和丁玲共同度过的,而且和她在一起的岁月,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因此,我的回忆录最后命名为“我与丁玲五十年”,这里面也可以为研究丁玲的人提供一些资料。但是这毕竟是我的回忆录,所以我还是要从我的幼年说起。

后记

10多年前,北京某著名学府的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历史文化名人口述丛书》,陈明也被列入名单之内。查振科的一位朋友,参与这套丛书策划,受朋友之托,查振科担负起记录、整理陈明口述的任务,那时他在国家某部委任职,工作不太忙。

他买了一部小录音机、几十盘录音带,主要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来到木樨地陈明公寓,听老人讲述他那五味俱全、波澜起伏的一辈子。查振科带来录音机,陈明也备了一部录音机,两人各留存了一套录音磁带。现在翻检陈明留存的磁带,第一盘的录制时间是1998年3月31日下午,那应该是工作开始的日子,最后一盘是1999年6月16日,内容是“平反前后”。陈明保存的磁带一共有26盘,查振科那里还要多些,有30多盘。

查振科大概没有料到,这件工作既不轻松也不顺利。首先,他要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再录入电脑,工作量很大;其次,这件事占去他很大一块业余时间,不得不牺牲许多文化娱乐和与朋友交往;第三,他过去不认识陈明,对于老人讲述的许多人物、地点和事件脉络都很陌生,整理起来比较困难。况且陈明老人已经年过80,记忆和表述,有时不大连贯,不大准确,不很清楚。但查振科一直坚持做下来,其间还拉上他的夫人陈玉立帮忙,整理文字,录入电脑,断断续续一年多,整理打印出10余万字的稿子,那就是这本书的雏形。

当时,这项工作并没有结束。第一,陈明只讲到了1979年;第二,陈明还要对于打印的稿子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是,这项工作却被陈明暂时地撂了下来。

2004年是丁玲百年诞辰,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的家乡湖南省的一些单位,要相继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而河北人民出版社也从2000年开始,着手出版一套完整的《丁玲全集》,所有这些活动,都少不了陈明的指点和支持。在陈明心中,丁玲的事情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而他自己的事情都是不要紧的,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了丁玲,他坚决地中止了他的口述回忆录工作。

2004年底,丁玲百年诞辰活动结束,老伴张钰提醒陈明:你得抓紧了,赶紧把你的口述稿子完成吧!这时,查振科已经出任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身肩重任,无暇继续这项工作。好在张钰既是老新闻工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又会操作电脑,处理文档熟练自如,舍她其谁?接力棒理所当然交到她的手里。

丁玲说过:陈明是个改家!她晚年的作品,几乎全部经过他的修改。以致陈明形成一种习惯,只要他看手稿,不管谁写的,他都要拿起一支笔,一边看就一边下意识地在上面修改。对于自己的回忆录,他自然更是精益求精。他对最初整理的稿子,多次进行修改,有些是文字上技术上的,更多是内容上的,尤其是涉及1955年丁玲被诬“反党集团”、1957年他与丁玲被诬“右派”,以及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平反恢复名誉,这些他与丁玲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历史时段,他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大段的删节,大段的增补。张钰则端坐电脑前,把这些修改仔细誊在电子文档上。陈明在纸上改,张钰在电脑上改。那时陈明老人的眼力依然很好,竞能把字写得如蚂蚁般大小,密密麻麻,许多章节涂涂抹抹勾勾画画,改得一片花。张钰先要仔细辨认准确理解,再噼噼啪啪敲击键盘,改完一遍,打印出清样给陈明看,著名的改家又习惯性地拿起一支笔,在新的清样上进行新的修改。就这样,一遍遍地打印,一遍遍地改,精益求精,永无休止。

这样的工作进行了两年多。2006年秋天,戛然而止。

张钰突患食道癌,住进肿瘤医院,做了大手术,其间出现险情,76岁的老太太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好几天,终于转危为安。在那以后,年届九旬的陈明老人也两次患脑出血,住进医院,虽然医生几次下过病危的医嘱,但终于化险为夷度过险关。由于两次发病,医生十分郑重地嘱咐他:一定不能长时间阅读思考,一定要让大脑好好休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他的回忆录还差好大一截呢。

陈明发病前,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修改旧稿上,好处自然是精益求精,但也严重影响了回忆录的进程。1980年以后的部分,刚刚开始涉及;此外,老人心中的“丁玲情结”异常顽强,他讲着讲着,写着写着,回忆录里的主人公就从陈明变为丁玲,结果,就变为由陈明来讲述的丁玲的历史,而不是陈明自己的历史。所以,即便已经整理出来的部分,也应该增加陈明自己的经历活动。

陈明、张钰的健康状况,已经无法继续承担繁重的文字工作,他们经过商量,物色了新的人选。2007年的某一天,李向东应召来到木樨地,两位老人告诉他:这项工作,只能由你来完成了。

李向东与陈明老人走动较勤,关系较密,又曾经与王增如一起编辑撰写了《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丁玲陈明爱情书简》等书,对于陈明的历史和经历的那些事件都较为熟悉。他是最理想的人选。他毫不犹豫地接过接力棒,这是冲向终点线的最后一棒。

这时,陈明已经不能长时间地系统地讲述自己了,只能是讲一个大概的提纲,讲一个梗概,然后,李向东根据他的日记、书信和他过去的著作,进行整理,整理出的稿子经老人过目、修改,李向东再按照他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得到他的认可。好在,这时的陈明已经没有精力再去一遍又一遍精益求精反反复复地修改了,这样,工作进展的速度就快得多了。

最后,张钰又通读了全稿,按照陈明的意见添加了几个重要的段落章节。这部稿子前后历时10年,经过查振科、张钰、李向东三个人,齐心协力终于完成。

陈明一生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有些他是参与者,有时他是见证人,所以,这本书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它还是留下许多遗憾,陈明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并没有得以充分展现,如果在上个世纪末,在他身体和脑力都还好的时候,能够一鼓作气地完成它,此书的内容和质量,都会比现在好许多。

最后,还要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重视与支持,使这本书能够得以较快出版,让92岁的陈明老人,了却他的一大心愿。

李向东执笔

2009年5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回忆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2569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0
18
整理 查振科//李向东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