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导读彩插本)/教育部推荐学生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构成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的大记忆的历史的一个缩影。作者现实生活的孤独凄苦再度给《呼兰河传》中的人物以诗化的美,心情平静地描述了这么一个成人童话世界。

  作者在灰暗的社会背景下,创造了一个光明的大自然的童话世界;然而“幻灭”的醒悟,又使作家在现实的社会中,发现了一个悲凉的童话世界,可见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化,作者在写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是悲凉的。

内容推荐

该书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萧红。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小说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

试读章节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更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不得力,若不是十分地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乔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竞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竞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竞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写个“盐”字,布店rJ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铝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厅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P1-3

序言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姓张,取名乃莹,乳名荣华。曾经用过的笔名有悄吟、田娣、萧红等。

萧红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备受父亲凌虐,但深得祖父喜爱和关怀。十六岁考入哈尔滨东省第一女子中学。毕业后,父亲逼她成婚,萧红离家出走。随后到了北平,曾就学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返回哈尔滨时被未婚夫紧闭于一家旅馆,她因没有钱被老板扣留,不得离开旅店。她写信给《国际协报》的副刊《国家公园》主编求救,在萧军和舒群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并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1933年萧红在上海与鲁迅会面,受到鲁迅的关怀和扶持,给她的文学生涯带来很大转机。1935年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被鲁迅列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引起很大社会反响。鲁迅还为此书作序言,序文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此,萧红一直被视为“东北作家群”的一员.并以抗日作家闻名。

1936年萧红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次年返回上海。期间散文集《桥》《逛市场》,短篇小说集《牛车卜》先后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参加西北战地团,其问冈性格不合,与萧军离异。此后集结出版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和《回忆鲁迅先生》。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合,转香港避难。在贫困交加中她依然坚持创作,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1942年12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的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桥》等,散文集《商市街》等。

作品介绍

小说的第一章描绘呼兰河城卑琐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仃滞僵同的风俗人情,重点勾勒那个给人们带来无穷灾害和热闹的大水坑,以及旁边的扎彩铺、染缸房、卖麻花、卖豆腐等诸多风俗景观,穷形尽相地展示了呼兰人生老病死、衣食住行。

第二章描绘呼兰河人节日中精神上的种种盛举:跳大神、野台子戏、放河灯、唱秧歌、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这些盛举,都是为了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叙述作者美丽中含着忧伤,快活后隐藏着寂寞的童年。那蜂蝶飞舞的后花园,那些有着无穷新奇事件的储藏室,那俱有一颗金子般童心的祖父,都给了“我”无尽的温暖和欢欣。

第四章描写寂寞荒凉的庭院,以及庭院中漏粉的、养猪的、拉车的各色人等贫困而凄清的生活。

第五章叙述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折磨死的悲惨而荒唐的故事。这是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愚昧而丑陋的灵魂的大展览。

第六章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偷窃为生、性情古怪、心地善良、可笑而又可怜的乡下老头——有二伯的生活,展示了畸形世界中的畸形人生。

第七章叙述了五大姑娘因不守妇道私嫁磨倌而被闲人们的流言蜚语、冷漠敌视所吞噬的凄惨故事,以及磨倌冯歪嘴子在丧妻的艰难处境下,仍然顽强生活的动人故事。

尾声简要叙述了作者含着浓浓的忧伤怀恋着遥远的故乡中流逝的事物。

《呼兰河传》是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县城的二十年代的风俗画,色彩单纯,朴素而又美丽,形成萧红的作品中所独有的一种明朗清新风格,笑里含着沉重。

小说发表后颇得文艺界好评,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曾说“小说是一篇叙文体,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品分析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将女性“越轨的笔致”发挥得淋漓尽致,“给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界带来不少尴尬”。作品中没有一个人物形象,但作品形散而神聚,笔调娓娓动人,乡土气息浓郁,艺术感染力极强。

在那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萧红创作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使其情感与笔触自由地出入于现实和梦幻、童年与成人、回忆与当下之间。那“火烧云”的片段正是其出神人化的散文诗一样的很好的例子。

在《呼兰河传》出版后,有人说它像一部小说。但萧红很早就表述过自己的“小说观”。她在一次谈话中说到:“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克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这部小说给人的全部印象是寂寞荒凉的。书中有好几个段落都是以“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样的句子开头。最早意识到从寂寞人手的读者是茅盾。他在1946年为《呼兰河传》写了一篇长长的序言,文章中说: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的人,而去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与一个广阔的进行生死搏斗得大天地完全掩隔起来了……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是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

茅盾这篇散文式的评论文章,不仅在感情上意味深长,而且抓住了《呼兰河传》的精髓。以至于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评论者羡慕道:“浅水湾黄土下的萧红有理由感到幸运,即使只为茅盾那篇《(呼兰河传)序》。有几人能得到这样的理解呢!因而机密者究竟并不寂寞。”

《呼兰河传》清浅流动、寂寞荒凉的美,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以至难以使人忘怀。

萧红赋予呼兰河以人情,在孤寂中为小城作了一部传记。呼兰河是她漂泊的一生所渴望而不可及的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导读彩插本)/教育部推荐学生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8934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9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