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遇见卡瓦格博
内容
编辑推荐

卡瓦格博是梅里雪山主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至今从未有人登顶。千百年来,围绕卡瓦格博的徒步行走,是对信仰的坚持、对神山的朝觐。赵敔著的《遇见卡瓦格博》记录了这一段充满神迹的旅程,是一个阿觉哇用身心感觉的震撼之旅,其内心的真诚直达灵魂的光明之处。

内容推荐

卡瓦格博雪山是康巴地区著名的神山和大圣地,这里有转山之发端和祭山的习俗。先辈们以血祭的方式供养神山,绕转神山祈求得到神山的荫庇和佑护。《遇见卡瓦格博》以卡瓦格博转山为线索,赵敔以亲历者的经历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卡瓦博格和转山途中的种种经历。从介绍藏区文化、地域特色,到与人、与神对话的点滴感悟,从香格里拉的月光之城独克宗,到澜沧江边多民族混居的茨中村,一路风光秀丽,人情温暖,小城、小村、大山、大河,皆故事。在为数众多的有关卡瓦格博的书中,《遇见卡瓦格博》是一本感人至深的著作,其内心的真诚直达灵魂的光明之处,其可贵之处在于对自然和他乡文化的尊重而获得了自身的生命尊严。

目录

第一章

 在独克宗重逢

 路过奔子栏

 翻越白茫雪山

第二章

 在支信堂“取钥匙”

 初上垭口

 卢阿森拉和圣泉

 河谷

 察瓦龙是个大地方

 嗄嗄小卖部的星光之夜

 来得桥边的卓玛

 风中的说拉垭口

 看见214国道

第三章

 明永冰川、雨崩神瀑

 澜沧江边的信仰

 钥匙的故事

试读章节

清晨的独克宗古城还没有从昨夜的喧哗中完全醒来,窄窄的石头路面因为雨水的冲刷显露着五彩的斑斓,在晨曦中泛着光,滑腻中散发着潮湿的味道。街道两旁的酒吧、咖啡馆、小饭馆、客栈、藏刀店、手工艺品店门窗紧闭,行人寥落,好像都是为了配合独克宗早晨的片刻宁静。只有街口的白塔已经桑烟缭缭,塔下的那圈转山筒似乎刚刚被人转动过,还没有来得及摆脱动力作用下的惯性,依旧缓缓地、无声地转动着。远处龟山顶上的大转山筒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映衬得眼前这片藏式民居的白墙愈加如月色般温婉。这座建于公元640年的古城在旅游的盛名之下,穿越了千年的烟云,每天只有在如潮的游人涌来之前,才真正应合了“月光城”之名独享片刻的幽静。

扎西像是突然出现在小街的另一端,康巴汉子壮硕的身体、黢黑的皮肤和总不离左右的军绿色帆布挎包都是我所熟悉的。才刚入秋,他已经穿上了羽绒外套,搭配着牛仔裤,虽是一身汉人装扮,可还是能一眼看出他康巴人的身份,尤其是他走路时身体摆动的弧度更充分体现了这个热爱锅庄和弦子的民族的体态特征。在外人看来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的左右晃动的舞姿却是康巴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和表达方式,尤其是当酒精进入他们的身体之后。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的舞步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康巴人性格中豪迈率性的一面,在一整夜一整夜的狂欢中酣畅淋漓。这个生活在藏汉两地交界区域的藏族族群,之所以被称为“康巴”,正是因为“康”相对于卫、藏和阿里(西藏早期分为四部分,即卫、藏、阿里、康巴)足够边远,而“巴”便是特指这些生活在边地的人。人类学家则将这一地区称为“藏彝民族走廊”,这条“走廊”上分散居住着氐羌这一古老民族的后裔,他们保留有游牧的习性,活跃在中国版图上这条唯一南北走向的山脉附近。因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碰撞和挤压而突然由东西转为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拥有草原、雪山、森林、汀河、冰川、湖泊,冷暖空气的不时遭遇成就了这里瞬息万变的气候特征。千百年来,汉族、藏族、彝族和纳西族混居于此,这种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以及特定的族群分布使得康巴文化既有着显而易见的藏文化特点,又不可避免地结合了其他民族的特质。康巴汉子除了有着远近闻名的俊朗外表、能歌善舞,还以善于经商著称。历史上出过不少康巴商贾巨子,如今拉萨八廓街的生意人也以康巴人居多。他们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同时也以性格剽悍而闻名。

扎西迎着我走过来,寂静的街上似乎回响着他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他笑着,露出一口雪白整齐的牙齿,笑容让他看上去坦荡、温暖、直率。半小时前我们在电话里约定中午在古城的停车场见面。虽然,我已经不止一次到香格里拉,而且每次都会与扎西在独克宗古城见面,因为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康巴人,甚至是这座城里唯一的朋友。但扎西知道,对我说古城北门绝不如说古城停车场更能让我明白。这座据说是建在一块状如乌龟、面朝北方的坡地上的古城,有着曲折密布的街道,但在古城网状的街道上漫步绝不会迷失,因为每一条被行人踩踏得光滑的彩石道路最终都朝向城中心的四方街。这块面积甚至不足一块篮球场的广场,原本是当地人节庆时聚会的地方,在茶马古道商贾云集的年代,也曾经是南来北往的马帮和商人们交换货物、收集信息、歇脚休息的地方。如今,每天不到中午这里已经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他们慕“香格里拉”之名远道而来,从这里开始了解这座康地县城。这里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康巴人的好奇,同时印证“香格里拉”投射在他们心目中的所有想象——高原炽烈的阳光、湛蓝高远的天空、通透纯净的空气、热情奔放的民族。读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还能在这里找到现实中的蓝月亮峡谷、寺庙、僧人。但也有不少游人,在这里搜集更多的旅游信息,再次出发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因为他们相信,“香格里拉”并不是那个叫希尔顿的英国人道听途说后编撰出来的虚拟世界,它真实存在于藏民族的心中,也真实存在于茫茫雪山深处。

P018-022

序言

雪山之巅,莲花盛开

2013年7月的一天,赵敌来到香格里拉,她告诉我,这次,她是来转山的。我说,好哇!然后告诉她,转山路上圣迹遍布,一切殊胜景物,都得到过高僧大德的加持。卡瓦格博神山的心脏部位是佛陀在世时建立并加持的胜乐金刚的圣地,这个我没有告诉她。这些都在《卡瓦格博秘籍》里有讲到,我送了她这本书。

数日之后,听到她顺利完转山的消息,—切顺利!外转之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明永和雨崩。这两个地方是胜乐金刚的宫殿。之后她又往南到了茨中,那是有天主教信仰的地方。

赵敔绕转的这座卡瓦格博雪山,正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康巴地区著名的神山和大圣地。在我的家乡,人们尊称这座雪山为“阿尼卡瓦格博”。阿尼是德钦藏语“爷爷”的意思、在佛教和苯教流布之前,这是一座象征祖先的高山,我的先辈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在家乡的“当协”(韵体讲述)中,有“父系似皑皑高山永固”为证。苯教传入后,卡瓦格博成为苯教崇仰的神山,并有了转山之发端和祭山的习俗。只是,转山的方向是按逆时针方向绕转。掀被门以血祭的方法供养神山。那时候的神山是“绒赞”,即河谷地区居于雪山的凶煞神,具有高强的神力,统辖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行南流的广大地区。先辈们绕转神山,祈求得到神山的荫庇和佑护。那时的神山法力高强,虽有善根,但却喜怒无常,人类稍有不敬不恭行为,便施以雷鸣电闪、冰雹、山崩洪水、天干地旱、疾病瘟疫。佛教使他成为佛法的护卫者,即护法神,守卫着“胜乐金刚宫殿”。虽然保留了苯教的种种角色,如战神和地域保护神身份,但有一点使他的身份大大地高出了一本的神山,因为一般的神山属于地位低下的事件神灵,而卡瓦格博由于佛法的教化而跃身成为超世间神,就是有助于人类以及友情众生解脱事业的神灵,这一点正是卡瓦格博声名显赫的缘由所在。

我母亲在我记事的时候是村里的羊倌,因为她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小时候,一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从山上呼啸而下,差点冲掉了我们家的房屋。母亲在暴雨中无助地号哭和泪水,让我记住了那个雨夜。我恨透了雨水,恨透了恶劣的天气。可是每亲告诉我,没有雨水,我们将一无所有,大地将是一片荒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雨水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它显得过于无情、凶猛、残酷。  母亲最终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转过一次卡瓦格博雪山。每当村里人去转山回来,母亲总娃不失时机地前去问候。或者有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来到村里,母亲便尽所能地留宿,送给他们一些核桃、干梨、干桃等物产。虽然家里很穷,但母亲乐善好施的性情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母亲说,阿党哇(德钦当地对其他藏区朝圣者的称谓)从很远的地方跋山涉水而来,历尽艰辛磨难,他(她)们积累了善德,我们能帮一点就要帮助一点。2003年,藏历水羊年,正逢卡瓦格博的本命年。经典里说,这一年,世界各地的24处大圣地和1022处小圣地的主人都会聚集到卡瓦格博圣地祝贺卡瓦格博的生日,并且在此安住一年。在这年朝圣,等于朝拜了所有的大小圣地,因此,在这年朝拜卡瓦格博可以获得多于平常年份13倍的功德。那年的10月份,我第一次外转,也代母亲转了生平第一次外转。这次外转,也是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为母亲尽一份孝道。

在翻越多克拉垭口时,我耳畔突然响起一首山歌:

在高高的雪山上唱一支山歌,

歌声缭绕在辽阔的大海边。

是母亲的声音。烈烈山风中,我止不住热泪盈眶。

赵敔来转山的时候,送给我一本她写她母女俩的书。这是一本让我深深感动的书我在2013年10月清理卡瓦格博外转山道路上垃圾的时候,一直带在身边,每晚拿出来捧读。我想,得到一本好书,本身是一种善缘的瓜熟蒂落,因此必须在内心深处镇定下庄严感。这样的一种形式,不知赵敌作何感想?

 赵敔嘱我给这本著作写序,我一时间惊慌踌躇。可是我必须真诚地感谢赵敔如此信任我这个朋友。于这本著作来讲,我为能先读为快而自豪。这不是一本旅游书籍,可也不是个人写作,书有对藏文化和自然山水的深刻感受和解读,这是一本低姿态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山水、历史、文化、旅途在纯净的心灵中水乳交融,字里行间氤氲着最真实的喜悦和安详,我为此而深深感动和迷恋!我希望这本著作与有缘的人相遇,流布绵延而去。

扎西尼玛

2014年4月于卡瓦格博雪山下

后记

一个约定(代后记)

赵敔

十年前约好去明永村看望在那里义务支教的朋友马骅,因为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通往神迹的旅程》和那些从德钦传来的电子邮件,里面全是有关他在那里的生活——那座雪山、那群孩子和那个雪山下的村庄。而且,那一年正好是卡瓦格博的本命年——水羊年。后来因为“非典”没能成行,第二年的端午节前夕,在从县城回明永村的路上,马骅搭乘的吉普车掉进了澜沧江。全村人沿着那条大江找了很远也找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

十年间,诸事缠绕始终没能成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面对外转经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我越来越感到畏惧。从起点到终点一共两百多公里、七至十天不等的行程,高原反应、体力不支、水土不服等等等等,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影响行程,甚至危及生命,那是一条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回头的路。终于,我还是踏上了旅途。因为我对卡瓦格博许了转山的愿,也与马骅有过一个约定。

转山的第八天,当我站在出山的路上看到山坳间露出来的一小段214国道的路面时,我知道,旅程结束了。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只是觉得一路上的疲惫都一扫而空,剩下的都是美好的、快乐的和意犹未尽的。

我的世界从来没神,也闪为没有神,没有神的世界无所畏惧。然而,我愿意相信在那片被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的确住着神仙,因为那是一片独立遗世的土地。马骅说得对,那是一段充满神迹的旅程,也没有骗我。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为数众多的有关卡瓦格博的书中,赵敔的《遇见,卡瓦格博》是一本感人至深的著作,其内心的真诚直达灵魂的光明之处。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自然和他乡文化的尊重而获得了自身的生命尊严。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白玛康主

我去尼泊尔大转过安娜普尔纳山区,也转过西藏的冈仁波齐神山,但我仍然认为,卡瓦格博是最美的,不仅是它的山峰奇秀、壮美,还包括它的植被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一生必须去一次。

——昆明登山探险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实

在自然与文化的体验和感知上,《遇见,卡瓦格博》是一种令人喜悦的视野和路径。

——藏族学者、卡瓦格博文化社社长 斯郎伦布

一个女子的外转经之路。在山林与江河之间奔走,转经之路,更是在自己内心的一次旅程。

——《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 何亦红

在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中,阿觉哇是一种尊贵的称呼,是对那些不畏艰险去远方朝圣者的礼赞。赵敔以其在卡瓦格博雪山外传的经历,写作了一本汉族转山者的旅行札记,她未必是宗教的信仰者,但转山之路也带给她心灵的震撼。10年前,我们共同的朋友马骅老师在卡瓦格博山下消失于远方,这本书同样寄托了我的思念之情。

——朱靖江 人类文化学博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遇见卡瓦格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370815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4225686
中图分类号 K928.974.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