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方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书名《游方记》,取“云游四方”之意,表明的正是作者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意趣。

旅行就是看风景,但风景并不都在风景名胜处。静下心来,懂得了欣赏,则留心处处皆风景——人生,也不过是次旅行,真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心境,便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仿佛都在旅行,遍览世间风景。

同去?同去!

内容推荐

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旅行中,或观察,或思考,或欣赏陶醉,或品评感叹,于是有了《芷江旧攀》、《凝固在阎府的历史》,《走在阿炳故里》、《故乡的“笑问”》……还有《俄罗斯的面纱》、《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走马观花巴阿秘》……既有旅行现场的记游,也有往日游历的追忆,既有看得见的山物风貌,更有背后看不见的人文风景……我想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立体而有最深的风景。自己欣赏的同时,以图文的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与人共赏,与人同乐,不亦乐乎?

目录

自序:旅行,遍览世间风景

(一)

 芷江旧事

 徽商:“作退一步想”

 凝固在阎府的历史

 日昇昌随记

 走在阿炳故里

 孟良崮的硝烟

 “文革”有个博物馆

 铁西区的记忆

 威海:“第二香港”?

 边城故事

 长城的另一面

 周庄减商味

 名胜古迹的忧虑

 俄罗斯的面纱

(二)

 京城感怀

之一 北望沙尘暴

之二 旧城古树 百年遗情

之三 谁在保护北京古都风貌?

附:北京古都风貌不再?(许扬)

之四 逛旧书市

 故乡忆旧

之一 追寻东岸庙菩萨

之二 自留地记

之三 故乡的“笑问”

 八闽琐记

之一 施琅:英雄不问出处?

附1:驳斥斯雄的《施琅:英雄不问出处?》(红如)

附2: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谁命名(余平)

之二 只喝“金门高粱酒”

之三 妈祖的力量

 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

之一 飞上高原,走近拉萨

之二 媲美九寨沟的西藏“江南”——林芝

之三 探访阿沛民俗文化村

之四 藏族发祥地与“西藏第一”

之五 抗英遗迹与昔日衙门——宗山城堡

之六 贵族生活的活标本——帕拉庄园

之七 西藏最南端——亚东

之八 援藏的县委书记

之九 班禅驻锡地扎寺展佛

之十 神湖纳木措

之十一 拉萨中心的中心:八廓街与大昭寺

之十二 藏区“普陀山”——布达拉宫

 走马观花巴阿秘

之一 巴西的“上海”

之二 贝洛购物记

之三 黑金城白金城

之四 里约耶稣山

之五 H·STERN宝石店“扫货”

之六 伊瓜苏看桑巴舞

之七 伊瓜苏瀑布世界第三

之八 仅次于三峡的伊泰普水电站

之九 南美蔬菜的特殊味道

之十 玫瑰宫:像中国镇政府的总统府

之十一 莫雷诺活冰川每天移动厘米

之十二 火地岛:世界最南端的城市

之十三 探访阿根廷探戈发源地

之十四 坐阿根廷航空公司航班的遭遇

之十五 秘鲁世界之谜:纳斯卡大地画

之十六 秘鲁鸟岛让谁“中彩”

之十七 国际旅行最好找当地老外做导游

之十八 在南美打拼的华侨华人

(三)

 回归后的“东方明珠”别样斑斓绚丽(人民网文化频道)

 香港:自由的天空(人民网强国论坛)

 央视《双城故事》第三集:爱在他乡(央视《亲历·见证》栏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芷江旧事

出怀化西行约一小时,到芷江侗族自治县。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处湘西,“据楚上游,滇南贵州之往来其途,若门户之必由”。抗战爆发后,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芷江成了西南大后方的前沿军事基地,是中国军民抗战后方的前方,前方的后方。芷江机场和芷江洽降,使芷江一时为世人所瞩目。

我们一行人出差到芷江,对那里的抗战遗迹,尤有兴趣,说慕名而来,也不为过。

县城城东七里桥,有“芷江受降城”。走进受降城,迎面就见“芷江受降纪念坊”,正面中门上端书“震古烁今”,中柱题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均为蒋中正题写,侧柱题联“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 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为李宗仁题写,还有当时的国民政府要员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王云五、白崇禧等的题词、题额。纪念坊建成于1947年8月,样式为凯旋门,门上有象征胜利的“V”字。

芷江受降城旧址,原为中美空军兵营、俱乐部,也是美军援华飞行大队的驻地,陈纳德将军带领的飞虎队曾驻守在这里。陈香梅女士亦曾来过这里,并题有“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

抗战爆发,芷江机场投入使用后,中、美、苏空军相继进驻芷江机场,国民政府部分军政机关、军工企业陆续迁来。驻芷空军除在芷江上空阻截和击毁入侵日机外,还先后主动出击并配合从重庆、昆明起飞的战略轰炸机,袭击日军湘北兵站及白螺矶、汉口、九江、南京等地的日军机场、军火库,有效地摧毁日军飞机、车辆、船只、弹药,切断日军在华中、华南的水陆运输补给,牢牢控制着江南地区的制空权。

遥想当年,战火纷飞下的芷江,一定是一派紧张与忙碌,正义与邪恶在这里进行着殊死较量。而芷江机场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抗战胜利的一线曙光。

1945年8月,中、美、日三国政府决定在芷江举行受降仪式,地点就选在美军援华飞行大队的驻地。当时的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理此事。21日下午3时至5时,举行正式洽降仪式时,侵华日军总参谋次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出席,因其军衔低,何应钦自己没有出席,而是让国民政府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代表出席,美军作战参谋长柏德诺准将同时出席。今井武夫交出了在华兵力分布图,接受了载有日军投降的详细规定备忘录。作为中国战区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随后在芷江部署全国16个受降区100处缴械点受降事宜,20天签发24份备忘录。据说,因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而遭国人唾骂的何应钦,此次因主理芷江洽降,多少给自己挽回了一些面子。

受降城由受降堂、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旧址等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现存的房屋及室内陈设均为当时的原物。据介绍,当时国民政府拟定的出席受降仪式的名单中,本来是有朱德的,后来蒋介石在审定名单时给去掉了。当地负责陪同的解说不无遗憾地说:假使当初朱德出席了,那受降城后来的保护程度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在受降堂,大家似乎也想体味一下当时那种胜利的喜悦和兴奋,争着在萧毅肃将军所坐的地方站着照了相。在经历了8年抗战的苦难之后,最终能够在这里以战胜国的姿态接受日军的投降,举国欢庆,在当时是一定的,即使是现在来参观,也仍然让人感到欣慰和振奋。

出受降城,趁着大伙儿的好心情,县委宣传部的小杨带我们顺便去看芷江的几处名胜。

芷江县不大,却有侗、汉、苗、蒙、回、布衣、土家、黎等15个民族,其中侗族占48.4%,因而历代遗存的侗族古建筑不少。位于湃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就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浓郁侗族特点的桥梁。  风雨桥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让人感觉它似乎有意在提醒人们关注芷江过去曾有的辉煌历史。桥始建干明万历十九(1591)年,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全长246.7米,桥面似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有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悬柱、悬瓜、柱脚、石鼓等,侗族木结构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桥上都有体现,国内尚不多见。

站在风雨桥上,放眼望去,河东岸沿河而建的侗族吊脚楼群,绵延数里,且保存完好,与风雨桥相映生辉。河西岸依稀可见的一片古建筑群,为18世纪末期来芷江的福建商贾修建的天后宫,据称是内地现存最大的妈祖庙,不知确否。天后宫斗拱庑殿顶,有12金鲤伏首翘尾于椽巅脊头。宫前门坊面布满青石浮雕95幅,“孤桐劲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等浮雕,不仅工艺精湛,且一幅一典或多幅一典;其中的“武汉三镇”、“洛阳桥”等,展现的是清末市井闾里的场景,很有一点儿《清明上河图》的味道。庙内陈设不多,仅有的一些也显破败。据介绍,这里曾被学校占用过,著名作家沈从文小时候在这里念过书。

来芷江,看芷江机场是我们的夙愿。可在芷江待了3天,从与当地人的言谈中,隐约感觉到,似乎芷江机场没什么看头,他们并不特别主张带我们去。

P3-5

序言

旅行,遍览世间风景

有故乡的人,一定不会是老在一个地方待着的。

“天津是我的第四故乡。”

2009年4月,我出差天津,与当地人套瓷说——假使在一个地方连续待半年以上,便可称作故乡的话——第一故乡当然是家乡;18岁后,来北京上学、工作至今,时间已经超过在家乡的时间,算是第二故乡;期间去香港生活三年半,算是第三故乡;大学期间,在天津实习半年,应该算是第四故乡了。

此外,这些年得工作之便,从大的行政区划上来看,走遍了除台湾之外的中国省份,偶尔也去国外走走。时间长短不一,长则以年月计,短的只有三两日。这些生活、工作的经历,或公或私,个别可能还会在个人简历中增加几行。长远来看,有如人生中的一次次迁徙或旅行。

享受旅行的快乐,已然成了我的一种追求和乐趣。

乐趣从何而来?

寄情于山水,是简便易行的了。在山水之间取己所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得其乐,也乐在其中。

旅行中,我更偏爱的是瞻顾历史遗迹。这其中,或知名或不知名,既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实物,背后还有值得玩味的故事。

能够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本身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些直观外在,有看得见的风景,其背后的人与事,虽无形,却又组成另一道看不见的风景,可能更生动和惊心动魄,意味无穷。由物而人、而事,引出一段历史,牵出几段逸事,遗迹便活了起来,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实物。

山水风景的背后,常常与人、神密不可分,会有许多传奇故事与之关联,或确凿无疑,或牵强附会,因与山水贴切、巧妙的结合,成就一道新的动态风景,亮丽而富有韵味,平添几分人文色彩。

寻找风景背后的故事,光靠解说词是不够的。徜徉在这些风景之中,我总不忘采风干民间,从故纸堆中理出它们的历史源流和趣闻逸事,在人与景、人与人、人与历史的互动中,找寻灵感,获得惊喜,以至于浮想联翩,怡然自得。

谁曾想到,走到风景之中,如今时兴的却是发呆:置身世外,脑子一片空白,让自己彻底地轻松和放松。深居闹市、奔波于职场的人们,心底难免会有这样的渴望,只要下定决心,其实可望也可即。

旅行中的发呆,也是一种境界。发呆,并不就是什么都不想地发傻发愣,而是抛开烦恼,远离压力,说自己想说的话,想自己想想的问题,做一点自己喜欢做、感觉又放松的事。这种自由和快乐,乃至精神上的愉悦,平日里难以企及,我在旅行中常常孜孜以求。

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旅行中,或观察,或思考,或欣赏陶醉,或品评感叹,于是有了《芷江旧事》、《凝固在阎府的历史》、《走在阿炳故里》、《故乡的“笑问”》……还有《俄罗斯的面纱》、《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 ((走马观花巴阿秘》……既有旅行现场的记游,也有往日游历的追忆;既有看得见的山物风貌,更有背后看不见的人文风景——我想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立体而有景深的画面。自己欣赏的同时,以图文的形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与人共赏,与人同乐,不亦乐乎?

书名《游方记》,取“云游四方”之意,表明的正是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意趣。

旅行就是看风景,但风景并不都在风景名胜处。静下心来,懂得了欣赏,则留心处处皆风景——人生,也不过是次旅行,真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心境,便时时刻刻、随时随地,仿佛都在旅行,遍览世间风景。

同去?同去!

斯雄  2009年5月17日

后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名言。

到了互联网上,这话被篡改为“其实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了”。

两种说法,讲的都是真理。

不过,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有路无路,人多人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在旅行中,见人之所未见,悟人之所未悟。能有这样的体验,并成为一种乐趣,一直坚持下来,也能成为一条路——这些年,我差不多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路晃晃悠悠地走来。

2000年4月,我随中组部、中宣部组织的重大典型采访团赴湖南芷江采访。忙里偷闲,当地的人安排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名胜:芷江受降城、风雨桥、天后宫……当时颇有感觉。

回到北京后,典型报道的文字写了近两万,时间花了很多,但现在差不多都忘了。当时有一种冲动,想写点工作之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并特意找县委宣传部要了一本《芷江县志》作参考,于是有了《芷江旧事》,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不过作了很多删节,主要是芷江受降时涉及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些敏感人物,不便提及。一个月后我到香港工作,顺手把原稿交给《大公报》,不久全文在《大公园》副刊发表。

正是在这一次,我忽然意识到,此前我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武当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韶山、张家界、泰山乃至西沙群岛,还有山西乔家大院、平遥等等,特别是有一年去新疆,一次就待了一个半月,几乎跑遍南疆北疆,等等,当时还真是挺有感觉挺享受的。所叹去完就完了,除了一大堆人与人、人与风景的合影,居然什么东西都没留下。

回想起来,懊恼不已。

从2000年底赴香港工作开始,我便改了做派,尝试有意识地旅行,每到一地,一边欣赏,一边观察,一边收集,一边拍照,一边随手写点东西。

在香港工作的3年半时间里,工作之余,我便一直在做这种努力,并在回到北京之后的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结集出版了《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图文书。

我的旅行,有着不同的机缘,有随性,有刻意,有巧合,四处漫游,乐趣多多:

有些地方是因公务而去,看当地风景名胜在所难免。比如去黄山公干,得空看看西递和宏村;去临沂,就到孟良崮走走;至无锡,当然要寻访二泉、阿炳故居。

有些虽是公务,但无具体任务,我更不想错过机会,让自己空手而归。于是就有了写福建的《八闽琐记》、写西藏的《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以及写南美三国的《走马观花巴阿秘》系列等等。

有些完全是自己刻意安排去的。比如,专程独自去趟山西,重点看阎锡山故居和平遥古城里的日昇昌;几个好友结伴随团去俄罗斯,看莫斯科红场和圣彼得堡等等。

很多地方,去之前我都做了不少功课,在现场又尽量通过导游以及与当地人的交流,多做探询。每到一地,耳闻目睹之外,总要抱回一大堆有关的书籍资料,作进一步的欣赏、品评。偶有所得,便形成文字,配以照片,回味再三,常能怡然自得,颇为陶醉。

写惯新闻的人,在写游记时,最主要的是要把文字中新闻性的东西剔除掉,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反复的推敲打磨之中,那些易碎的成分尽量割舍掉,而心态和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了。

在风景处,最惯常的是作“手扶石”状的留影,把风景与自己融合在一起。等到有意识要写点什么,需要配图的时候,才发现,要找一张空镜头、纯粹的风景照,常常很难。再往后,无论走到哪里,不会再看重自己与风景的合影,不再总作“手扶石”状的留影,拍的更多的是纯粹的风光照,干净的画面,既作欣赏,也作资料,还能与人共享。

这次结集出版的,就是我从过去林林总总的文图中,挑选出自己有感觉也还满意的部分。书中个别与人商榷或别人与我商榷的篇什,虽有观点的碰撞,但都和旅行有关,且有风物掌故的交代,某种程度上讲,还是信息的延伸。

最后一部分是3篇访谈,都与我在香港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回归后的“东方明珠”别样斑斓绚丽》,是《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出版时,我在人民网文化频道与网友所做的文字在线交流; 《香港:自由的天空》是在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人民网强国论坛以“香港回归:那一夜这10年”为主题,约请我作为《人民日报》驻港记者所做的视频访谈,以及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文字记录,讲述驻港期间的见闻和故事,畅谈“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的“变”与“不变”; 《双城故事》第三集之爱在他乡,也是在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央视《亲历·见证》栏目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第三集讲述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香港和北京的故事,同一集中还有香港亚洲电视台女记者李彤的故事,入选本书时,有关的解说词和对白,我都全文照录了。

书中的大部分文字,都在《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和《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编辑孙嘉萍女士、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陈海韵小姐,以及《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常莉女士、徐怀谦先生,因为他们热情的支持和精心的编辑,才使拙文得以一篇篇出世。

个别篇章,我没有找到自己拍摄的合适照片,只好找友人协助提供,并在图片说明中一一注明,也因此对柳晓莉小姐、陈宗吴先生、周显波先生、崔佳先生、郇恒赛先生一并致谢。

因为是轻松的图文书,我特意请身边70后、80后、90后的人分别浏览了初稿,收集他们的反应。他们含蓄而慷慨的首肯,给我以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同时也由衷地感谢他们提出的中肯而宝贵的意见。

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能让人有所感悟的,有时候虽有所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兴奋点,迟迟不能动笔。四川大邑的刘文彩地主庄园、沈阳大帅府等,10多年前我就惦记着去,并提前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包括“文革”期间有关收租院的出版物等;后来也成行了,大帅府我甚至去了4次,照片拍了不少,可到现在文章才刚刚开了个头……

好在风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必着急。云游四方,边走边看,边拍边写,还能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实在是件开心的事。我至今乐此不疲,还这么一路乐呵呵地走着,哈哈。

2009年12月12日于官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方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斯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46428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