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访苏归来/苏俄观察
内容
编辑推荐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作协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访问,回国之后写就此书。《访苏归来/苏俄观察》以札记体的形式,记录作者在苏联的工厂、学校、农庄考察时的见闻,以及与苏联作家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呈现了纪德考察前后的思想变化轨迹和心理历程。

内容推荐

《访苏归来/苏俄观察》可从文学角度欣赏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文笔和文风,可从思想角度感佩良心战士纪德的勇气和魄力,可从历史角度掌握苏联的国内实况。

目录

译 序

纪德访苏的原因

访苏归来

前 言

正文

访苏归来 附录(一)

 一、高尔基下葬时在莫斯科红场的演说

 二、对莫斯科学生的演说

 三、对列宁格勒文学家的演说

 四、反宗教斗争

 五、奥斯特洛夫斯基

 六、集体农庄

 七、博洛霍沃

 八、弃儿

为我的《访苏归来》答客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访苏归来 附录(二)

 旅伴(一)

 旅伴(二)

 摘自一本旅行笔记

 书信与凭证

 1936年10月在医学院所作的一份报告的摘录

 纪德答爱伦堡

试读章节

在工地,在工厂或疗养院,在公园,在文化园,能直接同劳动人民接触,我由衷地感到一阵阵喜悦。在这些新结识的同志之间,我觉得当即建立起一种兄弟般的情谊,我也心花怒放,乐不可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那里拍下的照片总是面带笑容,甚至喜笑颜开,而我在法国的照片则少有这种表情。多少回啊,我在那里欣喜过度而涌出眼泪,涌出温情和友爱的泪水。例如,去索契附近顿巴斯矿工疗养院那次……不,不!事先根本没有约定,完全是自然的。一天晚上,我没有通报一声就突然造访,但是我很快觉出,和他们在一起的信任感。

还有那次临时去博尔若米附近那座儿童营地参观,营地虽然很简朴,几乎是简陋的,但是孩子们却洋溢着幸福而健康的神采,仿佛要把他们的欢乐献给我。叙述什么呢?言语无力表达如此深切、如此纯朴的一种动情……然而,为什么提这些人,还有那么多别的人呢?格鲁吉亚的诗人、知识分子、大学生,尤其是工人,我对他们当中许多人产生了炽烈的友爱之情,而且不断地叹息,自己一点也不懂他们的语言。不过,他们深厚的情意已经由笑容、由眼神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真怀疑话语还能补充什么。应当说,我在那里所到之处,是作为朋友介绍给大家的:众人的眼神里还流露出一种感激。我希望更加对得住这份感激,这也推动我把话讲出来。

他们最乐意向人展示的,则是最出色的成绩;自不待言,这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也有许多次,我们随意走进一些农村学校、幼儿园、俱乐部,这些他们根本没有想让我们看,当然跟其他许多地方毫无差别,而我恰恰最欣赏这些地方,就因为不是摆样子给人看的。

在所有我参观的少年先锋营中,孩子们都很漂亮、营养良好(每日五餐),受到极好的照料,甚至备受宠爱,一个个非常快活,目光明亮,充满信心;他们的笑容也没有狡黠与恶意,而我们作为外国人,在他们看来很可能显得有点可笑。但是任何时候,无论在他们哪个人身上,我也没有捕捉到一丝一毫嘲笑的迹象。

同样幸福开朗的表情,我们也常常在成年人脸上看到了:他们也同样漂亮,身体健壮。文化园无疑办得十分成功,尤其是莫斯科文化园,那是他们工作一天之后,晚上聚会的场所。

我常去莫斯科文化园,那是个游玩的地方,好似“月亮公园”,但是要大得多。一跨进大门,就觉得置身于异国他乡。那么多青年男女,处处举止端庄,十分得体;看不到一丝一毫愚蠢粗俗的玩笑、下流放纵的举动,甚至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打情骂俏。到处是热情洋溢的欢乐气氛。这里组织游戏,那里举行舞会;通常有一个男的或女的辅导员,安排并指导活动,一切活动都秩序井然。跳舞的人拉成很大的圆圈,谁都可以加入,但是围观者远远多于跳舞的人。再往前走,便是民间歌舞,通常只有一架手风琴为之伴奏。这块地方围起来,但是可以自由出入:业余爱好者在里面练习各种杂技;一名教练在监视“危险的空翻”,不时地指点;稍远一点儿安放着体操器械,那些人耐心地等待,轮流上去练习动作。一大块场地专门辟为排球场,而我观赏不够那些排球队员健壮优美的身姿。再过去则是安静的游艺:国际象棋、国际跳棋,各种各样锻炼智力和耐心的小棋类,有些我不知道,设计得极为巧妙;还有许多训练体能、训练动作灵活敏捷的游戏,在哪儿我也没有见过,难以描述,有些如能引入我国,肯定会大受欢迎。在那里待上几小时都会有事儿可干。成人有成人的消遣,孩子有孩子的游戏。就是幼儿,也有专门的场地:他们能找到小房子、小火车、小船、小汽车,以及许许多多适于他们小身子的微型器具。安静的游艺场(爱好者总是那么多,要好久才能等上一张空桌)连着一条大通道,两侧木牌上挂着各种灯谜。

P9-11

序言

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作协的邀请,由5位作家陪同访问了苏联,至8月21日回国,历时两月有余。归国不久发表《访苏归来》,3万多字的短文,加上次年出版的《附录》、《答客难》等材料,也不足10万字,可是却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纪德就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当年那种辩论和攻击的激烈程度,只有经过重大政治运动的人,才能有所领会。

事过60余年,尤其在我国十年浩劫结束,苏联解体之后,那场大辩论和本书所涉及问题的是是非非,早已十分明了,再谈文中这些批评、见解如何正确和基于善意,而攻击他的那些观点又如何荒谬和偏执,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我们固然佩服纪德的先见之明: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看出苏维埃政权要解体的种种征兆,并且提出了忠告。我们固然也钦佩纪德坚持正义的勇气:在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30年代,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讲真话,触怒当时以苏联为核心的进步力量。对与错,从来就不能以一个政党、一条路线或一种思潮来划分,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屡屡证明了。今天读《访苏归来》,最发人深省的,还是纪德这次面对大是大非急转弯的思想轨迹和心理历程。我们在敬佩之余,要看一看一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如何不避艰难,走了这样一段历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法西斯主义又崛起,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架势,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养痈成患,越发暴露出虚弱、腐朽的一面。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又遇到空前的挑战。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着忧患的意识,开始纷纷转向新型的苏维埃政权,把它看成是人类的希望。不能说他们这种选择,都是因为过分天真和狂热,至少像纪德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是经过充分思想准备的,绝非一时冲动的轻率决定。

纪德生在新教家庭,是在传统道德的禁锢中成长起来的。他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因此,青春一旦失而复得,他的心灵就变成开在十字路口的客栈。他以百倍的激情,去做他青年时代该做而未做的事情:追求快乐。为此,他不断地摆脱和放弃许多东西,甚至包括家庭、友谊、爱情、信念、地位、荣誉……为此,他完全摈弃了传统道德和西方价值观念,拒绝任何生活准则,要享受真正的生活,做个真实的人。

不要小看这“真实”二字,他一生如果有准则的话,这就是他的最高准则。从而他最憎恶虚假,他所拒绝和鄙视的,大多是他认为虚假的东西。不过,他还仅限于追求个人自由和人生的快乐,不大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

1925年7月14日,他同友人动身去刚果和乍得旅行,次年5月回国后,他就猛烈抨击殖民制度和大公司对土著民族的残酷剥削,发表了《刚果之行》和《乍得归来》。这样,围绕殖民地问题,议会里、报刊上都展开了大辩论,政府不得不派团去调查。纪德预言,照这样统治下去,殖民制度维持不了多久。抛开这场辩论的社会意义和纪德的论断正确性不谈,经过这个事件,纪德的思想增添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义。

进入30年代,纪德越来越关注苏联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越来越同情共产主义。1934年1月,纪德和马尔罗曾去柏林面见希特勒的干将戈培尔,要求释放季米特洛夫和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年,纪德进入反法两斯作家同盟警惕委员会。1935年6月,纪德主持召开了世界保卫文化作家代表大会。他成为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朋友,究竟有什么思想基础呢?

纪德自道:“引导我走向共产主义的,并不是马克思,而是《福音书》……”成功就免谈了,再谈就是妨碍革命,就是反革命了;一方面大谈弘扬文化,一方面思想贫穷化,作家艺术家必须遵照路线创作,把群众的思想“深加工”,与之保持一致,借助《真理报》一呼百应的气势搞臭和清除反对派……

纪德在苏联看到的不是无产阶级掌权,而是斯大林一个人专政;他看到的不是生机勃勃,而是死气沉沉、闭关锁国的苏联。他在苏联看到了他最痛恨的东西:“一切降低人的价值的东西,一切减退人的智慧、信念和锐气的东西。”他也看到了他深恶痛绝的非正义:受到政治迫害而陷入绝境的普通工人求告无门……

纪德终于明白:苏联背离了它当初追求的目标,背叛了它令人们产生的所有希望。怎么办?如何处理人们肯定期待他做出的全面判断? “应当隐藏起保留意见,向世人谎称赞赏一切(像罗曼‘罗兰那样)吗?”纪德陷入惶恐和痛苦之中。

本来,纪德从一个“背德者”走向主持正义,靠拢苏联和共产主义,有了理想和信念,就已经走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现在,他又面临另一段艰难的历程:离开苏联,离开他“遴选的祖国”。纪德所走的是双重的艰难历程。

纪德自道:“我的作用就是揭穿谎言,我拥抱的是真理,假如党离开真理,我当即就离开党。”

然而,投鼠忌器。进步阵营早已把苏联和这项事业过紧地连在一起,对苏联的批评,很可能会转嫁责任,从而损害这项事业,纪德也就同整个进步阵营为敌了。

维护虚假的东西,就要丧失他终生最看重的人格,也违背他重大抉择从不以功利为前提的品性。“我认为真诚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事关大多数人和我本人的信仰。”

这就不仅仅是做人的真诚,而是信仰的真诚了。“在我的心目中,还有比我本人更重要、比苏联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类,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文化。”

纪德在《访苏归来》开篇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谷物女神得墨忒耳装扮成老妪模样,进王宫照看刚出世的小王子得摩福翁。女神出于无限的爱,渴望将孩子带上神界,就在深更半夜把小王子放到炭火上锤炼。不料王后闯进来。推开女神,移走炭火,“毁弃了修炼中的超人品性”,孩子得救,却未能成神。

一到苏联访问,在纪德的心目中,苏联很快就成为一个破灭的神话。但是,他仍然端出《访苏归来》这样一盆炭火,有谁能真正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呢?

唯有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访苏归来/苏俄观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8238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2014265622
中图分类号 I565.6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