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目前国内探讨如何培养电影学博士研究生的书籍尚属空白,尤其是从博导的视点对博士生选拔、培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的书籍更是难以找寻。为此,编者精心设计了访谈的问题,引导博导们主要围绕博士研究生培养来畅谈自己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经验和为人之道。

本书旨在使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专业博士生培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对应今天的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创作的丰硕。

内容推荐

本书采访的各位博士生导师,所研究、讨论的问题各有特点,语言朴实,内容丰富,思想活泼,可以说是他们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个人的教学思考,他们正是用自己的点滴体会,来诠释学院博士生培养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我们将看到他们善于利用学院本身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特色来开展博士生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学院博士生培养的思路和期望。对他们的访谈,将记录下学院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将为后来研究电影学院博士生教育教学历史的人,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目录

与讲故事的道德默契——博士生导师郝建教授访谈

静水流深,有容乃大——博士生导师钟大丰教授访谈

电影是“视听艺术”——博士生导师黄英侠教授访谈

有问号的人生——博士生导师谢飞教授访谈

变革激流中的坚守者——博士生导师谢晓晶教授访谈

求实避虚,择善固执——博士生导师穆德远教授访谈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数学到美学——我的成长之路

问:请您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如何确立起自己最初的学术兴趣的?这一学术兴趣是否始终持守,中间有没有进行调整和转换,为什么?

答:在我的中学时代,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没有找到确定的方向,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但是在所学的学科中,我对数学的兴趣比较大。因为时代的原因,我的高中阶段止于高一,在即将升二年级的时候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这样我对几何学萌生的兴趣也随之受到阻断。当时班上有一位同学对我的影响很大,这位同学长相酷似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他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自修了大学阶段才能修习的高等数学,“文革”期间虽然家庭受到冲击,影响到他的个人发展,但是,在他插队期间依然钻研数学,后来进入沈阳化工学院学习。院方震惊于他在数学领域精深的造诣,于是便破格让他为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授课,这位同学以学生的身份担任大学的教学工作,一时传为佳话。这个事例在当时给予我莫大的激励,为我之后的人生注入了一股很强的动力,成为我心中的第一个楷模。

“文革”期间,不用上学了,在家赋闲无事。因为家里的成分未划,一时间也无法以确定的身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只好老老实实在家读一些手头能找到的书,所以就认认真真地阅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并且严格采用中学语文老师要求的总结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在逐字逐句仔细研读《矛盾论》的过程中,每一段落都总结归纳其中的含义,然后再总括起来,把《矛盾论》的论述逻辑尽量领会透彻,成为我最初的自己摸索着进行的学术训练。应该说,我从对数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到不经意间开始走上了理论研究的探索道路,对《矛盾论》的研习应该算是我的一个人生道路的分叉点。

后来在插队的过程中,可能我的性格不太合群,每天出工干农活,收工之后大块的时间没事可做,正好我身边有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还找到了另外一本《反杜林论》的辅导读物。于是,就像研读《矛盾论》一样再次精读了《反杜林论》。这两本书我都是反复地读,好像是沉浸到其中了。我对理论的兴趣,包括我之后的写东西的表述方式,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读这些书的影响。在此之后,内心深处逐渐对理论的兴趣越来越浓,特别喜欢寻获一些相关的书籍来阅读,马恩传记之类是我的最爱,对上大学更是心向往之。当时对大学生称之为工农兵学员,我内心充满了对工农兵学员的崇敬。作为一位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深造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可惜,由于当时“文革”停止高考,单位根据名额进行推荐,我没有这样幸运的机会,但是有了一个上中专的机会。我一直特别渴望还能有上大学的机遇降临到自己身上。刚入中专很想学数学,很想托托人转成数学,可能我的性格有些随遇而安,虽然内心当中有一些理想追求上的倾向性,但是也不会执拗地去努力和抗争,结果学的是中文,毕业后当了四年中学语文老师。在中学教书的时候,上过一个培训中学教师的政治理论本科班,学的都是哲学、政治经济学什么的。“文革”结束之后,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了。我因在中学里忙于教学工作,无暇备考,自忖实力不足,没敢参加这次考试。第二年还是被内心的某种东西所蛊惑,灵机一动,决定参加高考,于是用了40天的时间突击复习,考上了大学。因为之前自己有精研理论著作的一点儿功夫,所以在班上,我的写作与思辨能力就显得突出一些,进一步培养了对理论的兴趣,后来我的个人兴趣发生了转变。我在中文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对文艺理论是情有独钟。当时教授文艺理论的老师们都信守一个观念,这一观念被我接受了。这个观念是文艺理论的基础在于美学。当然,现在看来这一观念是很可质疑的,但是在当时我的确是深信不疑。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美学的书籍。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主动到哲学系旁听美学课程,并且开始准备报考美学方向的研究生,也就是说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准备。如今,当有学生想考我的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一般都问他们花费了多长时间来进行准备,其中,准备时间最长的学生也没有超过一年的,有的学生竟然是头脑一热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就临阵磨枪来报考研究生了。读了一些美学之后,我对美学研究萌生了巨大的兴趣,想报考美学专业的研究生,可是却发现当时全国的高校里有美学专业硕士招生的,只有北京大学。于是,我就报考了北大的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者有80余人,最终录取了8人,我是其中之一。

在读美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像以往精研《矛盾论》和《反杜林论》一样,我认真研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时国内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评价很高,但是我对他在这本书中所阐发的观点并不认同,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接触到朱光潜先生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著作,认真研读了第一卷。再后,又研读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这一美学的经典著作。读到康德,我心中认为他的观点才是真正的美学观点,是正确的。尽管当时国内在介绍他的观点的时候,在肯定之余往往还要说上一些不足,我却认为康德美学观点几乎是无可挑剔的。我们一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康德的观点。

从北大研究生毕业之后,1984年底我进入电影学院工作,至今已经24个年头了。在电影学院教书后,先给学生开设美学课程,之后还讲过古典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此期间,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电影美学,之后的一系列理论著述也都是关涉这一研究领域的,这一基本方向从未改变过。由于我对美学的了解,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在提升美学的科学研究水准的基础之上,确立电影美学的学科地位。

最近北京市美学会开会,我还准备了一个发言,想在会上发布自己在美学上的一些最新思考,我觉得黑格尔在美学领域的作用是喜忧参半的,好的方面在于他提高了美学的声望。由于他当时在德国思想界的显赫地位,他对美学成为显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他同时毁掉了美学的前程。为什么这样说呢,美的存在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社会美又包含艺术美。所以美是一种广泛的存在,但是,如此广泛的存在却被黑格尔限定为艺术哲学这一有限领域里。这样一来,美学理论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艺术现象几乎包罗万象,极其复杂,如果从这一角度人手进行美学研究,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就乱了套了。我认为应该从自然美人手进行研究,同时还想提出研究模型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简单明了得多。由此得出了结论再进行泛化,如果我们能这样做的话,可能今天的美学研究会有希望得多。我看过人大的一份博士论文,提到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文中统计了美国最著名的美学期刊的所有选题,结果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是研究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其中包含的逻辑是,只要研究艺术审美,似乎美学就可以在学术研究领域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美学本身却没希望了。因为没有把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美学研究缺乏后劲。

P3-5

序言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务实展望

2010年,对于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

今年,恰逢是北京电影学院建院60周年一个甲子的大喜日子,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学院总结和整理在电影学学科建设中专业发展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展现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成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电影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经过电影人近10年的爬坡和努力,今天的电影无论是作为工业、艺术、产业,竟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好水平,竟然达到了一个被社会和其他领域广泛重视和关注的程度。

2010年初,国务院专门为国家的电影产业发展颁布了指导性意见的9号文件,可见作为中国的电影产业,开始被国家作为朝阳产业和新兴增长的产业来加以支持,令人鼓舞的是,国务院9号文件,其中除了谈及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外,还专门谈到了关于电影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专业教育,在60年中,经历了一个从专业培训、在职学习、干部专修、大学学习、本科培养、硕士生教学,到目前的博士学位教育的高层次培养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学院教师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意识到我们在完成基础的电影制作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之外,还必须在创作、历史、理论、批评等方面高层次的全方位发展,也意识到在未来,学院对于电影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要逐步提高层次和深入发展,才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电影专业人才。

2003年,经过学院申报并获得批准,在原有的电影学硕士点基础上,增列了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同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增列电影学博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电影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院提交的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请获得正式批准。因此,我院具有了招收和培养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批准,学院成为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NFA)研究生的试点院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能够在2003年批准我们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方面说明我们在电影学术研究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电影教育的高层次上是有明确目标和追求的。

学院申请电影学博士点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学院端正办学思想、理清教学思路、研究学术问题、总结教学经验的科学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在思路上是志在必得,我们在学术上是不断探索。

当学院具有了电影学博士点以后,我们绝不放弃质量,而是以我们的教学特色和水平,以我们的学术成果,以我们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特色。

学院对博士生的教学定位是,以电影历史、理论、批评、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提高对电影整体研究的专业水平。我们在确定博士生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的时候,已经确定坚持电影学,侧重于电影学的电影历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同时,针对目前中国电影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电影艺术创作理论和电影教育的研究方向。

我们学院的博士生培养,是在本科生、硕士生的层面上做到了:1)电影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齐全;2)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比较高,适应性强;3)电影技术、艺术、知识、技能及理论扎实;4)电影的专业艺术创作能力强,专业知识广泛、全面;5)毕业生艺术素质修养高、社会的开拓能力强;6)电影制作、创作及理论相互兼顾;7)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和专业素质比较高;8)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较强。

我们学院的博士学位教育和教学,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质量,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一直把品牌、质量、水平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学院在博士学位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有一支学科布局比较合理、年龄梯队均衡、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师资队伍,除了拥有一批在电影学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教授、学者、艺术家,还保持和培养了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及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和国家级优秀学科专业骨干。

2)加强了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学院在申请博士点时已经建有“电影学”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美术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在具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之后,我们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在学术理论建设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

从办学的角度,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的中国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中国电影研究水准的提高;关系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

策划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些年的博士生培养有一个总结,使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专业博士生培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对应今天的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创作的丰硕,更为主要的是,我们是要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更好地对电影学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以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高层次毕业生。

本书采访的各位博士生导师,所研究、讨论的问题各有特点,语言朴实,内容丰富,思想活泼,可以说是他们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个人的教学思考,他们正是用自己的点滴体会,来诠释学院博士生培养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们善于利用学院本身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特色来开展博士生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学院博士生培养的思路和期望,感受到了他们为教学改革和学位教育的完善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为培养博士研究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对他们的访谈,将记录下学院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将为后来研究电影学院博士生教育教学历史的人,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感谢所有在此项工作中被采访的博士生导师,也感谢所有参与本项工作的老师和研究生为出版本书所作出的努力,还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秦赞、王宁、类成云的辛勤工作,最后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确定了这个出版选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会军

2010年4月

后记

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已陆续出版了多本访谈式的著作,其中纳入《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的包括《电影人的成长——北京电影学院博导系主任治学育人谈》、《师德访谈》等。身为博导的张会军院长提出再做一本博导访谈的设想并将此任务交给我。

我本人自1999年7月负责研究生部的工作。工作至今,参与了北京电影学院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电影学博士点、遴选各批次博士生导师、招收各年级博士研究生、制定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培养计划等各项工作。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中,我经常要与各位博导打交道,与他们共同商定博士招生计划、讨论为博士生开设哪些课程,研究博士生的学科综合考试、开题和毕业答辩等事宜,对每位导师的做事方式和风格、处事态度乃至个人性格都越来越了解。尽管如此,由于工作繁多,我却没能够真正地作为采访者与博导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研究生部的高翔老师完成了从一开始设计问题、挑选采访学生、确定采访任务等细致的工作,安排在读的2007、2008、2009级博士研究生对14位博导进行了采访,然后将学生整理后的访谈文字稿件汇总交予出版社并与编辑人员进行沟通。在此,我们对所有参与访谈工作的博士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张燕菊、余韬、李静、单禹、陈波、汤梦箫、韦华、范蓓、姜贞、汤俊、刘宗媛、谭苗、谢波。没有他们的热情参与和辛勤工作,就没有这本访谈的面世。同时,也要感谢宣传部的陆花老师的支持,及时为我们提供博导照片,在此感谢。

我们这次编辑出版《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其实是心存顾虑的:从形式上可能会产生重复之嫌。而实际上,目前国内探讨如何培养电影学博士研究生的书籍尚属空白,尤其是从博导的视点对博士生选拔、培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的书籍更是难以找寻。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访谈的问题,引导博导们主要围绕博士研究生培养来畅谈自己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经验和为人之道。北京电影学院2003年才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与我院60年的办学历史和在中国的电影专业高等教育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通过这次访谈,我们希望突出表明北京电影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理念,展现我院博士生导师的风采。同时,我们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梳理,初步探索了电影学高级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工作奠定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

孙欣

201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师说--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访谈录/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欣//高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1923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