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走出了20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无数部长和国会议员,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经济学家凯恩斯,大诗人雪莱。威廉王子从伊顿公学走向明天的帝王宝座。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70%进入世界名校。伊顿公学缘何能有如何杰出的教育成就?翻开《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一书,且听中国籍伊顿教师友友亲身讲述英式精英教育的精华。

内容推荐

伊顿公学作为贵族男校之翘楚,英式教育之典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学之一。伊顿的学生出身名门,却绝不养尊处优;他们讲传统、守规矩、平和、礼貌,却不怯懦软弱;他们自信、独立、风度翩翩却不傲慢。一代代“伊顿人”把教育本身变成了一项成功之道。伊顿不仅象征着荣誉与地位,更是精英文化教育的典范。《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作者友友是至今唯一一位在伊顿公学任教的中国籍教师,她在书中亲身讲述英式精英教育的精华。

《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伊顿公学——精英之巢

第二章 伊顿历史:六百余年的贵族子弟中学

第三章 伊顿途中(伦敦—温莎—伊顿):一次风光文化之旅

第四章 校园和伊顿城:在温莎堡飞扬的王旗下

 1、校园核心

 2、校区建筑

 3、伊顿城区

第五章 伊顿等级——优越者的形式

 1、校长

 2、教学长

 3、舍监

 4、助理“师傅”

 5、学生奖学金获得者

 6、学生

 7、伊顿公学教学、管理系统图:

第六章 教学系统:挖掘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

 教:

  1、独特的教材

  2、具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分班制”及其好处

  3、多层次的考试制度

   1、入学考试

   2、GCSE考试(学分考核)

   3、A-LEVEL(高中毕业考)

   4、TRIALS(伊顿考核)

 学:

  1、注册—考核—入学

  2、学习过程和奖学金的获得

  3、毕业升学

第七章 伊顿教学理念

第八章 体育:让青春活力四射

 1、球类运动

 2、户内外运动

 3、夏季运动

 4、伊顿发明的体育项目

  A、“伊顿五人”

  B、“墙赛”

  C、“田野游戏”

第九章 文艺及课外活动:充满灵感的生活

第十章 外国学生—监护人制度—校友会:加入温馨的大家庭

第十一章 伊顿公学的十个关键词:

 1、独立

 2、个性

 3、友爱

 4、忠诚

 5、尊严

 6、勇敢

 7、传统

 8、绅士

 9、幽默

 10、优越

试读章节

5.尊严

犹如儒家在培养一个人时的要求——“修身”——要把自身修炼成一个堂堂君子。无论在什么逆境劣势下,不能丧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当一般人把英国式教育称为培养“绅士”的时候,其实他们在谈的是一种内在的骄傲感,并非仅仅由于自己的出身和家庭背景——那只是浅薄的甚至愚蠢的“傲慢”,而是由自身内在价值而产生的机智与骄傲,对作为自己的“这个人”的骄傲!在这种原则下,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放弃就是丧失尊严,承认“束手无策”也是丧失尊严;相反,不屈不挠的努力是保持尊严,一次次失败而仍坚持不懈是保持尊严。这种内心的强度,对学生未来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和荣誉感也紧密地联接在一起,仿佛一种必须坚持的原则。尤其当每一个人都力求成为此类“君子”时,一种社会的、文化的“大环境”就出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中国人耳熟能详吧?

6.勇敢

前面所提到的伊顿公学发明的各类游戏,如墙戏、五人游戏、田野游戏赛,多多少少都是在训练男孩子们的一种勇敢精神,让他们去拼博,不要轻易放弃,学会一种弃而不舍的精神(当然这类竞赛多少带有一定的残酷性,也许正因为是此原因才有了一定的刺激性吧?)。但伊顿公学强调的“勇敢”更多地是指精神上,面对挑战甚至主动去挑战的一种态度。身处世界各地精选了又精选的“小人尖子”之间,竞争意识是和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一个人周围乃至内心的元素。因此,“勇敢”就是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在优势时不张狂、不喧躁、不得意忘形;在弱势时不气馁、不放弃、不轻易认输。作为一种精神价值,那其实是在强调“对自我的挑战”;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胜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伊顿公学中出来的十几位首相,不计其数的部长、将军,大多是这种“勇敢”教育熏陶出来的。二战中,英国战俘打着旗号、雄赳赳列队走过战胜者面前的镜头不是虚构的,那种来自少年时期根深蒂固的“坚忍不拔”,正是勇敢的另一方面。

7.传统

英国文化以其稳健、深厚、实际、循序渐进著称。“保守”一词,在英国纯然是褒意。否则,议会中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也不会堂而皇之地直接以“保守党”为自己命名。伊顿公学作为皇家所建立的“子弟学校”,紧紧把握了这一“进化”逻辑,从外表的燕尾古典服饰到内心的人文修养,都一再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由传统中积淀提炼出的价值观。在伊顿公学的学生中,简单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并不讨好。你如果有一‘个性”,应当体现在精神和知识的真才实学上。一个观点,哪怕再貌似“革命性”,如果经不住“常识”的考查,也不会有多少人理睬。也许正由于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使英国文化发展出一种不追随形而上学概念的诱惑,却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在精神上,尊重传统,持续发展;在现实中,承认秩序,恪守法治;在思想上,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在这里,可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在伊顿公学,当老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学生是站着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许可下,学生是不可以坐下的。他就得这样站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用中国老话说,这叫“师道尊严”,尊师敬长。对于伊顿的课程以及教学方法而言,中国式的“文化大革命”是不可想象的。文化只有积累,没有突变,不懂得传统价值的人,也不可能懂得“创新”的价值。换句话说,没有昨天怎么会有今天?有时,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8.绅士

这个词的后面,常常要跟上“风度”一词。英国绅士以其稳重、端庄的仪表,考究而不奢华的衣着,彬彬有礼又“拒人千里之外”的待人接物的态度而著称。有一则事实:在伦敦地铁里,有一次一个黑人借着酒劲儿,指着一个白人的鼻子大骂,那位“绅士”脸色铁青,紧抿着嘴唇,圆睁双眼,笔直端坐,视同无物般对刺耳的脏话不置一词。“绅士风度”除了给女士开门之类客套以外,最关键之处就是决不因任何险境、难堪之处,使自己失态、张慌失措。绅士们必须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麻烦降临之时保持理智、平静,那不能只是外表的,必须在内心也要冷静、清晰、有条不紊!这又是一种修炼功夫,而伊顿公学则是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把造就这种“小绅士”放在教育目标之中。平静和彬彬有礼的底蕴是克制、含蓄、内敛。一个绅士必须有极强的克制力,哪怕受了委屈,简直想大哭一场,或者张嘴骂粗话,粗鲁地发泄一通。当着众人面“失态”,仍被视为是一件极丢脸的事。可以想见,那位挨骂的“绅士”,心中默念的正是“克制、克制、再克制”——也许他就是当年的“伊顿人”?

9.幽默

“幽默”是一种感觉,来自于高超的智慧与机智,幽默同时也是修养与文化的体现。在英国,语言上能体现出智力的高超者,让人欣赏的同时也暗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因为你不必靠嗓门大、声音高把人“压倒”,而是在一句妙语中令人会心微笑,心悦诚服。从入伊顿大门的第一天起,男孩儿们之间已经开始了一种唇枪舌剑式的“较量”,其中倒并非包含多少恶意,更多是一种斗智,在智慧和机敏的角逐中分个高低胜负。在这里,“老实巴交”可不是什么优点, “沉默”也不会被视为“金子”,智力低下当然会在一群佼佼者中被淘汰。那么,每个人都被动、主动地“力争上游”,玩“智力测验”、“文字游戏”蔚然成风,结果“幽默”成风之处,“刻薄”也一奶同胞似地诞生了!所以,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英国人并不“厚道”,就是指太爱开人们的“玩笑”,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英国式的幽默”吧。但总的说来这种“玩笑”是善意的,他们喜欢测试对方的智力,当他们把一个“智力的球”抛过去,看对方是否能接住,当你不但“接住”了,还反“抛过来”更机智的“一球”,从此,他们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同时,这也是“优胜劣汰”的法则。别说议会中互相辩论的双方,喜笑怒骂、唇枪舌剑,每天在电视上也尽是些挖空心思,互相挑刺、拿名人“开涮”的节目。就是英国女孩子,也一概把“无聊”视作男友最不可原谅的缺陷!你要说话嘛?先学会说得精彩吧!嘴巴的精彩来自眼睛的犀利;眼睛的犀利又来自大脑的敏捷;大脑的敏捷又来自于平时文化修养的;而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魅力!伊顿公学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下,也会专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参加辩论,训练你的逻辑性表述。他们有专门的辩论协会,那儿的辩论者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具有雄辩的才能,那儿不允许有智力上的残废!

10.优越

伊顿学生嘴上不说,内心无疑是充满了优越感的。家庭的富裕背景当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从入学到毕业,每个学生绝无“后门”可走、“势力”可仗。无论你是什么“皇亲国戚”的子弟,“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全得靠自己“拳打脚踢”,一步步走出一条路来!这样的状况,反而使他们看不起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暴发户。他们的优越感说穿了还是来自文化传统的优越感;与智力相等的人交往而产生的智慧上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自我证实所带来的自信上的优越感,他们知道,无论将来自己踏入哪一片领域,都不会是无声无息了此残生的家伙。他们的命运是“注定”了的:要做就做好;而且一定能做好。这些,在他们第一次穿上伊顿公学的黑色燕尾制服那天就知道了:从1440年10月11日,亨利六世诏令建立伊顿公学到今天,“伊顿人”光辉的过去与未来都在自己身上,而自己绝不能给这一辉煌的传统抹黑!伊顿的“优越”是体现在它的优秀之中的!

P90-94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育国度,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观点,在两千三百年前,已经奠定了普及教育的思想。但如果你问,今天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十有八九,听到的回答可能是:英国。从五、六百年前欧洲的中世纪起,英式教育闻名天下,这尤其表现在它成熟的教学思想、完备的教学制度,以及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中国老话,用来谈论英国最著名的学校——伊顿公学,倒真是再合适不过。

伊顿公学是一所中学。这把它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外国名牌大学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大学清楚区分了开来。进入伊顿公学的学生,都是年龄在十三岁至十八岁之间的青少年,与性格基本形成、学业方向大致选定的学生不同,中学生们经历的正是他们最敏感、最动荡的性格形成期。生理发育的骚动、心理上莫名的烦恼、与成人——特别是自己的父母——间的疏离和抵触,对步入未来世界之前的好奇、向往与恐惧,混杂在一颗颗尚未成熟的心灵里,既令他们的父母、也令他们自己琢磨不定,各种各样的麻烦就由此而来。如果我们把考入大学作为寻求人生答案的开端,那么中学时期就是提问和困惑的阶段。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奠定基础的阶段。在中学的五年,如果把“轨道”铺好了,路走正了,孩子获得了充足的自信、健全的心理和正确汲取知识的能力,他们就扎扎实实地准备好了去迎接人生中不论从哪个方向袭来的暴风雨。如果把学到的知识称为“有价之宝”,那么中学时期对一个人的根基的培养,就是“无价之宝”。正是这件“无价之宝”真正能让孩子在他(她)漫长曲折的一生中受用无穷!立于不败之地!

……

——截选自《前言:我为什么要介绍伊顿公学?——致中国的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伊顿公学和精英教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友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45070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9.561.8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