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谐圆道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梦,一个浩瀚寥廓的圆周梦,一个历久弥新的和谐梦,天覆地载,古往今来,魂牵梦绕,大矣,久矣。观和谐之道,乃将“一”拉长后围成的周流不息之圆,变动不居之圆。于是,梦圆和谐之道,就历史地成了我们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坐而论圆不如起而画圆,遵循和谐发展之道,投身到灵动而美丽的圆中,自会发现圆道之美。在圆道上,人们致力于梦中之美和现实之美的追求不会止步。刚柔理当相济,发展必须问道。

内容推荐

坐而论圆不如起而画圆,遵循和谐发展之道,投身到灵动而美丽的圆中,自会发现圆道之美。如果我们向往复不已的和谐之道迈进一步,那么,和谐之道也会同时向我们迈进一步。和谐之道就在前面,圆满大美在招手,我们还犹豫什么呢!

和谐发展之道,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美丽的循环。梦想成真,是人们的美好期盼。在圆道上,人们致力于梦中之美和现实之美的追求不会止步。刚柔理当相济,发展必须问道。

目录

自序

和生美 圆成物(编辑寄语)

引言:和生有道圆融无碍

一、和谐生物:天道生生、圆融互润的智慧之圆

 1.天道生生,圆生不息

 2.生生无边,圆圆相连

 3.和谐生物,圆润化生

 4.万有互润,圆通共赢

 5.大道呈圆,圆形至真

 6.大道与万物同生:循和谐化生之道,画天地好生之圆

二、和谐伦理:天道酬善、惠及众生的伦理之圆

 1.天道酬善,圆蕴因果

 2.善善互动,圆圆相映

 3.和谐生善,圆系万有

 4.万有一体,圆德无疆

 5.大德象圆,圆配至善

 6.大德与万象同乐:法和谐酬善之道,描万有向善之圆

三、和谐生美: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

 1.天道和美,圆成天然

 2.美美无痕,圆圆相谐

 3.和谐生美,圆自和美

 4.万有同根,圆满大美

 5.大美似圆,圆孕魅力

 6.大美与日月同辉:修和谐生美之道,绘万有和美之圆

四、和谐至简:全真至善、臻于大美的简洁之圆

 1.和谐若环,圆道至简

 2.和谐达美,大美从简

 3.大和与简单同根:效自然减量之法,展简单经济之圆

跋:梦圆和谐之道

试读章节

一、和谐生物:天道生生、圆融互润的智慧之圆

和谐发展,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演进模式(或状态)。其终极价值是万有存在的相得益彰,协同演进。和谐发展之道,内涵着奥妙无穷的“哲学圆理”,给我们展示了无始无终、始终归一、周而复始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连续性时空。和谐呈圆,圆道和谐。和谐发展的“哲学圆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谐自然的经验总结。万有存在具有循环往复的圆形运动规律,显著特征是首尾相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形式。和谐发展观恰好是对万有存在运动特征的人文提炼。和谐生物、和谐伦理、和谐生美、和谐至简分别从求真、向善、达美、简易四个维度诠释了和谐发展中的圆道哲学。天道生生、天道酬善、天道和美、天道从简的“圆理哲学”启示我们,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于:与天地合道,与阴阳合生,与四时合序,与日月合明,与圆理合意。大道与万物同生,大德与万象同乐,大美与日月同辉,大和与简单同根,理应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圆满境界。和谐发展蕴涵着哲学圆理,同时,圆道哲学也为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周流不息的圆道中,求真、向善、达美、从简在和谐的旗帜下统一起来。真、善、美、易,一统于和。完全可以想象,一个自身已最大限量地注入了善的德行的人,再去求真并观照美,必定超凡脱俗,而几乎与万有之本真和自然之大美相连了。这是一种以德率真、以德统美、以真达美、以美储善和以简驭繁的和谐发展至境。

和谐发展观念来自中国人的圆道思维。所谓“圆道”,即循环之道,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可见,和谐发展观与圆有不解之缘。和是一种协和、协调,是整体运动的稳健状态,稳的结构必定呈圆。圆具有均衡态,只有均衡、协调才能保持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合理性。和谐发展的化生逻辑是和谐生物。和谐生物,是我们生存其中的万有存在共同体演绎了几十亿年的化生逻辑。和谐是顺其环,随其圆,圆润无碍,连环化生。生生不息的和谐生物法则,勾勒的是天道生生、圆融互润的智慧之圆。这个往复不已的循环之圆,体现了大自然独有的和谐化生智慧。正是在这个往复不已的循环之圆中,万有存在共同体得以谱写出生生不息的化生篇章,演绎出和谐发展奥妙无穷的圆真之道。万有存在都是在生生不息的往复圆转循环中运行着。

1.天道生生,圆生不息

天有生生之道,而生生不息的天道,恰似一个往复不已的循环之圆,使万有存在处于恒久的生、长、壮、老、逝的循环与回归中。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在于循环不已的生生之德。在和谐发展循环不已的圆转中,无物不动,一切皆流,表现出中国文化鲜明的圆润风格。

天道圆生不息,是先哲趋时、适位、通变的学问。于是,阴阳和谐圆转就历史地成为中国文化的母题。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以阴阳交感、五行周复为基本思想框架,以天人合意、宇宙动态平衡为基本观念。这种圆道思维方式熔铸成中国人的文化品格,渗透进血脉之中,以至成长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淮南子》对宇宙有这样的定义:“上下四方日宇,往来古今日宙。”换言之,所谓宇,是空间和太空的代名词;宙,是时间的代名词。宇宙,具有周流往复的特质。本土的圆道文化形象地表达出时空合一、万物循环的观念。这从对道的解读中也可以得以印证。何谓道?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形而上层面对道作出诠释的是老子。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论道,主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道不可言说。《老子》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奥妙无穷的道不可言说,只能靠直觉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如果能够言说,则不成其为道。其二,道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母。老子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先于天地万物的,道的运行是超于人的视听感觉之外的。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就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其三,道为万物之本但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具体的事物。老子一方面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另一方面又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其四,道本于无,运行若环。夫道,非清非浊,非善非恶,但其运行作环周状,“周行而不殆”。这个道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最终又返回原处和本原,且居“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之首,堪为人类之师。可见,老子之道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先在性、本原和超越性等形而上特征的混沌大圆。在这个至真圆形中,一切皆流,唯道不变。古人说:“混沌初开,乾坤出世。”乾者,阳也;坤者,阴也。混沌之前,宇宙本无阴阳之分。此谓太极。道家说,太极生两仪。阴阳同圆。太极即是一个圆,圆即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将人生和整个宇宙看做一贯的总体——圆相之体,因而行一贯之道。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还说:“大日逝,逝日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此道非他道,即环圆之道。老子把复视为生命的归宿,并将“复命”看成是“常”,即万物运动和变化中的不变之法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老子·第十六章》)“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第十四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以上哲学“圆理”揭示,“道”与万物形异而质同,万物只是“道”的变化形态,万物脱去其形即回归于道之本。即说,道外无物。“道”论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然界自组织运动之上的,以自组织运动为宇宙发生乃至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这种自组织的动力完全来自于“道”。从万有存在的构成上说,“道”为“有物混成”的实体;从万有存在的发生上说,“道”为最高本源;从万有存在的变化上说,“道”为总的法则。这是对圆生万物的中国式哲学阐释。这种东方式解读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老子奠定了一个民族圆道思维的方向,很难被后人超越,后人大都只能在其创造和划定的范围内精耕细作。老子不可言说,以至于古往今来解释他的人虽多,但其中误解的却占了大半。难怪有人认为,老子是一个梦,是古典时代向我们这个时代无穷覆盖过来的一个无限辽阔的圆周梦!因为老子的语言是微言——精微玄妙的语言,其文风是离奇怪诞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十八章》)。看似飘忽不定的语言背后,其实却隐藏着本体界的不测奥秘,它代表了人类思维的极致,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自由飞翔。《道德经》薄薄一册,俱以格言出示,虽区区五千言,却不亚于一部百科全书,你在这里可以找到一切:用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万有……无不应有尽有,给人类描画了一个至简的圆道。就连狂妄的哲学家尼采也不得不说:“老子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物,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周易》和《老子》,被世界公认为上古时代最全面的辩证思维百科全书、上古时代最伟大的哲学专著,至今依然是西方国家最畅销的东方经典之一。在人类轴心期时代,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那就是《周易》;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只有一本书是为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那就是《周易》;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进程中,只有一本书对人文和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那就是《周易》。《周易》与《老子》,一同画就了一个智慧之圆,一个刚柔相济、一刚一柔、亦刚亦柔、阴阳互抱的和谐之圆。由《周易》和《老子》共同奠基的中国文化犹如一座迷宫,似乎有永远也解不开的奥秘,又充满无穷魅力。博尔赫斯的名作《交叉小径的花园》,是一篇关涉东方文化的永恒之作。那里边谈到了一个真实但又无限的花园,那花园实际上就是一座迷宫,一个循环圆道。它并非由八角亭和曲折的小径所构成,其本身就是河流、州县、国家……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甚至以某种方式囊括了星空,体现了对东方文化的崇拜。据统计,世界各国译本最多的古代典籍,除了《圣经》就是《老子》了,而《圣经》的译本之多,却是得力于其强大的宗教信仰背景,而《老子》一书的流传却完全是基于各国人民对老子的崇仰和纯粹的哲学喜好。在唐代就有了老子的最早梵文译本,据说译者是著名高僧玄奘法师,从此,老子的书就在全世界开始流传,译本光欧洲就已达六十多种,其发行量已无法作出准确估计。《老子》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6个字,被西方无数研究者认为是人类和辩证思维的第一次“正式”亲密接触。因此,“道”字被中国传统文化和许多其他宗教借用,如日常生活中说的“道理”、“道路”,佛教中的“道场”,基督教中的“布道会”、“讲道”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之道就是和谐循环之道。直到今天,早已登临人类智慧巅峰的老子依然在冷眼俯视着世道的冬去春来和沧桑巨变,思索着圆道的循环往复。

P8-12

序言

又是五月阳光,又是和美时节,感慨又是一年,寒暑易节,自然画成一道;

又是两位作者,又是和谐主题,赞叹又是一部,春秋交替,人文化成一圆。

追求低碳生活成为时尚,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构建和谐社会蔚成风气,促进科学发展奏响强音。有感于此,学者管斌、刘长明,去岁推出《和谐管理之道》,今年完成《和谐圆道》,连续出力作,圆成姊妹篇,可谓正当时。

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一个“和”字贯穿始终。自和,他和,天人和,和道大焉!作者爱和不已,求和不懈,论和不止,独辟“和”径,别开“和”面,于是乎常和常新。今推新书,新在何处?圆析和谐。和为天地之道,圆为古今之则。诸子说和,百家话圆,“大珠小珠落玉盘”。管、刘联袂,如蜂博采,自酿新蜜。满纸和谐语,一书浑圆言。求和谐圆解,论和谐圆道,和圆珠联,焕然一新。以圆解和,以和体圆,圆中有和,和中有圆,圆者非和,和者非圆,和而不同,圆而有别,相映无碍。

和谐拯救危机,圆通化生希望。理论层层阐述,案例个个铺张。文笔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

若能为和谐摇旗,给圆道喝彩,得读者喜欢,则作者、编者甚感欣慰矣!

后记

一个梦,一个浩瀚寥廓的圆周梦,一个历久弥新的和谐梦,天覆地载,古往今来,魂牵梦绕,大矣,久矣。观和谐之道,乃将“一”拉长后围成的周流不息之圆,变动不居之圆。于是,梦圆和谐之道,就历史地成了我们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

大自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环流不息的通变图式,一个往复不已的循环圆道,一个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无限回环,一个首尾相衔、环环相扣的魅力之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必须法天象地,顺应自然生物之道,圆润成物法则。理解了圆道,就圆融无碍,很快进入“玄之又玄”、精彩纷呈的众妙之门。圆道梦境,但见玉盘之上,周流之间,大珠小珠,各美其美,美美互衬。

十多年来,兄弟牵手,和谐守望,仰观宇宙之博,俯察物类之华,凝思太极之动,以求和谐之果、圆道之美。

——两个和谐探索者,一对方圆问道人。在和谐之道上,我们始终在路上;在和谐之圆里,我们一直在努力。和谐的纽带使我们走到一起,圆道的魅力让我们牵手前行。和谐发展之道大美无痕,无数和美之圆相谐相映,天衣无缝,共同演绎出和美天道。一圆一循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圆圆互衔接,花花相映红,叶叶同归根。这就是美与美的碰撞,圆与圆的谐和。万有存在奇妙的圆相分布,彰显了大自然的智慧造化,令人叹为观止。

——循环之中觅圆解,寰宇之际画太极。美在哪里?先民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何故?盖因美在圆中,圆在转中。大圆有道,大美无痕。“人无酬天之力,天有养人之心”,对大自然的“涌泉”之恩德,实际上我们是无法回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可能给以“滴水”之报,觅得圆解。和谐若圆,上善若水。圆德就像上善之水,利万物而不争。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之为、太极之动也。寰宇之际,古今之间,太极显矣!

——形而上是一贯道,圆通相为不二门。在循环往复中,和谐之道一以贯之。所有的圆相,经由和谐之道的串联,化成一串五光十色的珍珠链。而圆相的外在形态,则呈现出多元性。真乃“圆道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路数不同但却万法归宗。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之内在价值,需要一视同仁,因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在探寻和谐发展之道上,我们渐渐感悟了道家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之宽容;佛家普度众生、悲天悯人之情怀;儒家立己立人、博施济众、民胞物与之仁心;墨家兼爱万有之博大。观圆相道体之妙,积损有利无之德,方成圆解。

坐而论圆不如起而画圆,遵循和谐发展之道,投身到灵动而美丽的圆中,自会发现圆道之美。如果我们向往复不已的和谐之道迈进一步,那么,和谐之道也会同时向我们迈进一步。和谐之道就在前面,圆满大美在招手,我们还犹豫什么呢!

和谐发展之道,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美丽的循环。梦想成真,是人们的美好期盼。在圆道上,人们致力于梦中之美和现实之美的追求不会止步。刚柔理当相济,发展必须问道。

数年辛苦在乎道,圆解和谐乐其中。圆道悠悠,我们虽一时难以尽善,但我们一直在向善。

《和谐圆道》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书,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济南出版社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管斌、刘长明

201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谐圆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管斌//刘长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00446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