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是陈志强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之所以说有价值,是因为它的作者通过对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的研究,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新闻记者要有所成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是一个看起来似乎不成问题而实际由于被忽视或者被曲解以致很成问题的问题。
图书 |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是陈志强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之所以说有价值,是因为它的作者通过对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的研究,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新闻记者要有所成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是一个看起来似乎不成问题而实际由于被忽视或者被曲解以致很成问题的问题。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难点 2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形成的背景 2.1 中国近代新闻业的职业化历程 2.2 中国近代新闻业职业化发展的表现 3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的发展历程 3.1 1911—1916年:选择新闻业 3.2 1916—1926年:胡政之新闻职业观的初步形成 3.3 1926—1937年: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在践行中发展 3.4 1937—1949年: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在考验中成熟 4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性质观:“代表国民说话” 4.1 “代表国民说话”要求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 4.2 不合理的新闻检查干扰“代表国民说话” 5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功能观:报道新闻与铸造舆论 5.1 真实报道,还原现实 5.2 引导民众,提高素养 5.3 客观述评,监测环境 5.4 记载历史,传承文化 5.5 引领社会,共同发展 6 胡政之的媒介经营观及其实践:为新闻职业的独立自主而做营业 6.1 从依靠津贴到注重经营管理 6.2 刚性的制度管理明确新闻职业岗位的责、权、利 6.3 荣誉股激发新闻职业人才的主人翁精神 6.4 因势变更报社的组织结构以适应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6.5 经营管理实践的特色:凸显新闻职业的规律性特征 7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及其实践:以“不媚”为中心 7.1 公开的采访,真确的报道 7.2 不媚强梁不媚世俗 7.3 新闻职业伦理和史家修养 8 胡政之的新闻人才观及其实践:职业培训模式与自我培养 8.1 新闻职业人才的基本条件 8.2 新闻职业人才的养成策略:以自我培养为主 8.3 留住新闻人才的保障体系:事业、待遇和感情 8.4 用人不疑:给予新闻人才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 8.5 重用且宽容左派新闻人才 9 结论 9.1 新闻职业功能从政治工具到新闻媒介转换的推动者 9.2 新闻职业自主意识的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9.3 新闻职业声望的获取从外部影响转向内部授予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志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004952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10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08 |
宽 | 14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