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松涛编著的《李重华诗学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从李重华《贞一斋集》与《贞一斋诗说》切入,结合其所著《诗传附义》,在大量搜集梳理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兼重李重华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系统层面对李重华诗学思想进行细致研究。
图书 | 李重华诗学研究/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王松涛编著的《李重华诗学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从李重华《贞一斋集》与《贞一斋诗说》切入,结合其所著《诗传附义》,在大量搜集梳理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兼重李重华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系统层面对李重华诗学思想进行细致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李重华生平、交游考述 第一节 李重华家世、生平、著述 第二节 李重华交游考 一、吴江时期 二、京师时期 三、游历时期 第二章 李重华诗学思想宗旨 第一节 音、象、意“三要”说 一、“发窍于音” 二、“征色于象” 三、“运神于意” 四、音、象、意关系 第二节 神、气、巧、词、事“五长”说 第三节 “诗教”、“六义”论及其他 一、“诗教”说 二、“六义”论及其他 第三章 李重华论历代诗 第一节 论汉魏六朝诗 一、四言诗、骚体诗 二、五言诗 三、乐府 四、七言诗——鲍照 第二节 论唐诗(附:《唐人诗话》十三首笺评) 一、五言古诗 二、七言古诗 三、五七言律诗 四、五七言排律 五、五七言绝句 六、乐府 附:李重华《唐人诗话》十三首笺评 第三节 论宋元明诗 一、论宋诗 二、论金、元、明诗 小结 第四章 李重华论诗歌题材及其创作实践 第一节 李重华拟古诗论 一、拟汉魏六朝诗 二、拟唐代五言古诗 第二节 李重华咏物诗论 一、“将自身放顿在里面” 二、“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三、咏物诗与赋、比、兴 第三节 李重华咏史诗论 一、李重华咏史诗主题 二、李重华咏史诗论及其咏史诗的艺术表现方式 第五章 李重华论历代选本与诗学理论 第一节 论历代选本 一、论《文选》 二、论唐人选唐诗 三、论《诗归》 第二节 论诗学理论 一、论钟嵘“致流别” 二、论司空图“排品类” 三、论严羽“以禅喻诗” 结论及余论 一、李重华与王士稹诗学比较 二、李重华与袁枚诗学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诗文辑佚 《沉吟楼遗诗序》 《看云吟稿序》 《草草亭诗稿序》 《圣驾南巡恭纪》 《过华阴奉赠方斋使君同年》 《送采官北上》 《韭溪渔唱集序》 《月湖剩稿序》 《莺腽湖竞渡诗跋》 《半村公传》 《怀远志序》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重华诗学研究/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松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36881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7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陕西 |
长 | 211 |
宽 | 14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