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被西方誉为关于中国谋略智慧的小型百科全书。
檀道济著作的《三十六计智慧》汇集各行业谋略于一体的哲理箴言一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奇书,世事通达的智慧源泉,运筹帷幄的高明法则,为人处世的兽谋心法 成就辉煌的寄门方略。
图书 | 三十六计智慧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三十六计》被西方誉为关于中国谋略智慧的小型百科全书。 檀道济著作的《三十六计智慧》汇集各行业谋略于一体的哲理箴言一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奇书,世事通达的智慧源泉,运筹帷幄的高明法则,为人处世的兽谋心法 成就辉煌的寄门方略。 内容推荐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爱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檀道济著作的《三十六计智慧》内容通俗易懂,原文用来仔细品读,白话文用来深刻理解。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事例生动:精选了上百则事例,让读者更易理解《三十六计》的精妙之处。《三十六计智慧》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方面,使读者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博古诵今:“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代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关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试读章节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胡图:起首第一计叫什么“瞒天过海”,听起来很没劲的样子。 伊塔:无趣的是死文字,有趣构是活头脑,古人的智慧仿佛嚼甘蔗,要耐心咀嚼、慢慢吮吸。 胡图:老师你好高深耶,要说咱师徒搁在一起就“一塌糊涂”偶还了解。 伊塔:就是叫你小子认真点,不要瞒天过海地糊弄我! 原文: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注译: 备:准备、筹备、防备。周:全面。怠:松懈。太:及至。阴.阳:中国古典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泛指事物的两极的对立面,举例而言,如天为阳,则地为阴,如上为阳,则下为阴,如君为阳,则臣为阴,如父为阳,则子为阴,如胜为阳,则败为阴,如显为阳,则隐为阴。此计中的“太阳”指军事上表面明显的现象,“太阴”则指表层掩盖下极端机密的行为与目的。 译文: 让对手认为他已经准备万分周到、固若金汤,慢慢地他自己紧绷的弦就松劲了;先制造一种无关痛痒的假象,对手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最秘密的目的往往就隐藏在事物的公开形式中,而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在什么阴暗的地方。最公开的就是最机密的、最安全的就是最危险的。 胡图:不要说我不善于提问,为什么叫“瞒天过海”而不是“瞒地过海”、“瞒天过河”啥的?伊塔:每个计名自有它的来历与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胡图:故事好啊,偶最爱听故事,老师你要添油加醋、添枝加叶讲生动一些,0K? 故事: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县个文治与武功兼备、美貌与智慧并重的皇帝,至少史书里是这么写的,这位皇帝自己也是这么感觉的(要是他老人家知道后世另一位伟人鄙视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估计会气得要死)。李世民因为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就经常需要做点事情巩固这种珍贵的自我感觉,贞观十七年(643年)他决定御驾亲征就是出于这种目的。地球人都知道这“御驾亲征”是多么拽的一个词,当时李世民皇帝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一定得选最好的御林军,挑西域纯种马,带就带最拉风的军队。朕我直接带队,军队最少也得30万,什么旌旗啊、战车啊、云梯啊,能带的都给我带上;先锋用程咬金,押后用秦琼,中军站着朕的长孙皇后,穿女式盔甲,特时尚那种,普通小卒子一经过,管他偷看没偷看,皇后都叱喝一声:“好大胆子,给哀家拉出去砍了!”一口地道的大唐腔,倍儿有面子。大军里再弄个随军记者团,写报道的毛笔用徽州的,一天光润笔就得几两金子;再养几百笼信鸽,12个时辰候着传书,就是一个字儿:牛!光鸟食就得万把担小米。将军们骑的不是汗血宝马就是大秦进口的名马,他要是骑一国产马都不好意思跟我打招呼。你说我这么折腾的大阵势,是要去讨伐哪里呢?高丽?那是后来薛仁贵搞定的事,东瀛扶桑是箭靶子,你还别嫌它小,根据朕的第六感,这个鸟国——不好意思是岛国,以后会变得很凶悍,给我后世唐人找的麻烦会很多…… 闲话少说,李世民领着30万大军一路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这一天终于东进来到海边。以李世民老大为核心的军事委员领导们第一次见到白浪排空、苍茫浩瀚的大海,免不了发出“啊,大海,你真tm大”的慨叹,随即就英明地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都是中原人,从小没听过“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的摇篮曲,提到乘船过海都头皮发憷,何况唐军虽然装备先进可仍然没法超越时空造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船来。于是君臣将士大眼瞪小眼深情对视,用尽了哲学的脑筋还是没个办法。 正当随军记者们用徽州毛笔写诸如《谁挡了陛下平扶桑的路?》的现场报道累得手发软的时候,先锋程咬金用对讲机告诉皇帝说这附近的平民百万富翁求见,平民皇帝没兴趣,但是百万富翁还是见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走进皇帝的临时office,声称自己是东海餐饮暨房地产集团的CEO,说大军过海军粮他家全包了,并且请皇帝皇后太监宫女三军将士随军记者们去他家吃饭k歌、洗脚按摩。 听说有霸王餐吃大家情绪立马都high了,以光速奔到百万富翁家,只见成千上万间屋子都用黄布遮围起来,进到屋里也是一色明黄的幔帐、窗帘、壁衣、桌布、地毯,包得严严实实。桌上酒肉齐备,刚才面对大海唉声叹气的百官这时都奋勇当先,有道是“文官贪杯不怕死,武将怕死又贪杯”,大家推杯换盏,热爱文艺工作的长孙皇后又命随军歌舞团表演助兴。 正当大伙热闹时,李世民皇帝忽然觉得头晕,地板啊桌子啊晃来晃去的,外边似乎还有打雷的声音,以为自己喝高了幻视幻听,可是地板桌子晃动得越来越厉害,酒杯都摔碎了,再看大臣们也东倒西歪满地爬,惊惶失措。李世民是多么英名神武的君主啊,大叫一声:“大家别慌,看来是地震了!”命令旁边的太监揭开黄布窗帘看看,这一看吓得小太监差点灵魂出窍,但见天地间一片碧蓝汪洋,前后左右都是盖着黄布的战船,轰鸣声也不是雷声,而是巨浪滚滚。 P4-P6 序言 《三十六计》是中国兵学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兵家“诡道”艺术,即军事谋略的兵书,它不但对前代的兵家谋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而且在兵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既然不是严格的学术作品,因此我们有意把写作的风格做了变化,算是一种尝试,读者可以轻易从书中的故事读到这种变化。 一、作者介绍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现今传世的、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三十六计》,源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个孤本,该孤本是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民间用土纸排印印出的,其编撰者到底是谁,至今无人知晓。 “三十六计”的说法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在宫中听说叛军即将杀到,仓皇欲逃。敬则得报说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所以,我们一般认为檀道济就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檀道济的故事】 檀道济(?一436),南朝宋将领。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末年,跟随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 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洗驻守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武卫将军姚益男率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救援。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他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洗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于是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是姓,焘音dao)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准机会,派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就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留着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于是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网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瞭望远处,很感慨地说:“若道济在,岂全此!” 胡图:檀道济真是智勇双全,文韬武略。不过他死得可真冤啊! 伊塔:是啊,成语“唱筹量沙”和“自坏长城”就是从这里来的。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三十六计》吧。 二、三十六计介绍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的来历和产生年代】 我们已经知道,“三十六计”的说法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南史.王敬则传》也有相同记载,只是后面还附上一句“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由此可知,“檀公”即南朝刘宋的大将檀道济,其入以多智善谋而闻名,曾与北魏军作战,在粮草不济的困境中,以“唱筹量沙”的逼真表演迷惑对手,最后全军而退,因而“雄名大振”。揣摩语义,《南史》这句话中的“檀公三十六策”显然不是书名,而只是形容檀道济的“多智”;“走是上计”也并非其中一策,而是讥讽他最擅长的是逃跑。 据已知的材料,《三十六计》最早付梓刊行的版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一个翻印本,小32开,土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和年代。它根据的是同年在陕西彬县(当时称邻州)发现的一个手抄本。1943年叔和先生在成都的一个冷摊上偶然得到了这个翻印本,并在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予以介绍,这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62年8月,叔和将翻印本赠给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同年,在政治学院任职的无谷(姚炜)先生又根据此翻印本对《三十六计》进行了译注工作,并在内部出过油印本,到197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译注者在前言中说:“目前手头尚未找到第二种本子。”其间,武汉军区“为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于1973年编印了《三十六计今译》,并说明是“综合几种版本整理而成”,但并未交待这几个版本的来源。对照无谷的<三十六计译注》和武汉军区的《三十六计今译》,原文的按语部分确有很多不同之处,说明《今译》大概另有所本,但该书同样没有作者和年代的记载。 无谷在译注过程中最早提出《三十六计》成书年代“当在晚明或清初”的推断,并认为“与历史上反清运动有关”。主要根据是近人朱琳所著《洪门志》载有“三十六着”的名称,与现行的《三十六计》除个别计名略有不同外,其余都一致。朱琳还在附注中说:“三十六着,又称三十六计,即三十六种计策,用兵处世,无往不利,所谓‘神机妙算’,故称之为洪门哲学。” 无谷先生的这一推断是有道理的。联系到《三十六计》在民国前一直以“秘本兵法”在民间传抄,历代兵志均无著录,也不见于私人藏书目录,当与明清之际的秘密反清组织有关联。洪门(即天地会)成立于康熙初年,是明末清初势力最大的地下反清会党。洪门的内部文献被称为会书,会内暗语称“海底”、“金不换”,包括其起源、宗旨、誓言、门规、切口等多方面内容,是洪门发展组织、联系成员的基本依据,以手抄的方式在严格限制的范围内秘密传播,所谓“三十六着”或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三十六着”与目前流行的《三十六计》还是有部分内容不一样。此外,邓拓先生在1962年写过一篇名为《三十六计》的短文,其中谈到,他所见到的油印本《三十六计》(疑即无谷译注本)与曾经有人向他讲解过的“三十六计”略有不同,“这里头没有增兵减灶、十面埋伏、虚张声势、诱敌深入、拖刀计、疑兵计等名目,而把打草惊蛇、无中声有、树上开花等都开列进去”。 《南齐书》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到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中改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元代,这句话已成民间俗语。《元曲选·窦娥冤》中就有“常言说得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且以成语组成的36个计名在元明戏曲和明清小说中广泛应用,查《辞源》,有13个计名可上溯到元明戏曲,有7个计名初见于明清小说。绝大多数计名都在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中出现过,是当时生活中带有文学色彩的常用语。这所谓的“三十六计”本来只是形容诡计多端,并无固定的具体内容,但这世上就有好事者,借用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俗话,真的从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智谋文化中总结出36种计谋,以应“三十六计”之数,再用大众耳熟能详的36个成语来冠名,以便流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多种“版本”的“三十六计”在民间口头流传。到清代洪门的“三十六着”则是某一“版本”的文字定型,民国年间现世的这本《三十六计》应是某位喜好谋略又精通《易》理的无名氏,在民间原始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可视为其最终的定型,因为它流传最广,为公众所认可。 如上所述,今本《三十六计》产生、形成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其最后成书时间难以确考,但不会太早,应在封建社会末期。 也就是说,《三十六计》是经过了1500多年人们智慧和经验的总结,直到清代才被整理加工成为定型的。 这情况与《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些类似。在它之前,已有民间传说和宋代的话本、元代的杂剧讲述各种三国故事,但直到明代才由罗贯中修饰整理和再创作,定型为《三国演义》。但与此同时,也还有以三国为题材的说唱艺术继续存在,而且在某些细节上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但影响就远不及了。 【《三十六计》的地位及影响】 由于《三十六计》产生的时间晚,而且主要在民间流行,所以对中国兵学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担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的莫文骅将军,曾将内部油印本《三十六计》分送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各位元帅、将军,得到了肯定,被认为是有参考价值的书。 《三十六计》开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在文革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推行以后。由于《三十六计》具有重视谋略、讲求实用、通俗易懂、富于文学色彩等特点,迎合了新时代对知识文化的功利性、娱乐性、平民化、速成化的需求,所以迅速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被誉为“大众兵法”,各种注本和应用型出版物应运而生、畅行于世。 《三十六计》何时走出国门,已无从考察,据称较早在日本广为流传,被称为“运筹帷幄的诀窍”。1988年,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在对《三十六计》多年潜心研究后,出版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技巧》一书(共上下两册:1988年出版上册,2000年出版下册),第一次将《三十六计》和他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西方读者。该书先后被译成荷、意、中、英、法、俄、葡、西、土等多种文字出版,在西方引起震动。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读后致函作者,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1991年,法国汉学家弗·基歇尔将《三十六计》译为法文出版,法国海军上将拉科斯特在《费加罗报》上专文介绍,称赞《三十六计》是“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十六计智慧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南北朝)檀道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4696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89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