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校园往事(2)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福臣主编的《校园往事(2)》围绕中国大学的前世今生,搜集最吸引人的丰富史料,以文章荟萃的形式分篇展示中国多校的历史风采和风物轶事,突出史料的稀有珍贵和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集史料价值和可读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张福臣主编的《校园往事(2)》围绕大学校园的逸闻趣事,分为特稿、人物志、风物志、小典、书斋、大讲坛等版块。

《校园往事(2)》每个专栏下又收集若干文章,将大学校园的经典往事,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披露,集史料价值和可读性于一体。

目录

守望者说/1

校长的自白

我国高校为什么冒不出杰_出人才?/2

特稿

庚子赔款内情: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12

校园志

清华国学研究院里的“四大导师”/28

1930年代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风波/33

日寇占领下的清华园/38

著名的清华“四剑客”/40

1949年前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42

风物志

李嘉诚夫妇倾家荡产创办汕头大学/48

破解西南联大校歌悬案/53

30年前的大学与青春/57

民国时期的“北漂”/64

云蒸霞蔚武大十八栋/68

人物志

曾昭抡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74

无文凭的一代儒宗——钱穆/79

蔡元培和胡适也是无房户/82

影响毛泽东一生的八位老师/87

小典

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92

鲁迅的逝世、葬礼及病情疑点/100

抗战时期“留平教授”们的迥异人生/105

20世纪30年代教授们的风骨/109

这些教授们不差钱/117

浙大师生拼死保卫灵隐禅寺/123

民国小学生作文/128

民国时期各大学学费/132

吴宓“偷书”/134

梅兰芳意外得博士/137

北大旁听生:边缘人群的另类生存/139

万历皇帝的“课程表”/143

风月

多情才子高晓松/148

国外大学

国外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156

校友会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162

老照片

民国时期的燕京大学/172

大讲坛

“官本位”下的中国大学/178

书斋

《向中国大学说不》(连载二)——校园里的愤懑者/182

读中文系的人/190

试读章节

无文凭的一代儒宗——钱穆

钱穆,江苏无锡人,字宾四,1895年7月30日生于无锡一个五世同堂的钱家大宅。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是个私塾老师,据说钱穆生下来时,曾哭三日不止,父亲一直抱在身上哄着,对妻子说:“此儿当命贵,误生吾家耳。”

钱穆幼时记忆绝佳,日读生字三四十,后来增加到六七十都能记住。一次父亲指着一个生字“没”考问他何意,他居然根据字形说了出来。父亲大惊,摸着他的头说:“此儿或前生曾读书来。”钱穆十岁入果育小学接受正式教育,“每篇文字大约过三遍即能背诵”,且长于作文,先生曾当众夸他,“文气浩荡,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

祖父中年早逝,不幸的是父亲也英年早逝,死时年仅41岁,那一年钱穆才12岁。去世前父亲叮嘱他:“汝当好好读书。”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顿,有人好心介绍钱穆去经商,母亲婉言谢绝,称再穷也要“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小学,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时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的钱基博读到钱穆的一篇文章,大加赏识。1923年,在钱基博推荐下,钱穆转入他兼职的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从此两人结下厚谊。钱穆对钱基博的友情一直念念不忘,晚年回忆说:“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

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入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

经过钱基博等人的介绍,钱穆的名气如日中天。不久大名鼎鼎的胡适到苏州中学演讲,恰好钱穆此时也在苏中执教,行前有人对胡适说,到苏州有两件事不能不办,一是购买《伏吾堂集》,一是认识苏州中学的钱穆,可见当时钱穆名气之大。苏州之行是钱穆与胡适的第一次见面,此时胡适正炙手可热,钱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就《先秦诸子系年》中的一个问题向他请教,希望他帮助释疑,谁知却把胡适难住了,一时竟无法回答,弄得非常尴尬。钱穆也深感自己唐突,但胡适并未介意,临行前专门写下家庭地址请他下次到上海家中做客。

对钱穆一生起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应该算是顾颉刚,顾颉刚也是钱穆一生最为佩服的至交。顾颉刚回老家苏州探亲时看到《先秦诸子系年》,深为佩服,当即对钱穆说,你不适合在中学教国文,应该到大学教历史,并请他为燕京学报撰稿。在顾颉刚大力推荐下,1930年,钱穆应聘到燕京大学任教,这是钱穆一生的一个转折点。1931年夏,钱穆正式应聘北京大学,成为北大教授。钱穆刚到北大,又接到清华聘书,燕京大学也坚持请他兼课,盛情难却,钱穆只好在几个大学之间奔波。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自学者居然同时在北京几所著名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城,这一年钱穆年仅37岁。  虽然身处京城,又没有一张文凭,钱穆却十分自信。一次燕京大学监督司徒雷登出于礼貌问他到燕大的感受,钱穆坦然道:原以为燕大最中国化的,十分向往,来了才发现进门就是“S”“M”(以捐款人姓名代替楼名),完全名不副实,这两个楼应该用中国名字才相宜。司徒雷登一时愣住了,大家也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他。不久学校开校务会,把“S”和“M”楼分别改为“适”楼和“穆”楼。校园中其他建筑也改为中国名,园中一湖,所有提名都未得到认可,因为一时无名,遂根据钱穆的提议取名未名湖。事后有人和钱穆开玩笑说,你提个意见,得了一楼,与胡适分占一楼,诚君之大荣也。

资料来源:凤凰网读书

P79-81

序言

守望者说

不知不觉中又一年。冬日里万千学子们大包小捆夹风带雪地急匆匆小别了他们的大家——校园,鸟儿般飞向久别了的小家。校园如一空巢老人,在孤寂和冷清中守望着。

《校园往事》也在不知不觉中守望了一年,守望了痛苦并焦急的一年。在这个逐渐丧失了记忆和想象力的二十一世纪,重新回到校园,回到往事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记忆,将情思将守望慢慢浸润至《校园往事》这本小书里。也许,我们会喜悦地感受到一种新的言说开始了。

守望是什么?守望是历史,就在这守望中迎来了百年历史的大事——辛亥革命百年,不得不让我们想起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时间往前推100年,正是因为这场革命,西方社交礼仪被引入中国。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在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服饰、礼仪,在当时,却产生了惊天的能量。那时的学子不但是经历者,还是历史最大的推动者。

想想那个时代出现的风流人物,总会生出一丝羡慕来,似乎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时代再也寻不到,但果真如此吗?

也许吴宓夜晚窃书时原不想理会其他人的书;

李嘉诚为兴建汕大捐出所有财产时拿笔的手也有一丝颤动;

梅贻琦面对凶恶的抓捕官兵时也许学生的名字就在嘴边;

王子达市长咽下的最后一句话也许只因被人潮的声音盖过。

仅是一刹那……

也许你早已察觉出大学里的种种弊端,却无法大声疾呼,那么看到朱清时校长的讲演时请小声地赞好,轻轻地鼓掌。

一个世纪,一百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世界上好多名校也走过了百年,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还有国外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在这一个世纪的风雨中,它们一直矗立着守望着。在接下来的一百年,希望我们的《校园往事》也能一同守望……

张福臣

二零一一年于珞珈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校园往事(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福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2914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