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慈悲不是定点/星云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师生活哲学⊙智慧语录

高僧行仪风范⊙完整典载

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

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

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

《慈悲不是定点(星云日记8)》由星云大师著,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内容推荐

人常会因际遇的不同,需求的层次也会改变,慈悲是不断的净化提升,而不是一个定点。

《慈悲不是定点(星云日记8)》由星云大师著,分为“欧游记事”、“慈悲不是定点”、“修行是什么”、“自性本清净”四部分。《慈悲不是定点(星云日记8)》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1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等,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目录

自序 星云

“星云日记”的启世工夫 楚崧秋

欧游记事(1990年11月1日-11月15日)

慈悲不是定点(1990年11月16日-11月30日)

修行是什么(1990年12月1日-12月15日)

自性本清净(1990年12月16日-12月31日)

星云日记的回响

普洒甘露利有情 高光志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十一月 一日 星期四

上午八时,离开西来寺至机场,准备搭十时泛美班机到纽约,同行者有慈庄、慈惠等八人。

高速公路上因逢上班时间,五线车道都挤满了车子,虽碍于车辆的畅通,却有股朝气。一个国家兴盛与否,从国民日常生活积极面可知。

洛杉矶到纽约的航行时间要五个小时,纽约时间比洛杉矶快三个小时。

为觅西来大学校地,和心平、慈庄、慈惠等人勘查了多处地方,也商量了好久,最后接受了慧开和依筏的建议,将西来大学除“宗教学系”外,其余学系在东部开办,他们在信上一再对我说,美国文化中心在东部,而纽约州的最大特色是四周都有大学围绕,如康乃尔、天普、耶鲁、哥伦比亚、哈佛……这些都是美国长春藤联盟学校(至少都是百年以上历史)……他们已为常住在纽约附近找了一块地——鹿野苑(Deer Park),如果环境理想,将可马上着手筹划建校,这也是我这次到纽约的目的。

在机上无论老少人手一书,有的看报纸,有的看杂志,连轻微的谈话声都没有,整个机舱好像是图书馆。“美国的文化在东部”,我似乎也感染到那股文化气息。

晚,六时三十分,抵纽约,慧开、依筏、卫鼎光夫妇已在机场等候。

慧开在费城的天普大学博士班就读,离纽约要二个小时的车程,依筏今年八月才从夏威夷到耶鲁修博士学位,离纽约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深秋的纽约颇有凉意,承卫鼎光夫妇好意,到他府上晚餐。卫先生的小儿子卫志斌曾在普门中学读书,卫太太一再夸说普中教育的成功,因志斌很怀念普中生活。一桌丰盛的素食,有水饺、炒饭、罗汉菜汤……可知主人用心。

为明天到鹿野苑看地方便,离开卫太太家,开了近两个小时的车子,安单在Middletown Hotel,旅馆主人是高雄人,在纽约住了七八年,特泡一盅鹿谷茶招待。

凌晨二时,才就寝。

十一月 二日 星期五

清晨冰清的空气沁人心扉,满山红叶,到处绿草如茵,一起床就感到很清爽,气候不像西部的干燥。在京伟餐馆用完早餐(咸的广东粥),慧开因今天天普有课就回费城去了。

中午与康乃尔大学亚洲学系主任约翰·马克雷(John McRae)约好,要到康大演讲,上午八时就往伊达卡市的方向前去。康乃尔大学位于伊达卡市,有一百二十五年校史,李登辉先生和胡适先生都曾是该校学生。

车行在高速公路上,两旁遍野枫叶,淡淡的红、深深的红……恍如进入枫叶城一样,这景色似曾相识,栖霞山也是因此而命名的。

开了近五个小时的车,中午十二时十五分抵康大,约翰·马克雷教授早已在校门口等候。佛光山及西来寺多次的学术会议,约翰·马克雷教授都曾参加,是很熟的朋友。因他留了一脸的大胡子,所以我们私下都称他“大胡子”。

在我往讲演教室的途中,看到康大学生都穿着很单薄的短袖衣衫,冷风飕飕的,难道都不觉得冷吗?等我走进教室才知道,原来室内都有暖气设备。

面对康大师生百余人,为大家开示“人间佛教如何生活”。因下午学生还要上课,座谈会就利用学生午休时间,有的为争取时间,午餐就以面包、果汁果腹,边吃边向我发问——

◎孔子思想与佛教思想有何关系?

孔子讲的是现实人生,道家追求的是超现实的无为思想,佛教则主张出世人世的融和,比前两者更平和。

◎人之所以纷争,在思想上太本位主义,在意见上太以我为主,在相处上太接近,故要减少此纷争,在与人有用、有利、有需要时要提起,否则就放下。

◎基督教讲的是直线的来往,佛教讲究的是圆形的循环,佛教不会控制人的言行,一切因果全是由“业”在操作,“业”就是自作自受。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不外“融和”,融和国家、民族、学术思想……凡事有了分别、大小,就不能心平。P13-16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己,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粱,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慈悲不是定点/星云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7884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4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3
14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9: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