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
内容
编辑推荐

那些过往的刻骨铭心,风华绝代,都化作一个个或深或浅的符号,印在众生眼中、心上不为表达什么,只为从逝去的年华中抽离。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这本书,主要是由李多钰给《财经网》周末版的文字结集而成的。本书分四部分,内容包括壹·大国梦浓——与2008有关的生活图景、贰·软件问题——寻找大时代的精神原创力、叁·小资之死——追忆手工时代的文化偶像、肆·私人生活——我挚爱的和我纪念的。

内容推荐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主要是由作者(李多钰)写给《财经网》周末版的文字结集而成,作者以“一颗审视的心和一双挑剔的眼”或记录或评析,犀利但不尖刻,平实但不浅薄,呈现出独特的人文之美。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所辑文字不以文体、主题分类,只按作成的年月杂辑,剖析当时的热点人物、事件,比如对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门大街开街等举国盛事的冷静观照,对“艳照门”、“纸包子”等热点事件的独到解读,对陈蝶衣、张爱玲等旧时风华人物的深切纪念,更有对郭德纲、周星驰等草根人物的朴质祝愿。

目录

壹·大国梦浓——与2008有关的生活图景

 30年,我歌唱常识中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团圆权利

 团圆的权利与成本问题

 陌生诗意时空的来信——作别前2008年代

 大国语境下的前2008文化景观

 文化兑现时代的言说困境

 在梦魇中盛开的焰火——2008文化价值回放

 关于北京奥运主题曲的断想

贰·软件问题——寻找大时代的精神原创力

 国家大剧院的软件问题

 不妨去看小剧场

 嫁与西风春不管——周星驰现象的热与冷

 香港电影金像奖为何全面肯定周星驰

 电影《色戒》的漏洞与补丁

 左派文人的吸星大法几时休?

 一个相声还魂者和他的血泪史

 全国政协委员的立场和相声的道德问题

 《立春》:崇高的荒诞或荒诞的崇高

 赤壁:为东吴风流唱一曲东风破

 飞天时代的漫想

 艺术寒冬中的温暖蜂巢

 民主启蒙与高等教育创新——新东方首届教育论坛上的演讲记录

叁·小资之死——追忆手工时代的文化偶像

 陈蝶衣和最好的小资时光

 黄:岭南市民社会的家国情怀

 “艳照门”前的逝水年华

 世上已无图兰朵

 《日出》:诗意困苦七十年

 后张爱玲时代的上海文艺气息

 黛玉香消与古典女性时代的终结

 给朔爷一个面子

 消逝的岂止电波

 代表一切美与温柔

 简单而沉默的未来

 存在于政府之外

 当科学的坏消息传来

 发现意味着死亡

 真正的高手在文坛之外

 孤独者的游戏

 关于挑战者号时代的意识流

 恨不相逢盛宴中

 兄弟,就让我们分离

 西南联大:阳光灿烂的教育孤岛

 前门大街:开街了,吆喝什么?

肆·私人生活——我挚爱的和我纪念的

 关于贝壳的片断记忆

 关于2005年冬天的片断记忆

 关于报馆的片断记忆

附录:文化娱乐报道的游戏新规则——-从专业主义到现实情怀

试读章节

三十年,我歌唱常识中的生活

[八十年代,不是某些人的荣耀或屈辱,而是所有人的生活。]

“六八式”的生活实验

“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得到的屈辱与荣耀、得意与失意,大抵相当。”

张立宪在他的新书《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的“打架”一章中这么说。

“我越来越看重生活细节的可贵,以及打捞和留存这些细节的必要性。”

他在后记里如此总结。

说是新书,其实是升级版,第一版的书名是《记忆碎片》。记忆碎片,属于个人的旧情怀,在还没有失去记忆之前,收拾起来,让自己可以时时温习一下过去的生活。但是《记忆碎片》出版后,却引发了一拨又一拨的感同身受,乃至图书断货后,仍有人不断追寻。想来那些属于个人的记忆碎片,竟然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碎片。这记忆碎片,比起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中过往精英们所怀念的风云八十年代,别有一种亲切的质感,这种质感,才是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底色。

八十年代,不是某些人的荣耀或屈辱,而是所有人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在王朔当时同步书写的文本中被敏锐地捕捉;在叶星拍摄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被传神地再现。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的精神足迹。对于“六八式”(特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成长的人们)来说,从统一的生活色调中走出,个人自由生活的每一步也便是民主试探的每一步。

特殊的时代遭遇使然,“六八式”的生活犹如一场实验。某位伟人说,“摸着石头过河”。“六八式”的生活里总是竖着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坐标。从内部资料片到打口带到网络下载,从分配到双轨到不分配,从宿舍到分房到不分房……但是已经抛下河了,摸得着石头要过,摸不着石头也要过,实验也不过就是一个说法,石头也不过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目的是要你不那么痛苦地接受从豢养到野生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只不过,有些人在得到这个允许时,已经过于衰老,或者过于体制化,乃至失去了自由生活的能力。“六八式”的幸福在于,实验开始的时候,正是他们生命最飞扬的年代。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谓八十年代,便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人们纪念三十周年,多数是在纪念这第一个十年。

这第一个十年的美,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美。在一片家法森严中,突然走进大观园,年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可以用诗歌与美酒安排生活。这样的乌托邦,最终被抄检大观园的残酷现实打断,宝玉并不是生活的主宰,理想派、文艺派、体制派、实干派……那些个性十足的妹妹们纷纷被发配往遥远的现实中。

大观园的美妙生活,用体制之眼看过去,不过一片乌烟瘴气。所以大观园终于要回到体制之中。自九十年代以降,政治的体制并没有完善,消费的体制已经确立。大观园重新开张,美酒与诗歌都用金钱称量。你歌唱,用钱柜麦克风过滤的声音,在1000元的包厢中歌唱;你喝酒,在人均消费250元的高档餐厅,享受提成15%的服务质量。

这三十年的另外两个十年,值得我们纪念的生活并不多。体制已经确立,个人的生活已经很难触及这个时代的根本。老六(张立宪)说,你的青春在哪个时代,哪个时代就是最好的。但是老六同时也说,八十年代,“六八式”的青春期,恰恰是这个国家的青春期。比起“七九式”、“八零式”,“六八式”仍然更为幸运,他们遭遇过更完整的现实。

一个人年老的时候,不能靠数钱度日。生活、爱、自由,是一个时代的幸福之源。这样的常识,直到现在,我们还无法完全领会。“感谢政府,相信人民”,这样的句式,在最近的汶川地震中仍然是受灾群众的常用句式。每当听到这样的旬式,我总是有号啕大哭的冲动。悲伤吧!你们自由地悲伤吧,不要在悲伤面前顾忌别人的感受。

常识比命强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政上的宏大叙事之年,各种花样繁多的颂扬之声此起彼伏。三十年,有很多看似关键的时间点需要盘点,有很多曾在风口浪尖的人物需要重访。无数媒体着眼于宏观大政,提示我们记住那些时代中的弄潮儿。

但是,如果仔细寻思,在那些关键的时间点上,那些关键的人物所作出的某一个英明决定,其实只不过是回到常识而已。回到常识,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英明决定,而是时代的要求使然、生活的要求使然。所谓改革开放,是时政的视角造就的词语,若换作人本的眼光看去,也就是恢复常识中的生活吧。常识比命强。英明的人们指出,河中的石头固然看似安全,抛开石头让大家在水中畅游,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2008年5月

P3-6

序言

知会之美

◎黄集伟

也许一定要到很多年后回头再看,我们才会发现,新世纪头十年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挫败感组成的。

咀嚼、品尝、研判乃至小规模赞叹这种挫败感,成为本书稳健而多趣的一种文化态度:它当然是挑剔的,但也不会像主流后的郭德纲那样睚眦必报;它当然是犀利的,可并没有新“左”墨客们振臂而呼“不高兴”时那样的愤然不羁。

举个例子吧。本书收有子非鱼写于2007年年初的一篇短文,《给朔爷一个面子》。其时,王朔叫嚣式复出,绕世界呼呼啸啸,面对此情此景,子非鱼在点明其时“06骂将”韩寒承接朔爷之风已然冰寒于水的文坛生态后,说:

“王朔是谁?老爷子呗。老爷子是干吗的?用来哄的嘛。韩寒既然已经摆了一个接班人的POsE,就不必再跟一个想过过嘴瘾的老爷子较劲。一般而言,年轻时战功越大,老了撒娇的可能性就越大。老人要撒娇,掌权的孩子们听着就是……至于王朔有没有一点点心虚?这个问题我们不问,他老人家也不会说。”

在这段评述中,作者庖丁解牛式的精明在,时间纵轴层面上的景深在,清晰而确切。而最令人感慨的除了这些,还有作者对王朔文化旅程一路走来颠簸摇摆起落沉浮的体谅和原宥。

在这一刻,作者知会的不仅有朔爷的作品、为人、谈锋乃至无可救药的执迷与颓唐,也有关于大众文化整体粗鄙粗糙的判断,甚至还有作者对于人性的了然。而当它以莞尔一笑的文字呈现出来时,那笑里闪烁出一丝悲悯之光:

“这么多媒体捧朔爷的场,买面子的还是居多。难道他关于鲜花网的设想真值得懂行的人一驳吗?难道他关于稿费卖断前言不搭后语的解释真值得深究吗?一是题荒,一是尊敬老年人,由着朔爷开心一回罢了。”

很多年前,与台湾漫画家朱德庸闲聊。你言我语,说到大众趣味。双方共识是,大众文化一定通俗,却未必庸俗。有此认同,也就感慨一个没有相声、簋市、评书、茶馆乃至连载小说的我等市民平民生活委实乏菩可陈。

可没想,几年后,当有了德云社、郭德纲、超女、超男、平民选秀乃至天价相声堂会后,我们仍然觉得有哪儿不对劲儿。

而正是在这个被我称之为“不对劲儿”的地方,子非鱼下笔如刀,以“一颗审视的心和一双挑剔的眼”(《西南联大:阳光灿烂的教育孤岛》)或记录或评析,且犀利且宽谅。如果说,在“幽默”、“实用”。“恬适”、“雅致”、“艺术”、“浪漫”、“颠沛”、“温静”、“淳朴”、“呐喊”(《恨不相逢盛宴中》)等繁多人文之美外还会有许多风景,《小资之死》所呈现出的,可算是一种“知会之美”……因为,“自由与幸福就是这样复杂的样貌。而尊重人文自由的含义,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并不完美的个性与人文精神”(子非鱼语)。

学者余斌先生发现,鲁迅和周作人成名后的编书习惯非常相似,即当重理旧作、编为一书时,周氏兄弟通常不加分类,“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这是鲁迅的解释。《小资之死》在编纂思路上与周氏兄弟大致一样,“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且介亭杂文·序》)。

这样,现在读者看到的这本书,观念态度并置,犀利宽谅同在外,既含“立此存照”之意,亦客观存留下了当作者以亲历者、旁观者双重身份记录大众文化时必要的介入感和宝贵的抽离感:  书中记录的一切是现在,是当下,而再过十年二十年,当那一个个风云人物纷纷变成尔等曾经无限鄙夷的家伙时,本书也就成为一出文化喜剧隐蔽而锐利的一页脚注——是说他们吗?十年前,他们此起彼伏骇人无比的恁多文化落枕确曾有人记录在案。

电影《集结号》公映之后,学者崔卫平曾撰文分析“集结号”的“叙事学”乃至“美学特质”,其中特别详细地剖析了“刻奇”(Kitsch)这个来自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词语。

崔卫平认定,作为一种较为隐蔽的文化生态,“Kitsch”是一种自我愚弄,一种“灵魂的虚肿症”,一幅类似“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的画面,“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就此,崔郑重宣布:小资也是靠不住的!

这一论断与子非鱼所预感到的“小资之死”多有近似。所谓小资之“死”并非“消失”,而是在预告他们的日益边缘与轻盈。在此后的光阴里,他们自可一如既往,在不自知的自我感动中继续自媚、自愚、自怜、自爱,可假使子非鱼所期待中的大国文化乃至时代精神一旦出现,也一定与之擦肩而过。

2009年4月10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注意,此书是糖衣炮弹!外包装是小资的,有小资的多愁善感和触景生情,但内里却是坚强和冷硬的,敢于面对大地上的苦难、现实中的不正义以及扭曲的人性。神经敏感触觉细腻如小资,而心胸博大则无以名之。

——徐友渔

多钰之为文,堪称“用常识的目光审视文化,让文化的喧嚣回归常识”。

——丁东

多钰形容端庄婉约,内心却磅礴大气,一方面主持大报大刊,一方面又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她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豪杰气质。

——李银河

《小资之死》这本书,主要是由多钰给《财经网》周末版的文字结集而成的。由网而成书,有诸多意味,显示了多钰的功力和文章的生命力,也说明以原创内容为唯一、有能力维持版权的网站及网文,原本是可以多种形式——网与书两种形式长存的。书的质量,印证了这些道理。

——胡舒立

多钰过去写文章的时候用的名字是子非鱼,读子非鱼的文章,常常让我想起张爱玲、林徽因、凌叔华这些民国时期的才女,子非鱼有她们的才气。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这些在当代报业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报刊,多钰又多参与其中,多钰办报的才干,则是那些民国女子所没有的。

——陈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资之死(一个媒体人的后2008文化观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多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5615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49.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12:52